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第四章
- 格式:ppt
- 大小:4.12 MB
- 文档页数:33
自然地理第四章作业4-11、地球内部有哪两个不连续面?它们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有什么意义?①地球内部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莫霍面:在大陆地面以下平均33千米处,1909年由奥地利地震学者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
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在地下2900 千米处,1914年由德国地震学者古登堡首先发现。
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②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可以将地球内部圈层分为三个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莫霍面以上的是地壳,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古登堡面以内的是地核2、地壳结构有哪两个主要特点?地壳厚度的不均与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3、地壳与岩石圈有什么不同?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之外,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成为岩石圈4-21、组成地壳的主要化学元素有哪些?根据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自然界存在的化学元素或多或少都能在地壳中找到,其中以氧、硅、铝、铁、钙,纳、镇、钾八种元素的含量最多,共占地壳总重量的97%,其余元素只占3%。
2、什么是矿物?主要造岩矿物有哪些?①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称为矿物。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矿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十分广泛。
②目前已发现的矿物有三千多种,其中成为岩石主要组成成分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约有几十种。
在造岩矿物中,硅酸盐类矿物和氧化物类矿物合占地壳总重量的90%以上,是构成地壳的主要造岩矿物。
就单种矿物来说,长石是地壳中最大量的矿物,其次是石英,二者都常见于各类岩石中。
其他主要的造岩矿物还有云母、方解石、辉石、角闪石、橄榄石等。
3、什么叫岩石?岩石可分为哪三类?①岩石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产状的地质体。
主要由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集合而成的。
第4章气候一、名词解释1.天气与气候[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研][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研]答:(1)天气是瞬间或短时间内气象要素(风、湿度、温度、气压等)和天气现象(雾、云、降水等)综合显示的大气状况。
(2)气候是指由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性质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多年(≥30年)大气平均状态或统计特征的概括,是某地区多年常见的和特有的天气状况的综合。
2.干洁大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5年研][兰州大学2013年研]答:干洁空气是指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它是地球大气的主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
此外还有少量氢、氖、氪、氙、臭氧等稀有气体。
从作用上看,氮气对太阳紫外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丰富的氧气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繁殖的必要条件;二氧化碳的存在是是光合作用发生的必要条件;臭氧具有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的能力,保护人类健康。
3.降水量[西南大学2015年研]答:降水量是指降落在地面上的雨雪雹等,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积聚在水平面上的水层厚度。
单位时间内降水量越多,降水强度越大,反之则降水程度越小。
4.大气环流[中科院2015年研][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大气环流一般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行现象,既包括平均状态,也包括瞬时现象。
某一大范围的地区,某一大气层次在一个长时期的大气运动的平均状态或某一个时段的大气运动的变化过程都可以称为大气环流。
它是完成地球-大气系统角动量、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平衡,以及各种能量间的相互转换的重要机制,又同时是这些物理量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通常包含平均纬向环流、平均水平环流和平均径圈环流三部分。
5.信风带[西南大学2015年研]答:低纬信风带是自副热带高压向赤道低压带吹送的气流,因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在南半球为东南风,其位置、范围和强度随副热带高气压作比较规律的季节性变化,这种可以预期在一定季节海上盛行的风系,称为信风。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摘要:一、章节背景与重要性二、知识点梳理1.内力作用与地貌形态2.外力作用与地貌形态三、具体知识点详解1.内力作用1.地壳运动2.岩浆活动3.变质作用2.外力作用1.流水侵蚀地貌2.流水堆积地貌3.风力侵蚀地貌4.风力堆积地貌四、知识点应用与实践五、总结与展望正文:地理必修一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地貌形态的塑造力量以及其形成的地貌类型。
首先,通过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这两种能量来源,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而外力作用主要包括流水侵蚀、流水堆积、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
这些作用形式对地表形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类型。
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构造运动产生断裂带和高大的褶皱山脉。
例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岩浆活动是内力作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会导致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形成新的岩石。
变质作用则会导致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化学和物理变化,形成新的岩石类型。
流水侵蚀地貌是外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流水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形成河谷、峡谷等地貌。
例如,长江三峡、尼罗河河谷都是流水侵蚀地貌的典型例子。
流水堆积地貌则主要是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流速减缓,水流携带的泥沙、砾石等物质沉积下来,形成冲积平原、三角洲等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主要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对地表进行侵蚀,形成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地貌。
风力堆积地貌则主要是在沙漠地区,风力将沙尘堆积成沙丘、沙垄等地貌。
在地理实践中,了解地貌形态的塑造力量和形成的地貌类型对于分析地貌发育过程、预测自然灾害以及进行土地资源利用和规划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xx和陆地水1、水的作用?1)灌溉2)运输3)医疗4)工业中广泛用于能量转化和力的传递介质,例如热电厂、水压机和各种冷却装置。
5)其中含有大量动植物,可提取重要的矿物和元素2、水的存在形式?地球上除了存在于各种矿物质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岩石圈深部封存的水分外,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雪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
3、地球上的水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通过运动和相变从一个地圈转向另一个地圈,或从一种空间转向另一种空间,这种现象称为水循环。
4、全球水量平衡特点?全球降水量等于全球蒸发量;大洋年降水量加入海径流量等于大洋年蒸发量1)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海陆蒸发量之和,说明全球水量保持平衡,基本上长期不变2)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降水量的85%和陆地降水量的89%,海洋是大气水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
3)陆地降水量中只有11%来自于陆地蒸发,说明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不及海洋气团的作用。
4)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蒸发量小于降水量。
海洋和陆地最后通过径流达到平衡5、洋的主体指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深度大,较少受大陆影响,具有独立的洋流系统和潮汐系统,物理和化学性质也比较稳定的水域。
6、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称为海。
内海(地中海),四周几乎完全被陆地包围,只有一个或多个海峡与洋或临海相通。
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或临海相分割,但直接受外海洋流或潮汐的影响。
外海,位于大陆边缘,但与洋有广阔联系的海。
7、海水的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
氯离子大约在海水的溶解固体中占55%,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称海水的氯度。
8、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称为潮汐。
地球中心所受太阳和月球的引力是这两种引力的平均值,而地球上任何地点所受到的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同这一平均值比较,大小有差别,方向也不同。
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学科地位: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
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 (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
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