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专题复习三——人口与城市
- 格式:doc
- 大小:2.08 MB
- 文档页数:16
初中地理知识点的人口与城市发展人口与城市发展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考察着人口规模、结构和分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人口与城市的关系密不可分,人口数量和结构会决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水平,城市的发展又会影响人口的迁徙和聚集。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首先,人口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规模:人口规模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越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大的市场需求、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人口规模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潜力和活力。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是因为拥有庞大的人口规模而成为经济、文化中心。
2.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指的是人口的年龄、性别和职业等分布特征。
不同的人口结构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比如,年轻人口结构的城市可能更具活力和创新性,而老年人口结构的城市可能更注重社会福利和养老服务。
3.人口分布:人口的分布决定了城市的空间布局和结构。
人口的集聚会形成城市的中心区,而人口的分散则会导致城市的边缘化和资源浪费。
因此,人口分布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城市的发展也会对人口产生重要的影响:1.就业机会: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就业机会的增加,改善了人口的生活水平。
2.教育和医疗资源:城市拥有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吸引了更多的人口向城市聚集。
城市的发展提高了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和医疗条件,推动了人口的素质提升。
3.生活水平:城市发展提高了人口的生活水平,改善了人口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
城市的发展还带动了商业和文化的繁荣,提升了人口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人口规模、结构和分布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会对人口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应注重人口因素的影响,促进人口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高三地理人口与城市专题复习
在高三地理课程中,人口与城市专题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下
面是对该专题的复内容的总结:
1. 人口与人口问题
- 人口数量与分布:介绍全球人口总量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
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
- 人口增长与控制:探讨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人口控制的方法和策略。
- 人口流动与迁徙:分析人口流动的原因和特点,讨论人口迁
徙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2. 城市与城市化
-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比较城市和乡村的特点,探讨城市化进
程中出现的问题。
- 城市形态与城市结构:介绍不同类型的城市形态,如环状城市、放射状城市等,以及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结构。
-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强调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讨论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城市发展与城市问题
-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发展:介绍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讨论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 城市问题与解决策略:探讨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以上是高三地理人口与城市专题的复内容总结。
希望对你的复有所帮助,祝你取得好成绩!。
分析初中地理人口与城市知识点人口与城市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初中地理学科的学习来说,掌握人口与城市的相关概念和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人口与城市的角度进行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知识。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人口。
人口是指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内居住的人的总数,通常用于描述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例如经济状况、环境状况等等。
人口数量的多少与人口的分布密度有关。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通常以人/平方公里为单位。
人口密度的大小取决于人口数量和地域面积的大小,人口密度越大,表示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越多,地域通常相对拥挤。
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对于城市的发展和规划起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地方,通常拥有繁华的经济活动和丰富的社会资源。
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加大城市经济社会压力,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要求也会提高。
因此,合理规划和管理人口数量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其次,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下城市的特点。
城市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人口密集: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地方,人口数量相对较多,并且人口密度较高。
这也导致城市人口活动频繁,经济社会生活更加繁忙。
2. 城市化程度高: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城市化程度高意味着城市人口占据了整体人口的比重较大。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也会逐渐增加。
3. 经济中心:城市通常是经济活动的中心,拥有较多的产业和商业机会。
人口聚集在城市中,也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4. 城市功能多样:城市不仅仅是经济中心,还拥有丰富多样的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
城市内通常有大型商场、学校、医院等,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5. 环境压力:城市的人口密集和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例如空气污染、水污染、交通拥堵等。
因此,城市规划和管理需要考虑如何有效解决这些环境问题,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了解人口与城市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的内容。
高中地理人口与城市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地理学科涉及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而人口与城市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高中地理人口与城市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一、人口与人口分布人口是指在特定时期内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所有人的总和。
人口的增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引起的。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情况。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1. 人口变化因素(1)出生率: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的人口数量与总人口的比例。
(2)死亡率:指在一定时期内死亡的人口数量与总人口的比例。
(3)自然增长率: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到的差值。
(4)迁移: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分为内部迁移和国际迁移。
2. 人口分布特点(1)集聚性:人口在城市、沿海地区等集中分布。
(2)离散性:人口在沙漠、高山等不适宜居住的地区分布较少。
二、城市与城市化城市是一个具有相对较大的人口聚集、相对密集的居民点,并提供各种服务和设施的地区。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1. 城市职能分类(1)政治中心:作为国家或地区的政治中枢。
(2)经济中心:商业、金融、产业等经济活动集中的地区。
(3)文化中心:文化、教育、艺术等活动集中的地区。
2. 城市化的影响(1)经济影响:城市化有助于提高生产力和经济发展。
(2)社会影响: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3)环境影响:城市化对环境产生了压力,如空气污染和水资源短缺。
三、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布局、道路交通、建筑设计等进行合理规划,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城市规划的目标(1)合理的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土地用途,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交通便利:规划合理的交通网络,提高交通效率。
(3)生态环境保护: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2. 可持续城市发展(1)资源节约利用:开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绿色建筑与节能减排: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技术,减少碳排放。
初中地理人口与城市知识点整理人口与城市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研究的是人类在空间上的分布以及城市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对于初中生来说,了解人口与城市的知识点有助于对地理学的整体了解和掌握。
下面我将从人口的概念、人口分布、人口变化以及城市的特点等方面进行知识点整理。
一、人口的概念人口是指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人的总数。
常用的统计指标包括总人口、人口密度和人口增长率等。
总人口是特定地区内居住的人的总数,是衡量人口数量的最基本指标。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常以平方公里)内的人口数量,通常用于描述人口分布的密集程度。
人口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可以以百分比来表示。
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各个区域的分布情况。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多种,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分布、交通条件等。
一般来说,人口密集的地区通常具有良好的地理环境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比如河流流域、沿海地区和平原地带。
而人口稀少的地区则通常面临着地理环境恶劣或资源匮乏的情况,比如高山地区、沙漠地带和人口稀少的岛屿。
三、人口变化人口变化是指人口数量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化。
人口变化主要包括人口增长、人口减少和人口流动。
人口增长是指人口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异所决定。
人口减少是指人口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减少的趋势,通常是由于死亡率超过出生率导致的。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和流动,包括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城市间的人口迁徙等。
人口变化的原因有多种,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等。
四、城市的特点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特点。
城市的特点包括人口密集、经济繁荣、交通便利和文化多样等。
人口密集是城市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城市通常以高人口密度为特点。
经济繁荣是城市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城市通常是经济中心和商业中心,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交易活动。
交通便利是城市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城市通常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包括铁路、公路和航空等。
初中地理人口与城市知识点总结地理人口与城市知识点总结:一、人口与人口分布1.人口是指其中一地区、国家或全球其中一区域内居住的人口总数。
2.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情况,可以根据密度、分布特征等进行分类。
3.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通常以人/平方公里为单位。
4.人口分布不均匀是指人口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不平衡,有的地区人口密度较高,有的地区人口密度较低。
二、人口与人口变化1.人口增长率是指其中一地区、国家或全球其中一区域内人口数量随时间变化的速率。
2.人口负增长是指其中一地区、国家或全球其中一区域内人口数量减少的现象。
3.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中老年人口占比增加的趋势,通常是指65岁以上人口比例的增加。
4.人口红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劳动力人口比例增加,经济发展受益的现象。
三、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人口集中、经济发展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通常有相对密集的建筑和基础设施。
2.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的过程。
3.城市功能分工是指城市内部各种功能在空间上的组织,例如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等的划分。
4.城市发展不平衡是指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发展不均衡现象,有的城市发展速度较快,有的城市发展滞后。
四、城市规划与城市问题1.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发展方向、布局、功能分区等内容进行科学规划,以实现城市发展的有序性和可持续性。
2.城市污染是指城市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3.城市交通拥堵是指城市交通系统中交通流量超过通道容量,导致交通拥堵的现象。
4.城市人口密集度过高是指一些城市人口密度过高,导致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城市资源供需失衡。
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环境保护是指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基础上,不危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模式。
3.生态城市是指以生态原则为导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模式。
复习地理人口与城市化知识点复习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与人文现象相互关系的学科,其中人口与城市化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人口的分布和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复习地理人口与城市化知识点对于理解世界格局和地理现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地理人口与城市化的知识点进行复习。
一、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布局情况。
全球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
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大陆。
亚洲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大洲,包括中国和印度两个人口大国。
非洲人口数量快速增长,成为未来世界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理区域向另一个地理区域的移动。
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包括就业机会、生活条件、自然灾害和战争等。
人口迁移对地域发展和社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国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劳动力迁移和难民潮,而内部人口迁移则涉及城市化进程和农村转型。
二、城市化过程与影响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增加,在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城市化过程具有一定的发展阶段和特征。
分为初级城市化、中级城市化和高级城市化。
城市化的推进与经济发展、工业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社会变迁有密切关系。
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推动着经济发展,形成了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和创新驱动效应。
其次,城市化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革,引发了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
再次,城市化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包括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
三、人口问题与城市化挑战人口问题与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
全球人口增长使得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就业问题和社会矛盾加剧。
同时,城市化发展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人口迁移和社会不平等等挑战。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提升,人口老龄化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明显加剧,对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复习高中地理复习之人口与城市在高中地理复习中,人口与城市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涉及到人口数量、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人口与城市的定义、人口数量的统计和变化、人口迁移以及城市化进程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人口与城市的定义人口是指处于某一地区的居民总数,而城市是一个人口规模较大、经济较为发达、社会功能较为复杂的区域。
二、人口数量的统计和变化统计人口数量是了解一个地区人口状况的基础,人口数量的变化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在统计人口数量时,一般采用人口普查或者抽样调查的方式,通过统计得到准确的人口数据。
人口数量的变化可以从自然增长和社会增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自然增长是指人口由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而导致的增长,而社会增长则是指人口数量由于迁移导致的增长。
人口数量的变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政策、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等。
三、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城市间迁移和农村-城市迁移两类。
城市间迁移主要指的是人口从一个城市向另一个城市的流动,而农村-城市迁移则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流动。
人口迁移对于人口数量和城市发展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人口迁移可以改变人口数量和结构,提高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密度;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也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然而,人口迁移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城市拥堵、社会矛盾等,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
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集聚的过程,也是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结果。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进程。
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如初级城市化、中级城市化和高级城市化。
不同阶段的城市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的规划和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合理规划和管理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人口与城市是高中地理复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对人口与城市的定义、人口数量的统计和变化、人口迁移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阐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口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为我们的地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地理人口与城市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学是关于人类和地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其中人口与城市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本文将对初中地理人口与城市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
一、人口与人口分布人口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的居民总数。
人口分布则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1.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可以用来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集中程度。
一般可分为稀疏、适中和稠密三种类型。
2. 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分布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壤肥力、交通和经济因素等。
不同的因素会导致人口分布的不均衡。
3. 人口分布的类型:人口分布可分为集中型和分散型两种类型。
集中型人口分布指人口集中在某些地区,如沿海地区和河谷地区;分散型人口分布指人口相对较为分散,如高原和沙漠地区。
二、人口增长与调控人口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数量的增加。
人口调控则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
1. 人口增长的原因:人口增长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增长和社会增长两种。
自然增长指人口出生率高于死亡率,而社会增长则是指人口的增加来自于移民和迁移等外部因素。
2. 人口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对城市发展、经济社会稳定和资源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过快的人口增长可能导致资源紧张、环境恶化以及社会问题的加剧。
3. 人口调控的措施:为了平衡人口数量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人口调控措施,如计划生育政策、提高生活水平和推动社会发展等。
三、城市与城市化进程城市是指人口聚集、经济发达、社会服务较为完善的地区。
城市化则是指人口流动和聚集进城市的过程。
1. 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的特点包括人口集中、非农业人口比例增加,以及城市面积扩大等。
城市化的过程伴随着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2. 城市化对城市的影响:城市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口增长、土地利用、交通发展、社会问题等方面。
城市化的合理引导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初中地理人口与城市知识点的详细梳理一、人口与城市的关系人口与城市紧密相关,城市是人口的聚集地,人口数量的多少和结构的变化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与城市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化进程: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阵地,引导着人口向城市转移,促进城市功能的不断扩展和提升。
2.人口分布:人口密度是衡量城市人口繁荣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人口的分布在城市内部存在着不均衡现象,通常呈现中心市区人口密集、郊区相对较稀少的特点。
而在全国范围上,不同城市的人口分布也是不均衡的,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人口数量普遍较多。
3.人口结构:人口结构体现着城市的人口质量和发展潜力。
人口结构指人口按照年龄、性别、职业等划分的分布情况。
城市中,工作年龄段人口和高学历人口占比高的城市往往更具有发展活力,而老龄化人口比例较高的城市则面临养老金压力和社会保障问题。
4.人口规模:人口规模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人口多的城市通常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较强。
大城市的规模效应往往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城市群。
二、人口与城市的相互影响1.人口影响城市规模:人口的增长给城市带来经济动力,推动城市规模的扩大。
大量人口的涌入使城市经济繁荣,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资源进入城市,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城市影响人口聚集:城市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而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也对人口的选择和聚集产生影响。
城市的吸引力会引导人口向城市集聚,形成人口的集中现象。
三、人口问题与城市发展1.人口过剩:人口过剩指城市人口数量过多,而城市的生活资源和经济承载能力无法满足需求。
人口过剩常常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的不足,城市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问题。
2.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增加,城市老龄化主要原因是生育率降低和人口寿命延长。
专题三人口与城市一、《考试说明》解读二、安徽卷考点统计三、温故知新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共同决定的。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___。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增长极其______;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______;工业革命后,人口______增长。
2、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_____________。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_________,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________。
3、人口增长模式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原始型:_______出生率、______死亡率、______自然增长率;传统型:______出生率、______死亡率、______自然增长率;现代型:______出生率、______死亡率、______自然增长率。
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世界人口分布_________,四大人口稠密区分别是东亚、__________、西欧和___________。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如气候、地形、水资源等)、_______________、开发历史长短等。
5、我国人口分布____________。
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密集,西北部人口稀疏。
6、19世纪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以________、大批移民为主,主要从欧洲迁移到______、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__________。
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从________国家流向________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调整了________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7、我国古代:受农业经济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__________的影响而迁移。
新中国成立以来:(1)建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流向:由______________流向_____________。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国家__________政策的影响,流量大增,流向发生明显变化,由内地迁往____________,由山区迁往____________,由农村迁往____________,由贫困地区迁往____________,并出现了大规模的“_________________”。
8、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经济因素: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社会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___________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____________因素。
9、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城市区位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地形、气候、河流、矿产资源)和______________(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等)1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它体现了____________。
12、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推力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
拉力因素:______________,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土地压力大。
13、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________曲线。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_______,发展较慢。
加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问题。
小汽车普及后,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往______。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_______甚至_________,在有些地区,城市化地域不断向_________推进,一些大城市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__________,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14、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发展速度______,进入_______________阶段;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______,处于初期阶段和_______________阶段。
15、城市地域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变化:_______________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大量废渣对城市_________________产生不良影响;城市工业排放各种气体改变着______________,城市________、_________等要素发生变化,出现城市“__________”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_________、风速和风向。
合理城市化可以___________。
过快的城市化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出现__________、水污染、____________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
16、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_________建筑和________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___________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17、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商业用地、________用地、政府机关用地、______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__________。
18、住宅区:特点: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据城市空间的____________(比重)。
分化:⑩________住宅区与________住宅区。
商业区:位置:市中心、__________两侧或街角路口处;形状:点状、条状;中心商务区(CBD):商业活动中心与服务中心。
工业区:工业活动的特点:________程度高、协作性强;位置:________________。
19、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狭小,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布置,没有明确的____________,市中心以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势吸引了工业的自然团聚。
随着工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兴起,市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问题日渐突出。
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市区的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原有工业用地改造成_________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城市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
20城市等级规模提供服务级别提供服务种类服务范围高大____ 多____低小____ 少____21、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_________,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__________;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________,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__________。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______________的。
四、知识网络1、人口的变化2、城市和城市化人口与地理环境人口增长历史轨迹增长模式人口分布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素人口迁移方向原因影响人口问题3、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4、世界城市化进程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五、要点内容分析:都市圈演化的动力案例:纽约都市圈(1)简介:纽约都市圈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五座核心城市和附近一些卫星城镇,圈内有40 个城市,南北长约965 公里,东西宽48—160 公里,总面积约33 483 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面积的1. 5%,人口约6500 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高达90%以上。
进入20 世纪之后,纽约都市圈持续稳定发展,城市布局整体上呈现渐进优化的趋势。
(2)纽约都市圈演化的动力分析纽约市作为纽约都市圈中绝对的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强有力的辐射和集聚作用,是都市圈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强大的中心城市和完整的城市等级,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也是都市圈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纽约都市圈在长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城市间产业分工,优势错位,相互协调发展。
在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变动过程中,某些产业必然出现向中心城市集聚以获取规模集聚效益; 当规模集聚效益达到一定规模,某些产业又将向中心城市以外扩散。
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遵循集聚—扩散—再集聚—再扩散的循环模式,此时城市整体布局呈现了中心城市—核心城市—近郊—远郊的圈层式城市结构。
①城市化因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发展是都市圈演变的基本前提,而城市化的核心动力在于工业化,而工业化的发展前提是生产力的发展。
具体而言,汽车的普及、交通系统的完善以及市中心的衰落,使得更多的人们选择在郊外生活,导致城市用地急剧扩张,向城市外围不断延伸,最终跨越了城市的界限而形成纽约成都市圈。
②技术因素———交通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在都市圈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是重要的动力所在。
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分工范围的扩大,进一步导致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增加。
而交通技术、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则大大降低了跨地区的经济交流成本,有效地推动了异地分工的发展,使得都市经济的扩张成为现实。
③经济因素———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是都市圈发展演化的现实动力。
首先,在都市圈发展的初期,城市周边的人口会涌入中心城市,形成都市圈的首次人口的积聚; 其次,人口的聚集必然会引致需求的产生,相关企业必然会进入中心城市,随着企业的入驻,对资金的需求也随之加大,这样就导致大量的资金向中心城市积聚; 再次,纽约都市圈内拥有众多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都市圈的科学技术创新提供了源泉和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