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
- 格式:pptx
- 大小:3.35 MB
- 文档页数:23
古代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教案教学目标1.在研讨范例之后,能够准确勾画出所给诗歌中虚写和实写的语句。
2.能够用短语概述诗歌中虚写和实写的特点。
3.能够按照高考评分要求解答诗歌虚实结合类鉴赏题并形成规范的书面答案。
学习重点:结合作品分析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书面答案。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8:40-8:45)同学们好,就不必起立了,我们开始上课。
(PPT1)今天我们这节课从这幅国画开始说起,这幅画是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老先生在老舍先生生日时,应老舍的要求作一幅画,老舍先生定题《蛙声十里出山泉》。
该如何构思呢?据说,齐白石先生苦思冥想三日,作出此画。
这幅画画面上没有青蛙,只有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地游动着,你们说说它符合画题的要求吗?为什么?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青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们还在大声鸣叫。
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但使人隐隐好像听见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高妙之一就在于善于留白,虚实结合。
“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空白或未曾画出的部分,可以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中国古典诗歌更是能成功地运用“虚实结合”的技巧。
(PPT2)所以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就是准确判断诗歌中虚实手法的运用,总结虚实手法的特点,品鉴虚实手法运用的效果。
(PPT3)二、温故知新(8:45—8:52)先让我们来回顾以前学过的四首诗词,诗词中实写与虚写的内容分别是什么?(PPT4)请大家阅读这几首诗,用横线“—”划出实写的诗句,用波浪线“﹏”划出虚写的诗句,并概括虚写和实写的内容。
(一)雨霖铃柳永(PPT5)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公开课教学设计又残月挂在天空。
这里通过虚写的手法,描绘了离别时的凄凉和思念之情。
二)登鹳雀楼 ___(PPT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作者虚构的景象。
通过虚写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三)静夜思 ___(PPT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虚写的手法,将明月和故乡联系在一起,表达了思乡之情。
四)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PPT8)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通过虚写的手法,将草的生命与自然界的循环联系在一起,表达了生生不息的意象。
通过回顾这几首诗词,我们可以看到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虚写通过留白和联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实写则通过具体的描写,给读者带来直观的感受。
这种虚实结合的方式,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研究新知(8:52—9:15)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一下如何分析诗歌中的虚实结合。
首先,我们要注意诗歌中的实写部分,这些部分通常是具体的描写,可以给读者带来直观的感受。
其次,我们要留意诗歌中的虚写部分,这些部分通常是通过留白和联想来表达,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最后,我们要注意虚实结合的效果,即虚写和实写相互配合,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四、合作探究(9:15—9:30)现在,我将给大家分发一些诗歌,让大家小组合作分析其中的虚实结合。
请大家仔细阅读诗歌,找出其中的实写和虚写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诗歌中的“实”指的是作者描写的真实存在的景物、情感或事件。
这些实际存在的元素可以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也可以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或者是作者通过观察和感悟得到的。
实在的描写可以让读者感受到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场景,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可信度。
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诗歌鉴赏辅导:虚实结合手法1、什么是“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
古诗的“虚”,指未来的、已逝的、抽象的、主观的、对方的;“实”指的是眼见的、具体的、已知的、客观的、当前的。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现实为实,梦幻为虚。
2、虚实结合手法一般有几种(1)虚实对比,突出主题。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巷口繁华富庶、热闹非凡,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
虚实对比突出表现了作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2)虚实相衬,烘托主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实写赤壁雄伟壮阔的景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下片联想(虚写)三国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史实,把雄奇的江山胜景与雄姿英发的英雄结合起来,虚实相生,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3、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有何作用丰富诗歌内容,拓展诗歌意境,突出诗歌主题(作者情感)4、虚实结合手法如何分析解题思路: 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然后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展了诗歌意境,突出了诗歌怎样主题(或作者怎样情感】。
)。
6、举例赏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
虚与实结合,以虚写实,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实写,写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巴山的孤寂;后两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想像有一天与妻子相聚,一定会共剪烛花,谈论今日自己独在巴山的感受。
诗人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诗歌审美技巧虚实结合(教案)一、引言本教案旨在探讨诗歌审美技巧中的虚实结合。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涵。
其中,虚实结合是诗歌表现最为典型的技巧之一。
通过运用虚实结合,诗人可以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意境,增强诗歌的艺术性和深度。
因此,本教案将围绕虚实结合这一主题,对诗歌审美技巧进行系统的阐述和分析。
二、虚实结合的概念虚实结合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通过运用虚假、夸张、比喻等手法,将现实与想象相结合,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虚实结合在诗歌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既可以表现美好的愿景,也可以反映社会现实,还可以描绘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因此,虚实结合是诗歌创作中重要的手法之一,也是衡量一首诗歌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虚实结合技法的分类虚实结合可分为多种技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比喻比喻是把两个物体之间的共性联系进行对比的方法。
通过比喻,诗人可以将抽象的思想转换成具体的形象,使抽象的东西变得更加具体可感。
夸张手法夸张手法是通过对事物的夸张描述来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特色,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夸张手法可引起读者的兴致,使作品更加生动。
拟人手法拟人手法是将人的特征赋予物体或自然现象,使物体或自然现象具有人的形象或动作。
拟人手法可以更加生动地描绘事物和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利用自然景色、物体或情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借景抒情可使诗歌更具情感,且具有生动的表现形式。
四、虚实结合在古代诗歌中的应用古代诗人的诗歌秉承“清新雅静,自然真实”的原则。
在古代诗歌中,虚实结合技法的运用非常广泛。
唐代诗歌中的虚实结合唐代诗歌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杜甫和李白。
他们的诗歌触动了许多人的内心世界,其语言文学功底和思想深度得到普遍认可。
他们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生动地描绘了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
宋代诗歌中的虚实结合宋代诗歌以浪漫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表达浪漫情怀和个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