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7课
- 格式:ppt
- 大小:2.42 MB
- 文档页数:29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一、单选题1.18世纪末,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到访伦敦时发现,“雾如此之浓,以至于都可以抹到面包上”,浓雾之下,鸟儿也因无法觅食而从天上跌落下来。
当时英国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A. 圈地运动的进行B. 蒸汽动力的应用C. 石油工业的发达D. 电器的广泛使用【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说明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依据所学可知,随着蒸汽动力的应用,工业化的发展,工厂和住户排出的烟尘和气体大量在低空聚积,整个城市为浓雾所笼罩,浓雾不散,于是有了题干“18世纪末……‘雾如此之浓,以至于都可以抹到面包上’,浓雾之下,鸟儿也因无法觅食而从天上跌落下来”的现象,故B项符合题意;在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A 项早于题干中“18世纪末”,故排除;CD两项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迟于题干中“18世纪末”,故排除。
故选B。
2.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标志是()A. 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B.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C. 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火车D. 18世纪80年代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答案】B【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标志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3.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人的休闲(指人们对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方式从随意休闲日益发展成为定时体闲。
今天我要说的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我今天的说课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专题的第三课,主要讲述的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进程和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力量,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并且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
在这里要强调一点的是,正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和建立,才将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历史和中国近代的历史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因此这一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本单元的承上启下的中心环节。
二、说学情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其基础知识学习过,因此对这一部分内容不是很陌生,有一点知识基础,但是知识储备不足。
另外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和新课改的推动下,均强调的是学生的对历史问题的信息采集、分析与解读的能力,这符合现代中学生思维活跃,勇于表现自我,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的现实,加之我校高一建立起了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平台,这就便于了学生合作探究问题。
当然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待进一步引导。
三、说教法学法三维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因此确定合适的三个维目是教学能否顺利完成的第一要素。
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并结合学生的学情,我把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历史条件和过程;理解英国殖民扩张与英国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探讨工业革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式引导的自主学习方法,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和思考的过程,达到能基本识记史实的要求。
通过史料教学和合作探究法进一步解决工业革命的影响,以达到充分提高学生阅读史料、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合作解读信息、知识重组并展示的能力,将学生思维引向历史的本质。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课标要求]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1.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条件(1)政治前提:18世纪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社会稳定,经济迅速发展。
(2)市场条件:殖民地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3)劳动力条件:地主们热衷圈地养羊,很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去工场做工。
(4)技术条件: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2.进程(1)开始标志: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
(2)主要成就①引发了纺织、冶金、采煤等生产领域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
②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并迅速推广。
3.扩展: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很快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等地。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知识点拨] 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它使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过渡到机器大工业阶段。
它是生产领域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
二、从工场到工厂1.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3.社会关系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4.资产阶级调整内外政策:对内,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对外,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误区警示] 工场和工厂都是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都是以雇佣工人的劳动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都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提高生产率。
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1.原因(1)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2)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