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吕鸿雁 韩金儒)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Do everything possible to hire an expert doctor with brilliant skills, it is better to hire an on-call and cheap quackdoctor.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有哪些1,加害行为。
二、损害事实。
三、加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加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是构成一般侵权行为的又一要件。
生活中侵权行为可以说是经常看到的,甚至有的人此时正被他人的行为侵权。
但并不是对方的行为给自己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就构成侵权行为,对此我国做出了构成要件的要求,那到底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有哪些呢?我们一起在下文中进行了解吧。
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不法行为,以及依照法律特殊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侵害行为。
侵权行为首先是一种民事过错行为,也就是说,侵权行为破坏了法律规定的某种责任——这种责任是在法律上严格规定不许被破坏;侵权行为同时又是对他人造成了伤害的行为,而加害人必须对被伤害人做出赔偿。
侵权行为“要件”应是所有侵权行为必不可少的条件。
只有当缺少这一条件就不能构成侵权行为时,才能够称为“要件”,否则,就不能称为“要件”。
当某一条件仅仅是构成某一类侵权行为的必要条件,而不是所有侵权行为中的必要条件时,这样的条件也不应该作为侵权行为概念的“要件”。
主要有以下几个:(一)行为的违法性行为人实施了违法行为是其承担侵权责任的前提要件。
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并不违法,即使产生了损害事实,也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般而言,产生了损害后果的行为大都是违法的,但也不排除给他人的人身、财产造成了侵害,但并不违法的情况。
如正确执行职务的行为、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等。
所谓行为的违法性,是指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或强制性规定。
根据违法行为的表现形式,又可以分为作为的违法行为与不作为的违法行为。
论述侵权责任构成的四要件说
侵权责任是指因违反法律或合同规定而需承担法定义务的行为所形成的民事责任。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侵权责任的构成具有明确的要件。
本文将围绕侵权责任构成的四个要件展开讨论。
第一要件:主体
在侵权责任构成中,主体指的是行为人。
行为人是指实施侵权行为的具体个人或单位。
在法律上,主体必须是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或法人。
仅当主体具备适格性时,侵权行为才能被确认为有效行为。
第二要件:客体
侵权责任的客体是指被侵犯的权利或利益。
客体涉及到侵权行为对他人合法权益的损害。
在我国法律中,侵权行为主要分为侵害财产权和侵害人身权两类。
保护客体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第三要件:过错
过错是侵权责任构成中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
过错指的是行为人违反了法定或合同规定,导致他人权益受到损害。
法律要求在侵权行为中存在主观或客观过失,以证明行为人存在过错,从而形成责任。
第四要件:因果关系
侵权责任的第四要件是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侵权行为与被侵权行为结果之间的直接联系。
在法律上,必须能够证明行为人的侵权行为直接导致了被侵权人权益的损失,从而建立起因果关系。
综上所述,构成侵权责任的四要件包括主体、客体、过错和因果关系。
这四个要件构成了侵权责任的法律基础,为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司法依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尊重他人权益,以免触犯侵权责任并承担相关法律后果。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souask/论侵权的构成要件【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侵权的构成要件应当如何定义与应当具备哪些要件,以及在我国民法上侵权的构成要件到底又是为何?学界有不同主张。
国内外学者也一直存在不同的谬论,也有某些学者认为有“三要件”和“四要件”说;有主客观标准说和直接行为与间接行为说等,但长期以来的司法实践及通行学说认为,从法律发达的过程中和某些恒定的要素中看,侵权的构成要件应包括:损害结果、违法行为、因果关系和过错四个要件。
而这四要件的发生与外延都是以“事实”的存在作为依据,无论是“损害结果、违法行为、因果关系还是过错”所发生的法律后果,都一概而论的按照“事实”的存在作为延伸依据。
如公元前286年的《阿奎利亚法》之所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于他确认过错为侵权的责任构成要件。
与此同时,过错的构成要件也同样以“事实”作为发生法律后果的根据,确认行为是否具有违法行为或是否构成侵权的法律后果,归根到底还是追溯到以损害事实作为发生的起点,能否构成法律上所定义的违法行为则应以侵权的构成要件作为论证,反之,则无法确认或推敲出主体的违法行为是否构成法律上所追认的侵权行为,更无法辩解以何种方式定论出该主体的违法行为是否存在主观要件或是客观要件的违法行为,换言之,是直接的违法行为还是间接的违法行为。
我国法律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同时,已经总结出了法律上的违法行为应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区分,而侵权的构成要件在遵循法律的基础上主要的应当具备上述的几个要件。
目录前言一、损害结果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souask/(一)损害结果的概念和特征(二)损害结果的种类二、违法行为(一)违法行为的概念与特征(二)违法行为的分类三、因果关系(一)因果关系的概念与特征(二)因果关系的情形(三)因果关系的认定标准(四)因果关系的证明四、过错 15(一)过错的概念与特征(二)过错的形式(三)过错的认定标准(四)过错的证明标准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souask/结语前言侵权的构成要件又称为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而所应具备的要件。
浅论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关键词: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内容提要:在我国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有三要件说和四要件说,针对这两种学说法学界有不同愈见,笔者认为四要件说更符合我国司法实践。
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即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的条件,换言之,即判断行为人是否应负侵权责任的标准。
行为人只有在符合一定的条件下才应承担责任,而这些条件就是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法学界在定义了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概念后,通过对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与归责原则关系的论述以及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与损害赔偿之债的区别的论述,从而使得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的内涵更加清晰。
作为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损害事实是其中的重要构成要件。
任何人只有在因他人的行为受到实际损害之时才能获得法律上的救济,而行为人也只有在因自己的行为及自己所控制的物件致他人损害时,才有可能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从广义上理解,损害是指因故意和过失行为造成的不利益状态,包括了对各种权利和利益的侵害所造成的后果。
从狭义上理解,损害专指财产损失。
从广义上理解,损害指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所受损害和所失利益,确定损害与边际类型损害。
就是指对一般注意的违反。
应当强调指出的是,客观过错并不是指过错因果关系也是侵权责任构成的重要部分,因果关系中存在普各种认定理论,其中包括条件说、原因说、相当因果关系说、法规目的说、危险范围说。
在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中,在我国法学界存在不少的争议性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思考,笔者得到了不少的启发,下面,笔者将重点针对侵权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应采取几要件说更为合理作以下分析:关于侵权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我国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1)三要件说,认为侵权责任一般构成要件包括:过错、损害,如果确立故意,能用主观标准判断而偏采用客观的注意义务违反的损害事实、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2)四要件说,认为构成要件包括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行为人的过错。
一、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是什么
1、行为。
这里所谓的行为是指侵犯他人权利或者合法利益的加害行为本身。
若无行为人的行为,就不会产生侵权责任。
根据《民法通则》第5条规定,权利的相对人均负有不得侵犯权利的一般义务。
侵犯权利的行为因为违反了法定义务,故具有违法性。
违法行为是指公民或者法人违反法定义务、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而实施的作为或者不作为。
加害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作为侵权行为的作为,是指不该作而作;作为侵权行为的不作为,是指该作而不作。
2、损害事实。
损害事实是指他人财产或者人身权益所遭受的不利影响,包括财产损害、非财产损害,非财产损害又包括人身损害、精神损害。
《侵权责任法》在一般意义上采最广义的损害概念,不仅包括现实的已存在的不利后果,也包括构成现实威胁的不利后果。
一般而言,作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损害事实必须具备以下特征:损害事实是侵害合法权益的结果;损害事实具有可补救性;损害事实具有可确定性等。
3、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指各种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包括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和责任范围的因果。
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指的是要使侵权行为存在,必须满足下列三个要件。
第一,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侵犯权利人的权利,那么就必须有侵犯的行为。
侵权行
为包括:物权侵权,侵犯某人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等;人身权利侵权,指侵犯他人的身体、荣誉、名誉等人身权利;合法权利侵权,指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如合同权利等;民
事侵权,指侵犯某人从事有民事行为所衍生的权利。
第二,过错,是指侵权行为人在侵犯权利人权利时,具备了一定的过错思考。
这里的过错有三种:(1)过失,指侵权行为人在判断时,因疏忽大意而导致的过失;(2)故意,指侵权行为人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正当的,却故意违反法律规定;(3)重大
过失,指侵权行为人执行过错行为时,对法律法规、基本准则、行业惯例等司法观念的极
端漠视,这种过失也称为重大过失。
第三,必须存在损害的关联性,即:行为人的过失必须与权利人的损害存在直接因果
关系。
要构成侵权责任,必须确认这一关联性,这样权利人才可能以侵权责任的形式对行
为人索赔。
因此,要使侵权行为存在,必须满足上述三个要件:(1)侵权行为,也就是某人侵
犯权利人的权利;(2)过错,行为人在侵犯权利人权利时具有一定的过错思考;(3)必
须存在损害的关联性,以使权利人以侵权责任的形式对行为人索赔。
只有上述三个要件全
部满足,才能成立行为人的侵权责任。
侵权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有哪些赔偿损失是最常见的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它不仅可能适用于侵害财产权益的场合,国家只有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前提下才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侵权人通常需承担停止侵权的责任,明知或应知是侵权的行为人还要承担赔偿的责任。
那么,侵权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有哪些?接下来由我带您了解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侵权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有哪些1、主体要件主体要件是指国家对何人的行为承担责任。
国家只对一定范围内主体的侵权行为承担赔偿责任。
一是国家机关,包括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
二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属于接受国家的委托执行职务,因此,其行为的效果归属于所在机关或国家。
2、侵权行为要件侵权行为要件主要解决的是哪些行为可以引起国家赔偿责任。
国家赔偿的侵权行为要件是违法行使职权,具体包含两项内容:(1)致害行为必须是执行职务的行为。
至于国家机关的民事行为以及其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
(2)执行职务的行为必须违法。
3、损害结果要件损害是指对受害人的合法权益造成的不利后果,赔偿是针对损害而言,无损害即无赔偿,国家赔偿也不例外。
但国家赔偿所言的损害还必须具有某种性质,只有具备某种性质的损害才引起国家赔偿:(1)损害必须具有现实性和确定性,即损害之事实必须是已经发生的、确实存在的事实,将来可能发生的损害国家不予赔偿;(2)损害必须是针对合法权益而言,违法的利益不受法律保护,不引起国家赔偿责任。
如没收违法所得,尽管没收行为可能违法,但由于是违法所得,国家不予赔偿。
4、因果关系要件因果关系要件即损害结果必须为违法执行职务行为所造成,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国家才对其承担赔偿责任。
因果关系要件所要解决的是损害结果由哪种行为所造成,以初步明确行为主体承担赔偿责任的可能。
二、法律责任构成要素中的损害事实如何划分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概括为:主体、过错、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五个方面。
浅谈侵权民事责任及其构成要件在说民事侵权责任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我国对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公民、法人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应承担民事责任。
”“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没有过错的,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上述法律条款,是对民事主体(公民、法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实施其他民事违法行为将必然引起法律后果所作的一种明确界定。
由此可见,民事责任就是民事主体违反合同或不履行其他民事义务,由此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人身,依法所要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的责任其实就是一种后果,一种因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民事责任与民事义务有着密切的联系,民事义务是民事责任的前提,无义务就无责任,民事责任是不履行此种义务的法律后果,民事责任的承担体现了对不履行民事义务的谴责。
而侵权的民事责任就是民事责任中的一种,侵权的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侵害国家和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的财产或人身权利而应当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责任是行为之后的后果,所以在这里我们就有必要对侵权行为做个说明,所谓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的行为侵犯了法律直接规定和保护的公民、法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因而是一种违法行为。
在民事责任中还有一种责任,是合同民事责任,它是一种债。
侵权民事责任中也有债,但是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但是仍然有很多的人将合同民事责任与侵权民事责任弄混淆,这里就有必要将二者的区别做进一步的说明。
它们的不同点主要是:1、二者保护的民事权益不同。
合同责任保护的是债权,而侵权责任保护的是物权和人身等。
2、两者引起法律后果的根据和形式不同。
合同责任以当事人间存在合同关系为前提,责任人违反的是合同义务,行为表现为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而侵权责任发生前不存在任何债的关系,责任人所违反的是法律规范的禁止规定,行为表现为违反法律所规定的不得侵犯公共财产和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的义务。
论侵权法中缺陷产品惩罚性赔偿制度大陆法系国家奉行的是单纯的补偿性民事法律责任制度,强调赔偿的数额应与实际损失相当。
我国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但在惩罚性赔偿制度上,法律实务界及理论界采取了普遍支持的态度。
1993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明确规定了“双倍赔偿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随后,《合同法》第130条、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也有规定,继续完善“双倍赔偿制度”。
2009年《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进一步加大了对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行为的惩罚力度,规定消费者可以提出“十倍赔偿”,但范围只是在食品安全领域,适用于食品造成的损害,具有局限性。
2010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侵权责任法》将范围扩大到产品责任,首次在立法中明确提出“惩罚性赔偿”概念,表明我国对惩罚性赔偿制度在侵权法范围内的再次肯定。
关键词:惩罚性赔偿缺陷产品产品责任一、缺陷产品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内涵惩罚性赔偿制度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古巴比伦时代,如《汉莫拉比法典》中就有诸多规定。
古罗马、古希腊时代的法律也有类似规定,如《十二铜表法》规定了盗窃、抢夺等不法行为的惩罚性赔偿等。
现代意义上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盛行,大陆法系国家对此持否定态度,奉行单纯的补偿性赔偿制度。
“缺陷产品”与“惩罚性赔偿”的内涵产品存在缺陷是产品责任构成要件的核心问题。
“缺陷”不同于“瑕疵”、“不合格”等概念,我国《产品质量法》第46条明确解释:“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机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是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二是不符合国家、行业标准。
对此,有学者将产品是否存在缺陷的标准分为一般标准和“法定标准”。
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作为一名公民,应当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假如在生活上遭遇伤害,立即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那么侵权在法律上是怎么样规定的?一、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是指侵权行为人承担侵权民事责任依法须具备的条件。
各国民法对一般侵权责任和特殊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不尽相同。
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1)行为人从事了民事违法行为;(2)造成了他人财产或人身损害的事实;(3)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4)行为人主观上有故意或过失的过错。
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无须完全具备上述要件,凡符合法律的特别规定即可成立。
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具备构成要件,则构成一般侵权责任,欠缺任何一个构成要件,都可能会导致一般侵权责任的不构成。
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受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影响。
在过错责任原则下,需要行为人有过错;在无过错责任原则下,则不考虑行为人是否存在过错。
二、侵权责任承担契约责任侵权行为责任与契约责任侵权行为法调整的是一般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即“一般保护义务”),与契约法调整的是特定的相对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即“特别保护义务”)不同,因此在大陆法系(尤其是德国法)的发展过程中,比起适用范围不断膨胀的契约责任(例如缔约过失责任、保护第三人效力契约、附随义务与积极侵害债权理论),侵权责任做为一般保护义务一直以来都被严格限缩。
侵权行为法中义务人承担的多为消极的不作为义务,而契约法中由于当事人的接触因而其所承担的往往是积极的义务。
另外契约法中通常需要保护当事人之间的信任利益,而侵权法则无。
从现有的中国法律实践来看,二者的区别还在于,契约法所引起的违约责任是不能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但是侵权可能会承担精神赔偿责任。
民事责任侵权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1)侵权民事责任的概念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侵权责任的四个构成要件是什么?侵权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经常出现的法律话题。
侵权责任构成,则是指行为人因为侵权行为而造成需要承担的民事责任的构成条件。
一般情况下,侵权责任构成有四个要件。
那么侵权责任的四个构成要件都是什么呢?律图小编为您解答。
侵权责任的四个构成要件是: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主观过错。
不过适用过错推定责任的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第四个要件即主观过错,是实行推定的,首先不要受害人自己举证证明,其次要实习举证责任倒置,即加害人认为自己没有过错,不承担侵权责任,应当自己承担举证责任,证明自己没有过错,能够证明的,免除侵权责任,不能证明或者证明不足的,推定过错成立,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如果是无过错责任的侵权行为,侵权责任构成则只须具备前三个要件,即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不必具备第四个要件即主观过错的要件。
一、违法行为关于行为的违法性,德国法规定了检验违法性的三个法定标准:即违反法定义务、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和故意违背善良风俗加害于他人。
特定的法定作为义务的来源,为以下三种:一是来自法律的直接规定。
二是来自业务上或职务上的要求,三是来自行为人先前的行为。
行为分为作为和不作为。
不作为的违法行为亦构成侵权行为的行为方式。
两种行为方式,均可构成侵权行为的客观表现方式。
行为人违反法律规定的不作为义务而为之,是作为的违法行为。
反之,行为人违反法律规定的作为义务而不履行之,即为不作为的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可以分为三种样态:第一种是自己的行为。
自己的行为是直接行为,是一般侵权行为责任构成的违法行为样态。
行为人自己实施行为,无论作为还是不作为,均构成一般侵权责任,即直接责任。
第二种是自己监护、隶属、管理下的人所实施的行为。
这是间接行为,构成特殊侵权行为,应由行为人承担的侵权责任,称为替代责任。
第三种是自己管理物件的不当行为。
对于自己管理、控制的物件,应妥善处置,管理不当,物件致辞人损害,虽然不是自己的直接行为,却为间接行为。
结合所学,谈谈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理解侵权行为构成要件是指在法律上确定一个行为是否构成侵权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侵权行为一般是指违反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例如侵犯他人的财产权、姓名权、肖像权或荣誉权等。
那么,要想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必须满足以下几个要件。
首先,行为要具有主观方面的要件。
也就是说,侵权行为需要有人的主体进行实施,而不是由自然力量等非人为因素直接导致的。
这个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只要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即可。
其次,行为需要具备客观方面的要件。
也就是说,行为必须是可以通过外部表现予以观察和确认的。
例如,某人编写了一本小说并出版发行,其他人未经许可复制、传播该小说,这种行为就可以被视为侵权行为,因为其具备了可以客观观察和确认的特征。
第三,行为必须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侵权行为必须对他人的财产权、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等合法权益造成了实际损害或潜在威胁。
例如,某人盗用他人的商标进行销售,导致他人的商誉受损,这就构成了侵权行为。
最后,行为必须存在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
无论是侵犯著作权、商标权还是其他合法权益,行为都必须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例如,在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了未经许可复制、发行他人作品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因此,只有满足了法律规定的要求,才能构成侵权行为。
总结起来,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包括主观要件、客观要件、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以及违反法律规定。
只有当行为同时满足了这些要件,才能被认定为侵权行为。
在生活中,我们应当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同时也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侵权行为的预防和维权意识。
只有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才能促进社会稳定与公平正义的实现。
浅论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吕鸿雁韩金儒
上传时间:2007-9-5
关键词: 侵权责任/构成要件
内容提要: 在我国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有三要件说和四要件说,针对这两种学说法学界有不同愈见,笔者认为四要件说更符合我国司法实践。
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即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的条件,换言之,即判断行为人是否应负侵权责任的标准。
行为人只有在符合一定的条件下才应承担责任,而这些条件就是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法学界在定义了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概念后,通过对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与归责原则关系的论述以及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与损害赔偿之债的区别的论述,从而使得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的内涵更加清晰。
作为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损害事实是其中的重要构成要件。
任何人只有在因他人的行为受到实际损害之时才能获得法律上的救济,而行为人也只有在因自己的行为及自己所控制的物件致他人损害时,才有可能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从广义上理解,损害是指因故意和过失行为造成的不利益状态,包括了对各种权利和利益的侵害所造成的后果。
从狭义上理解,损害专指财产损失。
从广义上理解,损害指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所受损害和所失利益,确定损害与边际类型损害。
就是指对一般注意的违反。
应当强调指出的是,客观过错并不是指过错
因果关系也是侵权责任构成的重要部分,因果关系中存在普各种认定理论,其中包括条件说、原因说、相当因果关系说、法规目的说、危险范围说。
在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中,在我国法学界存在不少的争议性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思考,笔者得到了不少的启发,下面,笔者将重点针对侵权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应采取几要件说更为合理作以下分析:
关于侵权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我国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1)三要件说,认为侵权责任一般构成要件包括:过错、损害,如果确立故意,能用主观标准判断而偏采用客观的注意义务违反的损害事实、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2)四要件说,认为构成要件包括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行为人的过错。
3)五要件说,王泽鉴认为构成要件包括行为、侵权权利、故意或过失造成损害及因果关系。
4)六要件说,史尚宽认为构成要件包括归责性之意态、违法性之行为以及因果率。
5)七要件说,胡长清认为构成要件包括主观与客观两类,其中主观要件包括意思能力和过错;客观要件包括自己的行为、权利的侵害、损害的发生、因果关系和违法。
其实,上述各种观点可以归纳为三要件说和四要件说之间的对立,因为五要件说、六要件说、七要件说都是从四要件说演化而来的。
针对该问题,王利明教授认为应用三要件说,理由如下:违法性主要是指客观的行为,而过错主要是指主观的心理状态,随着过错概念的客观化,以及违法推定过失的发展,对客观的行为违法和主观的心理状态,已经很难进行区分,因而在过错中应当吸收违法。
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有许多领域对行为标准的确定越来越具体化,要采用各种技术性的标准来确定人们的行为规
则,违反了这些规则不仅表明行为具有违法性,而且表明行为人具有过错,所以过错本身可以吸收违法的概念。
正是基于此,王利明教授认为,从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出发,应当在过错责任和过错推定责任中,建立由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过错组成的责任构成要件;在公平责任和无过错责任中,建立由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所组成的责任构成要件。
通过对三要件和四要件说的理解和思考,笔者认为四要件说更为妥当,所谓四要件说,是指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须具备行为的违法性、违法行为人要有过错、要有损害事实的存在和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 有因果关系这四个要件。
四要件说最初借鉴了前苏联的民法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是为我国民法学界所公认的侵权责任构成的通说,被广泛地应用于理论研究与实务。
被最高司法机关的司法解释所采用,用以指导全国司法机关的审判实践。
违法行为应当成为侵权民事责任构成的必备条件,理由如下: 首先,过错是侵权责任构成的主观要件,不能代替违法行为这一客观要件。
过错是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体现了行为人的主观上的应受非难性。
这几乎是所有民法学者都承认的事实。
但是,由于民法上对判断过错主要采取客观标准的原因,以及行为本身就具有行为人本身的意志因素的原因,有的学者提出了客观过错的概念,使过错这一主观要件变成了客观要件,因而出现了上述王利明教授那样的主张—过错能够代替.违法行为这一客观要件,认为违法行为应包含于过错之中。
可是,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主张是站不住脚的。
所谓客观过错,学者认为是指判断过错不再以行为人个人的主观状态为根据,而是以一般注意义务的违反为标准。
这种过错就是指不再以行为人的主观状态为根据,而是以一般注意义务的违反标准。
这种过错已经不再是行为人的主观状态,只是在确定行为人在主观上有无过错时,不以主观标准进行衡量,而是以客观标准衡量之,其中最主要的客观衡量标准就是以一般注意义务的违反为标准,违背该注意义务标准的,为主观上有过错。
但是,在现代侵权行为法上,并非完全以客观标准衡量过错的有无,主观标准仍有适用的必要。
在行为人故意侵权时,当其行为完全表现出其故意的心理状态时,则仍用主观标准,而非用客观标准。
进一步标准判断之,显然是舍本逐末,既然客观过错只是对某些过错的判断方法的表述,而非过错已由主观心理状态的性质改变为客观的性质,那么,也就改变不了过错为侵权责任构成主观要件的性质,因而过错也就不能替代违法行为这一客观要件。
其次,否认违法行为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无法处理因果关系这一客观要件。
通常认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中的因果关系,是指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是这两个要件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如果否认违法行为为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只能将因果关系表述为“我国的对因果关系应为过错与损害之间的关系”。
这种表述的结果,把主观的意思或意志与客观的损害硬性联系在一起.如何能产生引起也被引起的因果联系呢,推论下去,势必得出由于加容人的思想就可以导致受害人权利损害的客观结果这样的结论。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结论,就是因为在过错与损容之间,缺少了行为这样一个客观要件作为中介,因为只有行为才能选成损容,过错不能直接造成损害。
行为人由于过错的指导,去实施行为,该行为造成受害人的损害,行为与损害之间才具有因果关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当确认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应具备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
系和主观过错这四个要件,否认违法行为为侵权民事责任构成的客观要件是不妥的,应坚持四要件说。
注释:
[1]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杨立新.侵权行为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杜.
出处:《新西部》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