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高血压
- 格式:pptx
- 大小:2.71 MB
- 文档页数:67
内科学第8版高血压病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在内科学第8版中,对高血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阐述。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高血压病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
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持续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根据测量结果,可以将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是指不明确病因的高血压,占据了绝大多数的高血压病例,并且常常出现在中年和老年人身上。
继发性高血压则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压,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高血压的病因。
高血压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等。
遗传因素是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或其他近亲有高血压病史,那么他患高血压的风险将会增加。
此外,环境因素,如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也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
针对高血压的治疗,内科学第8版提出了全面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高血压的过程中,生活方式的干预是首要重要的一步。
合理的饮食结构,低盐饮食以及适当的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降低血压。
此外,医疗干预也是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手段。
药物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如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
但是,使用药物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以及合并症来选择治疗方案。
除了治疗,我们还需要重视高血压的并发症。
内科学第8版中对高血压的并发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心脑血管病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此外,高血压还与糖尿病、肾脏疾病等其他疾病存在密切的关联。
在预防高血压方面,内科学第8版着重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预防高血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包括个人的生活方式改变,政府的宏观调控等。
个人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高盐、高脂饮食,适度运动等。
政府需要加强对食品行业的监管,推进心血管健康教育等措施。
总结起来,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内科学》高血压一、原发性高血压(1)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WHO/ISH)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简称高血压。
它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及危险因素。
在未服降压药物状态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多次测量血压所得平均值高于正常,即可诊断高血压,并且必须鉴别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
对于偶然血压超出正常范围者,宜定期重复测量以确诊。
1.高血压诊断标准: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H)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出的高血压标准,详见下表:2.和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预后与高血压水平、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靶器官损害程度有关。
为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根据影响预后的因素(血压升高水平、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糖尿病、靶器官损害及并发症情况),对高血压患者做出危险性分层,详见下表:高血压的危险分层(1)用于危险性分层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①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水平(1~3级);②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③吸烟;④总胆固醇>5.72mmol/L(220mg/dl);⑤糖尿病;⑥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发病年龄男<55岁,女<65岁)。
(2)靶器官损害的临床情况包括:①左心室肥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或X线)。
②蛋白尿和(或)血肌酐水平轻度升高(106~177μmol/L或1.2~2.0mg/dl)。
③超声或X线证实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髂、股或主动脉)。
④视网膜普遍或灶性动脉狭窄。
(3)并发症:①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②心脏疾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冠状动脉血供重建,充血性心力衰竭。
③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血肌酐水平>177/μmol/L或2.0mg/d)。
④管疾病:主动脉夹层,外周血管疾病。
⑤重度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视盘水肿。
(2)药物治疗1.高血压治疗目的:①最大限度地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第一节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 primary hypertension)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
高血压常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共存,是重要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可损伤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
【血压分类和定义】人群中血压呈连续性正态分布,正常血压和高血压的划分无明确界线,高血压的标准是根据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界定的。
目前,我国采用的血压分类和标准见表3-5-1。
高血压定义为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
根据血压升高水平,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3级。
表3-5-1 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单位:mmHg)注: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分级时,以较高的级别作为标准。
以上标准适用于任何年龄的成年男性和女性【流行病学】高血压患病率和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地区或种族之间有差别,工业化国家较发展中国家高,美国黑人约为白人的2倍。
高血压患病率、发病率及血压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高血压在老年人较为常见,尤以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为多。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行了3次(1959年,1979年,1991年)较大规模的成人血压普查,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11%,7.73%与11.88%,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
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27万人群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达到18.80%。
然而,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0.2%、24.7%和6.1%,依然很低。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和流行存在地区、城乡和民族差别,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北方高于南方,华北和东北属于高发区;沿海高于内地;城市高于农村;高原少数民族地区患病率较高。
男、女性高血压总体患病率差别不大,青年期男性略高于女性,中年后女性稍高于男性。
【病因和发病机制】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为多因素,尤其是遗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