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边塞诗派
- 格式:ppt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38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一、边塞诗概况(一)、概念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斗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旺盛,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斗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丽的边塞诗派。
(二)、标记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005年重庆卷)等。
(三)、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闻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1、边塞风光——秀丽壮阔2、统治者------穷兵黩武3、家乡------思乡念亲4、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四、边塞诗语言特点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五、边塞诗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方、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六、边塞诗常见意象1、与斗争有关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2、与斗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3、与斗争有关的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秀丽、奇寒、宽阔、壮阔、广袤4、与斗争有关的器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5、与斗争有关的乐曲: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盛唐边塞诗派的名词解释_代表人物_影响评价_代表作盛唐边塞诗派的名词解释盛唐边塞诗派是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情感,大多具有爱国情感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
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尤以高适、岑参为首。
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高岑对比高适、岑参同样以边塞诗擅名,同长于七言歌行,诗风同样豪迈。
在反应现实的深度方面,高适诗超过岑参;在题材丰富和新颖方面,岑参超过高适。
高适诗将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苦难与崇高相对照,表现出慷慨悲壮的美;岑参诗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景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奇伟壮丽之美。
而这两种风格也正是盛唐边塞诗的两种核心体系。
盛唐边塞诗派的影响和评价盛唐边塞诗派的作品,其美学风格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
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燕歌行》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简要介绍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边塞诗和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一.盛唐的诗歌流派有哪些?
1、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所以也叫王孟诗派,其诗作以描写秀丽山水各恬静田园风光,表达自己淡泊闲适的生活情趣为主,风格清新舒雅,写景状物工细传神,形式上大力写作五言律诗和绝句。
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
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
2、边塞诗派
中国唐代诗歌流派。
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
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
其诗人除高适、岑参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3、浪漫诗派
李白是盛唐时期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岑参是什么派诗人关于岑参的诗我们接触的很多,不知道各位想到岑参时,会想起他的什么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探讨一下岑参是什么派诗人! 岑参是什么派诗人岑参(715年~769年),祖籍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后迁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江陵)。
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岑参五岁读书,九岁作文,十五岁隐于嵩山之南,三十岁进士及第。
岑参世出名门,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尝自称“国家六叶,吾门三相”,后来家道中衰。
幼年丧父,从兄受书,“能自砥砺,遍览经史”,“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阙下”。
天宝三载(744年)举进士,授右内帥府兵曹参军。
天宝八载(749年)至至德二载(757年),曾两度出塞。
一是天宝八载(749年)赴安西,在高仙芝幕府;二是天宝十三载赴北庭,在封常清幕府。
唐肃宗时,任右补阙,出为虢州长史,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人称“岑嘉州”。
岑参一生抱有救国安民的“开济策”,但是“生平未得意”,始终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晚年罢官之后,心境十分悲苦,曾有“眼看春色老,羞见梨花飞”之说。
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真实地展示了边塞风光。
在描写战争时,岑参常常避开正面的厮杀,仅写战前与战后,在构思上别出心裁。
岑参的边塞诗成就最高的是那些描绘边疆奇异风光的作品。
有《岑嘉州集》。
边塞诗人中,前人常将高、岑并举,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其实,高、岑之诗,各具特点,元人陈绎在《诗谱》中说:“高适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
就边塞诗而言,这个评论是很有见地的。
传说在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西域,途经赤亭,戍边的士兵让他题词、赋诗。
岑参和这些士兵是老熟人了,也不托词。
刚题完一首诗,不料,挤在当中的一个小孩,随口吟了出来。
岑参有些吃惊,这里还有这样的孩子。
士兵告诉他说:“这个小孩子是个回鹘放羊娃,一次大风,这个放羊娃救了我们十三个士兵,是我们允许他在这放羊的。
一、选择填空:1、盛唐边塞诗派以高适和岑参为代表。
这一派的重要诗人还有王之涣、王昌龄、(C)、王翰等。
A 虞世南B 上官仪C 李颀D 杜审言2、代宗大历年间,(C)以五言律诗享誉当时,自诩为“五言长城。
韦应物和稍后于他的柳宗元并称韦柳。
A 虞世南B 上官仪C 刘长卿D 杜审言3、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一派的重要诗人还有常建、储光羲、祖咏、(A)等。
A 裴迪B 钱起C 卢纶D 骆宾王4、(C)是登上北宋诗坛顶峰的人物。
其“以文为诗”的特色,充分显示了宋诗成熟期的总体风貌。
A 苏洵B 苏辙C 苏轼D 苏味道5、(B)是南宋中期爱国诗派的一面旗帜,是南宋最有成就的伟大爱国诗人。
A 陆小曼B 陆游C 陆文夫D 陆毅6、(C)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
A 徐玑B 徐照C 文天祥D 刘克庄7、(D)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A 刘克庄B 徐照C 文天祥D 张若虚8、《春江花月夜》被(B)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王闿运誉之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A 刘克庄B 闻一多C 文天祥D 张若虚9、先秦的“楚辞”实际上主要是(C)A 宋玉的作品B贾谊的作品C屈原的作品D刘向的作品10、《蜡歌》是一首(A),最早载于《礼记郊特牲》A 祭歌 B猎歌 C 情歌 D 战歌11、《梁简文帝集》的作者是(B)A 萧衍 B萧纲 C 萧统 D 萧绎12、汉代传授《诗经》的四家是(C)A 齐、鲁、郑、韩 B齐、赵、燕、毛C 齐、鲁、毛、韩D 毛、郑、燕、韩13、《候人歌》最早载于(B)。
它是我国的情歌之祖。
A 《吴越春秋》 B《吕氏春秋》 C 《礼记》D 《尚书》14、下列诗歌不属于汉代楚歌的是(A)。
A《羽林郎》 B《大风歌》 C 《垓下歌》D 《秋风辞》15、把《古诗十九首》编在一起并为其定名的是(A)。
A 萧统 B刘向 C 王逸 D 徐陵16、下列不属于原始歌谣的作品是(D)。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两大诗派的成因及社会背景;掌握这两个诗派及其代表人物王孟高岑等重要诗人的创作特征;熟悉其代表作品。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两大诗派的成因及社会背景;掌握这两个诗派及其代表人物王孟高岑等重要诗人的创作特征;熟悉其代表作品。
在使学生理解盛唐诗歌发展的基础上,分析若干重要作品,并从中总结和印证这一时期的诗风和创作特色。
在掌握课件内容的基础上,还需扩充阅读教材中选录的其他诗作。
注意把握自己的阅读体验,必要时可试着写些感受性的文字。
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成因和创作特征开(元)、天(宝)盛世,经济繁荣,物质富裕,环境和平,社会安定,释道思想广为传播,士大夫中或企求"终南捷径",或逃避现实矛盾,纷纷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这就是山水田园诗产生的社会、思想基础。
当时,出现了大批山水田园诗人,代表作家是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还有綦毋潜、祖咏、刘眘虚、裴迪、卢象、丘为等人。
他们多以五言的体式,抒写隐逸闲适的思想情趣,描绘山川田园的秀美,反映农村宁静、淳真的生活。
他们学习六朝,比之陶渊明,少了一些执着的追求和真切的劳动体验,但面对盛唐气象,也没有谢灵运的感伤和颓丧。
然而他们有些作品,过于清冷空寂,远离社会现实。
在艺术上,他们能综陶谢所长、熔陶诗浑成和谢诗工巧为一炉,并有所发展,既有鲜明清丽的笔触,又有完整浑成的画面,形神 兼备。
不仅模山容、范水态,而且力求表现山水的个性;不仅表现山水个性,而且力求表象和意象的合一,情和景的交融,在山水中渗透自己的性情。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他们大大提高了对山水田园的审美能力,把山水田园诗创作推向高峰,嗣后,李白、杜甫的山水诗就是以他们积累的艺术经验为基础而更上一层楼的。
二、佛禅思想对王、孟的影响在王、孟等人的隐逸心态里,有一种脱情志于俗谛桎梏的义蕴;其心无滞碍、天机清妙的精神境界,比前人单纯心系归隐的山林歌咏要高一个层次。
这也使他们向往的隐逸,超出了一般意义上苟全性命的避世隐居,具有更为丰富和新鲜的思想文化蕴涵。
边塞诗人代表人物
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有王昌龄、王翰、王之涣、岑参、高适、李益等。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来说,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
唐朝的著名诗人大都写过边塞诗,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
唐朝的边塞诗作,就其美学上来说,其主导特征是壮美,阳刚之美,令人感到一种极为向上的生命力,体现了唐朝当时泱泱大国的雄浑的民族精神。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