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欣赏和写作入门共38页
- 格式:ppt
- 大小:4.88 MB
- 文档页数:38
对联入门一) 平仄简单而言, 以普通话(今音)为例: 字的一, 二读音----- 平声字的三, 四读音----- 仄声平声举例: 天/人/家/池/塘/轻/桃/风/花/流……等等仄声举例: 世/事/醉/夜/地/水/雪/月/草/去……等等二) 联律一幅正确的对联是上联尾字为仄音, 下联尾子为平音主张以普通话(今音)的平仄音入联更正: 个人认为:硬记五言联律(上联)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硬记七言联律(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一) 概念: (1,3,5 不论, 2,4,6 分明)我在初学联的时候, 经常看到什么1,3,5 不论, 2,4,6 分明, 苦思了一段日子和问了好几个前辈之后, 才明白了其中意思, 原来就是说联律的规范和变化, 所谓1,3,5不论, 就是说七言句中的1,3,5位置的字在联句中可变化平仄, 并不要求太死, 而2,4,6分明则刚刚相反, 是需要很严格的平仄相对, 因此无论在出句或对句中, 在1,3,5位的字都有了弹性的处理, 当然, 这也不是说全部是这样, 三仄尾和三平尾是不主张的格律和犯忌的, 现在解释一下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就以七言为例:我在上面说过上联用: 仄仄平平平仄仄和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是很规范的律; 但若以1,3,5 不论的概念去写, 便可写成: 通仄通平平仄仄和通平通仄通平仄, 这个明白不? 当然1,3,5 不论的概念只针对七言句而说, 五言句不包含在内!举个实例: (1)画上荷花和尚画仄仄平平平仄仄(正规格律)可写成:唯有朝云能识我平仄平平平仄仄(第一字用平声也不算不合律)或可写成:风压草丛头点地平仄仄平平仄仄当然, 头三字是可以三连平或三连仄, 尾三字一定不可以三连平, 这就是“三平尾”的大忌了, 但无论任何情况都不可四连平或四连仄, 谨记!!举个实例: (2)书生落难仍风雅平平仄仄平平仄(正规格律)可写成:落红泣诉离情恨仄平仄仄平平仄(第一字用仄声也不算不合律)或可写成:落红轻诉离情恨仄平平仄平平仄(第一字用仄声, 第三字用平声及第五字用仄声, 也不算不合律)如此类推……!!在以上几个例子中, 七言句中可得出一个结论, 1,3,5 不论, 可随意变化, 但尾三字一定不可以三连平!!....另外, 2,4,6 字中, 可看出有个规律, 就是: 平仄平或仄平仄, 对吗?二) 孤平个人认为, 若以“正规格律”写联, 在七言句中出现“孤平”的机会比较少, 在变化中就要注意了, 上联如: 仄平仄仄仄平仄, 这也算合律, 但这到底算不算孤平呢?1) 在1,3,5 不论中要注意三仄尾和三平尾的禁忌, 当然四连仄和四连平也是不可犯的错误!2) 2,4,6 分明之中, 也是有特定的规限, 就是“平/仄/平”和“仄/平/仄”的注意了3) 孤平还没有最终定论, 暂时还是以律诗中的孤平为据, 那暂时就随波逐流吧…呵呵…但我个人认为, 如果以“正规格律”写联, 在七言句中出现“孤平”的机会就比较少了!第三课对仗/词性问题一) 前言在这个问题上, 相信需要较多的文字来加上说明, 更需要小许涉及到对联形成的解说, 在这方面希望不会做成各联友的混乱和沉闷就好, 我尽量简化吧! 也希望大家多加意见和讨论, 谢谢!!对联能够雅俗共赏, 主要原因是它贴近生活, 并与书法等艺术融合在一起, 还有具音乐性的精炼文字来表达, 显示出传统文化的特色。
对联100副欣赏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简洁的语言、精巧的构思和深刻的寓意,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接下来,为您呈现 100 副精彩的对联,让我们一同领略其中的妙处。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此联将春风和夜雨拟人化,春风大胆地梳理着柳树,夜雨悄悄地滋润着花朵,生动形象,充满了活泼的意趣。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以绿水和青山为对象,巧妙地描述了风与水、雪与山的相互作用,引发人们对自然变化的感慨。
“松叶竹叶叶叶翠,秋声雁声声声寒”,通过描绘松叶竹叶的翠绿和秋声雁声的寒寂,营造出清冷的氛围。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激励着人们不仅要专注于学业,还要关心社会和国家的大事。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巧妙地转换了福祸的局面,展现出乐观积极的态度。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色彩斑斓的景象与风雨变幻的岁月交织,给人以时光流转的感受。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以弥勒佛的形象为喻,倡导宽容和豁达的胸怀。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用形象的比喻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却自以为是之人。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充满励志精神,激励人们要有坚定的志向和不懈的努力。
“日暖人间,三春锦绣;风吹大地,万象更新”,描绘了春日的温暖和大地的生机。
“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简单直白地指出了一个人缺乏才华和谋略。
“迎新春江山锦绣,辞旧岁事泰辉煌”,用于新春佳节,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期待。
“阶前春色浓如许,户外风光翠欲流”,通过阶前和户外的景色描写,展现出春天的浓郁和生机。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将自然景色与情感相融合,凸显出自然之美和人的情感寄托。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体现了鲁迅先生的坚定立场和奉献精神。
对联入门对联入门(一)【楹联知识】《对联知识·印象篇》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的上下两句。
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
2、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
3、合掌:如两个手掌重合在一起,比喻对联上下句的内容意思重复。
4、桃符:本文取其本义,即古代画“荼”与“郁垒”二神于桃木之上,用以驱鬼的画符。
初识对联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一种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
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
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
一、对联的七个基本特点对联具有: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同、强弱相当、平仄相协、内容忌叠、文字相异等七个基本特点。
以对偶为基本表现形式,要求对联具备对偶句的文体特征,即“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同”、“强弱相当”、讲求声韵,要求对联单句和上下句均能“平仄相协”,需要遵循一定的律韵进行,比较广受对联界认可的是以为“双节平仄竿”为核心的“马蹄律”。
作为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对联只能用上下对偶句的形式来表达文意,因此,对联,尤其是单边七字以内的短联更要求能用最小的空间表达最大的文意,所以对联是要求“上下联不能说重复的内容”即,“内容忌叠”;此外,对联要体现一定难度的艺术技巧,文字的使用也相对严格,其中一条是“文字相异”,即一副对联中不能重字,严格来说是不能“异位重字”。
而一些虚词则可以适当“同位重字”。
讲求声韵和格式自由使对联兼备了韵文的和散文的特点,也兼采了诗歌、谣谚、谜语、戏曲等的特长。
所以对联在个别单句上,声律有可以大家公认的可以遵循的格式,即“马蹄律”,但是在组成对联躯体的字数、句段上则格式自由,没有限定,有如散文。
对联欣赏与写作对联欣赏与写作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对联吧,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那么一般对联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对联欣赏与写作,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联欣赏与写作篇1上联:映日红莲开并蒂;下联:同心伴侣喜双飞。
上联:银镜台前人似玉;下联:金莺枕侧语如花。
上联:一世良缘同地久;下联:百年佳偶共天长。
上联:一岭桃花红锦绣;下联:万盏银灯引玉人。
上联:一对璧人留小影;下联:无双国士缔良缘。
上联:绣阁昔曾传跨凤;下联:德门今喜近乘龙。
上联:祥云绕屋宇;下联:喜气盈门庭。
上联:香掩芙蓉帐;下联:烛辉锦绣帏。
上联:下玉镜台笑谈佳话;下联:种蓝田玉喜缔良缘。
上联:喜期办喜事皆大欢喜;下联:新春结新婚焕然一新。
横批:吉日良辰上联:席上愧无鱼贵客来临弹铗唱;下联:门中能引凤愚男正喜弄箫吹。
上联:梧桐枝上栖双凤;下联:菡萏花间立并鸳。
上联:文窗绣户垂帘幕;下联:银烛金杯映翠眉。
上联:万里长征欣比翼;下联:百年好合喜同心。
上联:同心同德美满夫妻; 下联:克勤克俭幸福鸳鸯。
横批:比翼双飞上联:天喜地喜催得红梅放; 下联:主欢宾欢迎将新人来。
上联:堂开蓬莱景;下联:人醉武陵春。
上联:笙箫奏凤凰;下联:鼓乐迎佳宾。
上联:三千珠履光门户;下联:一对青年结风俦。
上联:日丽风和桃李笑;下联:珠联璧合凤凰飞。
上联:秋水银堂鸳鸯比翼; 下联:天风玉宇鸾凤和声。
上联:琴韵谱成同梦语;下联:灯花笑对含羞人。
上联:碰杯邀客开宏量;下联:举箸筵宾表至诚。
上联:蓬门且喜来珠履;下联:侣伴从今到白头。
上联:眉黛春生杨柳绿;下联:玉楼人映杏花经。
上联:恋爱心已合;下联:结婚情更浓。
上联:连理枝喜结大地; 下联:比翼鸟欢翔长天。
上联:欢庆此日成佳偶; 下联:且喜今朝结良缘。
上联:槐荫连枝百年启瑞; 下联:荷开并蒂五世征祥。
上联:花灿银灯鸾对舞; 下联:春归画栋燕双栖。
上联:红妆带绾同心结; 下联:碧树花开并蒂莲。
对联入门一、对联的特点与格式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
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
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
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下面分别介绍对联的四大特点:(一)形式对称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
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
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
“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
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
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
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
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
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
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
对联的学习和欣赏诏安一中语文组康继亮目录一、对联教学的意义二、对联的概说三、对联的分类四、对联的基本规则五、对联的平仄问题六、对联的对仗问题七、对联的章法八、对联的句法九、对联的一般修辞手法十、巧趣联的修辞手法十一、对联的功能十二、对联的拟写十三、对联的书写与张贴十四、对联的鉴赏一、对联教学的意义有人曾说,当代的青年,如不懂电脑使用,就会落后于时代,是一个不可宽饶的缺陷!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电脑知识,同样适用于对联文化。
可以说,当代的青年如果不懂对联文化,将会是一个落后于时代的严重缺陷!因此,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联教学。
正如当代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所说,“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
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
”可见,对联教学有巨大的语文教学功能和意义: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教学建议中有明确规定。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第六》)第斯多惠也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兴趣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唤醒。
因此,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联具有文字游戏因素的特点,它源于生活,篇幅短小,概括性、审美性、趣味性强,结构严谨,而且又有随意取材、即兴而作的特点,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调味品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变“苦学”为“乐学”。
如学生对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的记忆一般兴趣不大。
教师可以借助对联帮助学生记忆文学常识。
如记忆鲁迅的作品,可以通过孙伏园悼念鲁迅的挽联:“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此联将鲁迅的作品、译文集和刊物串联在一起,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减少学生背诵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