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尚书》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看典籍英译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372.52 KB
- 文档页数:6
- 236-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从《论语》翻译看典籍英译华南理工大学/杨洲【摘要】由于汉语本身的特点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中国典籍的与众不同。
本文主要以《论语》的英译为例,讨论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典籍汉译英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关键词】《论语》 典籍英译 差异 原则一、引言《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也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作,蕴含着丰富的哲学与伦理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确立《论语》的英译标准,使其内容易于为西方读者接受、认可,以达到儒学西传的目的,是译者必须关注的问题。
二、译作的审美价值文学翻译的任务就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因此,译者既要良好的保留原作的形式,同时又要最大传递出原作所蕴含艺术意境,形神兼顾。
除文字之外,文本之外所体现出的翻译思想以及文化要素更让译本富有审美价值。
翻译必须周密、严谨,力求使用精确地语言,表达清晰的观念,整个文章透露出典雅庄严。
另外,译本注重展现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例如: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理雅各在翻译中直接将这两个人的名字音译出来,其结果势必让西方读者无法了解人物和句子的真正内涵。
而辜鸿铭考虑到西方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对西方大众难以理解的原文进行适当变更。
他在译文中没有将“南子”用英文译出,相反只翻译出了对了解句子内涵有用的人物性格who was notorious for the irregularities of her life,指出了子路不高兴的原因,用intrepid道出了子路的性格。
相对于理雅各的译文,辜鸿铭的翻译更加严谨,通俗易懂,使子路、南子这些人物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对于西方普通读者来说唾手可得,从而使他们对孔子的人物性格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减少了受众对传播信息的误解机率。
从“目的论”角度解读典籍翻译一、翻译目的论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一些翻译学者提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开辟了在跨文化背景下研究翻译的新视角。
翻译目的论有三条基本原则:第一,是目的原则。
翻译应该根据译语环境和文化,按译语读者所期待的方式进行。
翻译活动的目决定翻译过程与策略。
目的由翻译活动的发起者向译者提出要求,并和译者协商决定;第二,是连贯性原则。
译文应该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译文应该做到语际连贯,与译语读者的交际情景一致,让译语读者容易接受理解;第三,为忠实原则,译文忠实于原文,但忠实程度和采取何种形式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克里斯蒂安?诺德系统地整理归纳了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
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
忠诚是指译者在翻译互动行为中对参与各方所应负的责任,忠诚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范畴。
译者有协调原作者、发起人与译语读者关系的责任。
作为对目的论的补充,功能加忠诚法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对翻译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负责,竭力协调好各方关系。
目的论对翻译采取的是前瞻的态度,这样的译文在完成译语情景中交际功能的同时,又符合各参与方的意愿。
二、汉语典籍翻译的目的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中国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多元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积极参与到世界文化交流中,成为一种必然。
而通过翻译,把中国经典文化给世界,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这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保持中国固有的文化身份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
世界上一些国家都在大力推广自己的母语,传播民族的文化。
文化传播是扩大国家影响,提升国际地位的一个重要手段。
汉语热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种发展为传播中国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创造了机遇。
中国典籍积淀着深沉丰厚的中华文化。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8卷第1期2013年1月Vol.8No.1Jan.2013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不等值性和不可译性——以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的五个英译本为例李外香(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32)[摘要]在翻译中,就翻译的等值性与不等值性,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争论由来已久。
特别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由于翻译的特殊性(包括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过程),以及原语和译入语的在语法、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翻译中的不等值和不可译的情况尤为突出。
在此以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为例,从中国古文翻译过程、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不对等两方面,具体讨论了中国古文翻译中的不等值性和不可译性。
[关键词]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五柳先生传;不等值性;不可译性[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李外香(198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及语用学。
中国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活动和一个特殊的翻译领域。
同时,又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实现中西文化对等交流,达到世界文化融合的一条重要途径。
虽然说中国文化典籍迄今是一个尚无明确边界的概念,但是“假若把文化分为外层的物质与器物、中层的制度与行为以及核心的价值与信念系统,那么文化典籍的概念侧重的则是核心的价值与信念系统,或者称为精神文化的东西”。
[1]2要把我国的文学瑰宝中的佳文妙语翻译成外文且不失文采,不是一件易事。
一、翻译的等值与不等值性,可译与不可译性(一)Nida 和Catford 的观点对于翻译的等值性这一概念,学者们都有自己的理解,“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Nida 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
[2]到后来,Nida 的“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即“动态对等”以及到来提出的“功能对等”的概念。
English TeachersVol.19No.9引言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人留下了诸多典籍供后世学习、品鉴和研究。
《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一不是中国悠久文化的沉淀。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文化领域的交流也越来越多,翻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种途径。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兼顾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将一种语言很好地译为另一种语言,供读者阅读。
《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之一,还是其文学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兰亭集序》是为《兰亭诗集》所写的序言。
这篇文章语言凝练、情感饱满、立意深远,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
文化传递的一种媒介是翻译,如何把优美的中国文字展现给外国人,让他们体味中国语言的魅力和中国文化的韵味,这是近些年来很多学者研究的一个问题。
本文分析《兰亭集序》的英译方法,探究《兰亭集序》中英汉语言差异所体现的社会意识形态差异,以供参考。
一、典籍英译的概念及原则(一)概念1991年以前的中国文学作品被称为中国典籍,中国典籍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运用中国传统的创作方式进行写作(黄中习2008)。
大部分中国典籍是用古代汉语所写的,因此典籍英译不同于一般的翻译过程。
中国典籍英译属于一种特殊的翻译类型,是一种翻译活动,但不同于一般的翻译活动,它的翻译过程包括两种:一种是语内翻译,即将古汉语文字用现代汉语准确、完整地表述出来,另一种是语际翻译,即以现代英语为目的语翻译。
典籍英译是翻译中国古典作品为英文的过程,这是一种跨文化的、跨语际的和跨语内的信息的传播活动(王宏、刘性峰2015)。
(二)原则1.遵循语言习惯和特点在典籍英译过程中,语言的差异性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英语是主语显著性语言,汉语是话题显著性语言;英语多被动语态,汉语多主动语态;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这些语言特点在典籍英译中都需要注意,翻译过程中若不遵循语言习惯和特点,翻译出的内容就会不地道。
2.顺应社会背景在典籍英译过程中,受到两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Necessity and Principles of Re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spiration from Legge' s Rendering of
Shangshu
作者: 陆振慧[1];崔卉[2]
作者机构: [1]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扬州225009;[2]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出版物刊名: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6-10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理雅各;《尚书》;经典复译
摘要:理雅各《尚书》译本问世至今一直被奉为儒经翻译“标准译本”,然而我们仍可从中找到不少“遗憾”:有理解方面的,也有表达方面的,有拼写或文献标注方面的,也有结论方面的。
这一事实再次证明:金无足赤,译无定译,经典永远呼唤新译本。
经典复译不仅必要,而且有一些原则需要遵守。
理氏《尚书》译本给我们的启示有:以“信”为本,调和“显
化”和“异化”,拒绝过度“归化”,实行“合作共享”。
2232020年10期总第502期ENGLISH ON CAMPUS中化典籍外译之中西译者译文对比——以《道德经》为例文/张瑞文【摘要】本文针对中国典籍英译,以《道德经》为例,就中西译者的词汇选择、思维方式、遣词造句等行文习惯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探索中西译者翻译的中华典籍在西方国家的接受度问题,以期对典籍外译工作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典籍外译;道德经;中西译者【作者简介】张瑞文(1984.10-),女,汉族,甘肃靖远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教学。
领域,有些译作只在国内传播,供学习外语、学习和研究翻译的人研读(王宏印,2009:4-6)。
一、 影响深远、声名远播的《道德经》《道德经》虽只有五千多字,但其语言尽显音韵之美,文章讲究修辞,辞简理博,分条析理,发人深省,其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各学科无所不涉。
其中以柔克刚、道法自然、万物相对等朴素辩证法思想,清静无为的和平主义政治理念,人与自中华文化典籍外译是中华文化走出去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许多、许钧,2015:13-17),也是传播与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工程(钟书能、杨康,2019:157-164)。
我国已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如《汉英对照中国古典名著丛书》、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的陆续出版发行。
然而,因为翻译质量、出版机构的权威性和推广运作方式等方面的种种问题,大多数外译中国典籍只在国内出版发行,难以进入世界文学的视野和教学研究的尊重原则。
例5:(1)Tess: Anna, stop. (2)Anna: What?(3)Tess: Let’s talk about what this is really about. This is about your dad.(4)Anna: Mom, stop shrining me. It’s not about Dad. It’s about the audition! You’re ruining my life!(5)Tess: Enough with the drama. Anna, high school is not that hard. (6)Anna: You couldn’t last one day in my high school. (7)Tess: I could, and I would do it without getting a detention. (8)Anna: I’m sorry I’m the only thing in your life that isn’t perfect! (9)Tess: You think my life is perfect?(10)Anna: I know your life is perfect. Your perfect job, perfect boyfriend, perfect patients who worship the ground you walk on.(11)Tess: You need a serious and bracing reality check if you think my life is perfect! (12)Anna: You can cut me some slack this once.(13)Tess: I am beyond cutting you slack, Anna. You are not going to the audition. (14)Anna: I am! (15)Tess: No, you are not! (16)Anna: Why?(17)Tess: Because I said so!(——《辣妈辣妹》)四、结语父母与子女之间,如果交际主体间言语行为违背和谐取向,便会产生话语冲突,如果任由此类不恰当的言语行为继续发展,就会加剧话语冲突,最后导致亲子间关系紧张往不和谐方向发展,甚至会对社会和谐产生影响。
《尚书·尧典》中的政治语句英译对比研究作者:王藤蕊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35期摘 ;要:本文通过对《尚书·尧典》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讨论并总结了其中的政治语言的英译策略,并对两个译本作出了简要客观的评析。
根据前人对《尚书》的译注,比对不同译者在理解和表达上是否准确,在肯定现有译本具有借鉴意义的同时,也提出了译文语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典籍中的政治语言英译研究具有相当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尚书·尧典》;政治语言;英译一、引言《尚书》又称《书》,为上古时代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其“经学博大渊深,语义艰深晦涩。
”(刘起釪,2017)法学家高绍先认为,“尚书以其丰富的政治法律语言在五经中独树一帜。
”《尚书》中的政治思想也多数流传至今,为当今国家领导人所引用,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对《尚书》的研究屡见不鲜,而针对其中的政治语言进行英译研究却为数不多。
本文拟通过聚焦《尚书·尧典》一文中的政治语句,查阅前人对《尚书》的译注,对比理雅各和罗志野的英译本,进而分析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翻译观念等,并对两位译者的译本客观的作出评析。
二、《尚书·尧典》两个英译本简要概述通过对《尚书·尧典》两个英译本的比读,理译本和罗译本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句式结构上看,理注重形式对仗工整,原文是分句的地方很少会进行合译;而罗译本则没有太注重形式对仗,而且根据汉语语言习惯的理解,将多处分句合译为了一个复合句。
从理解程度上看,又回归典籍翻译的过程,两位译者都是经过了语内翻译的过程,基于前人对《尚书》的古今释义,因此理解上的偏差没有相差太大。
从择词表达上看,在两位译者对于某一语句理解一致的情况下,理译本择词显然比罗译本更加贴切,且理译本善用形容词,而罗译本多用“of”后置来做定语。
英译母语使用者更懂得如何使用更恰当的高级词汇,因此在词汇方面,理译本要比罗译本略胜一筹。
中国典籍文学作品英译研究对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意义跨文化研究跨越社会、政治、心理学、文学等诸领域。
文学领域的跨文化研究成为新兴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跨文化交流由最初的“西学中心论”拓展到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多元文化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了解中国典籍作品英译研究现状,采用有效途径英译并输出中国典籍作品成为增强中国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1.中国典籍文学作品英译研究对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典籍”,据《辞海》和《孟子·告子下》以及《尚书》等书目的阐释具有两个涵义:一是古代重要文献和书籍,二是法典、制度。
以《论语》这一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为代表的中国典籍作品已引起了致力于弘扬中国文化的国内外语工作者和国外知名汉学家的广泛关注。
世界各国孔子学院正在致力于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而遵循什么原则、输出什么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典籍作品的翻译有着密切关系。
因为译者主体性的差别会导致译本的多样性,而译本的多样性对文化输出目标群体意识的影响必然不同。
典籍“翻译绝不仅仅是译者译得好与不好的个人的小事,它是关乎到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交流与发展的大事”(许钧)。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中国翻译词典》序言中指出:翻译是“中华文明永葆青春的万应灵药”。
把中华民族富有传统特色的文化精髓译成英语,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并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
中国要取得长远发展,要在世界文化之林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
因此典籍英译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典籍英译,建国以来已出版多套相关丛书,如由新闻出版署直接领导的《大中华文库》等。
(更多电影尽在 )2.中国典籍文学作品英译研究现状国内关于典籍作品的英译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学界,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1)译本研究(包括单个译本研究和多个译本的对比分析,文体分析等);(2)译校出版感言研究;(3)典籍作品中关键词翻译的研究;(4)典籍作品跨文化研究。
关联理论视角下典籍英译策略分析阴周莉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中国典籍名著的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典籍文化的一员,其译本成为英美国家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不可或缺的材料。
为了更好地传递中国形象和文化,国内外众多译本陆续产生,翟理斯翻译的《聊斋志异》是第一个以单行本出版发行的第一个英译本。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视角下,从归化和异化两个大方面研究其使用的英译策略。
[关键词]《聊斋志异》;翟理斯译本;典籍翻译;关联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21)12-0018-031研究背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在中国典籍小说里占据非常高的地位,里面的故事内容以妖神、爱情题材为主,长久以来广为流传,是非常能代表中国典籍优秀小说的作品,值得向海外大力推广。
小说主题深入人心,发人深省,或揭示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或表达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在当时和现在的社会,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19世纪以来,《聊斋志异》被译成了29国语言,有60余种外文版本,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极大地加强了外国读者对中国古代文化生活的了解。
而本文要研究的翟理斯译本,是第一个以单行本形式出版的英译本。
翟理斯是英国外交官和汉学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语言文学研究以及翻译,早年来中国担任使馆翻译生,后来多次担任领事职位,前后历时25年。
他的足迹遍布中国许多地方,他还通晓中国古典文化,精通汉语,后来于1897年回到英国担任剑桥大学第二任汉学教授。
1880年,翟译本由伦敦德拉律出版社出版,几乎包含了《聊斋志异》里所有名篇,同时其归化策略的使用,在扫清语言障碍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虽然截至目前知网上有许多文章对翟译本进行了分析研究,但是总的来说,这些研究力度不够,视角狭窄,篇章有限,也鲜少有学者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研究翟译本。
因此,笔者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研究翟译本中翻译策略和方法的使用。
从《论语》的英译本浅谈古籍英译的特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了解异域文化的渴望也日益增强。
作为跨文化交际桥梁之一的翻译越来越受人重视。
翻译不仅是要进行语言符号的转换,而且要把一种语言中的文化转换成另一种文化形式,翻译便成为了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
文章便以古代文学作品的翻译为基础浅谈古籍英译过程中的特点,包括理解与表达的通俗化,形合和意合的转化,成语的译法。
【关键词】:《论语》古籍英译;理解与表达;形合和意合; 成语一、古籍英译的意义中国的文明久远而辉煌,先贤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具有永恒的美感与智慧,值得再三品味的不朽著作,讲起中国文化,必然会相起孔子的《论语》,他的思想就像中国文化同根发芽的沃土,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他作为中华文化遗产的一颗明珠在国内外极有影响!由于英语是世界上广泛应用的语言, 典籍英译———即把中国典籍翻译为英文, 自然构成了文化传播的重要方面,而以另一种文字来感官这些经典不惟有一番风味,或者还有其它的启发。
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保持中国固有的文化身份来说, 典籍英译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古籍英译的现状翻译难,而像《论语》等古籍作品的翻译可谓难上加难。
英语和汉语是两大差异颇大的独立语言系统。
同样的内容,用英语和汉语分别表达,信息成分的排列顺序难免会不尽相同,甚至有时可能非常大,典籍英译的现状与问题就是由于语言障碍等原因, 世界上对中国文化还很缺乏了解。
关汉卿的著作量比莎士比亚大,而世界上知莎翁者多, 知关翁者寡。
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文化传播的薄弱并不利于中外交流,三、古籍英译的特点Ⅰ理解与表达的通俗化《论语》中的语言文字,在我们看来似乎有些生僻,需要参考注释甚至现代汉语的译文才能看懂,但一经转译成了英语也就使得许多篇章通俗易懂。
用通俗流畅的译文可以体现他当时用的口语体,也可以缩短英语读者和我们这位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圣人之间的距离。
尚书的翻译与传世版本尚书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重要经典,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尚书的翻译和传世版本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翻译和传世版本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尚书的研究心得。
一、尚书的翻译尚书作为古代文献,其语言古朴、繁复,需要经过精确的翻译才能准确传达其中的意义。
不同的翻译版本往往会在词语的选择、句子的结构和意义的表达上有所差异。
因此,研究者们在翻译尚书时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文化背景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思考。
在尚书的翻译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和精神内涵。
尚书作为古代文献,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翻译者需要通过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将这些内涵准确地转化为现代语言的表达方式。
同时,翻译者还需要注意尊重原文的风格和特点,尽可能保留原文的韵味和特色。
另外,尚书的翻译还需要注重与其他相关文献的对照和比较。
尚书作为中国古代文献的一部分,与其他经典如《诗经》、《礼记》等存在着密切的关联,研究者们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文献之间的内容和语言特点,进一步深化对尚书的理解和翻译。
二、尚书的传世版本尚书的传世版本是指历代保存下来的尚书文献,这些版本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着差异。
研究者们通过对不同版本的对比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尚书的演变和传承。
尚书的传世版本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古代刻本,另一种是现代版本。
古代刻本是指在尚书成书后的一段时间内,通过刻板印刷的方式保存下来的版本。
这些刻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的翻刻和整理,其中最有名的是明代的《尚书大传》。
现代版本则是指近代以来学者们基于古代刻本进行整理和校勘所得的版本,如现今常用的《尚书集解》等。
对于尚书的传世版本,研究者们需要注意其文本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古代刻本由于历经多次的翻刻和整理,其中可能存在着一些错误和变异。
因此,研究者们需要通过对不同版本的对照和校勘,尽可能还原尚书原始的面貌。
同时,研究者们还需要关注尚书传世版本中的注释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