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远程医疗系统

远程医疗系统

远程医疗系统

所谓远程医疗,就是运用计算机、通信、医疗技术与设备,通过数据、文字、语音和图像资料的远距离传送,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异地“面对面”的会诊。

一个远程医疗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分布式应用系统,应包括远程诊断、专家会诊、信息检索和远程教学等几个主要部分。它以多种数字传输方式,通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远程医疗软件系统,建立不同区域的医疗单位之间、医师和患者之间的联系,完成远程咨询、诊治、教学、学术研究和信息交流任务,形成医学专家之间及其与患者之间的一种全新的诊疗模式。

远程医疗在国际上有telemedicine. telehealth. telecare等提法。传统的远程医疗的定义是指对于不能前来就医的远方病人施行简单医术的特殊医疗方式。而现代是特指借助现代通信技术实现的对于远地对象的医疗服务系统,利用远程医疗系统可以对远地对象进行检测、监护、诊断等。在未来,利用远程医疗系统还可以实现远程手术,即操作者在相距遥远的地方通过精密电子机械设备(电子手)对患者实施手术。

远程医疗通常包括远程医疗会诊、远程医学教育、建立多媒体医疗保健咨询系统等。远程医疗会诊在医学专家和病人之闾建立起全新的联系,使病人在原地、原医院即可接受远地专家的会诊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可以节约医生和病人大量时间和金钱。

从功能层次上说,远程医疗系统通常包括:远程诊断、专家会

诊、信息服务、在线检查和远程交流等几个主要应用部分。它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实现对医学资料(包括数据、文本、图片和声像资料)和远程视频、音频信息的传输、存储、查询、显示及共享。

从技术层次上说,完整的远程医疗系统要有三大环境支持。

一是软硬件系统环境。请求和提供服务的双方必须具有相同或可以互相兼容的远程医疗软件和硬件系统,如符合标准的视频会议系统,数据存储系统,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对图像和信息进行传送、共享,远程医学管理系统等。

二是网络通信环境。网络通信环境是远程医疗系统的基础设施,它由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等网络构成,以此实现多媒体信息的实时传输和信息共享。

三是协同工作环境。在远程医疗活动中,要使地理位置分布不同的成员协同高效地相互配合,进行疾病诊治、信息交流,最终完成医学任务和医疗活动,参与者和系统之间的协同进行是成功的关键。系统工作环境包括人员的协同和信息系统的协同陌个部分。

人员协同包括特供和接受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负责系统运行的技术人员、负责网络信息传输和网络通信的技求人员、医疗服务管理人员、接受服务的群体或个人、第三方机构(如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机构等)等的协同配合。信息系统系统则是指远程医学活动中涉及的各种业务系统和管理系统的系统工作,保证医疗服务过程中各个系统的数据可以顺利传输、正常共享和浏览。

远程医疗系统的应用

(l)远程会诊

远程会诊主要是用于医疗工作者之间的信息、意见的交流和探讨,有时也会用于病人与医生之间的咨询或诊断。在某些情况下,病人可以通过远程医疗系统传递视频、音频或图片的信息让医生进行诊断,如上传检测报告、拍摄图片等。远程会诊提供的是一种“面对面-的模式,给人以亲切感和真实感。当医生或病人有难以解决的病情时,可以通过远程会诊的方式向知名医院的专家进行询问,以得到专家或者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的建议信息。

(2)远程手术

远程手术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使医生亲自对远程患者进行一定的手术过程操作或指导。在远程手术的时候,医生根据现场传来的影像,通过键盘、鼠标、“数字手套’等输入设备进行手术操作,其一举一动均可转化为数字信息传递至远程患者处'控制手术现场医疗器械的动作。手术现场安置的机器人手臂则根据远方手术医生的操作指令,精确地控制并使用手术器械完成手术操作步骤。这种远程操作手术对专家的操作技巧与相关设备的要求非常高,目前,远程手术更多的是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来进行。远程视频手术就是专家通过现场视频直播观看主刀医生对手术进行操作,并适时通过网络发布语音指令,帮助主刀医生完成手术的过程。

(3)网上医疗专家系统

网上医疗专家系统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人工智能模式,一种是专家在线模式。人工智能模式的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研究中的一项重

要内容,它是对大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同时抽取一定的计算模式来建立运算模型,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并能对进一步的新资料(输入)进行处理,得出符合其知识结构的结论(输出)。专家在线模式则是通过网络互动的形式,由著名医生和专家在网络上实时对患者或医疗工作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并给出指导性的意见。

2.4.3远程监护

远程监护技术是近年来远程医疗中的一个研究热点,也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远程监护可以定义为通过通信网络将远端的生理信息和医学信号传送到监护中心进行分析并给出诊断意见的一种技术手段,因此远程监护系统一般包括三个部分:监护中心、远端监护设备和联系两者的通信网络。图10 -1妁一个简化的远程监护系统结构图。

根据监护对象的和监护目的不同,远端监护设备有多种类型,按用途可分为三类:一类为生理参数检测和遥测监护系统,这类设备的使用范围最为广泛,能帮助医生掌握监护对象的病情并提供及时的医疗指导。检测的生理信息主要包括心电图、脑电图、心率、血压、脉搏、呼吸、血气、血氧饱和度、体温、血糖等。第二类为日常活动监测设备,如监护对象的坐卧行走等活动状态和监护对象的日常生活设施使用情况,主要应用于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第三类是用于病人护理的检测设备,如瘫痪病人尿监测设备,可以降低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监护中心可以位于急救中心、社区医院、中心医院或其他医护人员集中的场所,其功能为接收远端监护设备传送的医学信息,为

异地患者提供多种医疗服务。连接远端监护设备和监护中心的通信方式主要包括程控电话(PSTN)、交互电视、综合服务数字网(ISDN)、非对称数字用户线环路(ASDL)、光纤网(ATM)、微波通信、卫星通信、无线蜂窝通信(移动电话GSM)等。

远程监护系统的实现,缩短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距离,不但可以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救助,还可以减少患者或医务人员的路途奔波。对患者的重要生理参数实施远程监护,不仅可以辅助治疗,还能在患者病情突然恶化时报警,及时引导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抢救。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实施远程监护,不仅能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和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以评估监护对象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健康状况。此外,远程监护可以在患者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减少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而且远程监护可以对健康状况进行监护,殁时发现疾病的早期症状,从而达到保健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