小儿推拿常用腧穴(上肢)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590.00 KB
- 文档页数:4
保健按摩师教材-上肢部常用穴位
1.曲池
(位置)曲成直角,在肘横纹正中。
(效能)祛风解表,清热利湿,通经活络。
(主治)上肢关节疼,瘫痪,麻木,高血压,高烧,过敏性疾病,皮肤病等。
2.合谷
(位置)第一、二掌骨之中点。
(效能)疏风,解表,镇痛,通络。
(主治)感冒,五官科,眼科疾病,面神经麻痹,神经科疾病,各种疼痛等。
3.尺泽
(位置)在上肢肘窝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外侧处。
(效能)泻肺热,降逆气。
(主治)咳嗽,哮喘,咽喉肿痛,臂痛,肘关节疼痛,皮肤病等。
4.内关
(位置)伸臂,仰掌,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
(效能)宁心安神,理气镇痛。
(主治)心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胃痛,呕吐,各种疼痛等。
5.劳宫
(位置)手掌中心,握拳时,中指尖处。
(效能)清心,泄热。
(主治)中风昏迷,心绞痛,癔病。
手指麻,掌痛等症。
要了解更多保健按摩师的培训教材知识,欢迎咨询。
小儿推拿穴位图和穴名释义小儿推拿穴位图和穴名释义小儿推拿按摩穴位图(正面)小儿推拿穴位图(背面)小儿推拿穴位图(手掌及上肢屈面)小儿推拿穴位图(手背及上肢伸面)小儿推拿穴名释义一、头面颈部穴位四白“四”,意为广阔的意思;“白”,指光明清澈。
本穴可治疗眼病,具有增强视力的作用,所以称为“四白”。
“四白”穴在眼睛正视时,瞳孔直下、眼眶下眶凹陷中。
睛明“睛”,指眼睛;“明”,意为明亮。
本穴有使眼睛明亮的作用,故名。
“睛明”穴在内眼角直上0.1寸凹陷中。
瞳子髎(liáo)“瞳子”,指眼;“髎”,意为孔穴。
该穴在小儿外眼角旁开0.5寸、眼眶骨外缘凹陷中,所以称“瞳子髎”。
球后“球”,这里指眼球;“后”,前后的后。
本穴位位置较深,在眼球的后部,位于下眼眶外侧缘1/4处,所以叫“球后”。
迎香“迎”,意为迎接;“香”,指香味,这里泛指各种气味。
因为本穴主治不闻香臭的病症,所以定这一穴名。
“迎香”穴在鼻翼外缘旁开0.5寸,也就是在鼻唇沟中点凹陷处。
攒(cuán)竹“攒”,聚集;“竹”,竹叶,形容眉行。
穴位在两眉头凹陷中,皱眉时此处好象竹叶聚集,所以称为“攒竹”。
鱼腰形容眉毛如鱼,穴在鱼之正中部,故名。
“鱼腰”穴在眉毛中点凹陷处。
印堂“印”,原意指图章;“堂”,庭堂。
古代星相家把前额部两眉头之间叫做印堂,此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所以也称“印堂”。
太阳“太”,高、极的意思;“阳”,阴阳的阳。
头颞(niè)部的微凹处,俗称为太阳穴,穴在它的上面,所以叫“太阳”。
百会“百”,表示数量多;“会”,意为会聚。
本穴在头顶,是各条经脉会聚的地方,所以称“百会”。
具体位置在后发际(头发与颈部交界处)正中直上7寸,两耳尖连线中点。
风池“风”,指风邪;“池”,意为池塘,这里指凹陷。
本穴位于颈后,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是风邪易于侵犯的地方,所以称“风池”。
风府“风”,指风邪;“府”,这里指聚集的部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上肢部穴位六腑
六腑
【位置】
在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掌根成一直线。
【操作】
退六腑,以食、中二指指腹,自肘关节推至掌根。
【次数】
次数:100-500次。
【作用】
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
一切实热证,高热,烦躁,口渴饮,惊风,鹅口疮,重舌,木舌,咽痛,腮腺炎,肿毒,热痢,大便干燥等。
【临床应用】
(一)本穴性寒太凉,专清热凉血解毒,对脏腑郁热积滞、壮热苔黄、口渴咽干、痄腮、肿毒等实热证均可用之。
此外本穴与补肺经合用,止汗效果较好。
(二)本穴与推三关为大凉大热要穴。
可单穴用,亦可两穴合用,如患儿体温不足,需培补元气,温熙阳气呆用推三关,如高热烦渴,可用退六腑。
两穴合用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伤其正气。
如寒热夹杂以热为主,则以退六腑三数,推三关一数之比推之;若以寒为主则以推三关三数,退六腑一数之比推之,推数相等有调和之意。
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小儿推拿一、头面颈部穴位四白“四”,意为广阔的意思;“白”,指光明清澈。
本穴可治疗眼病,具有增强视力的作用,所以称为“四白”。
“四白”穴在眼睛正视时,瞳孔直下、眼眶下眶凹陷中。
睛明“睛”,指眼睛;“明”,意为明亮。
本穴有使眼睛明亮的作用,故名。
“睛明”穴在内眼角直上0.1寸凹陷中。
瞳子髎(liáo)“瞳子”,指眼;“髎”,意为孔穴。
该穴在小儿外眼角旁开0.5寸、眼眶骨外缘凹陷中,所以称“瞳子髎”。
球后“球”,这里指眼球;“后”,前后的后。
本穴位位置较深,在眼球的后部,位于下眼眶外侧缘处,所以叫“球后”。
xx“迎”,意为迎接;“香”,指香味,这里泛指各种气味。
因为本穴主治不闻香臭的病症,所以定这一穴名。
“迎香”穴在鼻翼外缘旁开0.5寸,也就是在鼻唇沟中点凹陷处。
攒(cuán)竹“攒”,聚集;“竹”,竹叶,形容眉行。
穴位在两眉头凹陷中,皱眉时此处好象竹叶聚集,所以称为“攒竹”。
鱼腰形容眉毛如鱼,穴在鱼之正中部,故名。
“鱼腰”穴在眉毛中点凹陷处。
xx“印”,原意指图章;“堂”,庭堂。
古代星相家把前额部两眉头之间叫做印堂,此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所以也称“印堂”。
xx“太”,高、极的意思;“阳”,阴阳的阳。
头颞(niâ)部的微凹处,俗称为太阳穴,穴在它的上面,所以叫“太阳”。
百会“百”,表示数量多;“会”,意为会聚。
本穴在头顶,是各条经脉会聚的地方,所以称“百会”。
具体位置在后发际(头发与颈部交界处)正中直上7寸,两耳尖连线中点。
风池“风”,指风邪;“池”,意为池塘,这里指凹陷。
本穴位于颈后,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是风邪易于侵犯的地方,所以称“风池”。
风府“风”,指风邪;“府”,这里指聚集的部位。
因为是指风邪集结的部位,所以称“风府”。
“风府”穴位于两“风池”穴之间中点凹陷处。
翳(yì)风“翳”,遮掩的意思;“风”,指致病的风邪。
【上肢穴位】穴位大全上肢穴位主要治疗:手痛麻,上肢麻痹,中风,肩关节炎,颈椎病,手臂不举等。
了解上肢穴位的位置、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按摩的养生祛病作用。
一、上肢外侧穴位说明及功能主治1、商阳穴的作用——治疗手痛麻、脑充血2、少商穴的作用——治疗喉哑、麻痹、呕吐、呃逆3、合谷穴的作用——治疗中风、感冒、头痛、牙痛、月经闭4、阳溪穴的作用——治疗手痛麻、耳目齿痛5、阳池穴的作用——治疗感冒、上肢、手腕关节炎6、支沟穴的作用——治疗大便秘结、手足倦怠7、四渎穴的作用——治疗齿痛、肘臂痛8、手三里穴的作用——治疗齿痛、半身不遂9、曲池穴的作用——治疗肘中痛、月经不调、上臂痛、半身不遂10、肩髃穴的作用——治疗肩臂不举、肩痛、中风、齿痛、半身不遂11、曲垣穴的作用——治疗神经痛、肩部麻痹12、肩髎穴的作用——治疗风湿性肩周炎、肩部麻痹13、肩贞穴的作用——治疗肩关节炎、上肢麻痹14、臂臑穴的作用——治疗颈椎病、手臂不举15、消泺穴的作用——治疗颈痛、麻痹、头痛16、清冷渊穴的作用——治疗肩痛、头痛17、天井穴的作用——治疗喘息二、上肢内侧穴位说明及功能主治1、中魁穴的作用——治疗手指不伸2、少泽穴的作用——治疗口干、前臂痛、小指痛、头痛3、液门穴的作用——治疗手臂痛、头痛、齿痛4、前谷穴的作用——治疗吐血、耳鸣、手痛5、后溪穴的作用——治疗肘臂痛麻、耳聋6、中渚穴的作用——治疗头痛、耳聋、手臂痛不得屈伸7、腕骨穴的作用——治疗腕痛、麻痹、指肿8、阳谷穴的作用——治疗臂痛、腕痛、晕眩、耳聋、耳鸣9、养老穴的作用——治疗肩臂痛麻、弱视10、外关穴的作用——治疗上肢麻痹、半身不遂11、支正穴的作用——治疗肘臂痛、头痛、感冒12、尺泽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血13、小海穴的作用——治疗上臂痛麻、心肺痛14、青灵穴的作用——治疗肘关节伤痛15、尺泽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血16、曲泽穴的作用——治疗肘痛、热病17、少海穴的作用——治疗头目眩晕、颈椎病、肘挛手颤、心痛18、间使穴的作用——治疗调经、心脏病、中风、液肿19、列缺穴的作用——治疗头痛20、内关穴的作用——治疗半身不遂、臂痛、心脏病21、大陵穴的作用——治疗心脏病、热病22、神门穴的作用——治疗失眠、头晕痛、心脏病23、鱼际穴的作用——治疗齿痛、头痛24、少府穴的作用——治疗心脏病25、劳宫穴的作用——治疗中风、齿痛26、少商穴的作用——治疗喉哑、麻痹、呕吐、呃逆。
小儿推拿按摩常用穴位上肢部穴位(一)小儿推拿是运用一定的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的特定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且小儿推拿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尤其是消化道病症疗效最佳,对小儿某些慢性病及疑难病症均有显著效果。
一、大陵穴:主要功效:清心凝神。
穴位定位:大陵穴位于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疾病:癫狂,呕吐。
掌握以下三种穴位疗法,有助于预防和改善上述疾病。
1.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按揉大陵穴1到3分钟,有刺痛的感觉。
用相同的方法按揉另一侧大陵穴,每天坚持,可缓解癫狂、呕吐。
2.艾灸方法:准备艾条、打火机,用打火机将艾条一端点燃。
用艾条温和灸灸治大陵穴3到5分钟,用相同的方法操作另一侧大陵穴,每日一次,可治疗癫狂、呕吐等病症。
3.刮痧方法:准备刮痧板、经络油,在穴位上涂抹适量的经络油。
用角刮法刮拭大陵穴2到3分钟,可不出痧。
用相同的方法操作另一侧大陵穴,隔天一次,可治疗癫狂、呕吐等病症。
二、阳池穴:主要功效:清热通络。
穴位定位:阳池穴位于腕背横纹中,当直升机间的尺侧缘凹陷处。
主治疾病:肩背痛,手腕痛。
掌握以下两种穴位疗法,有助于预防和改善上述疾病。
1.按摩方法:先用拇指指腹按柔一侧阳池穴1到3分钟,以有刺痛的感觉为佳。
再用掌心推揉一侧阳池穴1到3分钟,用相同的方法按摩另一侧阳池穴,每天坚持,可缓解肩背痛、手腕痛。
2.艾灸方法:准备艾条、打火机。
用打火机将艾条一端点燃,用艾条温和灸灸治阳池穴3到5分钟。
用相同的方法灸治另一侧阳池穴,每日一次,可治疗肩背痛、手腕痛。
三、液门穴:主要功效:清火散热,消炎。
穴位定位:液门穴位于手背部,当第四、五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疾病:中暑、昏迷、热病、心痛。
掌握以下三种穴位疗法,有助于预防和改善上述疾病。
1.按摩方法:用拇指指尖垂直掐按液门穴1到3分钟,有刺痛的感觉。
用相同的方法掐另一侧液门穴,每天坚持,可缓解中暑、热病。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上肢部穴位天河水
天河水
【位置】
在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
(一)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指腹,从腕横纹起,推至肘横纹。
(二)大推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指腹,自内劳宫推至肘横纹。
(三)引水上天河,以凉水滴于大横纹上,用食、中二指指腹慢慢推至洪池,后以四指掐之,并用口吹气于天河穴透之。
【次数】
次数:100-500次。
【作用】
清热解表,泻心火,除烦燥。
【主治】
一切热证,内热,潮热,外感发热,烦燥不安,口渴,弄舌,惊风,痰喘,咳嗽等。
【临床应用】
(一)本穴性微凉,能清热解表,用于感冒、发热、头痛、恶风、汗出、咽痛等症,常与四大手法合法。
(二)清天河水较平和,清热而不伤阴分,善清心经热、阴虚发热等,用于五心烦热、烦燥不安、惊风、口燥咽干、口舌生疮、弄舌、重舌等症,可单用或与清心经、清肝经等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