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一滴》必修一新课文
- 格式:docx
- 大小:19.23 KB
- 文档页数:3
《神的一滴》。
译者为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
选文共5个自然段,行文思路清晰,写景别致细腻,感情充沛丰富,语言别具魅力。
作者对自然的钟情充分流露在字里行间。
教学中,应在把握文章结构和主旨的基础上,深刻理解重要词句,进而对一些写景和议论段落能够鉴赏分析,最终理解本文的深刻内涵。
但又不拘泥于原文,而是重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感受,引导学生联想到归园田居构想世外桃源的陶渊明和那个没有更多奢求、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培养学生批判的精神和比较的研究方法。
【知识与能力目标】1、读懂字音、成语,理清文章脉络2、鉴赏精彩语句【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交流探究,领会作者对生态与环境深刻的忧患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把握作者的生态观念,加强生态保护意识2、热爱自然,平等地看待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精彩语句的含义,把握作者的生态观【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批判的精神和比较的研究方法1、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生态保护的名言警句一、导入:海子在1989年3月26日卧轨自杀时,身边放着四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那么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我们请看作者和《瓦尔登湖》。
梭罗,19世纪美国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哲学家,美国超验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主流社会思潮的弃儿,150年来,他的思想激励了寻求返璞归真的人。
2006年,梭罗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之一(名列第65位)。
梭罗的著作都是根据他在大自然中的体验写成。
1839年他和哥哥在梅里马克河上划船漂游,写成《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1849),发挥了他对自然、人生和文艺问题的见解。
他的代表作《瓦尔登湖》(1854)记录了他于1845至1847年在康科德附近的瓦尔登湖畔度过的一段隐居生活。
在他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浑然一体。
课题神的一滴●教学目标1. 分析文章优美的语言,把握作品的内在意蕴。
2. 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思考。
●重点、难点重点:1. 揣摩、分析文章优美的语言。
2. 体会梭罗对大自然深入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
难点: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生活的启迪。
●设计思想本文选自美国作家梭罗的名作《瓦尔登湖》。
选文共5个自然段,行文思路清晰,写景别致细腻,感情充沛丰富,语言别具魅力。
作者对自然的钟情充分流露在字里行间。
本文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揣摩、分析文章优美的语言,深入把握作品的内在意蕴。
●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美国作家梭罗于1817年出生于美国康科德城,1833-1837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1840年在家乡执教两年。
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开始尝试写作。
《瓦尔登湖》出版于1854年,书中描述了作者自1845年独自一人在瓦尔登湖畔度过的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思考。
《瓦尔登湖》被公认为美国文学中具有独特价值的名著,并于1985年在《美国遗产》杂志所评选的“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中位居榜首,梭罗也因此确定了其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相关评论:(1)爱默生(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美国还没有知道——至少不知道它失去了多么伟大的一个国民。
这似乎是一种罪恶,使他的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完就离开,而没有人能够替他完成;对于这样高尚的灵魂,又仿佛是一种侮辱。
……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学问,有道德,爱美的人,一定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2)怀特(美国20世纪散文家)我记得我在读到它时的狂喜之情,多年之前,在一段踌躇绝望的日子里,是它让我恢复了健康。
梭罗的《瓦尔登湖》在今天仍是既切中时弊,又适逢其时。
在我们这个不稳定的季节,当所有人都不知不觉寻找从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开的隐居地时,他在康科德林中的小木屋就是个避风港。
(3)乔治•爱略特(英国著名女作家)《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
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
神的一滴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教材:《神的一滴》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都江堰的赞美之情。
2.分析课文语言特色,感悟散文的审美魅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理解。
2.语言特色分析。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
2.学生分享对都江堰的了解。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课文主题。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四、课堂小结2.指出课文的语言特色。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二、课文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感悟散文的审美魅力。
三、写作训练1.学生仿写课文中的精彩句子。
2.教师点评学生写作,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内容详述:一、课文内容理解1.课文描绘了都江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对都江堰的赞美之情。
2.课文通过描绘都江堰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展现了都江堰的独特魅力。
二、语言特色分析1.课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2.课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三、审美能力培养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课后作业1.摘抄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并简要分析其修辞手法。
2.以“我心中的都江堰”为题,写一篇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课文《神的一滴》,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都江堰的赞美之情。
同时,通过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神的一滴》(必修一新课文)
神的一滴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它是
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
湖边的树木宛若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
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
我第一次划船在瓦尔
登湖上的时候,它四周完全给浓密而高大的松树和橡树
围起,有些山凹中,葡萄藤爬过了猢边的树,形成一湾
凉亭,船只可以在下面通过。
湖岸边的那些山太峻削,
山上的树木又太高,所以从西端望下来,这里像一个圆
形剧场,水上可以演出些山林的舞台剧。
我年纪轻一点
的时候,就在那儿消磨了好些光阴,像和风一样地在湖
上漂浮过,我先把船划到湖心,而后背靠在座位上,在
一个夏天的上午,似梦非梦地醒着,直到船撞在沙滩上,惊动了我,我才欠起身来,看看命运已把我推送到哪一
个岸边来了。
在那种日子里,懒惰是最诱惑人的事情,
我就这样偷闲地过了许多个上午。
我宁愿把一日中最宝
贵的光阴这样虚掷,因为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我却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
可是,自从我离开这湖岸之后,伐木人竟大砍大伐
起来了。
从此要有许多年不可能在林间的甬道上徜佯了,不可能在这样的森林中遇见湖水了。
我的缪斯女神如果
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
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
儿歌唱?现在,湖底的树干,古老的独木舟,黑魆魆的
四周的林木,都没有了,村民本来是连这个湖在什么地
方都不知道的,如今却不但没有跑到这湖上来游泳或喝水,反而想到用一根管子来把这些湖水引到村中去给他
们洗碗洗碟子了。
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地圣洁的水!而
他们却想转动一个开关,拔起一个塞子就利用瓦尔登的
湖水了!这恶魔似的铁马,那裂破人耳的声音已经传遍
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脚步使沸泉的水混浊了,正
是它,它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吞噬了。
这特洛伊木马,腹中躲了一千个人,全是那些经商的希腊人想出来的!
虽然伐木人已经把湖岸这一段和那一段的树木先后砍光了,爱尔兰人也已经在那儿建造了他们的陋室,铁路线
已经侵入了它的边境,冰藏商人已经取过它的冰,然而
它本身却没有变化,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我
反倒变了。
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
性的皱纹。
它永远年轻,我还可以站在那儿,看到一只
飞燕坦然掠下,从水面衔走一条小虫,正和从前一样。
今儿晚上,这感情又来袭击我了,仿佛二十多年来我并
没有几乎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厮守一样,——啊,这是瓦
尔登(湖),还是我许多年之前发现的那个林中湖泊;这儿,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片森林,而另一片林子已经拔
地而起,在湖边蓬勃华丽地生长,同样的思潮,又涌上
来了。
还是同样水露露的欢乐,内在的喜悦,创造者的
喜悦,是的,这可能就是我的喜悦。
这湖当然是一个大
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
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河。
我从它的水面
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湖,是
你吗?这不是我的梦,用于装饰一行诗;
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
我是它的圆石岸,瓢拂而过的风;在我掌中的
一握,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它的最深邃僻隐
处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
火车从来不停下来欣赏湖
光山色;然而我想那些司机和那些买了月票的旅客,常
看到它,他们多少是会欣赏这些风景的。
每天他们至少
有一次机会与庄严、纯洁的瓦尔登湖相遇。
对它,就算
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
的油腻了。
有人建议过,这湖可以称为“神的一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