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改革开放
- 格式:ppt
- 大小:9.72 MB
- 文档页数:31
历史第9课改革开放主要内容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
当时,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遇到了严重的困境。
经济增长放缓、物资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等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改革来破解困局。
二、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1.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的核心是对经济体制的改革。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逐步放开了市场,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其中,农村改革是改革开放的起点。
农村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承包权,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后,中国开始引进外资、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和技术进入中国,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同时,中国还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推行了股份制改革和员工持股等措施,使企业更加市场化、竞争力增强。
2.对外开放政策改革开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外开放政策。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与各国建立了广泛的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3.文化教育改革改革开放还带来了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
中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推动了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现代化进程。
同时,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三、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经济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外汇储备居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国际地位提升改革开放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9课改革开放【学习重点】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学习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习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复习前一节课的相关学习内容: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这次会议上做出哪些重要决定?生: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教师讲授,承上启下】: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它完成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我们开始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新的内容——《改革开放》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相互合作的前提下,通读课本,结合导学案完成本节课的自主学习任务。
(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板书】:对内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师:改革首先从什么地方开始?目的是什么?生: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目的是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师:既然是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言外之意就是说以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为什么?生:政社合一,统一经营、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
师:在农村经济改革中,我国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是什么?生: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自发行动起来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后来党中央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推动农业生产的向着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全新的生产关系的确立使得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9课改革开放(双导提纲)
一、简要提示
1、知识与能力: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乡镇企业迅速发
展的概况。
列举我国建立的经济特区,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分析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列举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成果。
2、过程与方法:识读《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列举改革开放后我国经
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认知与探究
1、知识性问题
1)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请同学们读第44页图:说出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4
个沿海经济开放区等的名称及地理位置。
2)经济特区的建立发挥了什么作用?
3)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层次顺序是怎样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4)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5)1992年后,国家怎样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
2、探究性问题
1)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
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国有企业实行生产经营责任制后,生产大大发展了,为什么?
三、反馈练习
1、书后P46练一练
2、质量监测P35~39
3、历史填充图P12~13
四、梳理小结通过学习本课,请你为本节课设计一个比较清晰的线索?。
八年级历史第9课改革开放第1课一、教学内容分析:㈠教学目标展示:1、知识与能力: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企的改革。
通过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通过经济开放区的建设业绩,说明改革开放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㈡教材内容精析: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首先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地区的逐渐扩大,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国有企业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一系列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㈢重点难点剖析: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冲破了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改革了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初是由安徽凤阳的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
它就是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病,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等缺点,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0多年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难点:建设经济特区的好处:建设经济特区,可以增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键入文字]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第9 课改革开放
1.农村改革
(1)时间: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2)地点:我国首先从农村开始改革。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3)改革方式: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4)乡镇企业:改革中,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的建立:
①1980 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后来又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经济特区对于引进外资、国外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
②经济特区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社会制度相同)
(2)开放14 个沿海城市
(3)开放3 个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
(4)开放内地(省会城市和边境城市)
(5)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国有企业的改革(城市改革的重点)
(1)我国城市改革开始的时间:1985 年
(2)城市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3)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9课改革开放编订人:王珍荣审定人:文综组时间: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重点难点】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2、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原则【学法指导】分析资料、设疑讨论、合作探究【知识链接】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
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学习过程】知识点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开始实行政策。
改革先从开始2、方式:农村逐步实行责任制3、目的:调动农民,促进发展。
4、影响:农民有了,大大提高了。
农村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新路。
知识点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1、目的:吸收、引进先进和,进行2、过程:①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和福建的建立了个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了14个。
③1988年,增设了。
④1990年设立开发区,已成为国际化中心和中心。
开放了三角洲、三角洲、等经济开放,后来开放区向、发展。
3、开放格局:现在,我国形成了、、、,这样一个、、的对外开放格局。
知识点三:国有企业的改革1、开始:从年开始,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改革。
2、内容:所有制方面以为主体,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逐步扩大企业的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深化改革背景:年,党提出建立、内容:大中型企业推行、,向建立迈进;小型企业采取、。
探究:请阅读《春天的故事》部分歌词,回答相关问题。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第9课改革开放主备:史慧颖辅备:初二历史备课组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2、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3、知道国有企业的改革的主要内容;学习重点: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学习难点: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归纳知识1、对内改革:1)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现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先从哪里开始改革?()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开始时间:()试点地区()第一个吃螃蟹者措施:1)安徽风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现()。
2)农村逐步实现以()。
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农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影响:2)城市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企业的情况如何?有何弊端?集中劳动,吃大锅饭缺少自主权,积极性不高开始时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____________改革。
第一阶段: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_____________为主体的____________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2)对国有企业实行___________,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政企不分——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3)实行_____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_________并存的制度。
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二阶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后,国有企业加快改革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_______________制、________________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方式。
2、对外开放背景:党的后,对外开放开始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