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分析第三章
- 格式:ppt
- 大小:606.00 KB
- 文档页数:54
《食品分析》学习概要第一章绪论食品分析的任务和作用是什么? P3任务: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及各种科学技术, 对食品工业生产中的物料(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成品副产品等)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和有关工艺参数进行检测1、作用: (1)控制和管理生产、保证和监督食品的质量;(2)为食品新资源和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探索等提供可靠的依据;食品分析方法有哪些?他们的定义是什么?如何分类? P6-8方法: 感官检验法、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微生物分析法和酶分析法感官检验法: 是在心理学、生理学和统计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检验方法;化学分析法: 是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 使被测成分在溶液中与试剂作用, 由生成物的量或消耗试剂的量来确定组分和含量的方法;仪器分析法: 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 利用光电仪器来测定物质含量的方法称为仪器分析法;微生物分析法:是基于某些微生物的生长需要特定的物质, 方法条件温和, 克服了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中某些被测成分易分解的弱点, 方法的选择性也较高;第二章酶分析法: 是利用酶的反应进行物质定性、定量的方法;第三章食品分析的基本知识食品分析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P11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成分分析、分析数据处理、分析报告和撰写;1、采样的步骤与原则是什么?P11-122、步骤:依次获得检样、原始样品和平均样品;由分析对象大批物料的各个部分采集的少量物料称为检样;许多份检样综合在一起称为原始样品;原始样品经过技术处理, 再抽取其中的一部分供分析检验的样品称为平均样品。
3、原则: 代表性、均匀性、一致性;样品预处理的方法有哪些?他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P17-25方法: (1)有机物破坏法(干法灰化、湿法消化);(2)溶剂提取法(浸提法、溶剂萃取法);(3)蒸馏法(常压蒸馏、减压蒸馏、水蒸汽蒸馏);(4)色层分离法(吸附色谱分离、分配色谱分离、离子交换色谱分离);(5)化学分离法(磺化法和皂化法、硫酸磺化法、沉淀分离法、掩蔽法);(6)浓缩法(常压浓缩法、减压浓缩法);特点:4、干法灰化: 加入很少试剂, 空白值低;富集被测成分, 降低检测下限;操作简单, 所需时间长;高温易造成某些易挥发元素损失;坩埚对被测组分有吸留作用, 测定结果和回收率低;5、湿法消化:有机物分解速度快, 时间短;减少金属挥发;产生大量有害气体;试剂用量大, 空白值偏高;1)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有哪些?他们的定义是什么?如何表示? P26-29食品分析方法的评价?2)评价指标: 精密度、准确度、灵敏度;3)精密度是指多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
第三章水分和水分活度的测定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第一节水分的概述,复习食品化学中学到的水分存在形态和水分测定的意义。
第二节水分的测定,讲述三种测定方法,干燥法和K-F法需要掌握,蒸馏法了解第三节水分活度的测定,讲述三种方法,掌握康威氏皿扩散法。
第一节水分的概述水是生物体的溶剂、载体、反应介质、构象稳定剂。
一切生理生化反应、酶反应、微生物活动,都需要水的参与。
水分在食品分析中,几乎是所有产品的必检项,因为它是:1.重要的质量指标:影响感官(干瘪、结块等)、物性(持水性、弹性等)、保藏性(主要指水分活度的影响,对微生物、酶、化学反应有直接影响)。
2.重要的经济指标:成本(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成本相差很多,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它还是其它成分的测定基础。
食品中固形物:指食品内水分排除后的全部残留物,包括蛋白质、脂肪、组纤维、灰分等。
它们的含量可以用干基含量/湿基含量来表示。
一、水分存在的形态:分结合水和自由水。
结合水:食品中与其它成分结合在一起水。
此部分的水在沸点和冰点不发生相变;压榨不与组织细胞分离;不具有溶剂特性。
如:1)与蛋白质的活性基团(-OH,=NH,-NH3,-COOH,-CONH2)和碳水化合物的活性基团(-OH)以氢键相结合而不能自由运动的水;2)与蛋白质、淀粉水合作用和膨润吸收作用水分、以及某些盐类结晶水等。
自由水:包括动植物食品组织中通过毛细管作用力所吸存的不可移动的凝胶态水;存在于细胞外各种毛细管和腔体中的水;吸附于食品表面的吸附水。
此部分水具有水的基本特性,有相变,有溶剂特性,可以热力去除。
二、水分活度水分活度是指食品中水分存在的状态,表征水分与食品结合程度(游离程度)。
(1)水分活度值越高,结合程度越低;水分活度值越低,结合程度越高;(2)水分活度数值:用Aw表示,水分活度值等于用百分率表示的相对湿度;(3)水分活度的测试意义:Aw值对食品保藏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A W反映了食品与水的亲和能力程度,它表示了食品中所含水分作为化学反应和微生物生长的可用价值。
★《食品分析》最新版教案★(王永华戚穗坚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一章:食品分析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食品分析的概念、任务和意义。
2. 掌握食品分析的方法和分类。
3. 了解食品分析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1. 食品分析的概念和任务。
2. 食品分析的方法和分类。
3. 食品分析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食品分析的概念、任务、方法和分类。
2. 教学难点:食品分析的方法和分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讨论题目。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食品分析的概念和任务。
2. 讲解:食品分析的方法和分类。
3. 案例分析:食品分析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食品分析的发展趋势。
5. 总结:本章内容。
第二章:食品样品的采集与处理一、教学目标1. 了解食品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2. 掌握食品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技巧。
3. 了解食品样品的保存和运输方法。
二、教学内容1. 食品样品的采集方法。
2. 食品样品的处理方法。
3. 食品样品的保存和运输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食品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2. 教学难点:食品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技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实践操作、小组讨论。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践操作材料、讨论题目。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食品样品的采集和处理的重要性。
2. 讲解:食品样品的采集方法。
3. 实践操作:食品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技巧。
4. 讲解:食品样品的保存和运输方法。
5. 小组讨论:食品样品采集和处理的注意事项。
6. 总结:本章内容。
第三章:食品理化分析一、教学目标1. 了解食品理化分析的方法和意义。
2. 掌握食品理化分析的基本操作。
3. 了解食品理化分析的应用领域。
二、教学内容1. 食品理化分析的方法。
2. 食品理化分析的基本操作。
3. 食品理化分析的应用领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食品理化分析的方法和基本操作。
《食品分析》课程各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食品分析?食品分析所包括的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2.食品分析有哪些方法?每种方法的特点是什么?第二章食品样品的采集与处理1.简述食品分析的一般程序。
2.简述采样原则及方法。
试举例说明谷物样品、果蔬样品、罐头样品如何采样?3.名词解释:采样、检样、原始样品、平均样品4.采样前应做哪些准备?如何才能做到正确采样?5.说明预处理的目的和常用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进行预处理时应遵循什么原则?6.指出干灰化法和湿灰化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第三章感官检验及常用的物理检验方法1.常用的感官检验方法有哪几大类?各类方法的特点是什么?2.常用的物理检验法有哪些?以及它们的适用范围。
3.什么是相对密度?测定相对密度的方法有哪些?有何测定意义?第四章水分和水分活度的测定1.测定食品中水分的目的和意义。
2.食品中水分的存在形式?干燥过程主要除去的是哪一类水分?3.如何选择测定水分的方法?4.下列样品分别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干燥,为什么?a含果糖较高的蜂蜜、水果样品;b香料样品;c谷物样品。
5.卡尔.费休法适用于测定什么样品?滴定反应属于什么类型?6.用蒸馏法测定水分含量时,最常用的有机试剂有哪些,如何选择?如果馏出液浑浊,如何处理?7.说明常压干燥法、减压干燥法和蒸馏法测定水分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第五章碳水化合物的测定1.说明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原理。
用直接滴定定法测定还原糖为什么样液要进行预测定?怎样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度?2.直接滴定法测定食品中的还原糖是如何进行定量的。
为什么要用标准的葡萄糖溶液来标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此法中加入亚铁氰化钾的作用是什么?3.高锰酸钾法测定还原糖与直接滴定法有什么异同点?4.如何把握澄清剂的用量及排除样液中多余的铅?5.如何正确配制和标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及高锰酸钾标准溶液?6.测定还原糖时,加热时间对测定有何影响,如何控制?滴定过程中为何要在沸腾的溶液中进行,且不能随意摇动三角瓶?7.简述高锰酸钾法测定还原糖的原理并比较几种还原糖测定方法的异同点。
1、食品分析的一般程序是什么?(1) 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2) 样品的预处理(3) 成分分析(4) 分析数据处理(5) 分析报告的撰写2、什么叫样品的预处理?样品预处理的方法有哪六种?对样品进行分离、掩蔽、浓缩等操作过程——一样品的预处理。
样品预处理的方法有6种:有机物破坏法、溶剂提取法、蒸馏法、色层分离法、化半分离法、浓缩法。
3、采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采样遵循的原则:(1) 均匀,有代表性,反映全部组成,质量.卫生状况。
(2) 保持原有的理化指标,防止损坏或带入杂质。
4、有完整包装的物料200件,采样件数应该为多少件?采样件数√200/2 =10件5、什么是样品的制备?样品制备——一对样品进行粉碎或捣碎,混匀,缩分的过程6、采样分为三步,分别得到哪三种样品?采样分为三步,分别得到:检样,原始样品,平均样品。
7、食品分析的方法有哪些?食品分析的方法有:感官检测法;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微生物分析法;酶分析法;生物鉴定法。
第三章作业:1、什么是感觉?感觉的类型有哪些?感觉是客观事物(食品)的各种特性和属性通过刺激人的不同感觉器官引起兴奋,经神经传导反映到人脑的中枢神经,从而产生的反应。
感觉类型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
2、什么是感觉疲劳现象?感官在同一种刺激作用一段时间后,感官对刺激产生反应的灵敏度降低,感觉变弱的现象。
3、什么是感觉相乘现象?当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同时作用于感官时,感觉水平超出每一种刺激单独作用时叠加的效果。
4、什么是感觉消杀现象?当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同时作用于感官时,而降低了其中一种刺激的强度或使该刺激发生改变的现象。
5、什么是嗅技术?作适当用力的吸气(收缩鼻孔)或扇动鼻翼作急促的呼吸,并且把头部稍微低下对准被嗅物质使气味自下而上地通入鼻腔,使空气容易形成急驶的涡流,这样一个嗅过程就是嗅技术。
6、什么是“双盲法”感官检验?对样品密码编号.提供样品顺序随机化的感官检验一“双盲法”感官检验。
《食品分析》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食品分析的目的和任务1. 食品分析的定义食品分析是一种跨学科的技术活动,它综合运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微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对食品的组成成分、营养价值、安全性、品质特性等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
食品分析是食品科学研究和食品质量控制的基础。
2. 食品分析的目的(1)保障食品安全:通过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霉菌毒素等)、微生物污染情况,确保食品不含有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的物质。
(2)评估食品营养价值:分析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为消费者提供营养信息。
(3)监控食品品质:通过对食品的色泽、口感、气味、质地等感官特性的分析,以及物理和化学指标的测定,监控食品的品质变化。
(4)支持食品科学研究:为食品加工、储藏、运输等过程中的变化机制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5)促进食品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为食品安全法规和食品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 食品分析的任务(1)建立和完善食品分析方法:不断研究和开发新的分析技术,提高现有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
(2)进行食品质量控制: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进行质量检测,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3)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对食品中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监测和分析,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提供数据。
(4)进行食品真伪鉴别:通过分析手段鉴别食品的真伪,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二、食品分析的方法和发展方向1. 食品分析方法(1)化学分析法- 滴定法:通过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进行成分分析,如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
- 重量法:通过测量沉淀物的重量来确定样品中某成分的含量。
- 光度法:利用物质对光的吸收或发射特性进行定量分析,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仪器分析法- 光谱法:利用物质对光的吸收或发射光谱进行成分分析,如原子吸收光谱法、红外光谱法。
- 色谱法:根据物质在两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进行分离和分析,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