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6.3.1)--陶瓷
- 格式:pdf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39
中国工艺陶瓷原始社会的陶1,彩陶距今六千---四千年前的新石器中期,在黄河流域最为密集,最早的彩陶在仰韶村发现,仰韶文化的彩陶最为丰富。
一些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红色的陶器,用手捏制而成。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彩陶是原始人类生活的主要日常生活工具,也是新石器时代杰出的美术制造。
2,彩陶文化新石器时期晚期彩陶盛行,该时期的文化称彩陶文化,又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绳池仰韶村发现,而且仰韶文化的彩陶最为丰富,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3,仰韶文化(一) 半坡形彩陶半坡类型,距今约六千年左右,以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的陶器为代表,在陕西关中心向四周发展,以鱼形纹彩陶大盆和葫芦口尖底瓶为代表,卷唇圜底盆,小口尖底瓶葫芦形的陶器,以彩绘最为特色,多用人面纹和鱼形纹等动物纹和三角纹,折线纹等几何图案进行装饰。
半坡型的代表器物有人面纹盆。
旋纹双耳尖瓶底,其基本形状为小口,尖底,腹部有双耳,双耳除系绳之用,还具有平衡的作用——注满水后的容器能自动在水中垂直,尖底便于下垂于水中,造型设计可谓美观实用。
(二)庙底沟型彩陶庙地沟型,距今五千年前,以河南陕县庙地沟的发现最为代表,其主要特点是大口鼓腹小平底钵,色彩以黑白施装饰,纹样多用曲线与圆点和鸟纹花瓣纹样的彩陶器。
4,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距今约有4000——5000年,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的部分地区,主要受仰韶文化的影响发展起来的,装饰纹样以点和螺旋纹形状最为出色,点之外围有螺旋纹,内彩特别的发达,纹样布满全体,从器口到器足,有丰满荣褥之感,归纳起来具有三个特点:满,纹样满饰:内彩;点与螺旋纹。
彩陶的艺术风格可以用旋动,流畅来形容。
半山型彩陶半山型,以甘肃宁定半山的发现为代表。
器形主要在球型的基础上扩肩,鼓腹的广肩鼓腹的彩陶罐。
纹样色彩多是富有变化的红黑相间,纹样用漩涡纹组成的纹样和曲线为主,并流行运用锯齿纹,形成双关效果。
其艺术风格精巧繁密,饱满凝重,从造型和装饰来说,是彩陶工艺中最为精美的,也是达到了彩陶工艺的顶峰。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艺美术——《中国⼯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一、概说1.背景(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个⻓期混战的时代,社会经济、⽂化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
(2)这⼀时期是⼀个社会⼤动荡的时期,各⺠族⼈⺠四处迁徙,增加了相互交融的机会,促进了⼿⼯技艺的发展。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战争频繁,⼤量⼈⼝和⼯业技术⼒量不断向南转移,促进了南⽅的开拓和发展,改变了⻓期以北⽅为⼯艺美术⽣产中⼼的局⾯,⼯艺美术⽣产的重点,开始从北⽅转向南⽅。
2.⼯艺发展的表现(1)⼿⼯业⼯⼈已具有⼀定程度的独⽴和⾃由。
促进了⼯艺品种的发展。
(2)北⽅战争频繁,促进了南⽅的开拓和发展,⼯艺美术⽣产的重点从北⽅转向南⽅。
(3)佛教的流⾏,促进和扩⼤了国内外的交往。
(4)印度僧⼈和⻄域⼯匠为⼯艺⽂化带来了新的成分。
我国吸收并加以消化,创造出了新的⻛格。
二、陶瓷工艺⼈们在陶器制作的⻓期⽣产实践中,致⼒于胎料的精选,窑的改进和⽕度的掌握,把陶器制作得更精致,质地更坚硬细密,以提⾼实⽤性能和外观的纯洁度,因⽽产⽣了瓷器。
1.⻘瓷(1)陶和瓷的区别:①原料不同,陶器⽤黏⼟;瓷器⽤瓷⼟。
②烧窑⽕候温度不同,陶器较低,800℃左右;瓷器较⾼,12000℃左右。
③物理特性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瓷器质地致密、坚实、不漏⽔,敲击有⾦属声。
(2)产地及其系统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瓷产地,主要是以浙江地区为中⼼。
浙江地区的瓷窑,⼤体上可以分为四个系统。
①曹娥江地区的越窑。
品种繁多,制作精美,是六朝⻘瓷中的翘秀。
②东部瓯江地区的瓯窑。
瓯窑制品的含铁量较越窑低,胎⾊较⽩⽽釉呈淡⻘⾊。
③⻄部⾦、衢地区的婺窑。
婺窑制品含铁量较⾼,故胎⾊泛红,为了取得较好的⾊彩效果,运⽤了化妆⼟。
④北部东苕溪地区的德清窑。
烧制⻘瓷、⿊瓷。
(3)⻘瓷的造型①盘⼝壶。
⿎腹,细颈,⼝呈盘形,因此得名(如图6-1所示)。
②鸡头壶。
是具有时代特⾊的⼀种壶式。
它在盘⼝壶的基础上,肩的⼀⾯加饰⼀个鸡头,另⼀⾯安置把⼿,上接盘⼝(如图6-2所示)。
中国工艺美术史陶瓷的发展过程
中国的陶瓷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末期。
以下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中陶瓷的发展过程:
1. 先秦时期:此时期的陶瓷大多用于生活用具,如鬲、鼎、壶、盂等,样式以简约为主。
2. 汉唐时期:此时期的陶瓷逐渐进入繁荣时期,各种陶瓷器具不断地出现。
汉代黄釉和唐代三彩都是非常著名的陶瓷器种类。
3. 宋元时期:此时期的青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经典之作,是中国瓷器制作的巅峰。
宋代官窑和元代景德镇窑瓷器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
4. 明清时期:明代以景德镇窑、宜兴紫砂推行工艺技能,并创造了“臞仙”、“素三彩”等开创性的艺术形式;清代以宜兴描金陶器、景德镇青花瓷器为代表的装饰技法,提高了陶瓷工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5. 现代及当代:1920年代,经过改革,陶瓷工业发展迅速。
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陶瓷进入了现代化的制造阶段,同时,也逐渐开创了一些新型瓷器的艺术风格,如现代简约风格、民族复古风格以及欧美艺术风格等。
总之,中国陶瓷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创新,发展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形式和风格,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第五章,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
这一章节详细介绍了陶瓷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内容包括:原始社会的陶瓷、商周时期的陶瓷、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秦汉时期的陶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唐宋时期的陶瓷以及元明清时期的陶瓷。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掌握各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欣赏能力和文化自信。
3. 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难点:理解陶瓷工艺的技术创新和艺术特点,以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彩笔、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系列陶瓷作品,引发学生对陶瓷工艺的兴趣,提问学生对陶瓷的了解。
2. 讲解:分别介绍各个时期的陶瓷工艺特点和代表作品,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陶瓷工艺的发展变化。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个时期的陶瓷工艺技术创新和艺术特点,分享自己的观点。
4. 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一幅陶瓷工艺作品的分析报告,包括作品的时代背景、工艺特点、艺术价值等方面。
六、板书设计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收集一件自己喜欢的陶瓷工艺品,了解其时代背景、工艺特点、艺术价值,并简要介绍其背后的故事。
答案:略2.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时期的陶瓷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技术创新和艺术特点,并制作PPT进行展示。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我国古代陶瓷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识别各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讲解时间较长,学生参与度不高,互动环节不够充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六朝青瓷与带彩瓷器(三)
五胡⼗六国地图
西晋虽然⼀度统⼀了中国,但不仅⼜变成偏安江左(东晋)的局⾯。
那时⼀边是南⽅东晋的统治地,⼀边则是所谓“五胡⼗六国”的统治地(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羌。
⼗六国是指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前赵、后赵、夏、成汉、前燕、后燕、前秦、后秦、西秦。
后⼈为了便于记忆,归纳成为⼆赵、三秦、四燕、五凉、夏、成汉)。
东晋、⼗六国的混乱局⾯持续达⼀个世纪之久,屡经战乱,最后⼜变成了所谓的“南北朝”时期。
武平六年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
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地⽅窑场继续⼤量⽣产青瓷。
多年来陆续在各地发现不少墓葬中,都有这⼀时期的瓷器。
例如带有南朝
的“元嘉(宋)”、“天监”、“⼤同”(梁)与北朝的“武平”(东魏)等年号的墓中出⼟器物不胜枚举。
其中已发表的如武平六年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与武平七年河南濮阳北齐李云墓曾出⼟有⼀批瓷器。
著者所见如武平七年北齐⾼润墓与武定五年东魏赵⽒墓出⼟的⼏件青瓷器,它是南北⽅共同⽣产的⼀种⼤型青瓷器。
如湖北武昌南齐永明三年墓、江苏南京梁朝墓以及河北封⽒墓均出⼟有这样莲花尊。
由于当时南北各地盛⾏佛教,表现在陶瓷器上的同样是佛家惯⽤的莲花装饰,有模印、刻花、贴花等多种技法,并加以飞天做贴花装饰,器形稳重,⽓魄雄伟。
它们正是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青瓷典型。
上述出⼟瓷器中,值得注意的是1971年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中出⼟的⼏件青釉绿彩罐及瓶和黄釉扁壶。
这些都为研究当时的制瓷⼯艺和⾳乐舞蹈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艺术与纹饰装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陶瓷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这个时期,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陶瓷制作技术和装饰纹饰发展迅速,打破了原本陶瓷器物单调的局面,成为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艺术在技术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制作过程更加精细化。
同时,这个时期的陶瓷器物形态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器型上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
雕刻、模制、刻线、素涂和绘画等工艺制作的陶瓷器物品种也越来越齐全,装饰手法更是多种多样。
这些变化,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艺术别具一格。
二、陶瓷器物纹饰装饰作为艺术品,陶瓷器物的纹饰装饰是非常重要的。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陶瓷器物,在纹饰装饰上更是做出了很多的创新。
首先是纹饰的多样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纹饰非常丰富,有缠枝花卉纹、凤纹、云纹、腊梅纹等。
此外,还出现了一种叫做“侯马式”的细腻纹饰技法。
这种技法在纹饰上更加细致,更加精美,在当时的陶瓷历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三、陶瓷器物的规制和仿制陶瓷制作的规制和仿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个时期,小型紫砂陶器的仿制和制作非常流行。
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紫砂壶的热销,更是引发了大规模仿制的盛况。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景德镇便崭露头角,成为了这个时期的文化中心。
同时,景德镇的器物制作也受到了其他地方的仿造和售卖,这让陶瓷艺术走向了一个更加宽广的领域。
四、陶瓷器物的传承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艺术对后世影响甚大。
通过几个世纪的传承,如唐宋时期的陶瓷,已经在这个世纪中得到了更大的完善和发展。
在唐代,如邢窑、哥窑、官窑等陶瓷制作技术已经迈入了更高的层次。
在宋代,以汝瓷、定窑、康熙窑等被研究为代表,陶瓷制作的技术和艺术进一步发展。
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世陶瓷艺术发展的源头。
在今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器物仍然被人们热爱。
它们不仅具有历史文化的内涵,更是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向往。
中国陶瓷——魏晋南北朝的陶瓷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
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
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
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
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魏晋(公元前221至263):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从公元200年至581年。
公元200年曹丕废了汉献帝自立为王,国号“魏”;第二年刘备在四川建立蜀汉政权;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现南京称帝,国号“吴”,史称“三国”。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萧山、上虞、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著名窑址。
所制器物注重品质,加工精细,可与金、银器相媲美,成为当时名门望族的日用品。
东晋南朝时期,在江西、四川、福建等地的窑址有了很大发展。
但江浙一带的瓷窑都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瓷窑减少、数量降低、装饰简化、烧造略显粗糙。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至唐代前期。
魏晋装饰特点: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比较明显,尤其是三国西晋时期的越窑最为突出。
器物上常有表现生活场景的纹样,刻画细腻且逼真,真实地反映了那一个时期的社会面貌,也给今人研究建筑、音东、舞蹈、宗教、蓄牧等方面的课题提供佐证。
一些生活用品如虎子、烛台、油灯、水盂上大胆使用夸张变形的动物形象,多方面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缥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色釉,是青瓷系统的代表,与北方地区的白瓷交相辉映。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一、时代与工艺美术政治——●战争连绵,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西晋以后的南北差异——●十六国北朝:少数民族政权南北民族融合,东西文化交流游牧民族:禽兽装饰、贵金属工艺西方文化涌入:金银、玉石、玻璃器影响:丝绸、陶瓷、金银器●东晋南朝:汉族政权,文化较纯净,延中国传统佛教风靡——●佞佛无分南北,信教不论尊卑●工艺美术:莲花装饰、夹纻造像二、生产格局格局——●官府:畸形发达(恣情欢娱,竭力造作)沿袭旧制,制作系统较完备中央官府垄断高档制作,禁限●民间:沉闷凄凉(民生艰难,制作萎缩)丝绸、陶瓷仍产,精良考究者少南方:陶瓷、漆器、纺织北方:十六国,备受摧残;北魏统一后,逐渐恢复中心——●陶瓷:江浙领先,中原继起(北朝后期)●丝绸:中原,蜀地,江南发展●漆器:蜀地(魏晋)第二节织绣一、引言官府——●机构:各政权往往设立●生产:工匠多、产量高品种——●官府:重纹彩——锦罗绫绮●民间:多无纹——绢缣(细绢)出土——●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民丰尼雅青海都兰热水、甘肃敦煌莫高窟二、著名丝绸产区及人物1、中原●品种:锦、绣、罗、绮、绵、缣2、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心:扬州、荆州(湖北江陵)、豫章郡(江西北部)●锦的发展:不产——灭后秦迁百工——西北民族来求3、蜀地●品种:蜀锦。
蜀汉量大质低,西晋量大质优4、新疆●中心:龟兹(库车)、疏勒(喀什)、高昌(吐鲁番)、于田(和田)●品种:锦,“丘慈(龟兹)锦”、“疏勒锦”●意义:与汉地区别——粟特风5、马钧及苏蕙马钧——字德衡,曹魏时扶风人●著名机械改革、发明家:指南车、翻车、改进发石车●改革绫机:五十综五十蹑、六十综六十蹑——十二蹑●贡献:提高工效,造福大众苏蕙——字若兰,始平人;嫁前秦显宦窦滔●回文锦:思念远方丈夫,织锦寄赠(长宽各8寸,840字,200余首回文诗)●贡献:文学、艺术价值低,因文人煽惑鼓噪,声名反高三、刺绣孙吴赵夫人——¡°针绝¡±●贡献:小说《拾遗记》,绣孙权军事地图●形象:“列万国于方帛之上” ,“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细部绘出重要绣像:说法图●造作: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首都平城(大同)●施主:广阳王元嘉●出土:敦煌莫高窟●形象:供养人衣孝文帝改制前鲜卑贵族女装●意义:现有最早的绣像四、丝绸图案东汉遗韵——●文献:《邺中记》石虎(334~349年)织锦署锦名●实物:吉祥文字、云虡纹时代新风——6世纪以来,联珠纹出现、植物纹增多、题材写实●联珠纹形象:多个小圆珠组成,或排成条带等形状,或围成一个圆圈等,包围主题纹样(联珠圈)地位:6世纪中叶~7世纪80年代中国最重要装饰题材渊源:萨珊波斯更早,初唐圈内主纹多含祆教含义植物纹——●大量出现:南北朝后期●种类:暂未发见的莲花、忍冬(佛教)五、棉麻织物棉——●西南、南部少数民族闽广木本棉五色斑布“文最繁缛”●西北出土:东汉,新疆吐鲁番品种:白叠发展:曹魏已享誉南北朝名产麻——地位:尤其在南方,最多名品:西南筒中黄润,精美在柔细第三节陶瓷一、概说种类——餐饮器、存贮器、盥洗器、文具、明器等装饰——刻划、模印、贴花、堆塑、点染、绘画品种——青瓷(主流)、黑瓷(普遍)、白瓷(创造)中心——●南方:主产地,质量代表●北方:瓷器起步晚,量少质低,文化内涵丰富二、南方的青瓷及黑瓷浙江——●中心:东北部、南部、中西部、北部及江苏南部●发展:三国西晋繁荣后转萧条,生产规模缩小,器形减少,装饰简化其他——●东晋南朝:江西洪州窑,湖南湘阴窑,福建怀安窑、磁灶窑,四川青羊宫窑、邛崃窑,占据当地市场份额●面貌:受越窑等影响,但有地方特色1、代表性瓷窑瓯窑——●窑址:浙江南部温州●时代:创于东汉,终于元●品种:青瓷,釉色淡青婺州窑——●窑址:浙江中西部金华、衢州●时代:始于东汉,盛于唐北宋,终于明●品种:青瓷、酱色釉、黑釉●装饰:化妆土化妆土:含铁低,反复淘洗,细腻的白色瓷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