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肾病
- 格式:ppt
- 大小:136.50 KB
- 文档页数:30
动脉粥样性硬化名词解释动脉粥样硬化通常是指脂质成分和炎性物质沉积在动脉血管内壁,形成外观像小米粥样的斑块,使动脉变窄变硬,阻碍血流的情况。
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头晕、头痛等不良症状,严重时还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器官缺血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当患者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时,可以及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非诺贝特、苯扎贝特等调整血脂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还可以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
当患者使用以上药物治疗之后病情没有得到改善时,还可以及时使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可以使患者的身体保持健康。
另外,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还应注意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
脂质代谢障碍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
病变常累及大中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
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和大量吸烟,还有糖尿病、肥胖和遗传因素等。
1.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明显增高。
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互为因果,二者常同时存在。
2.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性因素。
3.吸烟吸烟明显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且与每日吸烟数量成正比。
4.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较无糖尿病者高两倍。
5.肥胖中心性肥胖者、体重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者,更易患本病。
6.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年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近亲发病率明显增高。
7.其他年龄、性别、C反应蛋白增高、从事脑力劳动、进食高热量食物等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相关。
动脉粥样硬化综述如何
由于脂质在血管内淤积,使血管呈黄色粥样,说以叫做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缺血性心脏病、脑缺血和梗塞等严重疾病,但是动脉粥样硬化病情恶化的几率比较小,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缺乏锻炼、等都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的共同特点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
由于动脉内膜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男性较女性高,但女性在更年期以后发病率增加。
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可导致高血压、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脑血栓前兆)、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性猝死、动脉粥样硬化性肾病(可导致肾衰)及间歇性跛行。
脂纹(fatty streak)是AS肉眼可见的最早病变。
为点状或条纹状黄色不隆起或微隆起于内膜的病灶,常见于主动脉后壁及其分支开口处。
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是由脂纹发展而来。
内膜面
散在不规则表面隆起斑块,颜色从浅黄或灰黄色变为瓷白色。
粥样斑块(atheromatous plaque)亦称粥瘤(atheroma)是纤维斑块深层细胞的坏死发展而来。
内膜面可见灰黄色斑块既向内膜表面隆起又向深部压迫中膜。
平时要注意生活习惯多到户外活动,多和身边的朋友们沟通交流,平常保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太大的思想压力,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宜清淡,不要经常熬夜,吃些生蔬菜黄瓜,番茄,患者千万不要喝酒,才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慢性肾脏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临床分析王玉慧;苑彩云;宋静莹;王海峰;吕彦辉;陈建华【摘要】①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②方法分析成人慢性肾脏病2~3期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住院的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肌酐、尿钠排泄量等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应用SPSS 17.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③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心脑血管事件家族史、收缩压、舒张压、药物应用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钠排泄量及总胆红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钠排泄量具有统计学意义(OR=1.030,P<0.05),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④结论膳食中钠盐摄入高的慢性肾脏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7(019)004【总页数】4页(P314-317)【关键词】慢性肾脏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尿钠排泄量【作者】王玉慧;苑彩云;宋静莹;王海峰;吕彦辉;陈建华【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肾内科河北承德 067000;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肾内科河北承德 067000;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肾内科河北承德 067000;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肾内科河北承德 067000;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肾内科河北承德 067000;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肾内科河北承德 06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2慢性肾脏病患者血管病变严重,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高危人群。
有研究认为,核磁共振成像(MRI)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识别评估与脑血管事件有关,是脑血管病的强烈预测因子[1],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可以预测脑血管病发生的风险。
2024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支架术后再狭窄的诊治现状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 RAS)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病因,其中超过90%的患者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肾动脉管腔狭窄。
据既往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therosclerotic renal artery stenosis, ARAS)约占全部高血压患者的0.5%~5%,尤其在伴有主动脉或外周动脉疾病的老年患者中,其发病率更高。
经皮肾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renal angioplasty, PTRA)具备微创、恢复较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具备治疗指征的RAS患者血运重建的主要治疗方式。
而根据ARAS的病变特点,为获得满意的血管重建和低再狭窄率,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在腔内治疗时,应当常规同期行肾动脉支架置入(PTRA stenting, PTRAS)。
据估计,约6%~20%的患者在PTRAS后发生了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 I SR).,ISR的发生可能导致患者的高血压再次恶化、肾功能进一步受损,甚至诱发充血性心衰等严重病理生理效应。
目前,受限于有限的研究数据,ISR的二次干预策略仍存在争议。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重,因ARAS接受PTRAS 治疗的患者数目不断增加,术后ISR的发生也将呈现增高趋势,但当前的临床实践中缺乏对千肾动脉支架术后ISR治疗的指导性意见。
本文拟对PTRAS术后ISR的诊疗现状做一综述。
一、ISR概述ISR的定义可分为解剖学上的再狭窄和临床意义上的再狭窄。
解剖再狭窄(anatomical ISR, AISR)指的是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或双功能超声检查(duplex ultrasonography, DUS)支架内管腔狭窄大千50%;临床再狭窄(clinicalISR, CISR)则指在初次支架置入后原有症状缓解后再次复发,且影像学检查发现AISR。
US、CTA 、MRA 、DSA 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影
像诊断价值的研究进展
陶维静(综述);柏根基(审校)
【期刊名称】《重庆医学》
【年(卷),期】2013(42)31
【摘要】肾动脉狭窄可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及缺血性肾病,其主要原因有3种: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全及大动脉炎。
年轻者多见于后两种疾病,而年老者以动脉粥样硬化居多。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人口老龄化,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therosckroticrenalarterystenosis,ARAS)的发生率不断增加,ARAS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脏疾病的常见原因,
【总页数】4页(P3829-3832)
【作者】陶维静(综述);柏根基(审校)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一院影像中心,江苏淮安22330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一院影像中心,江苏淮安2233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肾动脉狭窄的超声、MS CTA、DSA影像检查对比分析 [J], 徐敏;刘春凤;李明珠;杨昌霖
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比较分析 [J], 张筱双
3.CTA、MRA及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 [J], 任飞;李艳君;田国忠
4.探讨CTA、DSA和MR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 [J], 苏爱芹
5.DSA、CTA及MRA对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应用评价 [J], 刘感哲;杨锡荣;刘佳;宋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血管病经皮介入治疗疗效的预测指标罗锐【摘要】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血管病患者中接受介入治疗者比例迅速增加,而最近公布的多个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并未得到介入加药物治疗的阳性结果.纳入研究对象的选择偏移可能是造成阴性结果的主因之一.选择合理的预测指标,筛选出可能从介入治疗中获益的人群,就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目前对术前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血管病介入治疗效果指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肾功能损伤程度和动脉狭窄功能学评价两个方面.现从以上方面对目前关于预测指标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18(039)004【总页数】4页(P560-563)【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血管病;经皮介入;预测指标【作者】罗锐【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院,重庆40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R815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RAS)是指肾动脉一侧或两侧主干或主要分支狭窄≥50%。
90%以上的RAS是由肾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且肾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常常引起其他疾病,例如缺血性肾脏病、继发性高血压、终末期肾衰竭[1]。
RAS导致肾脏灌注不足,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从而导致血压增高,而升高的血压又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理论上,解除RAS可以阻断这一恶性循环,进而降低血压,改善肾功能。
这一理念也被20世纪90年代所做的非对照性研究所证实,肾动脉的血管成形术或是支架植入术会显著地降低收缩压[2-3]。
ACC/AHA指南也将经皮支架植入术作为治疗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RAS的一线方案[4]。
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血管病患者接受经皮介入治疗者的数量迅速增加,在美国医保受益者中,年肾动脉支架植入数在1996—2000年激增2.4倍[5]。
而国内,经皮腔内肾动脉成形术也成为肾血管狭窄治疗的主流方案。
但最近公布的多个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6-8]的阴性结论为这一技术蒙上了阴影。
(完整版)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诊治中国专家建议解读目前我国肾动脉狭窄的患者90%以上的病因是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 ARAS) 。
ARAS 是老年患者终末期肾病病因中增长最快的病变和心血管疾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为了规范临床对ARAS的诊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发表了ARAS诊治的中国专家建议。
“建议”从流行病学、诊断及治疗三大方面对ARAS进行了系统论述。
本文结合近年来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此建议进行解读。
1 重视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积极发现ARAS的线索目前尚无整个人群ARAS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
在年龄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ARAS患病率至少为7%,在高危人群中其发病率更高。
在我国肾动脉狭窄病因中,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比例从1990年前的28.9%增至1990年后的64.0%71.1%,成为目前肾动脉狭窄的首要病因。
与冠心病、脑血管或周围血管疾病发作时常伴明显的临床表现不同,ARAS大多数为无症状隐匿起病,临床确诊时往往出现肾功能受损甚至终末期肾病。
因此临床医生应该对ARAS保持高度警觉。
当临床上出现下列临床线索时提示有ARAS的可能:(1)年龄55岁以后开始出现高血压,且无高血压家族史者;(2)发生急进性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和恶性高血压者,或既往得以控制良好的高血压突然加重并持续恶化者;(3)经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治疗后,发生肾功能恶化者;(4)出现无法解释的肾脏萎缩或双肾长径差异超过1.5cm者;(5)出现无法解释的突然加重和(或)难治性肺水肿者;(6)伴有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者。
因为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人群中ARAS患病率明显增高,在临床工作中应该提高鉴别ARAS的意识,对于此类高危人群进行相应的筛查及确诊检查。
“建议”提出对于冠心病如伴有:(1)伴有周围血管粥样硬化性疾病及脑血管病并有高血压者;(2)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者;(3)冠状动脉单支血管病变合并有严重高血压者;(4)年龄>60岁、有顽固性高血压及轻度肾功能不全,临床高度怀疑有ARAS者,在冠状动脉造影后可考虑行肾动脉造影检查,以便早期发现AR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