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并神经系统损害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88.37 KB
- 文档页数:1
2020年第38卷第6期2020Vol.38No.6新疆中医药.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97干燥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月尔力卡•艾买尔打照日格图二李红璞打赵娅娅打阿依达娜•木沙1(1.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2.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反应性复杂疾病,成因主要是唾液腺以及泪腺受到侵犯,具体症状是口眼干燥,严重时会导致多系统、多器官受损,属于中医学“燥痹”的范畴。
本文从干燥综合征的西医、中医治疗思路出发,对该病治疗方法进行系统总结,并加以简单归纳,为今后治疗干燥综合征提供参考。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中医;西医;治疗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主要症状是唾液腺和泪腺的分泌水平大幅度降低[1],发生进行性的关节疼痛以及口眼干燥,除此之外的主要症状还有多系统组织的损害以及侵犯其它外分泌腺。
按照发病原因可以将SS分为两类,分别是原发性SS以及继发性SS,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是导致继发性SS发病的主要原因。
国内外的流行病学临床统计研究结果显示,SS患者发病的年龄多在40~50岁,患病率一般为0.29%~0.77%,老年人群的患病率一般为3%~4%,男女一般为1:9[2-3]。
近年来,我国SS的人数在逐年急剧增加叽在古代医籍中没有本病的确切病名可寻,由于本病以口、眼干燥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划为中医“燥证”、“燥毒”范畴。
1989年全国现代中医学会风湿痹病防治专业学术委员会将这种痹病命名为“燥痹”冋。
1SS西医研究治疗进展目前形成SS的主要原因仍然不是十分明确,自身免疫异常、微生物感染、遗传等多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SS发病。
SS治疗主要分为局部及全身治疗两大个方面。
前者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并预防患者各腺体的干燥情况,同时还能规避患者完成局部干燥治疗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
短篇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干燥综合征一例杜庆刘治津黄和程立山陈晶中图分类号:R 7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1X(2011)02014701作者单位6353黑龙江,大庆龙南医院(杜庆、黄和、程立山、陈晶);大庆脑血管医院(刘治津)患者女性,60岁,因口干、眼干、牙齿脱落4年,发作性抽搐半年入院。
患者在4年前出现口干、眼干,并有牙齿脱落。
2年前患者出现胸闷气短。
一年前患者因胸闷气短就诊于当地医院,冠状动脉CT A 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诊断为肺动脉高压(重度),肺动脉收缩压约为92mmHg ,行肺动脉CTA 血管成像未见明显异常。
1年前(2009年4月)患者明确诊断为干燥综合征。
半年前(2010年2月)患者逐渐出现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病情呈波动性,严重时不认识家人,言语混乱。
伴发作性抽搐,四肢无力,以双下肢为重,逐渐加重。
患者入院前7d 不能行走,卧床,伴尿失禁。
病程中饮食睡眠尚可,无体重减轻,便秘,尿失禁。
既往高血压,贫血,肾功能不全病史。
查体:T 37.3,BP 170/110mmH g ,P 98次/分。
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浮肿,双上肢肘关节屈侧可见对称皮疹(图1)。
神经系统检查:意识清,言语缓慢。
颅神经检查:双眼活动自如,无眼震。
双侧瞳孔直径3.0mm,对光反射灵敏。
伸舌不偏。
双侧鼻唇沟对称,双上肢肌力4级,双下肢肌力3级。
双侧肢体腱反射对称存在,项强(+),克氏征()。
指鼻稳准。
头颅MR (如图24):双侧皮质下白质、基底节区及丘脑、脑干对称性长T 1、T 2信号;F lair 相应区域高信号,D W I 相应区域未见异常,无强化。
实验室检测:(1)WBC:4.10109/L(正常参考值4~10109/L);RBC 3.041012/L(正常参考值3.5~5.51012/L);HGB 101g/L(正常参考值110~160g /L);PL T :75109/L (正常参考100~300109/L )。
干燥综合征并发神经系统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李霞,田真,魏廉,李赫,赵义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100053摘要: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并发神经系统(NS)病变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pSS患者的临床资料,判断并发NS病变情况;比较并发NS病变和未并发NS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实验室指标、自身抗体特征,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SS患者并发NS病变的危险因素。
结果142例患者中,并发NS病变46例(32.4%)。
与未并发NS病变者相比,并发NS病变者发病年龄低、病程短、口干及眼干症状发生率低、外周血白细胞降低比例低,而RF滴度≤3倍上限比例、抗AQP4阳性率及ESSDAI评分升高。
二元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45岁(OR=5.74,P=0.005)、病程≤4年(OR=3.92,P=0.024)、RF滴度升高≤3倍上限(OR=9.33,P=0.002)和ESS‑DAI评分>3分(OR=16.06,P=0.000)是pSS并发NS病变的危险因素,而口干症是pSS并发NS病变的保护性因素(OR=0.26,P=0.019)。
结论pSS常累及NS,年龄、病程、血清RF水平和病情活动性与NS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关键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神经系统病变;危险因素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1.02.019中图分类号:R59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21)02-0075-04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是一种以外分泌腺体受累为主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系统受累包括白细胞减少、间质性肺病、肾小管酸中毒、自身免疫性肝炎、肌炎等,部分患者可有神经系统(NS)受累。
pSS的NS病变表现复杂多样,可累及脑实质、脑膜、脊髓、周围神经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截瘫、视力丧失及运动障碍等,如不及时干预,可遗留不可逆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干燥综合征临床表现及诊断一、概述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侵犯外分泌腺体尤以唾液腺和泪腺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病,故又被称为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病。
它可同时累及其他器官造成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
本病可以单独存在称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mdrome,SS),亦可出现在其他已肯定的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称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secondary sjogren's sydrome,SS)。
本病病因可能与遗传(HLA-DR3,HLA-B6为易感基因)、免疫、性激素、内分泌和病毒感染(如EB病毒、逆转录病毒、HIV 等)等因素有关。
其病理改变主要为腺组织受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而有进行性破坏,导致唾液和泪液分泌减少,出现口、眼干燥症状。
本病90%以上为女性,30~40岁发病占大多数。
中医学无此病名,根据其发病及临床特征,将之归属祖国医学“燥证”、“燥痹”范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首次提出了“燥胜则干”的论点,认为其病机以伤津液为特征。
金元时期,刘河间对燥证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阐述,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燥类》中指出:“诸涩枯涸,干则皴揭,皆属于燥。
”并创立麦门冬饮子以治之。
明清以后,各家对燥证已论述颇多,他们从不同角度对燥证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和研究。
最具代表性的是清·喻嘉言,他谨遵“燥胜则干”的特点,认为除燥伤于外则皮肤皴揭之外,燥伤于内而致的精血枯涸亦属于燥证范畴。
并根据刘河间“风热胜湿为燥”的理论提出了辛凉甘润法治疗燥证,代表方剂为著名的清燥救肺汤。
清·叶天士在继承前贤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从证、治两方面予以阐发,提出“上燥治气,下燥治血”的原则,给后人以深刻启迪。
石芾南著《医原》,立“燥气论”专篇,首次为内燥立论,并详述内燥之病因,一是“阴血虚而营养乏资”,二是“气结则血亦结,血结则营运不周”。
干燥综合征神经系统损害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干燥综合征神经系统损害的病理病因,干燥综合征神经系统损害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干燥综合征神经系统损害病因*一、发病原因SS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
现已公认SS是一种以外分泌腺为主要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发病机制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有3种可能:1.遗传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异常,表现为B细胞自发活动过度,可能与TH细胞功能过强或TS细胞功能低下有关。
2.获得性抗原(如病毒感染)改变了自身抗原,引起自身抗体产生。
3.外源性抗原与特异遗传易感性相互作用,导致B细胞反应性过强及靶器官淋巴细胞浸润,免疫复合物也可能参与了病变的发生。
据文献报道,SS合并神经系统损害,可能与血管炎有关。
据认为,血管炎引起的缺血是导致神经损害的主要原因。
在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的SS中,周围神经活检或尸检已证实有急性或慢性血管炎和(或)血管周围炎,有髓纤维消失,神经外膜的小动脉有血管炎性改变,血管壁破坏、管腔明显狭窄或闭塞。
有报告S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多合并周围血管炎,其脑部尸检也证实有广泛性血管炎。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SS合并神经系统损害可能与炎性细胞浸润有关,脑实质或周围神经鞘膜中的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可能是造成神经损害的病因。
还有人认为,可能存在抗神经自身抗体,与SS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有关,并认为由免疫异常所激发的脑血管痉挛,也可能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一过性单一或多灶性症状的原因。
主要病理改变:周围神经的损害以不同程度的髓鞘脱失为主,可合并轻度的轴突变性,神经外膜的小血管有炎性改变,血管壁破坏、管腔明显狭窄或闭塞。
电镜观察施万细胞内含有髓鞘的分解代谢产物,轴突消失。
肌肉的损害可见肌肉组织呈炎性改变,肌肉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坏死及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可伴有明显的微血管炎,肌内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可突入管腔,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
脑部损害可见有弥漫性坏死性血管炎及脑膜脑炎的改变。
伴神经系统症状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临床分析
邱峰;戚晓昆;刘建国;李长青;于健;刘琪
【期刊名称】《海军总医院学报》
【年(卷),期】2010(23)4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并发神经系统损伤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思路.方法收集2例pSS合并神经系统损伤患者血、脑脊液化验及脊髓、头颅MRI等临床检查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以及诊断难点.结果神经系统损害常为pSS 并发神经系统损伤患者的首发症状,在神经系统的表现为多样性、反复性的特点.结论对于疑似pSS并发神经系统损伤的患者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应及早行免疫学等相关检查,最终明确诊断从而得到及时治疗.
【总页数】4页(P206-209)
【作者】邱峰;戚晓昆;刘建国;李长青;于健;刘琪
【作者单位】100048,北京,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100048,北京,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100048,北京,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100048,北京,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100048,北京,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100048,北京,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1.02
【相关文献】
1.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病变12例临床分析 [J], 陈鹭玲;陈治卿;林伯庚
2.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七例 [J], 张梅芳;陈跃鸿;陈文伙
3.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并神经系统损害22例临床分析 [J], 史玉媛
4.68例合并神经系统症状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临床分析 [J], 张虹;范宏涛;梅坚;和芳;晋松;马莎;李芹
5.伴神经系统损害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 [J], 张胜武;卢丽萍;汤亚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周围神经病变为首发症状的干燥综合征3例临床分析及文
献回顾
孟肃;何志义
【期刊名称】《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年(卷),期】2014(031)005
【摘要】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 syndrome,PSS))是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
除有涎腺和泪腺受损临床表现外,尚有其他外分泌腺及腺体外其他器官的受累,国内有文章报道PSS合并中枢神经、周围神经系统改变,重症肌无力,肌肉改变及神经精神改变的研究[1]并指出一部分患者是以神经系统主要表现来诊,追问病史才发现PSS诊断。
本文收集了3例以肢体无力等周围神经病变为首发症状的最终确诊PSS的病例,
【总页数】2页(P451-452)
【作者】孟肃;何志义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辽宁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辽宁沈阳11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2.8
【相关文献】
1.以周围神经病变为首发症状的糖尿病62例临床分析 [J], 路亚;韩方义;王修兵;赵伟;张昆
2.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J], 陈静炯;许丹;赵玉武
3.以胸水为首发症状的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误诊分析及文献回顾 [J], 张瑜;欧阳昕;王悦宁;李春华
4.以周围神经病变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病理分析 [J], 孙元锋;梁睿;宁玉萍;陆雪芬;徐恩
5.以周围神经病变为首发症状的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J], 孙江;王兴臣;姬琳;王开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干燥综合征并神经系统损害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3-07-31T15:34:14.7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3期供稿作者:陆爱霞张海霞
[导读] 治疗后复查脑MRI,可能在短时间内信号有改变。
本例患者在当地医院曾一度怀疑脑胶质瘤,拟行γ-刀治疗。
陆爱霞张海霞 (威海市立医院神经内科山东威海 264200)
1 病例资料
例1,女,62岁。
因厌食消瘦,伴多饮多尿、四肢无力1月,加重7天。
于2009年2月23日入院。
患者于1月前出现厌食,逐渐加重于入院23天前每日进食50~100G。
多饮多尿,四肢无力,于入院前4天卧床不能行走,抬头困难。
在当地医院查血钾1.8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6mmol/L,钠150mmol/L,氯109mmol/L。
给予静脉及口服氯化钾治疗,症状好转。
四肢逐渐有力。
于半月后逐渐能行走。
但是厌食多饮多尿未见好转,每日只喝水,饮食越来越少,有时一天不能进食,睡眠困难。
为明确病因转我院治疗。
既往史:因眼干口干拟诊干燥综合征10年,在当地服中药治疗。
曾有低钾发作史2次。
入院查体:神志清,消瘦,皮肤弹性差。
草莓舌,口腔粘膜干燥,猖獗齿。
心肺肝脾无异常。
神经系统查体:精神不振,言语欠流利,智能正常。
颅神经㈠。
四肢肌力肌张力大致正常。
膝腱反射正常。
共济运动正常,双侧病理征阴性。
MRI:桥脑肿胀可见弥漫性长T1长T2信号灶(2009年2月8日当地医院)。
入院查血抗SSA抗体(+)、抗SSB抗体、(+)DO —52(+)。
血电解质:血钾3.8mmol/L尿素氮10.8mmol/L,血钙2.1mmol/L,ALP240u/L,LDL-C
4.26mmol/L,ESR37mm/h,WBC12.3*109,N88.9%, L4.2%.于2009年2月26日复查MRI:桥脑中央隐约可见小片状长T1长T 2信号灶边界不清。
注射造影剂后上述病灶轻度强化。
结合外院MR桥脑病灶以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可能性大。
入院诊断1:消瘦厌食原因待诊胰腺肿瘤?颅脑肿瘤?2:干燥综合征3:尿崩症?入院后给予强的松40mg/日,氯化钾6g/日口服及营养对症治疗。
治疗一周后症状好转,能下床行走。
饮食逐渐增加。
半月后多饮多尿症状改善。
体重增加5公斤。
复查血钾正常。
通知出院。
1月后复查:口腔干燥症状好转,强的松减至
35mg/日,随访1年病情稳定。
例2,女,58岁。
因胸腰部束带、烧灼、麻木不适感6天,于2010年9月9日入院。
6天前无明显原因的出现胸腰部束带感、烧灼、麻木、蚁走感,但无肢体活动异常,大小便正常。
既往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史10余年,曾行骨髓学检查,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查体:内科查体无阳性体征。
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语言流利,智能正常。
颅神经(-),无肌萎缩、肌颤、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共济运动正常,双侧病理征阴性。
双侧T2—T8平面痛、温、触觉轻度减退。
查血常规WBC3.0*109/L,NEUT66%,
RBC3.74*109,胸髓MR示:胸髓内见多发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考虑炎症的可能性大。
入院诊断:胸髓病变原因待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疗经过:脑脊液:压力正常,WBC10*106//L,蛋白定量1.0g/L。
血: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高度怀疑干燥综合征,追问病史,有明显口干、眼干症状10余年。
病人拒绝行唇腺活检,行唾液流率测定呈阳性(≤1.5ml/15min),符合干燥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诊断干燥综合征成立,考虑其脊髓病变、血小板减少应均与此有关,给予甲基强的松龙80mg/日,静脉滴注5天,改用强地松龙60mg/日口服半月后,病人感觉异常逐渐减轻至消失,血小板升至312*109/L,WBC4.1*109/L,但复查胸髓MR与前片相比变化不大。
病人出院继续口服强地松龙60mg/日,维持两月后复诊血小板正常,胸髓病灶减小,未见消失,未诉有感觉异常及其他不适,给予逐渐减量至每周5mg,随访1年,病情稳定。
2 讨论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个系统,主要侵外分泌腺,同时也可累及非外分泌组织,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简称PSS)合并神经系统损害并不少见。
其中以周围神经损害为主,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近年来也有报道。
国外报道[1]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中,有10%~30% 合并神经系统损害,PSS因累及神经系统的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临床表现。
有作者[2]将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神经系统损害分为7种类型,即(1)癫痫型;(2)多发硬化型;(3)偏瘫型;(4)偏盲型;(5)精神障碍型;(6)颅神经病变型;(7)周围神经病变型。
而PSS病情大多缓和迁延,容易误诊误治。
如能早期诊断治疗,可改善预后。
以上2例病史较长,未行系统检查确诊,治疗不及时。
例1曾反复低钾,补钾后好转,后期出现肾小管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引起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综合征。
经治疗症状好转。
提示反复低钾,应明确病因,是否有酸中毒,在排除了遗传性及代谢性因素后,应高度警惕PSS 引起的肾脏损害。
对补钾治疗无效的患者,更应寻找原因,是否有高钠高氯,如有,应补枸橼酸钾。
当合并桥脑损害应高度怀疑脱髓鞘或脑水肿引起应给予激素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治疗后复查脑MRI,可能在短时间内信号有改变。
本例患者在当地医院曾一度怀疑脑胶质瘤,拟行γ-刀治疗。
半月后MRI显示病灶基本消失。
提示MRI长T1长T2,可能与脑水肿或脱髓鞘有关。
例2经治疗症状很快消失,而MRI改变不明显。
据文献报告[3]:干燥综合征患者周围神经的主要病理特征为急性及慢性轴索变性伴有髓及无髓纤维脱失,即主要表现为远端轴索型的多神经病。
SS的预后取决于其所合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所产生的并发症,随着病程的延长,神经损害也逐渐加重。
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是必要的。
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PSS 应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积极治疗,减轻脑组织的受累,常在短时间能收到明显效果。
对急性发作较为凶险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患者,宜用甲基强的松龙及环磷酰胺冲击治疗。
参考文献
[1] Mellgren SI , Conn Dl , Stevens JC , et al . Peripheral neurology in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Neurology , 1989 , 39 :390-394.
[2] 董怡, 杨嘉林, 张乃峥, 等.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神经系统病变的特点[J]. 中华内科杂志, 1991. 30 (10) :619-621.
[3] Rodier G, Weber JC. Involvements of the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and primary Gougerot-Sjogren syndrome. Rev Med Interne , 1996 ,17 : 558-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