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读书笔记—寻找失落空间
- 格式:doc
- 大小:103.50 KB
- 文档页数:5
读《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理论》首先有个疑问,什么是失落空间?什么是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城市三维空间的设计,立体的全面的。
在城市发展初期,由于社会思想的落后,人们只关注土地二维的利用规划,没有真正理解人的行为,城市发展的盲目性,道路系统不再是供行人使用的城市空间,而是起着汽车联络线的作用,种种设计师忽视因素造成了不成形的“反空间”,这使现代城市设计中面临改造与重建的问题。
失落空间是高层建筑底层无组织的空间,城市发展中大面积的停车场,废弃无人问津的残余的地区等,城市设计属于艺术的范畴,既然这样在设计过程中就应该有设计的方法——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的结合。
由于城市人口的激增,人们开始寻求向地面高空的发展,全球掀起高层建筑的热潮,留出了大片城市空地,俯瞰城市,高层建筑在我们的眼里只是一个点,而空地与道路形成了毫无结构的空间。
图底理论强调的是建筑实体与外部空间形成的肌理,每个城市拥有其不同的肌理。
创造积极空间最简单的方法,是运用低平的建筑群及其所形成的比周围地域更加密集的形态,并从建筑群中勾勒出城市空间。
图底理论的核心是基于对城市建筑实体与空间虚体的控制和组织。
建筑实体的设计必须考虑与虚体结构的连接,以使建筑和空间能有效的共存。
考察传统的城市,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是以积极空间的围合形成作为建筑存在的主要目的。
在这样的城市中,除个别例子外,建筑作为单体的意义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就算有单体存在,它也被融合在这个大的环境中),建筑总是以其中的一个立面参与到积极空间的营造中,并与其它建筑相配合,围合出具有积极意义的空间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能够感受到作为人自身的存在价值,而建筑仅仅是生活的背景。
可以这么说,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是为空间而存在的。
只要我们仔细回忆一下日常生活中真正能够打动我们的城市环境,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你甚至完全不了解周围建筑的内部特征和整体造型。
我们可以看一下,上海市南京路老上海与浦东新区新上海的空间格局,一个是建筑围合明了,建筑与道路的形成城市的道路脉络。
寻找失落的空间[小编整理]第一篇:寻找失落的空间从“空间”到“场所”——读《寻找失落的空间》曾灿S1204W147“失落空间”的问题,或称之为空间的不合理使用问题,困扰着当今多数的城市中心区。
汽车问题和在建筑设计、城市复兴以及城市用地区划政策中的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以及占据主导地位的私人利益超越了公共利益,和市中心区土地使用的改变等因素,都已导致传统上与城市开发空间紧密相关的价值与意义的丧失。
《寻找失落的空间》回溯了过去80年间涌现的主要城市空间设计理论,如西特和霍华德的设计原理、功能主义运动的回应和影响,由第十小组、罗伯特·文丘里、克里尔兄弟及槙文彦等完成的设计等。
本书对当代城市存在的危机以及解决这些危机的方法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
《寻找失落的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Finding Lost Space-Theories of Urban Design)由罗杰·特兰西克(Roger Trancik)所著,本书主要通过对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美国首都华盛顿、瑞典哥德堡以及英格兰纽卡斯尔的拜克社区等案例的详细研究阐述了对整合的设计方法的需求——这是一种将城市空间设计的图-底理论、连接理论以及场所理论都纳入考虑范围的设计方法。
特兰西克采用了非常传统的逻辑叙事结构:第一章引出“失落空间”的概念和缘由;第二章里回忆了“功能主义”的历史,并列出了其造成城市中产生大量失落空间的“罪证”,同时探讨了各种蚕食传统空间的因素;第三章从“硬质空间”和“软质空间”两个概念出发,回溯传统城市中两种类型的空间;第四章是近年来城市设计三种主要设计理论的梳理;第五章则是案例的分析,并将第四章中的理论贯穿于其中;最后一章是对先前所有分析的总结,特兰西克提出了自己的设计原则。
罗杰·特兰西克(Roger Trancik)在城市设计领域拥有20年的从业和学术经验。
他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的设计研究生院(Harvard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和瑞典查默斯理工大学(Chai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主持工作,现任美国康奈尔大学景观建筑学课程(Cornell Universit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gram)的教授。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篇一:城市规划专业的读书笔记】入下《城市设计新理论》,作者:c.亚历山大 h.纳斯第一章城市发展的思路i. 强调整体性新的生长是由原有的具体的、特殊的结构属性产生的。
ii. 整体性的特征:1. 整体性是渐近的:一步一步开始2. 是不可预测的3. 是连贯的4. 是富于感情的。
因为和我们密不可分—可能是说,我们本身就是这个整体化系统的一部分,我们在形成他并且被他形成,一种互形成的关系。
iii. 整体性是由过程得来的:过程必须保证每一种新的建设行为在深层意义上都与过去发生的一切相联系。
第二章总法则壹大杂烩的思想:城市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似乎毫不相关各执一端的动机。
这种大杂烩仍然是应该进行组织的,而不是完全的放任的伪民主。
“总之,没有整体的意识,这种著名的大杂烩只能引起思想上的混乱。
”貳“每一个新的建设行为必须有一种基本职责:它必须创建一种连续的自身完整的结构。
”參认为产生整体性的过程“是通过逐渐产生出一种在空间上被定义为‘中心区域’(the field of centers)的机构而呈增长趋势进行的“。
这个东西,应该就是东南大学的那篇相关论文中所谓的自适应系统的系统的”基核“吧。
其实,作者在后边的补充说明中点出,总法则其实就是要求或者说追求一件事情:“建设的每一个行为,即城市发展的每一次飞跃都是朝着创造整体性的方向进行的。
”这个事情我总是以为,他似乎还是在以一个欧洲的中世界小城为模版和榜样来认定一个城市,但是大都市还能够那么的机械的要求整体性吗?或者大都市的所谓的“整体性”是一种更加隐含或者说更加民主的东西?大都市中的法则是什么呢?肆但是,他提供了将一条法则付诸实施的一种可以借鉴的手段:将一条不容易被实施的法则作为一种基本的上层导则,而根据它制定出一系列的是指具体化、可实施的“过渡法则”,这些法则具体而清楚,能够指导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
并且作者强调了法则的重要,这个非常的类似于希望在斋堂付诸实施的东西,就是说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具体的、可实施的法则来使一个城市产生一种整体性。
《寻找失落空间》读后感摘要: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其“完美的城市模式”给城市后期带来诸多问题,大都市城市没落、郊区化和花园城市运动等导致人群从中心区迁出,给城市留下诸多的“失落空间”,针对失落空间,深度剖析,提出三大理论并运用实践,与读者分享其成果,读者在具体城市空间问题分析、实践便有理有据可循。
关键词:失落空间,图-底,连接,场所感,空间设计正文:一、书籍选择缘由面对两百多本关于城市设计的丛书,如何选择出一本有针对性可读性强的书是个问题,真的很难抉择,思考通过这门课程学习我已经了解到什么?于是打开笔记翻看了下这八周以来的内容以及课下老师让查阅的相关概念或者论题,特别是关于城市设计这个研究方向的诞生和为什么诞生,城市发展史,现在与过去城市的对比等,结合个人城市生活体验,似乎我们憧憬着该有更好的城市,但是当下城市带给社会有诸多困扰,关上笔记,对于想要了解的东西有了很模糊的概念,当再次打开推荐书录,如何选择其实已经不是困扰,因为是在寻找,就像你知道自己想吃什么而不是困扰吃什么一样。
二、作者简介《寻找失落空间》是关于城市设计的理论丛书,是由罗杰·特兰西克(Roger Trancik)所著,他在城市设计领域拥有20年的从业和学术经验。
他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的设计研究生院和瑞典查默斯理工大学主持工作,现任美国康奈尔大学景观建筑学课程的教授,他是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的会员,并坚持在美国纽约的伊萨卡从事国际咨询顾问业务。
三、写作背景20世纪以来, 美国大都市区的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非都市地区, 但到20 世纪60年代,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城市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到了70年代,功能主义意识形态造成了当代城市的失落空间,以及花园城市、新城运动和郊区化等,促使人们放弃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蔓延,人口的发展也就出现了“异常”现象, 即非都市地区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大都市区。
这一现象被某些学者称之为“非都市化”或“逆城市化”。
桃源街社区失落空间再设计当前城市设计的问题一般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建筑物通常被视为矗立于景观中的独立物体,并非是街道、广场或开敞空间等更大范围空间肌理的一部分。
由二维的土地利用规划决定的发展模式,没有考虑建筑与空间之间的三维关系,也没有真正理解人的行为。
高速公路、铁路和滨水地区的阻隔严重破坏了城市形态的整体延续性。
行人与重要的目的地之间的联系经常被阻断,步行常常是不连续的和迷失方向的。
什么是失落空间?失落空间是城市中高层塔楼底层外部无组织的景观或是脱离步行活动而无人问津的下沉式广场,环绕市中心,切断商业中心和居住区之间联系的地面停车场....总结,失落空间是令人不愉快的,需要重新设计的反传统的城市空间,对环境和使用者而言毫无益处,它们没有可以界定的边界,而且未以连贯的方式连接各个景观要素。
失落空间产生原因1对汽车依赖性的增加;2现代主义运动中建筑师对公共空间的态度;3城市更新时划分城市用地所采取的城市用地区划和土地使用政策;4一些现代的公私营机构不愿承担城市公共环境的义务;5旧城区废弃的工业,军事或交通用地。
汽车交通干道取代了林荫道,街道也丧失了其多功能的社会意义,邻里和各城区间不再相互关联,而且变得与世隔绝,孤立发展。
对秩序和机动性的追求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毁坏着城市丰富多彩的公共生活。
设计中的现代主义运动该运动以独立建筑物的设计为理论上完美的境界,忽视或否定街道空间,城市广场和公园及其他重要的室外空间的重要性。
一篇论文谈到,“今天,建筑与规划问题之一是建筑物之间的空间缺少设计,这是本世纪建筑现代运动的特别产物。
”史蒂夫彼得森曾写到“事实上现代空间就是反空间。
由形态各异的空间所形成的街道、广场和城市空间等景观,因反空间的存在而被抹杀”城市空间的形式逐渐转向下沉式广场,室内商业街,商业连廊以及抬高的广场等。
这类空间不仅对街道有消极的影响,也很少具备聚集场所的功能。
为什么很少具备聚集场所的功能呢?用地区划与城市更新城市更新计划很少符合已经形成的社区模式,也从未反应现状社区的社会关系内涵,用地区划使原先混合的不同功能分割开来,将生活空间和工作空间分开。
《寻找失落空间》读书笔记《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美〕罗杰·特兰西克著,朱子瑜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一年多前。
这本书最触动我的是它所附的图片,我第一次被引导从这样的视角来看待城市。
在这之前,我是高速公路、立交桥和摩天楼的崇拜者。
可当我看着这张照片,我忽然联想到挣扎的拉奥孔,联想到毁灭的吴哥城:你看,那蜿蜒交织的高速公路立交桥不正像无数条蟒蛇一样从四面八方缠绕着城市,在这座城市里,除了摩天楼,就剩下废墟一样的停车场了,它的最后一滴血就要被吸干。
我明白了,这不是我梦想的城市,这不是未来之城,而是死亡之城。
1、什么是现代城市中的失落空间?失落的空间,这个称呼很形象。
吴哥寺、亚特兰提斯、玛雅,曾经繁盛一时的文明,如今何处寻觅?我们正在重蹈它们的覆辙吗?罗杰·特兰西克认为:失落空间是城市中高层塔楼底层外部无组织的景观或是脱离步行活动而无人问津的下沉式广场;失落空间是几乎所有美国城市中环绕市中心、切断商业中心和居住区之间联系的地面停车场;是沿高速路两旁无人维护、更不被使用的无主之地;失落空间也是闲置的河岸、废弃的铁路调度场、弃置的军事基地以及那些为了交通便利,或也许是为了更低的税收已迁至郊区的工厂旧址;它们是今天城市更新所遗留的、出于多重原因从未开发的和疏于清理的空地;它们是各个城区与自由发展的商业带之间无人问津的残余地区;失落空间是衰败的公园和由于无法达成预定目标而不得不拆除重建的公共项目。
简而言之,失落空间就是那些由于我们的错误、失误、贪婪和骄奢,而未能够充分加以利用的被浪费的就在你我身边的城市空间。
2、现代城市的失落空间是如何产生的?罗杰·特兰西克认为:导致我们城市失落空间产生的主要因素有:1、对汽车依赖性的增加;2、现代主义运动中建筑师对公共空间的态度;3、城市更新时划分城市用地所采取的城市用地区划和土地使用政策;4、一些现代的公、私营机构不愿承担城市公共环境的义务;5、旧城核心区废弃的工业、军事或交通用地。
寻找失落的空间读后感关键问题:如何组织我们的城市空间,使地形式、风格各异的建筑所组成的建筑群拥有一个完整的空间形态,就此罗杰·特兰西克比较了传统与现代的城市形态——解决:罗指出城市景观设计中最基本的任务是,在单体建筑的设计之前首先建立街道、广场和开敞空间等公共空间结构的设计“准则”,这个准则的规定应该是使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建筑能够和谐统一,尺度与风格也应是这项规定的内容,以创造新旧用途、建筑以及活动之间的连续视觉联系。
罗明确指出一位城市设计的专家应该致力于:①研究历史范例和现代空间演变的历程;②深刻理解城市空间设计的基础理论,③将上述两点综合运用于设计过程中的技能。
第二章——20世纪空间的发展功能主义——起源20世纪20年代,德国、奥地利、荷兰和法国一小群理想主义者的梦想。
公共空间只服务于快速、高效、方便地从甲地到乙地的实用功能,极少关注人的出行质量。
反对功能主义的罗布·克里尔在其《城市空间》一书中指出:“打着民主社会的旗号对城市空间的破坏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我们至少有50年”。
克里斯蒂安·诺伯格一舒尔茨认为传统清晰图-底关系消失,空间景观的连续性被打破,建筑缺乏场所感。
路德维希·海伯希默尔笔下的20世纪理想城市在许多现代化社区成为现实(如下)。
功能主义代表——①包豪斯学院:少装饰、重功能、提倡纯美学原则等,造成城市缺少文脉、公共空间丧失功能,国际项目采用此形态作为城市形态设计的标准,易出现千篇一律的线性空间。
“非资产阶级”,提倡社会理想主义的包豪斯思想恰恰忽视了私有领域之外的社会互动问题,公共空间利用也是已自我为中心。
②荷兰风格派——形式类似包豪斯,尽管荷兰风格派的作品同样追求质朴与儿何构图,但比包豪斯有更多的装饰,通常使用明亮的原色,并且由横梁而非一般连接所构成的转角。
③勒柯布西耶及其追随者——1925巴黎区改建、1934光辉城市以及20世纪30年代的阿尔及尔市的总体规划,对世界的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影响深远。
城市规划寻路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是一个系统是一门集前瞻性和长期性为一体的学科是一个为政治和经济服务的工具我们往往会碰到:市长的水平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水平。
不论建新城还是依托旧城,最后要能够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有前途的城市,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个基本条件是水。
第二个条件是交通条件。
因为任何一个城市都不是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城市在一个区域里只能承担一定的分工、承担某种只能,不是万能的,它必须通过对外联系才能存在。
第三个条件是腹地条件。
交通条件越好,腹地就越大,腹地大则腹地内的物资就丰富,城市就有发展各种事业的基础,规模就会大。
《寻找失落空间》读书笔记《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美〕罗杰·特兰西克著,朱子瑜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一年多前。
这本书最触动我的是它所附的图片,我第一次被引导从这样的视角来看待城市。
在这之前,我是高速公路、立交桥和摩天楼的崇拜者。
可当我看着这张照片,我忽然联想到挣扎的拉奥孔,联想到毁灭的吴哥城:你看,那蜿蜒交织的高速公路立交桥不正像无数条蟒蛇一样从四面八方缠绕着城市,在这座城市里,除了摩天楼,就剩下废墟一样的停车场了,它的最后一滴血就要被吸干。
我明白了,这不是我梦想的城市,这不是未来之城,而是死亡之城。
1、什么是现代城市中的失落空间?失落的空间,这个称呼很形象。
吴哥寺、亚特兰提斯、玛雅,曾经繁盛一时的文明,如今何处寻觅?我们正在重蹈它们的覆辙吗?罗杰·特兰西克认为:失落空间是城市中高层塔楼底层外部无组织的景观或是脱离步行活动而无人问津的下沉式广场;失落空间是几乎所有美国城市中环绕市中心、切断商业中心和居住区之间联系的地面停车场;是沿高速路两旁无人维护、更不被使用的无主之地;失落空间也是闲置的河岸、废弃的铁路调度场、弃置的军事基地以及那些为了交通便利,或也许是为了更低的税收已迁至郊区的工厂旧址;它们是今天城市更新所遗留的、出于多重原因从未开发的和疏于清理的空地;它们是各个城区与自由发展的商业带之间无人问津的残余地区;失落空间是衰败的公园和由于无法达成预定目标而不得不拆除重建的公共项目。
简而言之,失落空间就是那些由于我们的错误、失误、贪婪和骄奢,而未能够充分加以利用的被浪费的就在你我身边的城市空间。
2、现代城市的失落空间是如何产生的?罗杰·特兰西克认为:导致我们城市失落空间产生的主要因素有:1、对汽车依赖性的增加;2、现代主义运动中建筑师对公共空间的态度;3、城市更新时划分城市用地所采取的城市用地区划和土地使用政策;4、一些现代的公、私营机构不愿承担城市公共环境的义务;5、旧城核心区废弃的工业、军事或交通用地。
《寻找失落空间》读书笔记《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美〕罗杰·特兰西克著,朱子瑜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一年多前。
这本书最触动我的是它所附的图片,我第一次被引导从这样的视角来看待城市。
在这之前,我是高速公路、立交桥和摩天楼的崇拜者。
可当我看着这张照片,我忽然联想到挣扎的拉奥孔,联想到毁灭的吴哥城:你看,那蜿蜒交织的高速公路立交桥不正像无数条蟒蛇一样从四面八方缠绕着城市,在这座城市里,除了摩天楼,就剩下废墟一样的停车场了,它的最后一滴血就要被吸干。
我明白了,这不是我梦想的城市,这不是未来之城,而是死亡之城。
1、什么是现代城市中的失落空间?失落的空间,这个称呼很形象。
吴哥寺、亚特兰提斯、玛雅,曾经繁盛一时的文明,如今何处寻觅?我们正在重蹈它们的覆辙吗?罗杰·特兰西克认为:失落空间是城市中高层塔楼底层外部无组织的景观或是脱离步行活动而无人问津的下沉式广场;失落空间是几乎所有美国城市中环绕市中心、切断商业中心和居住区之间联系的地面停车场;是沿高速路两旁无人维护、更不被使用的无主之地;失落空间也是闲置的河岸、废弃的铁路调度场、弃置的军事基地以及那些为了交通便利,或也许是为了更低的税收已迁至郊区的工厂旧址;它们是今天城市更新所遗留的、出于多重原因从未开发的和疏于清理的空地;它们是各个城区与自由发展的商业带之间无人问津的残余地区;失落空间是衰败的公园和由于无法达成预定目标而不得不拆除重建的公共项目。
简而言之,失落空间就是那些由于我们的错误、失误、贪婪和骄奢,而未能够充分加以利用的被浪费的就在你我身边的城市空间。
2、现代城市的失落空间是如何产生的?罗杰·特兰西克认为:导致我们城市失落空间产生的主要因素有:1、对汽车依赖性的增加;2、现代主义运动中建筑师对公共空间的态度;3、城市更新时划分城市用地所采取的城市用地区划和土地使用政策;4、一些现代的公、私营机构不愿承担城市公共环境的义务;5、旧城核心区废弃的工业、军事或交通用地。
其实很多因素都是相互关联的,一环扣一环。
我以为,排在第一位的当是现代主义错误的城市规划观。
3、何为成功的城市空间?要改变和消除城市失落空间,罗杰·特兰西克认为:政府必须制定有效的空间设计政策,公众必须参与对环境的塑造,而设计师则必须深刻理解成功的城市空间背后的设计原则。
这里的前提是政府、公众和设计师都要明了何为成功的城市空间。
简单地说,成功的城市空间就是人们乐意于在其中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这样的空间不但能够让当地居民安居乐业,也能对外来游客有吸引力。
或者,也许不那么恰当但却比较形象的说法,长假时能够让游客蜂拥而来的城市区域就是成功的,反之,长假时居民空城而出的城市区域就是失败的。
一个成功的城市空间有很多很多的因素决定,但它们通常具有这样的一些共同特征:强调建筑间的组群关系,具有积极的图底关系,等等。
谈论建筑空间的图底关系,不仅仅是一个图形视觉转化的问题,其核心是设计的重点放在何处:若是放在实体建筑上,那就是以建筑为图,以空间为底;若是放在空间上,那就是以建筑所围合的空间为图,以建筑体为底。
考察传统的城市,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是以积极空间的围合形成作为建筑存在的主要目的。
在这样的城市中,除个别例子外,建筑作为单体的意义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建筑总是以其中的一个立面参与到积极空间的营造中,并与其它建筑相配合,围合出具有积极意义的空间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能够感受到作为人自身的存在价值,而建筑仅仅是生活的背景。
在这样的空间中,作为单体的建筑仅仅以立面——甚至有时候仅以立面中的某个局部——的形式存在,其中参与空间营造的立面与这个空间中其它建筑的关系要远比与它另外的立面——这些立面很多时候根本就不存在——的关系要密切。
可以这么说,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是为空间而存在的。
只要我们仔细回忆一下日常生活中真正能够打动我们的城市环境,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你甚至完全不了解周围建筑的内部特征和整体造型——对于一般的市民来说,实在也没有必要去了解它们。
4、如何营造积极的城市空间,消除失落空间?如果分析的结果是仅仅停留在批判阶段,任何思想的意义都会打折扣。
重要的是我们该怎么办?罗杰·特兰西克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见解,我觉得很值得思考和实践:在单个建筑竖立之前制定公共空间的规则。
俗话说,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建筑不是任性的实验场,必须要有一个游戏规则。
有一个同学跟我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允许失败,允许不同观点的展示,允许激进的实验,允许有批评。
我说这是偷换概念。
当我说需要有规则的时候,我说的不是要清一色。
我说的是起码的社会规则。
你可以关起门来搞实验,但你不能把有毒的气体释放到公共的空气中。
你可以在家里听摇滚乐唱卡拉OK,但你不能把声音传播到邻家,影响邻居的睡眠和学习。
你可以在家里享受天体的乐趣,但你不能在你家的门外,即使是你家的草坪上天体,这有伤风化。
你可以穿着新潮的衣服来上课,但你不能露点。
你可以在课堂上想心事走神,但你不能把脚翘到前排的桌子上。
你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可以尽情地表达自我,但不可以伤害到别人。
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互相鼓励、互相扶持、互相照料。
这就是规则。
规则之一就是消除单体建筑的意识,把单体建筑放在群体中去考虑,强化街道的属性,营造良好的图底关系。
把城市的外部空间想像成有形的实体空间而非缺乏结构的空场,可能会彻底改变现代城市建筑与开敞空间之间难以运作的“图—底”关系。
……,环境设计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单体建筑应融入其外部的公共空间之中,以使城市的空间形态不会因为城市用地区划和主观的交通系统的分隔而沦为牺牲品。
……,街道应当成为一个空间实体,而不是建筑完成之后剩余的空间。
西方有一句谚语:凯撒的属于凯撒,基督的属于基督。
建筑设计不应该被孤立地视为一个完整统一的个体。
脱离开街道、居民视线和城市生活孤立地谈论建筑的立面设计是没有意义的。
建筑设计,特别是高层建筑设计应该严格地将低层部分与高层部分区分开:高层部分着重于城市天际线的营造——这对于城市居民的自豪感的树立是有帮助的;低层部分则完全取决于街道的视线和生活氛围。
规则之二是小街段和窄街道。
除有特殊需要的公共建筑(比如剧院、大型博物馆、中小学校、医院等)之外,不能够允许单体建筑或者内向封闭式管理的建筑群体占据较大范围的城市街区。
街道的设计应该尽可能朝向小街段发展,街区范围尽量控制在60米~100米之间。
太长的街区容易让行走在其中的人产生疲倦,小街段才有生气和活力。
不仅如此,小街段意味着加大路网密度,最大的好处是增加了行人和车辆的选择机会,使人流不至于集中到个别路段。
现代城市拥堵的原因除了功能分区设计不合理之外,偏爱长街段规划也是主要原因。
长街段导致车辆和人流集中分布,于是造成拥堵。
而一旦出现拥堵,城市的规划者不是将其归咎于功能分区和长街段设计,而是归之于街道不够宽,红绿灯太多。
于是就拓宽街道,封闭路段,于是车辆更多地被引诱到拥堵路段,造成更加的拥堵。
这已经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实在是头痛医脚,南辕北辙了。
规则之三是不得建设沿街停车场。
街道两侧的建筑都应该尽量贴近人行道,以形成良好的图底关系,不可以随意后退,除非后退的空间被用来作为完全属于公众的公共广场。
不能够允许建筑将其内部停车场将在街边,街边停车场可以说是对城市街道氛围杀伤力最大的因素。
停车场应该建造在建筑地下,或者建筑的背后,或建筑内部的院子中。
下图中的院子为意大利总理府,建筑紧邻街道,照片中可以看见停放在院子中的车辆。
规则之四是城市应该尽量少建大广场,取而代之的是小广场。
城市规划应尽量避免或少建可以容纳成百上千人的大广场,如果实在为了某些大型活动需要要建,一座城市有那么一两座就可以了。
主要原因是这样的大广场多数时间人流稀少,平添冷清的气氛。
一定要控制兴建大广场彰显气派的欲望。
城市最适合兴建小广场,宽度在十几米到二三十米的广场,广场周围有住家、小商铺,这样的地方只要很少的一些人活动,一天到晚都会显得很热闹。
热闹的商业和生活中心区,可以建设稍大一些的广场,五十米左右就很大了。
但广场宁可小而多,不要大,大则冷清。
小广场可以通过个别建筑适当后退或倾斜形成,形式灵活多样。
下图是伦敦市内最受欢迎的皮卡迪利广场,连四周人行道在内,最大宽度不过30米。
规则之五是尽量把沿街建筑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通道或入口外向设置,避免内向的设计,以增强外部人流和人气。
罗杰·特兰西克引用了一位研究者的一番话:“当代的城市室内购物中心是强加于人和反城市的,破坏了沿街尺度和城市格网系统的完整性。
其主要入口与街道的简单联系,以及将街道置于室内、破坏城市肌理连续性的做法,与联系洛克菲勒中心的错综复杂截然不同。
”购物中心的繁华不能仅仅表现在内部,不能把最糟糕的停车场留给城市,而应该恰恰相反。
不仅仅购物中心应该如此,其它建筑也是如此。
比如居民楼,应该允许和鼓励底层住户每家每户直接将房门开向街道,而不是像楼上各层一样开向内部的楼梯间。
还要允许和鼓励他们把底层的住家改造成各种小商店或者小花园。
除必须封闭式管理的中小学校等特殊情况以及小型私人住宅的花园外,街道两侧不应该出现大段的围墙。
想一下,我们觉得热闹、有人情味的那些街道,是不是门特别多?而相反,那些走半天也看不见一扇门的街道,是不是特别的让人觉得凄凉冷清?规则之六是城市绿地设计应本着集中和顺其自然的原则。
城市绿地不比自然环境,需要的养护费用非常高。
如果零零散散的小块设置,特别是放在那些阴暗的地方,不仅起不到应有的美化效果,而且所造成的环境和社会负担所失远超所得。
那种见缝插针式的绿地不如改以盆栽,省下的土地好歹还可以让人活动。
只要回想一下去过并喜欢的那些老城老街,哪有那么多绿化啊?现在很多时候是技术迷信,指标迷信,好像绿化指标达到了,环境就会好。
大多时候,事情恰恰相反。
即使是集中绿地的建设,也应该本着顺其自然的原则,自然的才是最美的,那些过分人工干预的绿地,总是有些气氛异常的。
城市规划原理《寻找失落空间》读书笔记院系: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班级:土木104班姓名:杨允晰学号: 201080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