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边塞诗的特点与魅力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11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开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开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白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局部.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蹴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参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痈恨庸将无能的悲慨.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佥叭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硕、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局部.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参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翩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启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一“葡萄美洒夜光杯〞,犹如忽然问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余,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洒佳肴盛宴的非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痈饮,使已经热烈的气余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穿.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乂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痈〞.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消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活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舰佣说诗?〕这话对读者颇有启发.“作悲伤语读便浅〞,是由于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 你斟我酌,一阵痈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余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冲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白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参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白夫长,胜作一书生.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参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参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乂渲染了环境气余,笔力极其雄劲.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余.“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宵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乂显示出帅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余.一个“绕〞字,乂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衬托.“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吼叫,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鼓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剧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白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剧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乂是怎样辞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开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乂展示了剧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乂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洁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是唐诗的亮点.参军行〔其八〕【唐】王昌龄白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白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白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白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刚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乂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参军行〔其二〕【唐】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局局秋月照长城.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乂?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由于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 “?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此句的“旧〞对应上旬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曲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乂怕听,乂爱听, 永远动情.这是诗中乂一次曲折,乂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贝U 乂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乂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乔芬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开展〔换新声一一旧别情——听不尽〕后,至u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盘旋.“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由于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参军行〔其一〕【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白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余,为第四句抒情作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宵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 只有这座白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乂逢黄昏,“鸡栖于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启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启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宵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乂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限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乂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
【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王昌龄的边塞诗大局部是用乐府旧体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体多用以入乐的七绝,与高适岑参多用古体诗不同。
本文与大家分享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欢送阅读了解。
王昌龄边塞诗盛唐诗歌宏大气象下涌现出大批天赋极高的诗人,不仅出现了能将山水田园景象跃然纸上的山水田园诗人群,也出现了将边塞生活写的瑰丽奇伟的边塞诗人群。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
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
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
特色浅析唐代是一个诗歌艺术天才成批涌现的时代。
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中外文化的融合……造就了唐代士人开阔的胸怀、恢弘的气度、积极进取的精神,而这些那么直接影响着唐文学的风貌。
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能将山水田园景象跃然纸上的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也出现了将边塞生活写得瑰丽奇伟的王昌龄、高适、岑参。
尤其是王昌龄的边塞诗更是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到达了顶峰,赢得“七绝圣手〞之盛誉。
现存的《王昌龄集》共收录诗181首,绝句占了将近一半,七绝占了五分之二。
本文以《王昌龄诗注》为底本,共摘出21首反映边塞生活的诗歌。
其中五言12首〔《变行路难》、《塞下曲四首》、《塞上曲》、《参军行二首》、《代扶风主人答》、《箜篌引》、《参军行》、《胡笳曲》〕,七言9首〔《参军行七首》、《出塞二首》〕。
其中除《代扶风主人答》外其余诗歌均为乐府旧题,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感情是王昌龄边塞诗创作的一大特色。
总的说来,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是比拟丰富的,隐藏于内容背后的那么是诗人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力,主要有以下几大艺术特质:一、意境开阔王昌龄的《参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为了充分地表现将士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爱国豪情和英雄气概,王昌龄把战争的背景安置在青海湖至玉门关这条相距千里的战线,突出战线之长和地域之广,不仅强化了爱国主题,而且使得诗歌的意境异常开阔。
唐代边塞诗鉴赏(1)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在这批边塞诗人中,七言绝句写的既多又好的当数五昌龄.七绝在初唐时就开始成熟了,但表现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掘出来,佳作还不多,王昌龄以其成功的创作实践.,使七绝这种诗体的概括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与李白同为写绝句成就最高的诗人,有人甚至说他超过李白.他名气很大.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美誉.所以叫王江宁,或说因为他是江宁人,或说因为他在江宁做过官。
他的组诗《从军行》七首几乎全是精品,从各角度揭示前线将士的心理活动。
比如第四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手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就把战争气氛渲染的十分饮满酣畅:“黄沙百战金甲”既揭示了环境的艰苦,又展现出战士们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种万里远隔思念妻子的衰愁,所以会那么无可奈何,就因为每一次思念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因为一出战就可能再不会回到这“烽火城西百尺楼“来了。
这是真正的带着血丝的相思!“不破楼兰终不还”,固然英雄气概十足,但诗人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给普通士兵带来的痛苦,并没有一味沉浸在立功封侯的幻想中。
他的《出塞》更是古今传诵的名篇,被誉为唐代绝句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的含义不过是一轮明月照边关。
然而,把明月照边关这种悲凉的意境推到秦汉时期,这一句就由写眼前的实景,一变而为饱含历史深度的虚景,虚实相生,从而使这句诗的内涵变得无比深厚。
这也就是说,从秦汉时期以来,一代一代的人就一直在进行这样的万里长征,多少人就死在边关上一去不复返。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出身、经历和生活体验相似,因此,他们边塞诗的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着追求,洋溢着积极进取。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欢迎阅读!第一篇: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前人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的一些看法如下:殷璠《河岳英灵集》: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朝野通赏其文。
”岑参“语奇体隽,意亦造奇。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高岑一时,不易上下。
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缛过之。
”元陈绎:高适“尚质主理”,岑参“尚巧主景”。
尚质,叙事质实、语言质朴,主理重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尚巧,立意巧(如雪中送别),构思巧(如千树万树梨花开),主景,重在写景。
请你以《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两诗为例,以“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谈”为题,写一篇文学评论短文。
字数不少于600字。
提示:可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在选材立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点。
示例: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谈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的两位诗人,以写边塞诗著称。
他们的名字常被后人并列提及,是谓“高岑”。
两人都很幸运,赶上了“开元盛世”;又都很不幸,碰上了“安史之乱”。
两人还都曾背井离乡,辗转于长安、洛阳两地,以求仕途升达;又都不堪卑躬屈膝、为五斗米折腰,转而投笔从戎,征战沙场。
他们都有冲天的斗志,豪迈的气概,他们都有乐观的气度,宽广的胸怀,笔端一点,就将阵中凶险、塞外苦寒化作催人奋进的诗篇。
他们的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共同的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高、岑的边塞诗中,始终都洋溢着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怀。
高适“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唐朝诗歌大放异彩,为何边塞诗能独树一帜见证唐朝的兴衰史唐王朝是一个极其繁荣且浪漫的朝代,有人说正是唐王朝的繁荣盛世,才全面且迅速的推动了当时文学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唐诗中边塞诗的发展,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唐朝边塞诗的发展变化也恰恰体现了唐王朝的兴起与衰落。
细品边塞诗,你才会发现它赋予的感情是直抵你心底的!《初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盛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中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晚唐》却想羲轩氏,无人尚战功。
这四句诗出自于四首不同的诗,但是几乎每个人都能最直观的感受到其中主题格调的巨大差别,正是这种主题格调的天壤之别将唐王朝的时代环境、人文心态展现的淋漓尽致。
繁荣唐王朝造就兴盛诗文化一、投笔从戎,立功封侯。
一统王朝之元气、充满强烈愤激之情的初唐初唐时期(618年-712年):初唐的边塞诗其实并不多,它远不及盛唐丰富多彩,也没有晚唐的哀怨动情,但是初唐诗虽少,却不乏精品,杨炯的《从军行》便是其代表之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文人,内心却极度燃烧的爱国之情,初唐时期,内忧外患,天下甫定,边塞地区时常遭受侵袭,一众诗人渴望投笔从戎,迫切的渴望以此来立功封侯,以陈子昂、杨炯等初唐四杰为列,初唐的大量边塞诗基本都是出自于他们之手,他们不满于此前诗风形式主义的弊端,强烈的要求诗歌要充满充实的思想,也正是他们的存在,让诗风从此有了巨大的扭转和改变,已不再是南北朝时争相纤构狭小的宫体诗,而是开辟了气象万千、雄浑博大的新世界。
不管是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还是骆宾王的“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无不将他们心中对于强敌入侵的愤激,以及渴望为国杀敌的壮志展现的淋漓尽致,而这也可以看出初唐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各个方面都在积极向上,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初唐代表诗人:骆宾王、杨炯、王勃、卢照邻(初唐四杰)投笔从戎二、时代文学的辉煌、盛唐气象的展现—盛唐盛唐时期(712年-762年):那个时期可谓是一个纸醉金迷的时代,杜甫笔下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就深刻体现出了盛唐的经济是何等的繁荣,盛唐时期也是诗歌最繁荣的时期,其成就更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而边塞诗更是名篇迭出、佳作纷呈,无不展现出诗歌界的一片繁荣之景,也正是这个时候唐王朝出现了以边功授勋的制度,直接性的导致边塞诗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指数级提升。
边塞诗的基本特点
边塞诗的特点有:题材广阔。
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
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
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
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
昌龄、李颀,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
出师西征》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
表作的一部分。
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等,
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
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
篇传世,如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的《凉州词》,王翰的《凉州词》。
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唐朝的王维是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王维的《使至塞上》、《老将行》等)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高中语文国学欣赏边塞诗的鉴赏与练习精品素材高中语文国学欣赏边塞诗的鉴赏与练习精品素材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一、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1.边塞诗派举例: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归纳特征〔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家乡--———-思乡念亲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2〕风格——雄壮豪迈.〔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3、赏析方法〔1〕.词句分析法〔2〕.形象分析法4、常见意象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5、主旨:①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②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③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④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⑤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⑥注意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唐是边塞诗创作的旺盛时期,这些优秀的边塞诗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于后世,让读者百读不厌,历久常新。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旺盛时期;这一时期,名篇迭出,佳作纷呈,蔚为大观。
这些优秀的边塞诗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于后世,让读者百读不厌,历久常新。
盛唐边塞诗垂之千古,传诵不已,它有什么特点和魅力呢?一.广泛深刻的思想内容盛唐边塞诗题材丰富,既有反映边塞生活的佳作,也有描绘边塞景色和边塞风情的名篇。
而在众多的边塞诗章中,又以表现边塞征战为主要内容。
盛唐边塞诗人以诗歌的形式,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诸多方面,呈示了广泛深刻的思想内容:(一)表达以身许国、戍边立功的爱国思想,如祖咏的《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二)表现慷慨赴边、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如高适的《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三)歌颂戍边士卒在战斗中的英勇精神,如高适的《蓟门五首》:“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四)反映边境的荒凉、自然环境的恶劣,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五)反映征夫思妇的幽怨,如高适的《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
”(六)抒写戍边战士的离愁别绪,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七)抒写艰苦的军旅生活以及戍边士卒的思乡念亲之情,如岑参的《碛中行》:“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八)表达对扩边战争的指斥与谴责,如高适的《蓟门行五首》其二:“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九)描绘边塞战争给戍边战士带来的深重苦难和惨重牺牲,如刘湾的《云南曲》:“去者无余生,十人九人死”;“妻行求死夫,父行求死子”;“苍天满愁云,白骨积空垒。
盛唐边塞诗是盛唐时期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边塞地区以及边塞人物为主题,描写边塞景物,表达边塞人物的思想感情,展示边塞文化的特点,是盛唐文学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一、边塞式的景物描写。
盛唐边塞诗以边塞景物为主题,以描写边塞景物的方式表达边塞
人物的思想感情,展示边塞文化的特点。
比如“沙漠秋色宜草枯,马蹄声碎落荒城”,描绘
了边塞景物的孤寂荒凉;“若有英雄心拔剑,山河变色英雄行”,描绘了边塞人物勇敢的精神。
二、边塞式的诗情。
盛唐边塞诗突出表现边塞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边塞人物的热情、忧愁、悲凉、怨恨、憧憬等情绪,以及边塞人物的抗争、英雄主义精神等主题。
比如“抗金
未能成英雄,汉家英灵早已空”,表达了边塞人物抗金的精神;“沙漠秋色宜草枯,马蹄声
碎落荒城”,表达了边塞人物的悲凉和怨恨。
三、边塞式的语言表现。
盛唐边塞诗采用壮阔的语言,表现出边塞人物的英雄气概和奋发
向上的精神。
比如“金榜题名催英雄,酒卷自报拔剑行”,表达了边塞人物的英雄主义精神;“汗血宝马经沙场,双蛟龙舟渡。
盛唐诗人李欣边塞诗研究研究背景:盛唐武功强大,边塞诗也特别流行,因为那时候出去打仗的人对国家有一种信心,所以打起仗来有一种不顾生死、勇往直前的精神,表现在诗歌里就形成所谓盛唐诗的“气象”,高适的“气骨”.岑参的“新奇”.王昌龄的“情韵”自古以来就被人所称道,然而李欣却是一个例外。
研究目的:了解李欣边塞诗的特点及其原因研究内容:李欣边塞诗的类型、特点及与同时期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一、李欣与边塞诗1.边塞诗的起源边塞诗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人彭大翼的《山堂肆考》:“箕草可为帘,见王建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受到历代人们的高度重视。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到激动人意。
”其中首标“征戍”,而明代胡应麟,清代沈德潜等评选唐诗,几乎也都将边塞诗作列为冠首,由此可见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在群芳灿烂的唐代诗苑中,边塞诗确是一从奇葩,其中李颀的边塞诗也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
2.生平简介李颀在盛唐诗人中文化视野极为广阔,他的诗歌作品题材极为多样,对后世均有一定的影响,下面对其最富特色的边塞诗作进行详细解说。
李颀是盛唐诗坛一位有高才而没有高位的诗人,他的一生仕宦不达,而且有关他的生平资料也多有争议。
虽然他“仕”的道路崎岖不平,但他的文学创作却是一条康庄大道。
在他有生之年,创作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供后人赏析借鉴,不仅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也为后人研究他的一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李颀的边塞诗内容十分广泛,其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立功边塞,报效国家《塞下曲》:“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
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
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
帐下饮蒲萄,平生寸心是。
”反映了守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和英雄气概,洋溢着爱国热忱和民族自信心。
2.同情将士,揭露矛盾《塞下曲》:“少年学骑射,勇冠并州儿。
直爱出身早,边功沙漠垂。
戎鞭腰下插,羌笛雪中吹。
膂力今应尽,将军尤未知。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与边塞诗派一、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盛唐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文化繁荣、社会安定,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成为两个重要的文学流派。
本文将重点介绍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并对两个诗派进行比较分析。
二、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诗歌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以及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为主要特点。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兴起,与当时社会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1.特点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诗人们善于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对大自然怀有深厚的情感。
他们借助诗歌的力量,将自然景色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如身临其境。
2.代表作品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品有许多,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人的微小,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孟浩然的《春晓》:描绘了清晨的田园风光,表达了对春天的喜悦和对生活的向往。
•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八首之一》:描绘了秋夜的静谧和凉爽,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和思念之情。
三、边塞诗派边塞诗派是盛唐时期另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它与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相对照,以描写边塞地区的景色、英雄壮丽的事迹以及对战争的思考为主要特点。
边塞诗派的诗人们生活在边塞地区,亲身体验了边塞地区的艰苦和战乱,他们用诗歌记录下了那段历史。
1.特点边塞诗派的诗人们借助诗歌的形式,表达他们对边塞地区的痛苦和对英雄的赞美。
他们的诗作多以壮丽的景色、英勇的将士和对战争的思考为主要内容,凸显了诗人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2.代表作品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品丰富多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除了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品外,也可以归为边塞诗派。
诗中描绘了边塞地区的壮丽景色和边塞的守将英勇的形象,表达了对边塞英雄的赞美和对国家的忧虑。
•王昌龄的《出塞》:描绘了边塞地区的壮丽景色和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回家的渴望。
唐代边塞题材诗歌的风格特点和背景描写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也是边塞题材诗歌得以充分发展的时期。
唐代边塞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彩的背景描写而广为赞誉。
本文将详细介绍唐代边塞题材诗歌的风格特点和背景描写。
一、风格特点1. 抒发壮志豪情唐代边塞诗歌常常包含了壮志豪情,表达了抵御外敌、保家卫国的决心。
这些诗作中常出现英雄主义情怀,热血沸腾的气氛,力图激励人们为国家荣光而奋斗。
2. 描绘严峻的环境条件边塞地区环境恶劣,充满艰苦和险阻。
唐代边塞诗歌经常通过生动而准确的描述,展示了沙漠、大漠、高山等极端地理环境对人们生活和战斗带来的困扰和考验。
3. 塑造英雄形象为了彰显边塞战士的英勇与智慧,唐代边塞诗歌常常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刻画,塑造出了许多令人敬佩的英雄形象。
这些诗作中充满了对勇猛善战、机智过人的边塞将士们的赞美和颂扬。
4. 抒发离乡别井之情感在边塞地区生活的人们往往要面对长期离家、别井而去的困境。
唐代边塞诗歌中常常流露出离乡别井之情感,表达了对故土家庭、亲友思念和眷恋之情。
二、背景描写唐代边塞题材诗歌通过精彩细腻的背景描写,将读者带入到当时紧张而充满战火的场景中。
1. 自然景观描写唐代边塞诗歌经常以自然景观描写为背景,如沙漠广袤、河山阻隔等。
这些描写往往夸张而富有画面感,给人以沉浸感和震撼力。
2. 军事防御建筑描写边塞地区的军事防御建筑是边塞诗歌中常见的背景描写元素之一。
诗人们通过描绘城墙、箭楼、烽火台等设施,展示了当时边塞地区军事防御的严密程度和壮观场景。
3. 骑兵驰骋描写在唐代边塞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对骑兵驰骋的生动描写。
这些描述既传达了战士们英勇奔驰的决心和气概,又展示了他们与马相互依存的特殊关系。
4. 边境变幻与民情风俗描写唐代边塞诗歌还通过对边境地区变幻莫测的气候、民情风俗的细节描写,让读者对那个时期的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总结起来,唐代边塞题材诗歌以其独特而精彩的风格特点和生动的背景描写,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艺术瑰宝。
盛唐边塞诗的独特魅力盛唐时期,边塞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而闻名于世。
这些诗歌通过豪放、磅礴、雄浑、浪漫、悲壮和瑰丽等多种元素,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边塞诗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既展示了战争残酷、环境恶劣的一面,又强调了人们在战争面前所展现的巨大精神力量。
这种对立统一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千古。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探讨:一、题材广阔盛唐边塞诗的题材广泛而多样化。
一方面,这些诗歌描绘了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以及将士的思家情感。
这些作品通过雄奇的笔墨,生动地展现了边塞军人的英勇与坚韧,以及他们在千里之外思念家乡的深情。
另一方面,边塞诗也反映了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无论是战争场面还是边塞风光,这些题材都为边塞诗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材料。
以前者为主要题材的边塞诗,常常通过夸张和对比的手法,突出战争的残酷和环境的恶劣。
例如,王之涣的《出塞》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句诗以壮丽的景象,生动地描绘了边塞城池的雄伟和荒凉。
同样,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中写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句诗通过描写酒宴场景和战士的壮丽,凸显了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
这些诗句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又强调了将士的英勇,展现出了边塞生活的多重面貌。
另一方面,以后者为主要题材的边塞诗,常常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边塞地区的风光和民俗风情。
例如,王昌龄的《出塞》中描写了黄河、白云和孤城的壮美景象,以及边塞地区的风景和生活。
这些诗句让读者感受到边塞地区的广阔和多彩。
这些题材的多样性为盛唐边塞诗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二、意象宏阔盛唐边塞诗以其宏大的意象而著称。
这些诗歌以大处落笔,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奇情壮景。
浅析盛唐边塞诗诗歌是唐代文学的标志,它在盛唐时达到繁荣的顶峰。
在盛唐诗歌中,出山水、田园等传统题材外,边塞诗更能集中体现盛唐诗歌的特点。
以高适、岑参等诗人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虽没有共同的旗帜、共同的组织,甚至没有统一的创作理论,但他们的诗歌创作却具有某些共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盛唐诗就像一朵盛开的奇葩,慷慨奇伟。
本文将选取高、岑的代表作对盛唐边塞诗进行粗略的赏析。
一、题材广阔。
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
例如高适的《燕歌行》: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一句描写战争的瞬息万变,转眼间便处于弱势。
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则道出了战争失利的真正原因——战士浴血奋战,将军却在帐中寻欢作乐。
前后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则写出了战士们的思乡之情——由这更反衬出了边地生活的艰辛:不仅仅是来自于自然环境的艰难,还有心灵上的孤单。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另一方面盛唐边塞诗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如《塞上听吹笛》一诗从“雪净”起笔,传递出边关解冻、春回大地的信息,由此,诗人了无痕迹地引出了牧马晚归的开廓情景,而“月明”又极柔和地为此添上了清澄的一笔。
闭着眼晴,我们的脑海里就会自然地涌出这样的一幅画面:漫漫边关,残雪已收敛起它最后的一片花瓣,茵茵的绿草便从眼前一直漫上了辽远的天际,夕阳依在远山的肩上,安然而祥和。
暮色开始缓缓地走了出来,顿时,山野披上了一层灰色的袈裟,牧马人吹起嘹亮的口哨,马群在口哨的召唤下,隐没在灰色的山野中。
这时,月亮出来了,清澈如水的月光流泻而下,表达着一种靓丽,写意着一种圣洁。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与魅力容摘要: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旺盛时期;这一时期,名篇迭出,佳作纷呈,蔚为大观。
这些优秀的边塞诗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于后世,让读者百读不厌,历久常新。
本文就谈谈其特点与魅力。
关键词:边塞诗特点魅力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旺盛时期;这一时期,名篇迭出,佳作纷呈,蔚为大观。
这些优秀的边塞诗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于后世,让读者百读不厌,历久常新。
盛唐边塞诗垂之千古,传诵不已,它有什么特点和魅力呢?一.广泛深刻的思想容盛唐边塞诗题材丰富,既有反映边塞生活的佳作,也有描绘边塞景色和边塞风情的名篇。
而在众多的边塞诗章中,又以表现边塞征战为主要容。
盛唐边塞诗人以诗歌的形式,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诸多面,呈示了广泛深刻的思想容:(一)表达以身国、戍边立功的爱国思想,如祖咏的《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二)表现慷慨赴边、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如高适的《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三)歌颂戍边士卒在战斗中的英勇精神,如高适的《蓟门五首》:“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四)反映边境的荒凉、自然环境的恶劣,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大如斗,随风满地乱走。
”(五)反映征夫思妇的幽怨,如高适的《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
”(六)抒写戍边战士的离愁别绪,如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七)抒写艰苦的军旅生活以及戍边士卒的思乡念亲之情,如岑参的《碛中行》:“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八)表达对扩边战争的指斥与谴责,如高适的《蓟门行五首》其二:“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戍卒厌糠核,降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九)描绘边塞战争给戍边战士带来的深重苦难和惨重牺牲,如湾的《曲》:“去者无余生,十人九人死”;“妻行求死夫,父行求死子”;“苍天满愁云,白骨积空垒。
”(十)揭露军中不平的现实,如湾的《出塞曲》:“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
”(十一)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憧憬,如常建的《塞下曲四首》其一:“天涯静处无征战,兵器销为日月光。
”从上述边塞诗可以窥见盛唐边塞诗反映边塞战争生活、表达思想的广度和深度。
如果说盛唐边塞诗反映了广阔的边塞军旅生活,具有题材的开拓性;那么,盛唐边塞诗人用七言歌行体抒写边塞战争引起的复杂生活现象,以揭示出当时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表达丰富深厚的思情容,则是一种写作上的创新。
高适的《燕歌行》就具体显现了这一创新特点:“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子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云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这开头八句叙写汉将辞家出征破敌,战争形势紧。
“山川萧条极边土,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这八句诗写战斗的经过,主要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作战的艰苦惨烈,以及解围的失败。
其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有力地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和将帅的骄奢淫佚;而“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则诽刺了将帅恃恩轻敌,指挥无能,表达了一种批判理念。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簪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这四句诗表现了戍边战士生活的艰辛以及少妇征人互相思念的幽怨之情,同时也客观反映了连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边庭飘遥那可度,绝域苍茫更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进一步描写边塞的荒凉景象和战斗的紧氛围,也流露出战士的怨愤情绪。
“相看白刃雪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将军!”这最后四句,写战士为国献身,沙场思念良将,抒发了诗人的强烈愿望,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由此可见,《燕歌行》描写了士卒慷慨赴边,转战绝域的情景,高度赞颂了戍边士兵为国浴血奋战的英勇精神,也表现了他们久戍不归、两地相思的苦闷。
更为可贵的是,诗人能够揭露军中官兵对立、苦乐悬殊的现实,抨击将帅腐朽无能、恃恩轻敌和不恤士卒。
丰富深刻的容使《燕歌行》形成了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读盛唐边塞诗,可以感觉一些边塞诗人创作意识的多元性与多层次倾向,即试图在一篇诗作中融入更复杂、更丰富的容,注入更多值得读者深思回味的思情,从而使作品具有多层涵意。
颀的《古从军行》就体现了思情包孕的多重性意识:“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河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这几句叙写了战士艰苦的行军生活和他们心殊多的哀怨。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雁哀鸣夜夜飞,儿眼泪双双落。
”这四句写塞外凄凉的景色和扩边战争给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带来的苦难。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这最后四句托古讽今,揭露了唐玄宗所发动的“开边”战争的实质,警辟深刻,发人深省。
从高适、颀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诗作中不是单纯地确立一种题旨;而是通过多层次的叙写,使作品具有多重意蕴,具有一种富有多层诗意的,但又不乏统一性的容量特质,具有丰富深厚的审美特质。
这的确是写作艺术的创新。
二.豪放的风格开元年间,唐朝进入全盛时期,随着强盛而逐渐形成的豪迈壮勇、自豪自信、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在展现边塞生活,特别是边塞征战的诗篇中有着具体而又鲜明的表现。
盛唐边塞诗人追求从军边塞以建功立业,这种追求功名的精神反映到边塞诗里,便呈现出豪迈昂扬的情调,展示出雄浑阳刚的盛唐风骨。
维的边塞诗具有豪壮的风格,他的《老将行》是写一个老将“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可是最后被朝廷抛弃搁置了;这个老将虽然被人遗忘了,但他不甘心衰老下去,还想要从军戍边报国立功。
诗歌表达了老将欲报国立功的豪情壮志,读之令人感动。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这是白的《塞下曲》,它表现了诗人驰骋沙场,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心。
“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昌龄的《从军行》其四,它意境雄浑开阔,情调慷慨激越,写出了戍边将士为国赴敌、奋战沙场的威武形象,表达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情怀和坚强决心。
读之,让人豪情满怀,精神振奋。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为封常清带兵出征而写的送别诗。
它没有一般送别诗那种缠绵悱恻的依依惜别之情,而具有军人豪迈乐观的气概。
这首诗格调高昂,气势雄壮,表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苦的英雄气概和慷慨赴敌的壮志豪情,体现了飞扬蹈厉、豪迈不羁的盛唐精神。
读来让人平添一腔豪气。
高适的边塞诗,抒写了安边定远、立功异域的雄图大志,具有昂扬奋发的特色。
他的《送侍卿赴安西》,写得慷慨豪迈。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是诗人祝愿“行子”于万里之外取得功名;而“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是劝勉激励侍卿不要因离别而失意悲伤,应振作精神去建功立业,气魄豪雄劲健。
他的《送副使赴碛西官军》,抒发了“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豪情壮志,体现出雄壮豪放的风格。
盛唐边塞诗人颀喜以乐府写边塞题材,发调清越,峻秀豪迈,他的《送万之京》的结尾:“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是对朋友的诚恳劝勉,既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个性,又体现出盛唐雄健开朗的进取精神。
翰的边塞诗,豪放不羁。
他的《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低而不悲,气格豪健。
由此可见,这些经典的边塞诗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反映了盛唐边塞诗人昂扬的意气和豪迈的情怀;我们从诗人的昂扬意气和豪迈情怀中,能深切地感受到盛唐文士立功报国的向上精神。
而这种积极进取、昂扬奋发的精神和豪放的气度,不仅使盛唐边塞诗形成了以豪健沉雄为基调的新风格,而且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激越、最高亢的“盛唐之音”,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
三.悲壮的格调读盛唐边塞诗,有一种苍凉悲壮的感觉。
盛唐边塞诗人之涣的《凉州词》是“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的名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须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通过描写塞外荒寒壮阔的景象以及羌笛所吹的《折柳》乐曲,透露出征人生活的艰苦和思家的哀怨,流溢出悲壮的情调。
盛唐边塞诗人颀的边塞诗流畅奔放,慷慨悲凉。
他的《古意》写一个少年豪侠渴望建功立业的气概,诗风于豪壮之中略带苍凉的色调。
盛唐边塞诗人岑参善于表现戍边将士英勇报国、不畏艰苦的精神,他的《送副使赴碛西官军》,表现了勇敢赴边不怕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彰显出雄健悲壮的诗风。
而他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的是唐军出征,诗人通过描写唐军白昼出师的强大声威,表现出唐军英勇无敌的精神面貌。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徒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凌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不冻马蹄脱。
”诗人描写了惨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战争中人的精神气质,显得悲壮有力。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写了一些反映边塞生活和战斗的诗,他的《塞下曲》描写了战斗的场面:“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系?弓。
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诗中描写战斗激烈残酷,给人以英勇悲壮之感。
高适的边塞诗将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酷现实的悲慨相结合,具有一种慷慨悲壮之美。
他的《燕歌行》热情歌颂了边塞将士英勇抗敌的精神。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将军。
”这几句写得慷慨悲壮,既流贯阳刚之气,又具有苍凉悲壮之美。
又如他的《塞上》表达了“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的政治见解;“惟昔将军,按节临比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反映了要求根除边患、安定边疆的强烈愿望;最后四句“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抒发了自己徒有壮志、无从献策的深沉感慨,充满沉郁苍凉的悲壮色彩。
总之,盛唐边塞诗人在边塞诗中描写了苍凉的大漠风景、慷慨的出征、艰苦的军旅生活,酷惨烈的战斗,抒写了士卒久戍不归的怨愤、征人思妇之悲,表现出悲壮的风格。
读情调悲壮的盛唐边塞诗,令人感慨系之;读格调高远、苍凉的盛唐边塞诗,让人领略到一种高远悲壮之美;读经典的盛唐边塞诗,是一次体验悲怆和壮美的航行。
四.新奇壮丽的美感盛唐边塞诗人创作了为数众多的诗歌来描写边塞风光,读这些描写边地风光的佳作,有一种新奇壮丽的美感展现在眼前,让人称奇叹妙。
维的《使至塞上》描绘了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生动刻画了祖国大西北雄奇壮丽的美好景致,被国维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