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_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之认知过程维度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3
布卢姆认知目标过程维度分类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布鲁姆认知目标过程维度分类布卢姆认知目标知识维度分类二维分类框架运用举例教育目标(educationalobjectives)同教育目的或宗旨(aim,purposesandgoal)关系密切,在课程改革中又紧紧地同内容标准(contentstandards)或课程标准(curriculumstandards)联系在一起。
但不管我们怎么称呼,教育目标在系统设计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简单的说,我们希望学习者学会的东西,既是教学的预期结果,也就是教学的目标;而教学活动,像阅读教材,做实验,参观旅行等都是达到这一目标(的)的手段。
所以,教学活动不是目标。
同理,测验本身也不是目标。
教育目标分类学是对教育目标作出分类。
修订的认知目标分类学坚持以学习者为取向,基于学习,重视了外部表现和可评价等特点,以此要求对预期的认知结果能作出陈述和评价。
一个教育目标的陈述包括了动词和名词。
动词一般说明预期的认知过程;名词则一般说明期望学习者所获得或建构的知识。
请看这样一个实例:"学习者将学会区分(认知过程)政府体制中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如何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知识)"。
其中,"区分"是属于认知过程中"分析"的一个具体类别;名词短语"政府体制中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如何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为预期学习的知识类型提供了线索――"体制"是一个概念性知识。
所以,根据二维矩阵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一目标就落在"分析"和"概念性知识"相交的方格内。
既然知识维和认知过程维构成了一个二维矩阵,矩阵内每一个具体结合就是教育目标指导教学实践的用武之地。
用最简明的话来说,布卢姆认知目标修订的框架旨在帮助教师教学,学习者学习和评价者评价。
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学习心理学与教学设计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L.W.安德森教学是艺术,心理学是科学,目标分类学是目标建模工具读书笔记二〇一〇年一月一分类学: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1 绪论在生活中,目标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和精力,并标明我们想要完成的任务。
1.1 需要分类学一个教学目标的示例:“描述历史和文化影响与文化选择之间的联系”。
产生如下问题:, 什么联系,, 什么影响,, 什么选择,, 描述是什么意思,“这些东西怎样帮助我们教得更好,怎样帮助学生学得更好,”分类学是一种特殊的框架。
用来清晰的描绘目标是什么。
同时,就像建筑图纸中所使用的标准图标、软件工程中的UML(建模语言)一样,在教师、教师培训人员、课程协调者、评估专家、学校行政人员之间的交流中起到标准表述语言的作用。
1.2 分类学应用增强对分类学的理解,怎样才能帮助我们,教师传统上经常被教育、教学、学习问题所困扰。
主要有四个最重要的组织问题:(1)在时间有限的学校和课堂里,学什么对学生是最重要的,(学习问题)(2)怎样计划和传递教学内容才能让大多教学产生高水平的学习,(教学问题)(3)怎样选择和设计评估工具和程序才能提供学生学习效果的正确信息,(评估问题)(4)怎样确保目标、教学和评估三者之间保持一致,(一致性问题)2 目标的结构、具体性和争论问题2.1 目标的结构泰勒提出“陈述目标的最有用形式是按行为类别和内容两个维度陈述,行为类别指意欲通过教学发展的学生的行为类型;内容指学生的行为加以运作的教材内容”。
目标的陈述包括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 动词,描述我们意欲实现的认知过程(行动)。
, 名词,描述预期学生要学习或建构的知识(内容)。
2.2 目标的具体性克拉斯沃尔和佩尼鉴别了三种具体性水平:目标描述示例(1)总体目标的功能在于为政策制定者、课程, 所有学生都将开始学校学习的准备 1、总体目标开发人员、教师和人民大众提供长远观点和奋, 所有学生在显示胜任挑战性教材的能力后能斗口号。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过程维度1.记忆/回忆当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几乎原封不动地记住教学所呈现的材料时,与之相关的认知过程类别就是记忆/回忆,它涉及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相关的知识。
记忆/回忆类别的两个具体认知过程是识别和回忆,与该类别相关的知识可能是事实性知识或概念性知识,也可能是程序性知识或元认知知识,还可能是这几类知识的某种组合。
2.理解理解需要在将要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更为具体地说,理解是新获得的知识与现有的心理图式和认知框架的整合。
因为概念是组成这些图式和框架的基本模块,所以,概念性知识是理解的基础。
理解类别中的认知过程包括解释、举例、分类、总结、推断、比较和说明。
3.应用应用涉及使用程序去完成练习或解决问题,因此,应用与程序性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
对于“练习”这类任务,学生已经知道需要使用的适当程序因此已经形成相当程式化的完成步骤。
对于“问题”这类任务,学生起初不知道解决问题的程序,所以,他们必须首先确定程序然后才能解决问题。
应用认知类别包括两个具体的认知过程:执行——其任务是完成练习(学生熟悉的);实施——其任务是解决问题(学生不熟悉的)。
4.分析分析涉及将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部分,并确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部分与总体结构之间的关系。
分析认知类别包括区别、组织、归因三个具体的认知过程。
分析类别的教育目标包括学会确定信息的哪些部分是相关的或重要的(区别)、信息各部分是以什么方式组织在一起的(组织)以及信息背后的目的(归因)。
虽然学会分析本身就可以当作目的,但在教育上可能更有理由把分析当作理解的外延,或当作评价、创造的开端。
5.评价评价是指基于准则和标准作出判断。
一些是常使用的准则包括质量、效果、效率和一致性等。
这些准则许是由学生或其他人决定。
标准可以是定量的(如,够量了吗?)也可以是定性的(如,够好了吗?)我们能够把标准应用到准则上。
评价类别包括的认知过程有检查(判断内部一致性)和评论(基于外部准则进行判断)。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认知过程维度复习进程引言: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认知过程维度是经典的教育目标分类模型,也是教育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工具。
它将学习过程划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技能过程三个维度,其中认知过程维度是最核心的一个。
认知过程维度包括了知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认知层次,这些层次描述了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的不同能力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重点讨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认知过程维度中的各个层次以及复习进程的实施。
一、知识记忆层次知识记忆是指学习者能够记住并回忆事实、概念、概括、规则等知识内容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正确理解知识的第一步就是记住它。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次重复和复习,将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记忆。
这可以通过背诵、复述、总结等方式来实现。
二、理解层次理解是指学习者能够解释和阐释所学知识的能力。
在理解层次的复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多次的解释和演示,帮助学习者理解知识的内涵。
例如,可以通过解答问题、解答例题、讲解知识点等方式来加深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应用层次应用是指学习者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应用层次的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练习和讨论,激发学习者的应用能力。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让学习者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四、分析层次分析是指学习者能够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更简单的部分,并对其进行分析的能力。
在分析层次的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进行问题拆解和论证等方式来提高学习者的分析能力。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习者进行问题拆解和详细分析。
五、评价层次评价是指学习者对所学知识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在评价层次的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学习者所完成任务的评价和反馈来促使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思。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评价指标,让学习者自己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六、创造层次创造是指学习者能够创造新的观点、思路、解决方案等的能力。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知识纬度和认知过程纬度的对应关系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这个名字听上去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别怕,咱们来聊聊这事儿,让它变得简单易懂。
想象一下,你在上课,老师在讲解新知识,突然你觉得头脑里一片混乱,像是进了迷宫。
这个时候,布鲁姆的理论就像那盏明亮的灯,能把你带出迷雾。
知识纬度,简单来说,就是你需要了解的内容。
就像吃火锅,你得知道哪些是菜,哪些是调料。
你得清楚,牛肉、豆腐和蘑菇是主角,而不是那一盘子调料。
布鲁姆把知识分成了几个层次,像分火锅底料一样细致。
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每一个都像是不同的锅底,有的辣,有的鲜,有的清汤。
最基础的就是记忆,嘿,你得记住一些重要的信息,就像背单词一样。
然后是理解,就是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比如老师说的那些道理,你得能转述。
再往上走,应用就是把这些知识用在实际生活中,比如你学会做菜后,去厨房挥舞锅铲。
认知过程纬度,哇,这听起来更像个脑筋急转弯。
其实啊,这就和你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思考过程有关。
像是下棋,你得先想好每一步的走法。
布鲁姆把这个过程也分成了几步,先是记忆,接着理解,然后是应用,接下来的分析、评价和创造。
每一步就像是一条河,流向更深的思考。
记忆就像是把信息放进大脑的一个小盒子里,理解则是打开这个盒子,看看里面有什么宝藏。
应用呢,就是把宝藏拿出来,真真切切地使用一下。
分析就像是一名侦探,找出信息之间的关系,评价则是给出自己的看法,创造就是在这些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东西。
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这样分类?嘿,这就像是做事得有条理,才能把事情办得漂亮。
你想想,如果没有顺序,像一团乱麻,怎么能弄清楚谁是谁呢?布鲁姆的分类,能帮助老师们更好地设计课程,也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逐步提升难度,就像爬山一样,一步一个脚印,不会让人摔得鼻青脸肿。
学生呢,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就像挑选合口味的火锅底料。
教育目标分类学摘要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1913年2月21日-1999年9月13日)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
他提出了掌握学习论,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评价理论。
本文对其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分类过程进行了详细而具体的介绍,使师范类学生更好的了解其发展过程、应用等具体情况。
关键字:掌握学习论,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评价理论一、布鲁姆和他的教学理念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1913年2月21日-1999年9月13日)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芝加哥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授,曾担任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长,是国际教育评价协会评价和课程专家。
面对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论、精英主义观显露出来的弊端,布鲁姆因教育提出了目标分类学说,并于1956年出版著作《教育目标分类学》;六十年代,他提出关于“人类特性”的理论,著有《人类特性和学校学习》;七十年代,他又提出“掌握学习”的学校教学理论,著有《我们的儿童都能学习》、《掌握学习理论导言》。
布卢姆提出的关于“人类特性”和学校教学的理论,曾经被列为美国“最有意义的教育研究成果之一”。
布鲁姆在教育中的理论可归纳为三点。
(一)、掌握学习论,学习是为了掌握,在学生已有基础上进行教学。
布鲁姆说:“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和进一步学习的机会方面都会变得十分相似。
”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是后天的,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发展的。
学生学习能力不是先天的,是由于各种外部和内部的因素造成,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外部的因素,比如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二)、教学评价理论,评价,不只是针对最终的学习结果,而是在学习的各个过程中施以评价,从而对学习行为进行相应的矫正与评估。
形成性评价可以让教师的更多的目光集中到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而不是学生的达成度,应该是学生的未达成度。
再通过反馈、矫正等步骤设计教学过程,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既定教学目标。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20世纪50年代以布鲁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①识记: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如记忆名词、事实、基本观念、原则等。
②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
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
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
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
③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它包括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
运用的能力以知道和领会为基础,是较高水平的理解。
④分析: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
它包括部分的鉴别、部分之间关系的分析和对其中的组织结构的认识。
例如,能区分因果关系,能识别识别史料中作者的观点或倾向等。
分析代表了比运用更高的智力水平,因为它既要理解知识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
⑤综合: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
它包括发表一篇内容独特的演说或文章,拟定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套抽象关系。
它所强调的是创造能力,即形成新的模式或结构的能力。
⑥评价:指对材料(如论文、观点、研究报告等)作价值判断的能力。
它包括对材料的内在标准(如组织结构)或外在的标准(如某种学术观点)进行价值判断。
例如,判断实验结论是否有充分的数据支持,或评价某篇文章的水平与价值。
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因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综合多方面的知识并要基于明确的标准才能做出评价。
在上述布卢姆的分类系统中,第一层次是“识记”,主要涉及对言语信息的简单记忆,不需要对原输入的信息作多大改组或加工。
而以后的五个层次与“知道”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是加工知识的方式,需要学习者在心理上对知识进行组织或重新组织。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安德森修订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这是安德森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使用40年之后对其修订的版本,这次修订有了很多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是分类学表的变化。
表 1 分类学表(1)知识维度事实性知识(factual knowledge),指学生为了掌握特定学科知识或解决问题而需要了解的基本事实,主要包括:(1)有关术语的知识,指具有特定含义的具体言语和非言语的符号,如语词、数字、符号、图片等;(2)特定事物的要素和细节的知识,指事件、地点、人物、日期、信息源等方面的知识。
概念性知识(conceptual knowledge),是指一个整体结构中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表明某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是如何组织、如何发生内在联系、如何体现出系统一致等,主要包括:(1)分类和类别的知识,如地质时期的周期、商业物权的形式等;(2)原则和规律的知识,如毕达哥拉斯定律、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等;(3)理论、模型和结构的知识,如进化论、国会的结构等。
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指做事的方法,探究的方法,应用技能、算法、技术或方法的规范等,主要包括:(1)特定学科的技能和算法的知识,如利用水彩笔画图的技能、整数除法等;(2)特定学科的技术和方法的知识,如访谈技术、探究的方法等;(3)决定何时应用适当方法的规则,如决定何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规则、决定应用特定方法评估商业成本的可行性的规则,也称为“条件性知识”或“产生式规则”。
元认知知识(metacognitive knowledge),指关于一般认知的知识,以及关于个体自己特定认知的意识和知识,主要包括:(1)关于认知任务的情境和条件的知识,如关于教师所采用的特定考试类型的知识、关于不同任务对认知加工的需求的知识;(2)策略性知识,如通过列提纲把握教科书中学科单元结构的知识、利用启发式规则的知识;根据以上对四类知识的解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构成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知识”,即关于特定学科对象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则既包括由特定学科的技能、算法和技术构成的“技能”,也包括决定何时应用适当方法的规则或解题技巧。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认知过程维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认知过程维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在1956年提出的一种分类教育目标的方法。
他认为,认知过程是人类思维的核心,通过对认知过程的分类可以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
布鲁姆认为,教育的目标可以根据认知过程的不同维度进行分类,主要包括知识的获取、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六个认知过程维度。
1. 知识的获取(Remembering):指学生能够回忆和记忆相关的信息,包括事实、概念、原理、定义等。
在这个维度上,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建立起知识网络的基础。
2. 理解(Understanding):指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理解其内涵、意义和关系。
理解要求学生能够解释、比较和分类知识,形成自己的概念和理论。
3. 应用(Applying):指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进行推理和判断。
应用要求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运用所学的原理和概念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4. 分析(Analyzing):指学生能够将复杂的问题、信息进行分解,找出问题的要点,分析问题的结构和关系。
分析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分类、归纳、选择和推理,识别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5. 综合(Evaluating):指学生能够评价所学的知识,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和评价。
综合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估,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6. 评价(Creating):指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创造新的观点、理论、方法或产品。
评价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创新和创造性的思考,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整合和应用。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认知过程维度的意义在于,它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还能指导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通过对不同维度的目标进行区分和分类,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此外,布鲁姆的认知过程维度也为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了参考,可以通过对学生不同维度的表现进行评价,了解他们在不同认知过程上的掌握程度,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辅导措施。
认知过程_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是为了能够系统地了解和分析教育目标而产生的一种分类方法。
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于1956年提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
后来,在不同的研究和实践中逐渐修订和完善,形成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维度。
其中,我们将重点介绍认知维度的修订版,即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个体通过观察、记忆、思考、解决问题和创造来获取和加工知识的过程。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将认知过程分为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记忆是指个体能够回忆、描述和重复已经学习过的事物或信息。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笔记、朗读、背诵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记忆能力。
应用是指个体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实践、实验、项目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分析是指个体能够将事物或信息分解成组成部分,并能够识别、区分、分辨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解剖、分类、比较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综合是指个体能够把分析过的各个部分重新组合起来并进行整体性的处理。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综合性的项目、问题解决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评价是指个体能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评判或判断,并提供有关其质量和效果的信息。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作业、考试、讨论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这六个层次并不是一个线性的发展过程,也不是按照学生年级划分的。
每个层次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实践,同时也受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总结起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认知维度提供了一种系统、全面地理解和分析教育目标的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全面发展。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布鲁姆(B・Bloom)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首创“教育目标分类学”。
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三个领域,共同构成教育目标体系。
一、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从低到高的六个层次: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1.知道(知识)(knowledge)是指认识并记忆。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是具体知识或抽象知识的辨认,用一种非常接近于学生当初遇到的某种观念和现象时的形式,回想起这种观念或现象。
这种知识是特定知识,如:术语和事实;处理特殊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的知识:序列、分类、标准、方法等;一般或抽象的知识:原理、理论、知识框架等。
与这一层次目标相关的概念如:回忆,记忆,识别,列表,定义,陈述,呈现等。
2.领会(comprehension)是指对事物的领会,但不要求深刻的领会,而是初步的,可能是肤浅的。
包括(1)转换: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2)解释: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述;(3)推断:估计将来的趋势或后果。
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说明,识别,描述,解释,区别,重述,归纳,比较等。
3.应用(application)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
它要求在没有说明问题解决模式的情况下,学会正确地把抽象概念运用于适当的情况。
这里所说的应用是初步的直接应用,而不是全面地、通过分析、综合地运用知识。
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应用,论证,操作,实践,分类,举例说明,解决等。
4.分析(analysis)是指把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要素部分,从而使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明确,材料的组织结构更为清晰,详细地阐明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
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 分析,检查,实验,组织,对比,比较,辨别,区别等。
5.综合(synthesis)是以分析为基础,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再次把它们按要求重新地组合成整体,以便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布鲁姆和斯蒂金斯是两位教育学家,他们分别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的理论,为教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两位学者的理论在教育界广泛应用,并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布鲁姆和斯蒂金斯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展开探讨,分析其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文章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来论述。
一、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1.1 知识维度布鲁姆将知识分为各种层次,从简单的认知到复杂的分析和评价。
他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传授知识,而不同层次的知识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
1.2 技能维度除了知识外,布鲁姆还将教育目标分为各种技能,包括阅读、写作、计算等。
他强调了技能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的重要性,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
1.3 情感维度布鲁姆认为,教育目标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包括情感的培养。
他提出了对情感素质的培养目标,并在教学实践中给予了相应的重视。
二、斯蒂金斯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2.1 社会维度斯蒂金斯将教育目标划分为社会维度和个人维度两大类。
在他看来,教育不仅仅是个人学习,更应该注重对社会的贡献。
他提出了培养学生各种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的教育目标,并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这些目标的落实方式。
2.2 个人维度斯蒂金斯认为,教育目标还应包括学生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他提出了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教育目标,并结合心理学理论展示了这些目标的实现路径。
三、布鲁姆和斯蒂金斯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应用价值3.1 教育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布鲁姆和斯蒂金斯的教育分类目标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
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理论,精准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以求提高教学效果。
3.2 课程设计的参考价值布鲁姆和斯蒂金斯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也为课程设计提供了参考。
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突破点和情感需求,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3 教育改革的指导作用教育理论总是伴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