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昆曲《牡丹亭》
- 格式:pdf
- 大小:296.03 KB
- 文档页数:3
昆曲《牡丹亭》旦角妆面视觉价值和美学欣赏■李春玲/江苏开放大学摘 要:中国戏曲艺术最早可追溯至先秦俳优,经明清传奇及近代京剧等地方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具有经典不衰的艺术魅力。
元代末年形成的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是中国艺术最成熟、影响最深远的剧中之一,昆曲中人物塑造程式以其独特的装饰美在中国艺术中体现重要价值。
本文以《牡丹亭》为例,探讨旦角妆面的视觉符号意义及美学价值。
关键词:昆曲《牡丹亭》 旦角妆面 审美价值昆曲是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曾经辉煌璀璨盛极一时的昆曲艺术,经历了数百载的发展,在当前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其巨大的影响力。
如今,文人骚客人数逐渐衰减,昆曲票友的局限性很大,其中大多为中老年人文化爱好者,集中于江浙等中原文化发达地区,如今大多的都市人对昆曲持有一些偏见。
改革开放后昆曲的发展前景不很乐观,自从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非遗后,曾经风靡华夏六百年的昆曲再次迎来复兴的契机,昆曲爱好者逐渐在年轻人群中传开。
《牡丹亭》为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主体思想体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生活的追求。
《牡丹亭》几乎成为昆曲的代名词,本文以不朽的传奇巨作女主人公杜丽娘为人物形象研究对象,探讨旦角妆面美学价值。
有望为同行学术交流提供参考。
一、戏剧角色的传统造型程式戏曲人物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昆曲中旦角分为老旦、花旦等,老旦主要扮演老年妇女,正旦扮演的角色一般为正派的人物,四旦多演刺杀戏,五旦一般扮演年已及筚的淑女,通常为爱情故事的女主角。
六旦身份略低微,年龄较小,多扮演贴身丫鬟。
昆曲塑造了许多细腻、善良的女性形象,杜丽娘为古代女性美的典型代表,戏曲中人物造型包括服装艺术与化妆艺术,分析其人物造型的程式美、色彩美,可窥见戏曲人物的造型艺术美。
戏曲中的角色化妆方式、头面佩戴,衣服款式都有特定的规范,昆曲传统化妆分为生旦角与净丑角的化妆,旦生角化妆表现肤色白净,比其他行当相对素淡。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昆曲《牡丹亭》的三方分析孙平 河北大学摘 要:《牡丹亭》作为传统优秀文化作品,多次被搬上昆曲的舞台,衍生了多种版本。
本文从青春版、电视剧版和电影版三方入手,比较分析杜丽娘的突出特点,表现不同版本昆曲的魅力和独到之处。
并结合对舞美道具等各方面的认识阐述自身对其不同特色的理解和看法。
关键词:《牡丹亭》;青春版;影版;剧版;杜丽娘作者简介:孙平(1999.10-),女,汉族,河南省内黄县人,目前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158-01《牡丹亭》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多次被搬上舞台。
古音传古韵,以昆曲唱出的《牡丹亭》戏更为优美,无论是青春版、剧版、影版,都堪称经典。
一、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先生主创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原著基础上进行删减和浓缩,将五十五折戏改到二十七折。
青春版牡丹亭可谓“雅俗共赏”,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扩展了昆曲的观看人群。
青春版最大的特点是梦幻美,以《惊梦》为例,由于舞台表演难以表现影视版后期剪辑效果,因而面临着场景变化的尴尬问题。
青春版巧妙运用十二花神作为串场表演,一方面巧妙缓解了更换场景问题,另一方面则又加强了舞台表演的梦幻感。
整个戏又通过灯光明暗变化营造了沉醉的氛围,加深了情感氛围的柔美感。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服装的大胆设计,《惊梦》一折戏中,杜丽娘初遇柳梦梅,两人服装皆为素净白衣,杜丽娘以紫蝶为点缀,柳梦梅以衣襟上梅树为点缀,让人看来更觉此情之纯洁。
此外,为何为紫蝶而非粉蝶,我认为应该与传统文化有关,台湾曾受日本影响较为深刻,因而以紫色展现杜丽娘情感的高贵,两人之情非“艳情”所言。
“蝶”则多有梁祝意味,也有自由之感,爱情之纯美动人见诸于设计之中,可谓用心良苦。
青春版沈丰英式杜丽娘突出特点是虚幻以及大家闺秀的内敛。
演员表演杜丽娘时,步伐总是有些飘的,眉目之间也并非聚集,而是略有分散的。
《牡丹亭》——汤显祖原文戏折列表(前二十五出)(后三十出)第一出标目第二十六出玩真第五十一出榜下第二出言怀第二十七出魂游第五十二出索元第三出训女第二十八出幽媾第五十三出硬拷第四出腐叹第二十九出旁疑第五十四出闻喜第五出延师第三十出欢挠第五十五出圆驾第六出怅眺第三十一出缮备第七出闺塾第三十二出冥誓第八出劝农第三十三出秘议第九出肃苑第三十四出诇药第十出惊梦第三十五出回生第十一出慈戒第三十六出婚走第十二出寻梦第三十七出骇变第十三出诀谒第三十八出淮警第十四出写真第三十九出如杭第十五出虏谍第四十出仆侦第十六出诘病第四十一出耽试第十七出道觋第四十二出移镇第十八出诊祟第四十三出御淮第十九出牝贼第四十四出急难第二十出闹殇第四十五出寇间第二十一出谒遇第四十六出折寇第二十二出旅寄第四十七出围释第二十三出冥判第四十八出遇母第二十四出拾画第四十九出淮泊第二十五出忆女第五十出闹宴第一出标目【蝶恋花】〔末上〕忙处抛人闲处住。
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
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
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汉宫春〕杜宝黄堂,生丽娘小姐,爱踏春阳。
感梦书生折柳,竟为情伤。
写真留记,葬梅花道院凄凉。
三年上,有梦梅柳子,于此赴高唐。
果尔回生定配。
赴临安取试,寇起淮扬。
正把杜公围困,小姐惊惶。
教柳郎行探,反遭疑激恼平章。
风流况,施行正苦,报中状元郎。
杜丽娘梦写丹青记。
陈教授说下梨花枪。
柳秀才偷载回生女。
杜平章刁打状元郎。
第二出言怀【真珠帘】〔生上〕河东旧族、柳氏名门最。
论星宿,连张带鬼。
几叶到寒儒,受雨打风吹。
谩说书中能富贵,颜如玉,和黄金那里?贫薄把人灰,且养就这浩然之气。
〔鹧鸪天〕“刮尽鲸鳌背上霜,寒儒偏喜住炎方。
凭依造化三分福,绍接诗书一脉香。
能凿壁,会悬梁,偷天妙手绣文章。
必须砍得蟾宫桂,始信人间玉斧长。
”小生姓柳,名梦梅,表字春卿。
原系唐朝柳州司马柳宗元之后,留家岭南。
父亲朝散之职,母亲县君之封。
《牡丹亭》:女儿故事女儿心随着昆曲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堪称昆曲典范之作的《牡丹亭》也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热点。
一边是“昆曲义工”白先勇集合大陆和港台地区艺员打造的该剧青春版走红市场,一边是昆曲专业剧团以中规中矩的制作推出的该剧经典版进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在经典制作与青春演绎的交响变奏中,中华戏曲史上这部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辉的杰作,再度以其穿越时空的不朽魅力激起当代人共鸣,让我们常读常新。
“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汤显祖语)名列“玉茗堂四梦”的《牡丹亭》,又称《还魂记》,是一部划时代的伟大作品,其进步意义自诞生起就鲜明地透射出来。
宗法制时代的中国封建社会,从主流上讲,是在皇权专制和礼教训条制约下而不乏禁欲主义色彩的。
“禁欲”的刀子长期以来冷冰冰地阉割着世人的生命活力,把他们推入深深的“性恐惧症”中。
从性别研究角度看,这种来自男尊女卑社会的道德禁忌,落实到不同性别群体身上,往往表现出宽严迥异的不平等来,于是在“男女授受不亲”之外,又有了专门针对女性的所谓“女子十年(岁)不出”、“女子出门必拥其面”(《礼记?内则》)之类说教,连抛头露面也成为闺门大忌。
在此背景下,男子在性追求上享有优先权从来都得到社会认可,古代层出不穷的“凤求凰”故事中,男方总是像狩猎者般步步占先且自视为天经地义,其缘由盖在此。
跟男子在性追求上处处占先的肆无忌惮形成对比,女性对此则往往心怀恐惧、面露羞耻乃至充满着负罪感,正如西方女性主义学者所指出:“在涉及到由自己主动引起并经历过的性激动时,首先就会出现女人对其性欲所感到的恐惧和羞耻”,也就是说,“对于女性来说,性欲往往充满一种负罪感。
女性性欲往往是一块黑色的大陆……”①跟西方历史上的“文艺复兴”遥相呼应,1598年诞生的明传奇《牡丹亭》偏偏就把叙事重心放在展示女性“情爱”这个“黑大陆”上,旗帜鲜明地跟“把人禁杀”的陈腐礼教对着干,从而拆穿了长期以来正统文学关于“良家妇女”没有主动性欲的虚伪道德神话,以其高昂的人文精神大声呼唤着“有情之天下”的到来。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艺术特征作为“百戏之祖”,昆曲流传的历史已超过600年。
作为一门影响深远且包含民族文化特征的艺术,它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文学,舞蹈,唱歌,美术,杂技集于一身,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象征之一。
昆曲代表名作《牡丹亭》,由汤显祖创作,迄今已有400多年。
2004年,由白先勇带领创作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如一缕清风,使暂处萎靡状态下的传统戏剧呈现出新的气象和活力。
瞄准社会剧院和学校剧场的双向市场,齐头并进,一时间出现争先恐后,一票难求的状况。
促使人们从现代文化快餐的怪圈中逃脱出来,开始向传统文化回归,对于今天传统戏剧的保护与发展,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一、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成就作为昆曲传承的知名“义工”,青春版《牡丹亭》的轰动,离不开白先勇的坚持与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说,白先勇以一己之力的坚持实现了昆曲的“文艺复兴”。
(一)优秀演员的表演考虑到《牡丹亭》的故事主题与背景,选择演员时,白先勇首先考虑选择处在花样年华的男女主角,“恰好苏州昆剧院“小花木兰班”人才辈出,小旦沈丰英、小生俞玖梅脱颖而出,担任扮演杜丽娘和柳梦梅的重任。
”经过昆剧名家汪世瑜老师和张继青老师亲自教授,指导。
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年轻一代演员在表演,唱腔以及文艺修养等方面有了显著地提升,终于把老一代“传”字辈南昆正宗的演唱艺术继承下来,保持了昆曲表演艺术“正宗、正统、正派”的风格。
(二)出彩的剧本整合青春版《牡丹亭》在原剧的基础上,挑选了27折,保留了原著的曲白,又将27折分为上中下三本各9折:“梦中情”、“人鬼情”和“人间情”,将“情”字贯作为主线穿整部剧中。
其中为了突出剧中的时代背景,适当的穿插了反映当时宋金对抗局面的戏,拓展出不同角色的表演空间。
因演出时间所限,为使最精华的部分保留下来,青春版将部分曲白进行了删减。
如“《硬拷》一折,重点保留了小生的名曲【新水令】、【折桂令】、【燕儿落】三个唱段,其他的八支曲子全都删减掉。
昆曲牡丹亭游园的表演特点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被誉为“中国戏曲皇冠上的明珠”。
它以音乐和唱腔为主要特征,形态多样,表演丰富。
《牡丹亭》是昆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被誉为“昆曲之冠”,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围绕《牡丹亭游园》的表演特点进行探讨。
一、音乐特点昆曲音乐是昆曲中最重要的表演特征之一。
《牡丹亭游园》的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美的旋律昆曲音乐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戏曲唱腔,以其丰富的音乐形式、婉转的旋律、流畅的节奏和高亢的音调,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
《牡丹亭游园》中的音乐旋律轻盈婉转,柔美动听,悠扬动听,令人陶醉。
2.富有变化的节奏昆曲音乐具有丰富的节奏变化,节奏变化丰富而有层次,表现了不同情节的氛围和感情。
例如《牡丹亭游园》中的舞蹈部分,节奏轻快活泼,表现出少女们欢快轻盈的心情。
3.严格的音高和音律昆曲音乐有着严格的音高和音律要求,这些规定对演唱者的技巧要求很高。
昆曲音乐的严格性,使得演唱者必须进行严格的训练和彩排,确保表演效果最佳。
二、表演特点昆曲的表演特点是其独特之处,表演形式多样,具有强烈的舞台效果。
1.手势细腻唯美昆曲表演最为独特的地方在于演员的手势表现。
演员们的手势非常细腻,每个手势都非常精细,表达了角色的状态和情感。
《牡丹亭游园》中少女们的手势,柔美细腻,优雅动人,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2.行走曲艺的巧妙结合昆曲是以行走为基础的曲艺。
演员在舞台上的走动动作非常精细,融合了曲艺表演的元素,令人佩服不已。
《牡丹亭游园》中少女们的身姿优美动人,形象生动,不仅表达了主要人物的个性,也表现出时代的主题。
3.以暗示为主的道白和馆子昆曲以暗示为主的表演风格,是其表演特点之一。
演员们的表演方式非常含蓄,通过言语、动作、表情等多种手段去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境。
《牡丹亭游园》中少女们在馆子里的表演,通过暗示表达出她们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三、服装道具特点昆曲服装道具非常精美,能够为角色形象的塑造增添无穷魅力。
收稿日期:2023-03-24作者简介:孙玫,博士,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先后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研究方向:中国戏曲文化。
①林肯表演中心(LincolnCenterforthePerformingArts),简称林肯中心(LincolnCenter),是美国第一个将主要的文艺机构集中于一地的表演中心,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艺术会场。
它的影响力在当代的世界艺术中举足轻重。
礼花与兰花———评说全本《牡丹亭》和青春版《牡丹亭》孙 玫/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台湾 桃园 32001摘 要:1999年7月,全本《牡丹亭》首演于美国纽约的林肯表演中心艺术节,堪称是浩大的戏剧艺术制作。
当年它曾先后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巡回演出,后来也在新加坡艺术节举行亚洲首演,可谓轰动一时。
但是,全本《牡丹亭》出现了一些与昆曲无关的内容:部分剧目用苏州弹词(即曲艺)而非用戏曲的方式来表演,一些表演者是地方戏演员而非昆曲演员,出现了不少跟昆曲无关的中国民俗场景。
青春版《牡丹亭》则从编剧、导演、表演、到音乐、舞美等方面,形成了一条龙的精英创作团队,在每一创作环节上都是精益求精。
同时,青春版《牡丹亭》也不像全本《牡丹亭》那样求全、求大,而是只采撷汤显祖《牡丹亭》中的精华部分,彰显了汤显祖原作中最精彩、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虽然青春版《牡丹亭》也有轰动的海外演出,但它更多地是在中华本土大面积地巡回演出,尤其是大学校园,从而使得昆曲扎根于年轻学子的心中,这一举措对于昆曲的薪火相传,无疑具有更加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昆曲;全本《牡丹亭》;青春版《牡丹亭》中图分类号:J8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23)04-0081-04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23.04.010 本文所论的全本《牡丹亭》不是指汤显祖的55出《牡丹亭》的文本,而是指美国纽约的林肯表演中心①投下巨资、由美籍华人导演陈士争制作导演、号称全本《牡丹亭》的演出。
昆曲牡丹亭读后感《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昆曲剧目中的经典之作,由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所作。
这部剧以唐代诗人元稹的《牡丹亭记》为蓝本,讲述了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感人爱情故事。
读完这部剧后,我深深被其艺术魅力所吸引,感受到了其独特之处。
首先,我被《牡丹亭》中的情感描述所感动。
在剧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被描绘得异常细腻动人。
尤其是在第一出“牡丹亭”中,杜丽娘因思念柳梦梅,觅花盖面而泪如雨下,情深之状令人悲从中来。
而随后,柳梦梅亲自来到杜丽娘的梦中,二人相识、相恋的过程更是让人感到心酸。
汤显祖通过这些细腻入微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主人公们爱情的真挚纯粹,以及面对命运的坚定和无奈。
其次,我被《牡丹亭》中的音乐艺术所震撼。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在演唱、念白、乐器、舞蹈等方面展示出了丰富多样的艺术特色。
而在《牡丹亭》中,这种音乐艺术得到了充分展现。
从剧中的旋律中,可以听到悲欢离合、奔放豪迈、细腻温婉等各种不同情感的表达。
这些音乐所营造出的氛围,不仅将观众带入剧情中,也使人们对这个故事更加感同身受。
再次,我被《牡丹亭》中的舞蹈艺术所折服。
昆曲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以其细腻精致的舞姿和动作而闻名于世。
在《牡丹亭》中,每一个角色都有独特的舞蹈表演,从而展示出他们的个性和情感。
例如,杜丽娘跳花序舞时,婀娜多姿的舞蹈动作与花朵的美丽相得益彰,给人一种视觉和情感的双重享受。
而柳梦梅的舞蹈则更多地表现了她与杜丽娘之间的深情厚意。
这些舞蹈艺术的加入丰富了戏剧表演,更加让人们沉浸其中,体会到了其中的美妙与卓越。
最后,我被《牡丹亭》中的道德思考所启示。
在剧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因为社会道德观念的约束而无法圆满。
尽管两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真爱,但他们的爱情却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
这让我思考:社会道德的限制究竟是一种保护还是一种束缚?爱情是否应该受到行为规范的制约?通过《牡丹亭》中这一黯然收场的爱情故事,我对这些问题更加深入地思考了起来。
至情至深——昆曲《牡丹亭》
“在千层万层的莲叶之间,当你一回眸,很多事情就从此决定了。
在那样一个,充满了,花香的,午后......”正如这首《缘起》,席慕容的诗作,诸如《尘缘》《前缘》《际遇》等,似乎“缘”之一字已深深嵌入了她的灵魂。
然而“偶然”这个词有些时候显得太过随性,简简单单描摹着生命中的种种际遇,而“缘”却能在心灵与灵魂的深处闪现着生命间的某种意韵悠长的联系,强烈地但又悄无声息地传送着爱的充满灵动的音符。
若果缘分真是前世的注定,那么,六百多年前昆曲与《牡丹亭》的缠绵悱恻,便定是那“红尘最深处的重逢”。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这是《牡丹亭》中清远道人的题词。
或许,正如汤显祖所说,当已情深似海时,再回首竟不知早已是身百年,再寻不见初相见时的容貌。
因为一切就好像是在冥冥之中已经安排好的,以至昆曲在如此自然的结合中,生生不息。
这是一段生命的邀约!六个世纪以后,同样是优雅婉转的昆曲,同样有耐人寻味的情缘际遇,面对的却已然是一个讯息高速发达、时空局限完全被打破、审美日趋复杂的视像时代。
这样的时代呼唤着昆曲用崭新的方式诠释自己的风姿。
在荧幕呈现一个好的故事,不仅需要出色的艺术形式,也需要出色的导演、演员和舞美设计。
而这些重要的因素都被囊括进了青春版《牡丹亭》中,白先勇通过这部《牡丹亭》诠释着他对昆曲的理解与热爱。
青春版《牡丹亭》里的场景布置与演员表演,让观众看到了舞台上风韵犹存的昆曲艺术,进一步了解并理解了《牡丹亭》的深蕴。
戏曲的一个独特之处就在于,通过戏曲演员的唱腔可以大致听出人物的个性。
比如在昆曲中,杜丽娘的唱腔听起来总是显得婉转、软细、清灵,这样的唱腔特点正是纯美高贵、性格柔美的杜丽娘的反映。
再如,春香的唱腔给人一种灵动、调皮的感觉,便可想象到春香淘气、活泼的形象。
如此等等。
余秋雨在《笛声何处》中说:“昆曲(有)一种含而不露的美学格局和美学风范”,“昆曲艺术不仅文词是充分诗化的,而且音乐唱腔和舞蹈动作也都获得了诗情画意的陶冶,成为一种优美的有机组合。
”拿《牡丹亭》来说,剧中的所有台词都是汤显祖精心构思、推敲而成。
如在第二幕“闺塾”中,杜丽娘在“责打”春香时唱到“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看上去像是杜丽娘在警告春香“遵守规矩”,实则这却是杜丽娘对自己呆板、拘束、充满教条的生活环境、活动状态的无奈与潜藏的抱怨、抵触、反抗之情的反映。
【皂罗袍】应该来说是全剧反映杜丽娘心境的重点。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许”这句唱词的最后,“许”之一字的悠长的尾音充满了悲凄与无奈,刻画出了杜丽娘尖锐的内心矛盾,一方面受封建礼制的束缚,16年的岁月不曾踏出闺阁一步,面对初次见到的春色盎然的后花园,心中自然惊喜万分;但这种欣喜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转念一想到自己仍旧得回到牢房似的毫无生机的闺房,但自己却半分解脱的办法也没有,只能默默地在心底怅惋哀愁。
大好河山尽在眼前,自己却只能与之失之交臂,内
心的愤懑开始堆积。
人的思想启蒙也许正是在这种愤懑的压迫下逐渐发生的。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是羞花闭月花愁颤”,此时的杜丽娘也许正在慢慢醒悟,“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向来是古代优秀女子的代名词,但到了杜丽娘这里却是一种新解。
杜丽娘说“可知我常一生爱好是天然”,怎奈“天然去雕饰”如此遥不可及,正值碧玉年华的丽娘愁绪满腹,真怕某一天自己真的成了“落”雁“沉”鱼、“羞”花“闭”月了,真是“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在第三幕“惊梦”中,舞台上演员反复用行云流水般的水袖来反映戏剧的场景以及人物的心境。
尽管水袖的舞动会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但当不同的唱词配上不同的水袖动作时,其间的不同意蕴也就不言而喻了例如,在杜丽娘唱到“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时加入了一个甩袖的动作,让人产生一种欲语还休的感觉。
忽的想起某次偶然间拾得的一本名为《视像与人——视像人类学论纲》的书中,作者谈到视像与人的身体解放的关系。
当然,《牡丹亭》问世的那个时代并不涉及视像,但《牡丹亭》这个故事本身却包含着关于人的解放(包括人的身体解放)的内容,而演员的表演不管对以前还是现在的观众而言,其呈现的都是“视像”。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在奇幻无比的《牡丹亭》中看到一种强悍而热切的情感逻辑,并在这种情感逻辑背后,看到一种使它的产生具有必然性的历史逻辑”。
不管是杜丽娘对《诗经*关雎》的解读,还是她发自内心的“不到园林,怎知春色许”的感慨,亦或是杜丽娘后来说“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这些对于她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发现——即对自己的发现。
“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游园,是一个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依然融合的绝妙艺术片段”。
杜丽娘选择一个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日子游赏后花园,在出门前仔仔细细、端庄优雅地梳妆打扮,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清楚地体味到了自己与自然的特殊的亲和关系,这个过程也同时是杜丽娘的身体开始慢慢解放的过程,以至于到后来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遇时,她可以不避讳地、按照自己内心所愿与柳梦梅授受。
较之《西厢记》《红楼梦》,杜丽娘并不像崔莺莺、林黛玉那样受到许多直接的阻力,她和一个在春梦中相遇的柳梦梅的感情也并不没有像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感情那样深刻,《牡丹亭》也没有人们习以为见的那种发生在正反主角之间的“戏剧性冲突”。
但是《牡丹亭》的冲突更多地表现在“以杜丽娘为化身的情与客观环境、传统礼教势力的冲突,与情必然会遇到的险恶境遇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内心冲突。
”在冲突的表现形式上,青春版《牡丹亭》也没有仅仅局限于唱词的直接表现,主创们在舞台场景设计、灯光设计,甚至是服装设计上都下了功夫。
例如在服装上,在戏剧的前面部分无论是杜丽娘还是柳梦梅,服装的颜色都是浅色系的,就连戏服的花纹也都呈现出淡雅的风格;但到了戏剧后面部分,特别是在最后杜丽娘与柳梦梅完婚的场景,戏服上强烈的中国红表现的不仅仅是杜丽娘与柳梦梅情的胜利,更是封建制度下情与理冲突的外显。
在昆曲中,与《牡丹亭》同样令人印象刻骨的剧本还有很多,如我们熟悉的《西厢记》《桃花扇》,还有使昆曲艺术达到高峰的《长生殿》,等等。
昆曲曾经让中华民族痴迷了两个多世纪,余秋雨说:“某一种文化如果长时间地被一个民族所沉溺,那么这种文化一定是触及到了这个民族的深层心理。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在六百多年的世事变迁中,在六百多年的时间河流里,昆曲
始终保持着它强大的生命力,始终能让生活在高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的人们依然为它所痴迷的原因吧!
“三生石上缘,非因梦幻”。
情不知所起,已一往而深。
《牡丹亭》里杜丽娘的那句清丽的唱词——“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醒醒楚楚无人怨”依然在耳边回荡,这是不论那个时代,还是这个时代的人们的共同的期愿。
天地宇宙间,也只有那些能让心灵共通的东西,即便只是轻描淡写,却总能让人意犹未尽,为其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