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25.《好的故事》人教(部编版)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好的故事》课堂实录

师:同学好,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大家预习了吧,看了几遍?

生:3遍。

师:不错。大家知道鲁迅先生的文章不是很好懂,但我们都很优秀,而且对先生的作品风格已经有一些了解;我想听听大家看了3遍后对课文有哪些了解,主题、结构、表达等等都可以谈。

生:这篇文章不同于我们以前读到的鲁迅先生的杂文,语言很尖锐;但本文言辞是比较优美的,他表现出的是美好的记忆。

生:我从结构上说吧;1、2两段是写现实生活中的,后面的3、4、5一直到梦醒了之后,都是在写梦中的情景,最后一段又回到了现实。

生:现实和梦想形成了对比,有鲜明的反差,作者借此表现出自己的一定的看法。

师:好,现实和梦想形成对比。

板书:想象现实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表现了鲁迅先生的理想,因为第11段说,“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我要追回它”,表明他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

生:我觉得鲁迅做的梦都是在同一条河上,河倒影的天空和河边的景物都是很美的,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他想象中的美好的境界。

师:梦的具体内容,接着来。

生:他的想象和现实做对比,突出现实很残酷。

师:我原本以为这篇文章很难懂,但同学们刚才谈到的主题、结构、内容等等,已经很不错了。这篇文章选择《野草》,《野草》在鲁迅所有作品中又公认是最难懂的,我想大家肯定还有一些困惑;有些问题可能在刚才大家的分享中已经解决了,也有些问题还没有解决,下面我们同桌之间再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问题,仍然不能解决的我们再提出来。

(学生相互交流问题)

师:交流很热烈,说明我们还是有不少问题,下面我们分享交流一下我们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

生:1925年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文章中“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这块大石头指什么?

师:你关注到的1925年是文章的写作背景。

生:好的故事的象征意义到底什么?

师:好的故事是什么故事?请问有故事吗?

生:没有。

师:没有故事,那它有什么内涵?是吧。

生:第五段的最后一句话,“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都发出“发出水银色焰”,但现实中天气不都是晴朗的,这有什么寓意吗?

师:事实上鲁迅有没有经过这样一个地方呢?这个大家可以看一下投影:

投影:

1913年6月24日,鲁迅在长住北京后第一次返乡省亲,6月26日,他“同三弟至大路浙东旅馆,偕伍仲文乘舟游兰亭,又游禹陵。归路经东郭门登陆,步归。”(《鲁迅日记》)

师:这篇《好的故事》真的有写作的现实背景。问题发现很细致,还有吗?

生:第5段“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第7段“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它象征着现实生活中的怎样的现象呢?

师:就是他梦到的东西的象征意义,对吧,和刚才那位同学讲到的故事的象征意义差不多。

生:文章多次写到《初学记》,《初学记》频繁出现有什么意义吗?

师:这是一个很具体的问题,不妨先看一下投影:

投影:

《初学记》,徐坚等人受唐玄宗敕命所编的类书,三十卷,卷八之第十“江南道”收入“镜水”,有如下记载:“《舆地志》:‘山阴南湖,素带郊郭,白水翠岩,相互映发,若镜若图。’故王逸少云:‘山阴路上行,如在镜中游’。”

师:显然,《初学记》与山阴道有联系,看《初学记》想到了山阴道,想到了山阴道上的情景、人事。继续。

生:为什么这一篇的故事“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他是主动看不见,还是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无法看见?

师:好,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宏观的、核心的,有些是细致的;这些问题有些在我们等会品读课文的过程中会解决,有些我们再读一读,就会有新的感悟;总括刚才这些问题,最核心的其实就是——(师生集体回答):梦到底是什么?文章所谓的故事其实就是梦,构成这些梦的景物到底有什么象征意义?或者说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

师:文章写梦的最核心的段落是哪几段?

生:第5、6、7段。

师:好,大家齐读这三个段落,再来思考这个问题。

生齐读。

师:校正一个字的读音:伽蓝,读qié

师:请大家用笔把这几个段落中的景物圈一圈,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内涵?或者这些意象构成的意境有什么内涵?

师: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生互相交流)

师:来,我们来交流一下,哪位同学先来?

生:两岸的“乌桕、新禾、野花”,我觉得代表新的事物,“丛树和枯树”代表旧的事物,它们融合在一起,体现出一种新旧交替的现象,而“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有一种慵懒的田间生活的样子,鲁迅当时生活的社会不是这个样子,这是一种新的生活,鲁迅通过这个梦表现了他对这种新的生活的热爱。

生:第七段里的“茅屋、狗、塔、村、云”与第5段相照应,同样也是描写了那种美好平静的田园生活。

师:不错。还有么?

生:第七段写的“一丈红”,他先把它比喻成“缕缕的胭脂水”,然后又把它比喻成“红锦带”,我觉得这里面有变化。

师:是有变化,你注意到了这里的颜色是红色,而上一段没有这样单一的红色。接着来。

生:第五自然段写到了很多景物,我觉得这些景物有慢慢变得崇高的样子;像鸡和狗比较低俗,但是天、云、竹等给人洁净高尚的感觉。

师:鸡和狗谈低俗不是很恰当,有生活气息,乡土气息更好。

生:我发现他描写的景物都不是通过真实的眼睛去看,而是河中的倒影。

师:很好,是倒影。

生:河水中的倒影是变化的,而不是生活中的一成不变,这样描写景物是动态的、变化的。

师:是的,文章有很多这样的词:碎散、凌乱等;这样的画面让我们想到作者看到这些景物时实际是坐在——

生:船上。

师:对,课文后面有一句话:我不在小船里了。这样结合课文的前后,可能能够发现一些东西,很好,继续。

生:第5自然段提到“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