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精神分裂症(终结版)
- 格式:ppt
- 大小:377.00 KB
- 文档页数:53
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症状学标准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主要特征为感知障碍、思维紊乱和情感异常。
它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对患者个人和家庭产生了巨大的负担。
为了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精神分裂症,国际上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和准则。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系统性地讨论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会介绍精神分裂症的定义、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特征和表现。
接着,我们会详细解释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来源和发展,并对DSM-5中和ICD-10中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进行概述。
此外,还会简要提及其他相关诊断工具和标准。
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各种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详细解释及其应用场景。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现有的进展、争议,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症状学标准的框架和内容,希望能够增进人们对该疾病诊断工具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也希望促进关于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讨论和思考,并提出对其改进或优化的建议。
最终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更准确和有效的诊断,以及更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2. 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症状学标准解释说明:2.1 精神分裂症的定义和历史背景: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精神障碍,表现为思维、感情和行为方面的异常。
该疾病通常在青春期或早成年期发作,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交功能产生持久的影响。
精神分裂症历史上最早被描述为早期失智症或狂妄型精神抑郁症。
2.2 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特征和表现:精神分裂症主要特征包括幻觉、妄想、思维紊乱、情感平淡或混乱、社交退缩以及运动行为异常等。
患者可能会听到没有实际存在的声音,相信自己有特殊能力或与外星人有接触,思维可能变得离散且难以跟随,情感也可能出现不稳定或缺乏反应等。
此外,行为方面可能表现为社交退缩、言语减少或变得杂乱无章、缺乏目标性以及动作的怪异表现等。
2.3 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来源和发展: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和国际疾病分类(ICD)等。
精神分裂症名词解释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丧失。
下面对于精神分裂症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思维混乱、幻觉、妄想以及情感和行为的紊乱。
这些症状会明显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2. 阴性症状(Negative Symptoms):阴性症状指的是表现为社交退缩、情感平淡、语言贫乏等缺失型症状。
患者可能会缺乏动机、兴趣和冲动,这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麻木和迟钝。
3. 阳性症状(Positive Symptoms):阳性症状特指与正常人群不同的、显著增加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
这包括幻觉、妄想、思维混乱以及听觉或视觉幻听等。
4. 幻觉(Hallucination):幻觉是一种非真实的感知经验,即在没有任何外部刺激的情况下,患者感知到了并不存在的事物。
其中,听觉幻听是最常见的幻觉类型,患者会听到不存在的声音。
5. 妄想(Delusion):妄想是一种错误的信念或观念,即患者坚信某种虚构的事物是真实存在的,尽管没有任何证据或逻辑支持。
常见的妄想类型包括被迫思维、被控制妄想和嫉妒妄想等。
6. 思维混乱(Thought Disorder):思维混乱是指患者的思维过程中缺乏逻辑性、连贯性和结构性。
患者的言语可能难以理解,由于思维跳跃、语言紊乱或意识混浊等因素。
7. 精神病性综合征(Psychotic Syndrome):精神病性综合征指的是一组精神病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幻觉、妄想、思维混乱以及演绎和情感影响的紊乱。
8. 基因遗传(Genetic Inheritance):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遗传倾向。
患有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比一般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9. 药物治疗(Pharmacotherapy):药物治疗是精神分裂症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精神分裂症疑难病例讨论记录范文一、1.1 病人基本情况今天我们来讨论的这个病人,名叫小张,今年25岁,是个大学生。
他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幻听、幻视和妄想方面。
具体来说,就是总是听到一些声音在告诉他:“你被通缉了!”、“有人要绑架你!”之类的,还有时候看到一些奇怪的画面,比如天空中飞来飞去的五颜六色的东西,还有那些奇形怪状的人物。
而且他还总是觉得有人在监视他,想要陷害他。
这些症状让他的生活变得非常痛苦,也让身边的人很为难。
二、1.2 病人病史小张的病史比较复杂。
他小时候家里就比较贫困,父母经常吵架,这对他的心理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上了初中以后,他的成绩一直不太好,老师和同学都觉得他不太上进。
高中时期,他开始有了女朋友,但是因为性格不合,最后还是分手了。
大学期间,他的压力越来越大,既要应付繁重的学业,还要面对就业的压力。
这种种压力加在一起,让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变得越来越低。
三、2.1 诊断过程在我们对小张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观察之后,根据他的症状和病史,我们初步怀疑他可能患有精神分裂症。
为了确诊,我们需要进一步进行心理评估和实验室检查。
四、2.2 心理评估在心理评估过程中,我们让小张回答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了解到了他的内心世界和他所面临的困境。
我们还通过一些专业的心理测试工具,对他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评估。
最终的结果显示,小张确实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但并不是精神分裂症那么严重。
五、3.1 治疗方案针对小张的情况,我们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首先是药物治疗,我们给他开了一些抗精神病药物,用来缓解他的幻觉和妄想症状。
我们还建议他去参加一些心理辅导课程,学习一些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
我们还会定期跟进他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六、3.2 预期效果虽然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精神疾病,但是只要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有效治疗,他们的症状是可以得到缓解的。
对于小张来说,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他一定能够战胜病魔,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解读来源: SCH通讯背景:2003年9月《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一版已经推出试行,2007年正式出版,在《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推出更新之前,第一版指南已经在临床中推广使用10多年。
在这10多年中,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品种在不断地增加,包括临床中经常使用的药物,特别是对于慢性、复发性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效针剂的使用等,也包括一些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比如阿塞那平、布南色林等。
这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出现,满足了目前抗精神病药的治疗现状。
除此之外,目前贴近于临床实践的治疗研究的循证证据不断增多,特别是样本量多、大型基于真实世界的研究。
既往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认知是一种慢性疾病,甚至有人称之为精神科的“慢性癌症”。
当然这是因为大家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预后及现状并不乐观,或者悲观。
随着近年来,精神药理学的不断发展和临床实践治疗研究的循证证据的不断增加,对于精神分裂症首发患者和病程早期患者的疗效不断得到了改善,所以基于国内外一些治疗实践指南的更新,进行了《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的更新,也就是《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
与第一版相比,《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更新的重点内容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国内外新上市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临床上已经使用的药物如氨磺必利、阿立哌唑长效针剂等等)、新的临床研究证据与Meta分析结果、更为完善先进的治疗理念(首发/病程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理念更新等)、增加国外治疗指南的更新建议和内容(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如新西兰、澳洲、加拿大等更新的指南内容)。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强调首先精神分裂症需要全程的长期治疗,其次精神分裂症急性期药物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再就是推荐使用安全性高且耐受性好的抗精神病药物,这些药物可以提高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因为根据既往研究可知,大约7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依从性较差,能够出院后巩固治疗2年以上的患者不足30%,临床治疗现状不容乐观。
了解精神分裂症的书简介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出现幻觉、妄想和思维紊乱等症状。
了解精神分裂症对于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来说都非常重要。
阅读相关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疾病,学习如何应对和支持患者。
本文将介绍几本值得推荐的书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精神分裂症。
1. “精神分裂症的本质”1.1 作者:约翰·纳什1.2 简介这本书是诺贝尔奖得主约翰·纳什的自传,详细描述了他自己患上精神分裂症的经历。
纳什是一位数学家,他的病情严重影响了他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
这本书通过纳什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示了精神分裂症的本质和病人的内心感受。
1.3 亮点•纳什以自己的视角讲述了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和对他生活的影响。
•书中有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科学解释和治疗方法的介绍。
•纳什的勇气和乐观态度给予了其他患者和家属希望和启示。
2.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与康复”2.1 作者:E. Fuller Torrey2.2 简介这本书提供了关于精神分裂症治疗和康复的全面指南。
作者是一位著名的精神病学家,他通过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分享了关于精神分裂症的最新治疗方法和康复策略。
2.3 亮点•书中详细介绍了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症状和诊断标准。
•作者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法的评估和比较,包括药物治疗、心理疗法和社会支持。
•书中还包括了康复的重要性和康复计划的制定方法。
3. “精神分裂症的家庭支持”3.1 作者:Susan Inman3.2 简介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如何提供支持和帮助。
作者是一位母亲,她的儿子患有精神分裂症。
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她分享了家庭如何应对患者的病情,提供支持和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
3.3 亮点•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包括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经历。
•书中提供了实用的建议,如如何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如何应对病情恶化等。
•作者还介绍了一些家庭支持组织和资源,帮助读者寻找更多支持和帮助。
4. “精神分裂症的科学解释”4.1 作者:Oliver Sacks4.2 简介这本书由著名的神经学家Oliver Sacks撰写,他通过丰富的临床案例和科学研究,解释了精神分裂症的科学原理和机制。
精神分裂症常用的成套神经心理评估工具发布时间:2021-09-02T15:13:55.38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8期作者:刘炜[导读]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常见的重型精神疾病,普遍存在广泛的认知功能损害,给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刘炜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 100191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 100191【摘要】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常见的重型精神疾病,普遍存在广泛的认知功能损害,给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有效的认知评估工具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认知评估至关重要,对于疾病治疗及患者的功能恢复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目前常用的精神分裂症成套神经心理评估工具进行综述。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损害;神经心理测验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病程多迁延,反复发作,预后较差 [1]。
20世纪70年代初,Gallhofer首先提出精神分裂症除了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外,还存在认知功能障碍[2]。
认知功能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之一,包括神经认知和社会认知两个方面,患者在其他精神病性症状出现之前就会出现认知功能受损,且贯穿于疾病全程[3]。
国外研究发现,85%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在信息处理速度、学习、记忆力、注意力、推理能力、语言流畅性、执行功能及社会认知等多个方面[4-6]。
国内研究者对于不同疾病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各项认知功能评估中的表现均差于正常人群,在注意/警觉性、精细运动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记忆、信息处理速度、言语流畅性、推理和问题解决、执行功能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存在广泛的认知功能受损[7-10]。
认知功能涉及记忆、注意、语言、视空间、执行功能、计算和理解判断等多个认知方面[11-12]。
认知功能损害对于患者的治疗依存性、社会功能、人际交往等方面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且会影响患者的长期预后。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引言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是感知、思维及情感的异常。
对于医生来说,正确诊断精神分裂症非常重要,因为早期干预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文将详细介绍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ICD-10诊断标准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参考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
根据ICD-10的诊断标准,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阳性症状:包括幻觉、妄想、思维杂乱等。
幻觉可以是听觉、视觉、嗅觉、味觉或触觉幻觉。
妄想是对于现实情况的错误判断,例如被人迫害、被控制等。
思维杂乱表现为思维的不连贯、跳跃性和混乱性。
2.消极症状:包括思维贫乏、情感淡漠、社会退缩等。
思维贫乏表现为思维速度慢、语言贫乏、话语贫乏等。
情感淡漠则表现为对于感情的减少或缺乏。
社会退缩是指患者对社交活动的兴趣和能力的丧失。
3.认知症状:包括注意力和工作记忆的损害、认知柔韧性下降等。
患者可能注意力不集中、难以保持关注。
他们可能会出现记忆力丧失和执行功能减退。
根据ICD-10的诊断标准,除了以上主要症状外,还需要排除其他病因导致的类似症状,并要求这些症状至少持续1个月。
DSM-5诊断标准另一个常用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是由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
根据DSM-5的诊断标准,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阳性症状:与ICD-10的描述类似,包括幻觉、妄想、思维杂乱等。
2.消极症状:与ICD-10的描述类似,包括思维贫乏、情感淡漠、社会退缩等。
3.运动症状:包括异常运动(如僵直、震颤)、运动减少、姿势不稳等。
4.认知症状:与ICD-10的描述类似,包括注意力和工作记忆的损害、认知柔韧性下降等。
5.症状持续时间:至少需要满足上述症状中的一个,且症状持续时间大于1个月。
与ICD-10不同的是,DSM-5明确将精神分裂症分为不同的亚型,包括分裂样型、不分裂样型、混合型等。
心理辅导-精神分裂症1. 引言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情感、行为和认知方面的障碍。
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精神分裂症的专业知识和心理辅导策略,以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应对这种疾病。
2. 精神分裂症概述2.1 定义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特征是思维、情感、行为和认知的严重分裂。
患者可能出现幻觉、妄想、情感淡漠、思维混乱等症状。
2.2 病因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涉及遗传、环境、脑部生物化学等多方面因素。
2.3 诊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主要依据症状表现和临床评估。
患者通常需要接受详细的医学检查和心理评估。
3. 心理辅导策略心理辅导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应对疾病。
以下是一些心理辅导策略:3.1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通过与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合作,患者可以学习应对技巧,提高生活质量。
3.2 家庭治疗家庭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精神分裂症。
治疗师会与整个家庭一起工作,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家庭成员建立更健康的沟通和关系。
3.3 社会技能训练社会技能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提高社交能力和日常生活技能。
通过角色扮演、社交技巧练习等方法,患者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高自尊和自信心。
3.4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基础,可以帮助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抗精神病药物是主要的治疗药物,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监测。
4. 结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障碍,需要综合治疗和心理辅导。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社会技能训练和药物治疗等方法,患者和家属可以更好地应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家属来说至关重要。
F20-F29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引言精神分裂症是本组疾病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精神障碍。
分裂型障碍虽具有精神分裂性障碍的许多典型特征,并可能与后者存在遗传上的联系,但因缺乏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和严重的行为紊乱,故并非总是能够引起医疗上的注意。
多数妄想性障碍(尤其在早期)虽然可在临床上很难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但也许与精神分裂症并没有联系。
妄想性障碍组成了病因异源性的、人们所知甚少的一个障碍群,方便起见,可根据典型病程将其分为一组持续妄想性障碍及另一组急性和短暂精神病性障碍,后者较大,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常见。
这里罗列的亚型划分应视为临时性的。
尽管关于分裂情感性障碍的性质存在争论,但仍将其保留在本节之中。
精神分裂症诊断要点F20.0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F20.1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F20.2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F20.3 未分化型精神分照症F20.4 精神分裂症后抑郁F20.5 残留型精神分裂症F20.6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F20.8 其它精神分裂症F20.9 精神分裂症,未特定精神分裂症诊断要点精神分裂性障碍以基本的和特征性的思维和知觉歪曲、情感不恰当或迟钝为总体特点。
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完好,但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某些认知损害。
本症影响到使正常人保持个体性、唯一性和自我导向体验的最基本功能。
病人常感到其最深层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被他人所洞悉或共享,由此可产生解释性妄想,认为自然或超自然的力量往往以奇怪的方式在影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病人可视他(或她)自己为所发生一切事件的核心。
幻觉,尤其是听幻觉很常见,并可评论病人的行为和思维。
知觉障碍常为其它形式的:颜色或声音可过分鲜明或改变了性质,平常事物的无关特性显得比整个客体或处境还重要。
疾病早期还常出现困惑感,往往使病人相信日常处境具有专门针对自己的特殊的,通常为凶险的意义。
在典型的精神分裂症性思维障碍中,某一整体概念的外围和无关特性被放到了首要位置(它们在正常导向的精神活动中受到抑制),用于替代那些与处境相关的和恰当的特性。
精神分裂症患者内部动机、眼区基本情绪与精神症状三者间的关系李倩倩;董毅;汪凯;Jimmy Choi;杨丽达;朱春燕;刘勇;李慧;赵子丛【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intrinsic motivation, eye-expression recognition and negative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Methods 61 schizophrenic patients without treatment ( patients group ) and 50 healthy volunteers ( control group ) were assessed by means of the Intrinsic Motivation Inventory for Schizophrenia Research ( IMI-SR ) and the Eye Basic Emotion Discrimination Task ( EBEDT ). The patients were also assessed by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 PANSS ).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healthy controls, patients ha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MI-SR total score and subscores of interest and choice ( P < 0. 01 ). Schizophrenic patients had significantly less total correct rate ( P < 0. 01 ) of EBEDT compared with normal controls, and 6 kinds of basic emtion correct rate of EBEDT also ha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 <0. 01 ).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IMI-SR total score, EBEDT total correct rate and PANSS negative symptoms score were correlated each othe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intrinsic motivation directly predicted negative symp toms level( (3 = -0. 296, P <0. 05 )and complete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ye-emotion regcognition a-bility and negative symptoms level. Conclusion Schizophrenic patients have impairments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ye-emotion recognition ability, and the intrinsicmotivation is a complete mediator by which eye-emtion regcognition ability influences negative symptoms, suggesting that intrinsic motivation deficits may share a common patho-physiological base with the impairment of emotion recognition and negative symptoms.%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内部动机、眼区基本情绪识别能力与其阴性症状三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精神分裂症内部动机量表(IMI-SR)和眼区基本情绪识别任务(EBEDT)对6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5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作评估,同时患者接受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结果患者组IMI-SR总分、兴趣性因子分和选择性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组EBEDT总正确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6种基本情绪正确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患者IMI-SR总分、EBEDT总正确率与PANSS阴性症状分均两两相关(P<0.01);回归分析显示,内部动机可直接预测阴性症状水平(β=-0.296,P<0.05),在情绪识别能力与阴性症状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内部动机和情绪识别损害,情绪识别能力通过内部动机的完全中介效应对阴性症状程度产生影响.患者内部动机损害、眼区情绪认知缺陷和阴性症状三者间可能具有某种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期刊名称】《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48)001【总页数】5页(P77-81)【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内部动机;阴性症状;眼部;情绪;认知【作者】李倩倩;董毅;汪凯;Jimmy Choi;杨丽达;朱春燕;刘勇;李慧;赵子丛【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应用心理系,合肥 230032;安徽医科大学应用心理系,合肥 230032;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合肥 230032;安徽医科大学应用心理系,合肥230032;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纽约 10032;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合肥 230032;安徽医科大学应用心理系,合肥 230032;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合肥 230032;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合肥 230032;安徽医科大学应用心理系,合肥 23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3内部动机是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的先天倾向,具有高度自主性,在个体的心理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1]。
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不依从分析及护理对策发表时间:2015-01-15T10:42:16.2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5期供稿作者:谢彩仙[导读] 依从性是指病人对治疗和护理行为的遵从程度,不依从是指病人不能顺从医疗及护理行为。
谢彩仙(云南省传染病专科医院云南昆明 650301)【摘要】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治疗不依从的临床表现,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方法:对本院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住院107例精神分裂患者服药治疗不依从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
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治疗不依从的主要原因为自知力缺乏占47.7%,受幻觉妄想的支配占22.4%,药物副反应占18.7%,缺乏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占6.5%,消极抑郁情绪、对治疗缺乏信心占4.7%。
结论:通过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及健康教育,有利提高精神分裂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治疗依从性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5-0008-02【Key words】schizophrenia; treatment compliance; nursing care依从性是指病人对治疗和护理行为的遵从程度,不依从是指病人不能顺从医疗及护理行为,对规定的药物剂量不能遵医嘱服用,对相应的治疗及护理操作不能配合[1]。
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奠基石[2],药物治疗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主要途径,而且一般要维持数年,服药依从性差导致疾病复发[3]。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精神障碍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是影响药物疗效和病情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献报导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仍不高,不依从率大约为50%[4]。
目前精神科主要的治疗方法仍是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为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巩固疗效,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本组对我院住院10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治疗不依从进行的回顾性研究,对影响治疗依从性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2007版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主编单位中华医学会前言由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牵头,编写《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现已完成的是: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障碍、老年期痴呆和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它们是《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规定的重点疾病。
精神分裂症及双相障碍(旧称躁狂抑郁症),无疑是目前我国精神科服务的重点,而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专科服务的重点病种。
抑郁障碍,则包括一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患病率相当高,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以上三类精神疾病,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造成主要劳动力年龄段(15~45岁)的十大主要致病病种。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期痴呆将为今后一段时期中,致残率增长最快的精神障碍。
ADHD(旧称多动症),则为儿童最常见的精神障碍。
本《指南》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指导建议,国际精神药物治疗规程委员会(IPAP)以及美国哈佛医学院的专家也多次提出咨询建议。
在格式方面则参照卫生部和高血压联盟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
本《指南》的指导思想之一是: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障碍和ADHD 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的防治必须采取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综合措施。
.合适的精神药物治疗对上述疾病有肯定的效果,但是不能忽视也不能偏废心理社会干预。
老年期痴呆虽以生物学因素为主,但在干预方面,社会心理干预仍占重要地位。
本《指南》的另一指导思想是上述各类精神障碍,都呈慢性或慢性发作性过程,因而需要全病程防治。
在病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以人为本的不同措施。
在《指南》的编写中,还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与我国情况相应的卫生经济学原则。
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方式
一、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方式1. 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方式有哪些2. 精神分裂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3.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偏方二、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原则三、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注意事项
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方式
1、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方式有哪些1.1、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能有效地控制急性和慢性精神症状,提高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缓解率;缓解期内坚持维持治疗者多可避免复发;在防止精神衰退治疗中常发挥出积极作用,目前已有40余种抗精神病药物。
1.2、精神治疗
是指广义的精神治疗,那种纯精神分析治疗不适用于本症。
作为一种辅助治疗,该法有利于提高和巩固疗效,适用于妄想型和精神因素明显的恢复期患者,行为治疗有利于慢性期患者的管理与康复。
1.3、精神外科治疗
是一种破坏性治疗措施,适应症应从严掌握,仅作为应用其它方法久治无效,危及社会和周围人安全的慢性维治患者的最后的治疗手段。
2、精神分裂症的中医治疗方法2.1、痰火扰心
治宜涤痰清热宁神,方剂可用温胆汤加减。
药味包括半夏、陈皮、枳实、竹茹、茯苓、甘草,生姜等。
若痰火壅盛而无苔黄腻甚者,可加青礞石、大黄、黄芩、芒硝,以逐痰泻火。
2.2、肝脾不和
治宜疏肝健脾安神,方剂采用逍遥散加减。
药味有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等。
着化热,可加栀子、竹茹;祛痰可加半夏、陈皮、菖蒲、。
精神分裂症一、基本概述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严重精神疾病。
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一般无意识及智能障碍。
病程多迁延,反复发作恶化会导致精神残疾,给患者、家属及社会带来严重疾病负担。
目前认为该病是脑功能失调的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复杂的遗传、生物及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疾病的发生。
精神分裂症是我国及全世界重点防治的精神疾病,其终生患病率约为0.6%,且致残率较高。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率低、依从性差、复发率高、住院率高与致残率高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家庭贫困和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
此外,在疾病症状期有可能出现危害财产及人身安全的异常行为,给社会安全带来不良影响。
如何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良预后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重中之重。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疾病,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
病程一般迁延,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但有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后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二、病因精神分裂症是由一组症状群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它是多因素的慢性疾病。
尽管目前对其病因的认识尚不很明确,但个体心理的易感素质和外部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作用已被大家所共识。
无论是易感素质还是外部不良因素都可能通过内在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不同患者其发病的因素可能以某一方家系调查、双生子及寄养子研究均发现遗传因素在本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一)遗传与患者血缘关系越近、亲属中患病的人数越多,则遗传风险度越大。
精神分裂症先证者的一级亲属的平均患病率为:父母5.6%、同胞10.1%子女12.8%,均较普通人群(0.9%)高。
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约为50%)至少为异卵双生子的3倍。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2007版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主编单位中华医学会前言由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牵头,编写《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现已完成的是: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障碍、老年期痴呆和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它们是《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规定的重点疾病。
精神分裂症及双相障碍(旧称躁狂抑郁症),无疑是目前我国精神科服务的重点,而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专科服务的重点病种。
抑郁障碍,则包括一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患病率相当高,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以上三类精神疾病,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造成主要劳动力年龄段(15~45岁)的十大主要致病病种。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期痴呆将为今后一段时期中,致残率增长最快的精神障碍。
ADHD(旧称多动症),则为儿童最常见的精神障碍。
本《指南》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指导建议,国际精神药物治疗规程委员会(IPAP)以及美国哈佛医学院的专家也多次提出咨询建议。
在格式方面则参照卫生部和高血压联盟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
本《指南》的指导思想之一是: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障碍和ADHD 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的防治必须采取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综合措施。
.合适的精神药物治疗对上述疾病有肯定的效果,但是不能忽视也不能偏废心理社会干预。
老年期痴呆虽以生物学因素为主,但在干预方面,社会心理干预仍占重要地位。
本《指南》的另一指导思想是上述各类精神障碍,都呈慢性或慢性发作性过程,因而需要全病程防治。
在病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以人为本的不同措施。
在《指南》的编写中,还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与我国情况相应的卫生经济学原则。
精神分裂症的情感和思维问题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而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常常经历情感和思维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见的情感和思维问题,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
一、情感问题1.1 情绪不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表现出情绪的极端波动,包括情绪低落、焦虑、恐惧和易激惹等。
这些情绪问题对患者的生活和社交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1.2 常见幻觉和妄想:幻觉和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另一个常见的情感问题。
他们可能会产生不真实的观念和信念,并对其坚信不移,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1.3 社交退缩和隔离:由于情感问题和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感到不安、焦虑和不信任他人,导致他们逐渐退缩和隔离自己,这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和情感困扰。
二、思维问题2.1 思维紊乱和混乱: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思维常常呈现出混乱和不连贯的状态。
他们可能会出现逻辑性差、思维速度减慢或加快以及思维内容的杂乱等问题。
2.2 注意力不集中: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很难集中精力进行一个任务或活动。
他们可能很快分散注意力,无法长时间关注一个特定的事物或话题。
2.3 失去认知灵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灵活性受到严重影响。
他们可能无法灵活地切换思维和适应新环境,难以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
三、治疗方法3.1 药物治疗:现代精神药物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常见的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物和情绪稳定剂,可以帮助控制情感和思维问题,减少幻觉和妄想的症状。
3.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的综合治疗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支持,患者可以学习处理情感和思维问题,改善社交和应对能力。
3.3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帮助患者逐步恢复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职业培训、社交技巧训练和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患者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并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着诸多情感和思维问题。
理解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对于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其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F20-F29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20精神分裂症(分裂症)[F20]本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
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自然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分裂症另规定:(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
(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
(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
(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
(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妄想。
(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
(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
(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
(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严重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l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2)若同时符合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情感性精神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分裂症。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尚未缓解的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本项中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
20.1偏执型分裂症[F20.0]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以妄想为主,常伴有幻觉,以听幻觉较多见。
20.2青春型(瓦解型)分裂症[F20.1]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常在青年期起病,以思维、情感、行为障碍或紊乱为主。
例如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情感倒错、行为怪异。
20.3紧张型分裂症[F20.2]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以紧张综合征为主,其中以紧张性木僵较常见。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侵犯和暴力行为引言: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被社会误解和歧视。
尽管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并不具有暴力倾向,但一些个案中确实存在患者表现出性侵犯和暴力行为的情况。
本文将探讨这种现象的原因、预防措施以及对患者和社会的影响。
一、精神分裂症与性侵犯行为1.1 精神分裂症的特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出现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导致患者对现实的认知产生错觉,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
1.2 性侵犯行为的原因性侵犯行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并不常见,但仍有一些患者表现出这种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幻觉和妄想: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出现幻觉和妄想,他们可能误解他人的意图,产生性幻觉,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性侵犯行为。
- 情绪不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当他们感到被拒绝或受到挫折时,可能会采取暴力行为来发泄情绪。
- 社会脱离: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与现实社会脱离,缺乏社交技能和适应能力。
这使得他们在性关系中难以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愿,从而导致性侵犯行为的发生。
二、精神分裂症与暴力行为2.1 暴力行为的定义暴力行为是指以肢体或言语威胁、伤害他人的行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可能是由于病情加重、药物治疗不当或社会压力等因素引起。
2.2 暴力行为的原因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暴力行为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幻觉和妄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觉和妄想可能使他们误以为他人对其构成威胁,从而采取暴力行为进行自我保护。
- 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普遍较差,他们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容易在情绪激动时产生暴力行为。
- 药物治疗不当:不合理的药物治疗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副作用,如情绪波动、易激惹等,增加暴力行为的风险。
三、预防和管理措施3.1 早期识别和治疗及早识别和治疗精神分裂症是预防性侵犯和暴力行为的关键。
通过早期干预,可以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和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