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贫富两极分化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4
对中国贫富差距的感想一、贫富差距现状1、贫富差距引起两极分化数字证明: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74。
(按照国际惯例,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收入分配高度平均,收入差距过小;0.2-0.3表示收入分配比较平均,收入差距比较小;0.3-0.4表示收入差距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偏大;0.5以上为收入分配高度不平均,收入差距过大,特别是0.6以上为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收入差距悬殊。
)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
据国家统计局报告,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5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917元,前者是后者的3.1倍。
按五等份收入分组,城镇最高收入组人均为51456元,最低收入组人均为10354元,前者是后者的近5倍。
而根据北师大经济学教授钟伟统计,大陆50个富豪的资产即相当于5000万农民年纯收入,300万个百万富翁的资产,相当于九亿农民两年的纯收入。
此外,人民银行统计发现,中国银行体系总计8940亿元存款中的80%,集中由20%存户持有。
感性认识: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校园里,所接触的社会阶层最多的就是教师和学生。
可能这也是两个差距比较悬殊的阶层。
教师是一项令人羡慕的工作,尤其是大学教师。
工作稳定,报酬不低,各项福利待遇应有尽有。
而学生生活水平因家庭收入不同而差距明显。
据自己了解,生活费最低的每月就400左右,而花费多的则没有上限。
而象高档服装、笔记本电脑等奢侈品在校园内也并不鲜见。
由学生影射出来,他们背后的群体会有怎样大的贫富差距。
由此可见,两极分化现象已经存在,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2、两极分化引起的仇富现象中国人现在对那些一掷千金的人的形容词中最常用的就是“非富即贵”。
富人一掷千金理所当然,旁人无话可说。
而那些达官贵人又为什么能一掷千金呢?国家公务员的工资能支撑他们的豪宅名车吗?!中国人也由此产生了仇富心理。
对我国如何避免两极分化的政策思考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即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不平等,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
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发展,我国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来避免两极分化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我国如何避免两极分化,并提出相关政策思考。
二、教育机会均等化教育是提升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均等化的教育机会可以减少两极分化的现象。
在制定政策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2.1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农村学生面临着更大的教育机会不平等。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确保农村学生获得与城市学生相近的教育资源。
2.2 加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为农民工和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流动性。
政府可以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技术型人才,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
2.3 推动教育公平评价教育评价体系的公平性对于减少两极分化有着重要意义。
政府可以推动建立公平的评价标准和机制,避免教育评价过度偏重分数,增加多元化的评价指标,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三、收入分配调节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可以减少社会贫富差距,避免两极分化现象的加剧。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政策思考:3.1 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政府可以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社会保障待遇等方式,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降低社会的两极分化。
3.2 加强税收调节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对高收入人群进行适度的财富重分配,可以减少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政府可以提高高收入人群的个人所得税率,增加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
3.3 发展社会福利加强社会福利系统建设,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保险等,可以减轻低收入人群的经济负担,缓解两极分化问题。
3.4 加强财富监管建立健全的财富监管体系,严厉打击非法财富获取途径,防止财富的不正当积累,避免两极分化问题的加剧。
四、城乡发展协调城乡差距是我国两极分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为了避免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需要加强城乡发展协调。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是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变化,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贫困和富裕两极分化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那么,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1. 全球化和自由市场的影响全球化和自由市场的推动,为全球贸易和投资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但是,它也导致了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不平衡。
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更好的福利分配,导致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2. 教育和技能不足教育和技能是提高人们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
许多贫穷地区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有限,导致人们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难以获得高薪工作。
相比之下,那些接受了高质量教育和培训的人们通常收入更高。
3. 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分配不公是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国家,富人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他们可以通过利用税收或政治关系来获得更多的收益和福利。
相比之下,穷人由于社会阶层的限制和缺乏资源,收入水平往往比较低。
4. 市场垄断和不公竞争市场垄断和不公竞争也是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因素之一。
一些大公司掌握了市场,他们可以通过垄断性定价,削弱竞争和消费者的声音。
这使得富人更容易积累财富,而穷人往往被迫接受高价格和低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5. 政策和社会环境政策和社会环境也是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关键因素。
政府的福利政策和就业计划可能是帮助减少社会不平等的主要手段。
而制定公平税收规则和法律,以打击财富转移和欺诈行为,也是减少社会不平等的重要举措。
总而言之,贫富差距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个领域及其相互作用。
要切实减少贫富差距,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措施来促进经济和社会公平,提高人们的教育和技能,并制定更多的公平政策和相关规定。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更加公正的全球化进程,也是减少贫富差距的关键。
贫富差距的思考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一谈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是社会发展中的一大难题,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面前,我们不应该袖手旁观,而是应该积极思考和行动起来,共同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贫富差距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贫富差距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上的不平等,更是一种社会上的不公平。
在贫富差距较大的社会里,富人越来越富,而穷人却越来越贫。
这种不平等不仅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还会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比如犯罪率上升、社会矛盾加剧等。
而且,贫富差距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社会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贫富差距呢?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帮助那些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大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
其次,我们还应该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活。
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强对财富的监管和管理,防止财富的过度集中,确保财富的合理分配。
在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上,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
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关心贫困地区的人民,关心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为解决贫富差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缩小贫富差距而不懈奋斗。
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谢谢大家!。
关于“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当今社会面临着日益加剧的“两极分化”现象,即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贫富悬殊越来越明显的现象。
造成社会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非常复杂,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因此,应对这一问题需要从多维度对其进行研究,从而有效地防止和减少社会两极分化。
首先,经济因素是造成社会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全球经济体系中,资本和收入的集中和不平等分配导致了财富和资源的聚集,这导致了社会上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大规模转移政策也加剧了区域失衡,导致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很大的财富差距。
因此,为了解决两极分化问题,必须着重关注贫困人群和失业人群,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合理分配,减少社会贫困。
其次,教育问题也是造成社会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教育水平是个人获得经济上和社会上成功的重要因素。
然而,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的形式不同,这导致了不同的阶层和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和知识普及水平的巨大差距。
此外,家庭背景也是影响个人教育水平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要解决社会两极分化问题,必须改善教育资源的分配,推行平等教育制度,鼓励家庭教育,为残疾人和贫困家庭提供免费教育资源。
还有最后,政治和文化因素也是造成社会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不同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两极分化。
文化的体现包括社会习俗、观念和态度,造成阶层、性别、种族和文化差异。
政治制度和政策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的不平等和两极分化程度。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政治和文化方面的监管,切实改善政治和文化环境,减少冲突和分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要解决社会两极分化问题,必须从经济、教育、政治和文化等多维度出发。
促进平等发展和合理分配资源,实现教育公平和推进文化宽容,减少贫穷和冲突的影响,为建设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
浅论中国两极分化的弊端汪园园10工商1班1000701108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所覆盖范围的扩大,即便是低收入穷困家庭的基本生活费用也可以得到政府的救济补助,绝大部分个人家庭在日常生活开支之外还有了多少不等的节余积蓄,至于富裕得晋升为富豪的极少数人也在逐渐增多而形成小群体,总之,中国的脱贫工作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显著成绩,无论在国内国外都收获的是肯定赞扬,不过,致富不平等不均衡的后果却是贫富分化悬殊!一、两极分化的理论定义两极分化是一个阶级概念,最早使用这个概念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它是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时提出来的论断。
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缘故,这个社会的人们向两极发展,以及形成了富有的剥削阶级,即资产阶级;另一极是贫穷的被压迫被剥削的工人阶级,这就是两极分化。
因此,两极分化是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种作为贫富两极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财富占有上极为悬殊的现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也就是说,两极分化是阶级分化和对立的产物,是资本与劳动对立的表现形式。
二、产生两极分化的原因人与人之间有能力的差别,再加上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遇到的机遇不同,所以贫富理所当然就不同。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但明明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必须澄清,而且,这些原因是我们老百姓无法改变的。
一、贪腐、富商勾结、黑白勾结以及法制不严,少数人违法致富。
这是主要原因,你可以对照你了解的巨富。
二、政策本身的不公也是一个原因。
我们的政策往往是富了少数人,穷了大多数。
人民的钱用于社会福利和救济的很少,用于投资的太多,投资的结果,资本家拿走了多数,资本家更富了,物价在猛涨,老百姓更穷了。
一些观点值得关注:1、我宪法写明“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贫富分化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贫富分化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它导致了社会不稳定和不公平。
首先,贫富分化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
在贫富分化严重的社会中,富人越来越富,贫困人口越来越贫困,这种不公平现象是不可接受的。
其次,贫富分化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在贫富分化严重的社会中,贫困人口会感到绝望和愤怒,这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不安定。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减少贫富分化,以确保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名人名句,马克思曾说过,“贫富分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结果。
”这句话表明了贫富分化是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经典案例,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比如美国的“99%运动”就是因为贫富分化问题而引发的社会抗议活动。
反方辩手观点:贫富分化并不一定是一个坏事。
首先,贫富分化可以激励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财富,那么就没有人会有动力去努力工作。
其次,贫富分化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富人的投资和消费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因此,贫富分化并不一定是一个坏事,它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名人名句,亚当·斯密曾说过,“私人利益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
”这句话表明了贫富分化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经典案例,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贫富分化现象明显,但同时中国的经济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表明贫富分化并不一定是一个坏事。
综上所述,贫富分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既有其不利的一面,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寻找出既有利于社会稳定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解决办法。
如何看待当今我国贫富差距拉大问题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过大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已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
平均主义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居民收人分配差距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国已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
如何正确认识贫富差距、控制贫富差距,如何让先富起来的人,先富起来的地区发挥带动和帮助的作用,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关系到共同富裕理想的最终实现。
一、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表现及形成原因(一)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表现1.具有垄断地位的行业,如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等部门,贫富偏高,而非垄断性行业贫富相对较低。
2.城镇居民贫富相对较高,农村贫富相对较低。
3.城镇在职人员收入相对较高,也较稳定,失业、下岗人员难以及时获得足够的社会保障金。
4.非法收人仍然存在,许多人靠非法收人在短时间内致富,使得收人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的形成原因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是较为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分配关系尚没有完全理顺。
2.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完善,与分配相关的监督和制约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我国贫富还不能实施有效监控,对高收人调节不足,一些人在此问题上钻法律空子。
3.产业结构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农业的基础性地位还没有得到更好地加强。
4一些行业的垄断地位还没有被打破,特别是对垄断行业的收人还缺乏必要的监控手段。
就当前来看,我国贫富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这一现象若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将会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因素,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的基本对策(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浅谈中国贫富差距的原因及对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GDP年均增速保持在9%以上,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稳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上个世纪末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
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也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富就是表示占有财产多,富裕表示拥有的金钱、物资、房屋、土地等等的数量多。
贫困就是拥有的金钱、物资、房屋、土地等等的数量少。
贫富差距的本质就是所占有财产有差距,所占有财富有差距。
消除贫富差距就是倡导和推行平均主义,实行平均主义就是消灭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属于一种经济活动现象,既然是一种经济现象,就应该用经济学的规律来解释。
贫富差距出现的本质原因是财富规律在发挥作用。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不是单一原因所致,而是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其中,既有合理合法的原因,也有不合理不合法的原因。1.就业机会的不均等收入分配不平等既有产业结构变动引起的原因,也有体制改革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带来的后果。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不断升级给“富者”带来了增收的机会,却减少了“穷者”的就业和收入机会。2.收入高低和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密切相关就劳动者自身而言,较高的工资收入是和熟练地掌握较高的劳动技能密切相关的,而熟练的技能又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连。因此,从受教育程度和收入高低的关系看,劳动者由于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劳动技能不同而形成收入差距。3.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法则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推进战略也会使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4.由于人们占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数量不同,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客观上也会造成人们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的差距。5.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甚至负增长,是形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城市国有企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下岗职工增多,城市安排自身失业人口压力很大,不可能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容易转移出去,企盼农民收入增加就将是艰难和缓慢的。其原因就在于农业的投入和产出都很低。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必要环节,是由相互联结的若干部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收入分配问题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出现的问题,涉及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方面面,既涉及到分配过程,又涉及到分配结果;既包括初次分配问题,又包括再分配问题;既牵扯到收入分配政策调整问题,又牵扯到税收体制改革问题。因此,必须全方位地分析、比较、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即正确理顺分配关系,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解决分配领域的诸多矛盾,防止两极分化,把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社会可承受的范围。江泽民同志曾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文中指出:“如果差距悬殊,而且任其扩大,就会造成各方面的严重后果。”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分配,防止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而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1.发展教育和经济,扩大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的分配取决于财产所有权和财富积累的分布状况,而收入的分配取决于知识技能、职业培训和这些技能的市场价格。2.坚持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相结合的分配原则。在收入分配调节中,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格局。通过多方面的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3.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居民的贫困问题。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工资性收入(即劳务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开拓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等,都是增加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4.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严厉打击以各种方式获取非法收入和不正当收入的竞争行为,对垄断企业建立资格审查及事后监督机制;加强对垄断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力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内部监督和约束机制规范收入分配行为。5.强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6.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还要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正确处理工资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既要随着经济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而逐步提高工资,又要防止工资增长过高过快,就业岗位减少而增加就业压力。总而言之,整个社会要有一个清醒认识,即适度的收入差距不会无碍社会稳定,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现阶段我国社会“两极分化”现象的思考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令世界瞩目,尤其是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但是,由此而产生的各种问题也不能忽视,其中,百姓最关注的是社会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一,两极分化的理论定义:两极分化是一个阶级概念,最早使用这个概念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它是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时提出来的论断。
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缘故,这个社会的人们向两极发展,以及形成了富有的剥削阶级,即资产阶级;另一极是贫穷的被压迫被剥削的工人阶级,这就是两极分化。
因此,两极分化是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种作为贫富两极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财富占有上极为悬殊的现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也就是说,两极分化是阶级分化和对立的产物,是资本与劳动对立的表现形式。
二,产生两极分化的原因:人与人之间有能力的差别,再加上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遇到的机遇不同,所以贫富理所当然就不同。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但明明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必须澄清,而且,这些原因是我们老百姓无法改变的。
一、贪腐、富商勾结、黑白勾结以及法制不严,少数人违法致富。
这是主要原因,你可以对照你了解的巨富。
二、政策本身的不公也是一个原因。
我们的政策往往是富了少数人,穷了大多数。
人民的钱用于社会福利和救济的很少,用于投资的太多,投资的结果,资本家拿走了多数,资本家更富了,物价在猛涨,老百姓更穷了。
一些观点值得关注:一、我宪法写明“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就是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共同富裕。
二、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论述“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共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
评中国贫富分化现象论文[5篇范例]第一篇:评中国贫富分化现象论文摘要: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贫富分化现象已经产生,并且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为什么会产生贫富分化?我们该如何看待贫富分化这一现象?本文试着就上述问题逐一做出探讨。
关键词:市场经济税收支付转移界定一、贫富分化现象的产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我国自1992年提出要建立市场经济至今,可以说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效率经济,它通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使得原材料、劳动力、人力资本、货币资本等社会资源源源不断的流向效益好的地区、行业和个人,从而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促进优胜劣汰,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生产水平的不断发展。
然而社会总资源是相对一定的,它过多的流向效益好的地区、行业和个人,必然使更多的效益不大好的地区、行业和个人得不到其发展所需要的充足的社会资源,由于得不到其发展所需要的充足的社会资源,使其效益更加相对不大好,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增强环路,如图一所表示,必然导致地区、行业和个人之间的贫富分化,而且贫富差距又逐步拉大之势。
所以说,贫富分化的产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出现的副产品,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贫富的相对差距会越拉越大。
这恰好验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句话: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市场经济当然也不例外。
二、贫富分化的拉大并不意味着穷人越来越穷我们已经知道贫富分化的产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他表示贫富两个阶层拥有的财富的差距会越拉越大,但它并不意味着穷人会越来越穷。
可以想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制造出来的财富也会越来越多,可供人们使用的资源也会相对增多,水涨船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会越来越高。
如何看待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现象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
平均主义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居民收人分配差距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国已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
贫富差距问题是全球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并日趋严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我们应该针对贫富差距的现状提出相关对策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伴随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得到普遍改善和提高,而同时产生的贫富差距逐步扩大的现象,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普遍关心的问题。
贫富差距主要体现在个人(或家庭)财产收入的差异上,大的方面也包括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还有同一地区的不同区域、城市和乡村、不同职业群体发展的不平衡和收入分配上的差异。
如何正确认识贫富差距、控制贫富差距,如何让先富起来的人,先富起来的地区发挥带动和帮助的作用,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关系到共同富裕理想的最终实现。
一、贫富差距的概念界定了解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的前提是需正确认识贫富差距的概念。
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
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
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提出。
它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所以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
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
对我国如何避免两极分化的政策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化现象也日益明显。
一方面,一些城市的经济实力和人均收入持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在一些农村和落后地区,贫富差距依然很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也相对较低,形成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
如何避免两极分化,实现更加平等和可持续的发展,是当前我国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加快融入全国经济发展体系,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政府应该加大对公共设施和服务的投资,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医疗、教育等服务领域的投入,改善落后地区的人民生活。
二、推进产业优化和转型升级政策制定者应该注重推进产业优化和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我国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城乡经济协同发展。
三、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和扶贫开发政府应该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和扶贫开发,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加强对民生领域的投入,鼓励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和帮助,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公共资源配置公正性政府应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和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福利。
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公共资源配置的公正性,打击任何形式的破坏公共资源配置的行为,保护群众的利益。
总之,避免两极分化,实现更加平等和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政策制定者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产业转型升级、财政转移支付和扶贫开发等方面的投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公共资源配置公正性,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于“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两极分化”是指社会中贫富差距加大、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等现象,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两极分化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此研究其成因和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成因分析1.经济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发展,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和信息传播日益频繁,这使得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得以快速增长,而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则面临着发展困境,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
2.政策导向一些国家在发展战略上存在明显的偏向,政府对于资源配置和发展资金的倾斜导致了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加剧了两极分化的程度。
3.教育和科技教育和科技方面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而一些发达地区在教育和科技方面占据着绝对优势,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在这方面相对滞后,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大。
4.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条件,而另一些地区则因资源匮乏和地理环境较差而难以实现经济发展,这种资源分配不均也是导致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对策研究1.调整经济结构政府应当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经济向高新技术、绿色环保、服务业等方向发展,促进不同地区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从而减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2.加强教育投入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均衡性,促进教育的普及化和均衡化,消除因教育差距而导致的两极分化。
3.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应当通过政策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资源在地区之间的均衡流动,减小地区之间的资源差距,从而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均衡化。
4.增强国际合作国际社会应当加强合作,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援助力度,帮助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从根本上减小全球范围内的两极分化。
5.加强监管政府机构应当加强对财富的监管和分配,遏制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保障不同社会阶层的公平权益。
6.提升综合国力政府应当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投入,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从根本上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减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对于我国贫富差距原因的探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富差距问题越.来越凸显,两极分化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我国大陆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5,意味着高度的不平衡,财富的在不断的呈现出集中化趋势。
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
[关键词]贫富差距剩余价值一、利用剩余价值对于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思考《资本论》发现了剩余价值,是从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中分析得到的,揭示了资本家的剥削本质。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谓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不是主要矛盾。
但是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初级阶段,发展经济是我们中心任务,目前的经济特征,使得我们可以利用剩余价值的相关理论来分析我国的贫富差距。
1.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有工人阶级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由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实在一定的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来榨取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依靠提高劳动生产力,相应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榨取相应的剩余价值。
2.对于剩余价值的攫取方式。
早期剩余价值的攫取方式主要是榨取绝对剩余价值。
在工业革命的时候,资本家通过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给予更低的工资来夺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将工人等同于机器。
不过受到道德因素以及劳动力自身身体条件的限制,绝对剩余价值的攫取程度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而且随着工人阶级的强大,工人阶级通过工会等组织对资产阶级提出了一些合理的要求,虽然这对于资本家来,他们的利益受到了威胁,但为了维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本家对于工人阶级给予了相应的条件。
目前企业对于剩余价值的掠夺更加隐蔽。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公司一般会通过股票期权计划或者其他相应的绩效评估等激励措施来使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计划中。
表面上看,合情合理,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应得的报酬。
我国贫富分化的思考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自然导致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是市场化道路的必然产物,但收入差距过大和贫富分化并非是改革和市场化本身的结果。
认清贫富分化的现状和原因,有助于采取积极对策,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
关键词:贫富分化;收入差距;对策the Consideration of Polarization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in ChinaSHU Xiao-yongSchool of Environmental & Safety Engineering, Changzhou University, ChinaAbstract: With China's economic growth,the expansion of income gap leads naturally to polarization betweenthe rich and the poor.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is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market-oriented economy, but excessive income gap and polarization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are not the result of reform and market-oriented economy. Clearly recognizing the status and cause of polarization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can help to take positive countermeasure to shorten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so as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and equity.Keywords:polarization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income gap;countermeasure1我国贫富分化现状根据2009年财政部关于财产性收入的统计数字显示,10%的富裕家庭财产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而10%的最低收人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 4%。
另外,我国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数量很大,现在的收入结构中,我国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合计占总人数的64. 30 %[1]。
目前在我国测量贫富差距状况,理论界运用最多的是基尼系数测量法,基尼系数是衡量总体贫富分化的重要指标。
一般说基尼系数在0.2之下叫“高度平等”,0.2-0.4叫“低度不平等”,0.4以上叫“高度不平等”。
1978-1984年,我国基尼系数稳定在0.16的水平。
之后,基尼系数一路攀升,2000年突破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 4,达到0.417,到2009年已达到0.473[1]。
此外,考虑到部分人群巨额的隐性收入,这个数据还极有可能被低估了。
我们亚洲的两个近邻,2009年印度的基尼系数为0. 3622,日本的基尼系数则更低,为0. 24。
现在我国基尼系数为0. 473说明贫富分化的问题已经比较突出了。
2体现贫富分化的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自然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最终导致贫富分化。
在我国,贫富分化的一极是暴富阶层,另一极是贫困阶层。
我国目前贫富分化主要体现在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和不同群体间等方面的收入鸿沟,透过能够体现收入差距扩大的方面能够看到体现贫富分化的方面。
⑴城乡间收入差距。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发展较快,农村则相对较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从1998至2005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 51、2. 65、2. 79, 2. 90、3.11、3. 23、3. 21和3. 22倍[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经历了从缩小到拉大两个阶段。
1978-1985年为第一阶段。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57倍。
1986-2004年为第二阶段。
因1984年开始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国家扩大了企业的财权并减税让利,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
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8%,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比农村稍快,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继续扩大。
⑵地区间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地区间的差距不断拉大。
东西部地区GDP差距拉大。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的研究表明,1991年东西部地区人均GDP差距是1. 86倍,2000年是2. 33倍,2001年扩大为2. 44倍,2003年则上升到2. 63倍,2005年是2. 68倍[2]。
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地区收人差距也十分明显。
无论是在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之间,还是在不同地区的城市居民之间,收入差距都呈长期扩大之势。
例如,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看,2009年,广东、山东两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6907元和611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 9%和8.5%。
广东与山东之比为1.13:1。
不同地区的城市居民之间,以上海市和青海省西宁市为例,2009年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8838元,西宁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 911元,可见不同地区城市居民的收入也是有差距的。
⑶行业间收入差距。
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各行业职工的工资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不同行业工资增长的速度和幅度相差很多,行业间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波动扩大趋势。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 -10倍之间。
最近10年来,我国行业间收入分配总的趋势是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新兴产业倾斜,某些垄断行业的收入更高,而传统的资本含量少、劳动密集、竞争充分的行业,收入则相对较低。
、⑷不同的所有制单位间收入差距。
从不同所有制单位职工工资收入的相对差距来看,从20世纪开始,非公有制经济单位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公有制经济单位职工的工资收入的相对差距呈不断扩大之势,但到了21世纪以来,差距开始缩小。
总的来看,非公有制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高于公有制单位,而在公有制单位中,国有单位职工又高于集体单位职工。
总体而言,地区之间的贫富分化呈长期扩大的趋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垄断性行业和新兴行业的收入增长快于其他行业,贫富分化呈扩大趋势,一些行业职工的工资收入长期居高不下,另一些行业职工的工资长期居低不上;公有制单位和非公有制单位职工的绝对和相对工资收入差距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变化趋势,但集体单位职工与国有单位和非公有单位职工的绝对和相对收入差距则呈长期扩大的趋势[1]。
3导致贫富分化的原因导致贫富分化的主要原因有[2]: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削弱了资源配置的效果,使农民与市民在劳动就业、收人水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生活条件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其次,城乡投资的不平衡。
②行业垄断的存在导致缺乏公平竞争的平台,垄断行业独享经营机会,优先占有了属于国家和全体国民的短缺稀有资源,使得行业平均利润大大高于社会平均利润,形成行业垄断利润,由此造成社会财富高度集中于这些行业,从而极不合理地拉大了行业之间的贫富差距。
③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并由此带动全国发展”的大思路,我国将效率原则和效益目标放在区域经济布局和发展的优先地位,制定并实施东部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东部地区得益于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财政、税收、稀缺资源的优先供给以及自身的地理区位优势,建设成就斐然,经济飞速增长,同时拉开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距离。
实践也证明实施“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的战略是科学而卓有成效的。
问题在于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落后的地区,先富帮后富,这后半段的战略思路没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导致了区域之间的差距扩大。
导致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有二个:一是制度因素,主要指经济运行制度,包括财产所有制和财富分配制度;二是人的因素,主要指经济人的自私本性[3]。
财产所有制,无论公有制还是私有制,不是导致财富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
因为,现在和未来的很长历史阶段,经济人的自私本性客观存在,即使公有制消除了财富的私有,它却不能消除财富的私下享用,从而就可能存在财富两极分化的变种,如利用公权力假公济私等等。
经济社会的历史及现实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在贫富分化问题上,既要看到产权制度,又要重视经济人的自私本性。
财富分配制度在财富两极分化上有重要作用。
财富分配制度首先要受制于财产所有制。
但是,更重要的是经济运行机制问题。
例如,公有制下对财富的计划分配或按劳分配,市场经济下对财富的分配形式多元化,按劳分配、按需分配、按资分配、按效益分配、按风险分配以及按权力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开始对财富分配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公有制下相对平均的分配结构被打破,贫富分化问题逐渐凸显。
何种财富分配制度有利于抑制贫富两极分化,取决于该种财富分配制度对经济人自私本性刺激和抑制的协调程度。
市场本身有利于经济人自私本性的刺激和抑制,而政府干预能在市场失灵时发挥其补救功能。
当然,政府干预也不能消除经济人对财富疯狂攫取的自私本性。
如果一个社会存在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那么其根源在于:该社会的财富运行机制放大了经济人的自私本性而对其制约不足。
因此,财富分配以市场机制为主并辅以政府的有限干预应该是明智的选择。
4减小贫富分化的政策建议[1]我国现阶段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难以避免。
对于如何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减小贫富分化,提出以下政策建议:①加快和完善市场建设。
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尽快建立和健全包括生产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在内的市场体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合法、合理的差距会进一步刺激和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非法、不符合市场规则的收人差距会随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而逐渐消除。
当前应摒弃行业经营中的非自然垄断因素,最大限度地引入竞争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经营环境。
与此同时,要完善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创造平等的市场环境。
加强市场管理,严格执法,加大打击力度,整治假冒伪劣,查处欺诈行为,反对不正当竞争,保护消费者、经营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