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要做那些检查才能确诊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2
脑肿瘤mrs比值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脑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肿瘤,常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困扰。
传统上,诊断脑肿瘤主要依靠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随着近年来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种新的诊断方法——磁共振磁力谱成像(MRS)逐渐被应用于脑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MRS是一种可以直接测定组织内代谢物浓度的影像学技术,通过检测不同化学物质之间的比值可以辅助医生诊断各种疾病。
在脑肿瘤的诊断中,MRS不仅可以发现肿瘤组织内的代谢活性,还可以对脑肿瘤的类型和恶性程度进行评估。
而脑肿瘤的MRS比值则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诊断标准,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脑肿瘤MRS比值诊断标准。
需要强调的是,MRS比值诊断标准是一种辅助性的诊断手段,不能替代传统的诊断方法。
在进行脑肿瘤的MRS检查时,医生首先会利用常规MRI技术确定肿瘤的位置和大小,然后再根据MRS的结果来进一步评估肿瘤的代谢情况。
在MRS检查中,医生通常会关注几个重要的代谢物比值,其中包括肿瘤组织内乳酸/胆碱(LA/Cho)比值、乳酸/丙酮/胆碱(LA/Ac/Cho)比值、N-乙酰乙氨酸/肌酐(NAA/Cr)比值等。
这些比值可以反映肿瘤组织内代谢活性的程度及恶性程度,对于鉴别恶性和良性肿瘤、评估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具体介绍一下不同MRS比值在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第一,LA/Cho比值。
LA是在缺氧情况下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而Cho则是胆碱的代谢产物。
在脑肿瘤中,LA/Cho比值通常会升高,尤其是在高度恶性的肿瘤中。
LA/Cho比值可以作为评估肿瘤代谢活性和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有助于医生判断肿瘤的性质和制定治疗方案。
脑肿瘤的MRS比值诊断标准是一种有益的辅助性诊断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MRS检查虽然可以提供丰富的代谢信息,但仍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病史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16·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1月 第31卷 第 1 期 总第174期【第一作者】李晓敏,女,住院医师,主要研究方向:DCE-MRI和DWI检查术前诊断脑胶质瘤。
E-mail:**************【通讯作者】张海三,男,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脑胶质瘤。
E-mail:**************·论著·DCE-MRI和DWI检查在术前诊断脑胶质瘤病变恶性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李晓敏1,2 张清恒1 张海三1,*1.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磁共振科(河南 新乡 453002)2.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核磁共振科(河南 漯河 462000)【摘要】目的 探究利用磁共振动态造影技术预测术前脑胶质瘤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关联。
方法 本次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12年9月~2020年5月收治的76例脑胶质瘤患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级和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将患者分为低级别胶质瘤(32例)和高级别胶质瘤(44例)。
对不同分级患者的(Ktrans)容积转运参数、(Ve)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ADC)表观扩散系数以及MVD进行比较。
经ROC分析,(Ktrans值、Ve、ADC、MVD)预测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意义,整理(Ktrans值、Ve、ADC与MVD)的相关性。
结果 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Ktrans值、Ve、MVD与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及ACD对比后,前两者对比后者属于较高的,后两者对比是后者较高的。
对ROC分析中,Ktrans值、Ve、ADC、MVD对于高级的曲线下面积是(0.746、0.812、0.682、0.668)。
Ktrans值和Ve与MVD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ADC与MVD呈现负相关。
结论 DCE-MRI术前可用于诊断脑胶质瘤相关参数,并显示其与患者的微血管密度(MVD)以及病变恶性程度之间的关联,为手术方案制定和预后评估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脑胶质瘤 irano标准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其诊断和治疗需要依据一系列的检查和评估。
其中,IRANO标准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临床实践指南,旨在为脑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统一的规范。
IRANO标准是一种综合性的指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诊断和评估1.临床表现和病史:脑胶质瘤患者通常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同时可能伴有癫痫、认知功能下降、运动障碍等表现。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的出现时间、发展速度、伴随症状等。
2.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胶质瘤的重要手段。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头颅CT、MRI等,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
3.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脑胶质瘤的金标准。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病理学检查方法,如组织活检、立体定向穿刺等,以获取肿瘤的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诊断。
二、治疗1.手术切除:对于能够手术切除的脑胶质瘤,应优先考虑手术切除。
手术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同时保护周围正常的脑组织。
手术方式可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生长特点等因素进行选择。
2.放疗和化疗:对于无法手术或手术切除不彻底的脑胶质瘤,可考虑进行放疗和化疗。
放疗通过高能射线杀死肿瘤细胞,化疗则通过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具体的放疗和化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3.靶向治疗:近年来,靶向治疗在脑胶质瘤的治疗中逐渐得到应用。
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或抗原,通过抑制其功能或增加其敏感性来杀死肿瘤细胞。
具体的靶向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理学特点进行选择。
三、随访和复查1.定期随访:脑胶质瘤患者需要在治疗后定期进行随访,以监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情况。
随访的时间间隔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2.定期复查:脑胶质瘤患者在随访期间需要进行定期复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
复查的方法应包括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完整版)一、概述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
本规范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
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三大类。
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或活检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
目前主要的分子病理标记物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状态(co-deletion)、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基因(ATRX)突变、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人组蛋白H3.3(H3F3A)K27M突变、BRAF基因突变、PTPRZ1-MET基因融合、miR-181d、室管膜瘤RELA 基因融合等1,2。
这些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并获得足够肿瘤标本用以明确病理学诊断和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
脑胶质瘤整合病理诊断流程以及分级标准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本文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e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s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脑胶质瘤是一种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通常具有高度侵袭性和高度复发性。
磁共振多模态影像在脑胶质瘤诊断及分级中的应用研究发表时间:2017-01-19T10:47:41.070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31期作者:南细柳[导读] 在临床上,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脑部肿瘤,属于一种原发性的肿瘤。
(浠水县人民医院核磁共振室湖北黄冈 438200)【摘要】目的:分析对脑胶质瘤进行诊断与分级时应用磁共振多模态影像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35例于2015年1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胶质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磁共振检查,获取多模态影像,对其检查过程与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35例患者中,26例为单发肿瘤,9例为多发肿瘤,34.3%为低级别患者,65.7%为高级别患者,高、低级别患者的肿瘤瘤体、肿瘤水肿带rFA、rADC值比较有差异存在,(P<0.05)。
结论:在脑胶质瘤患者中,磁共振多模态影像有较大应用价值,不但可使诊断准确率提升,而且能够进行准确分级,为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可靠性依据。
【关键词】磁共振多模态影像;脑胶质瘤;诊断;分级【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1-0099-02 在临床上,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脑部肿瘤,属于一种原发性的肿瘤,此种肿瘤一般没有明显的影像学特征,进行诊断时,常会与脑膜瘤、转移癌、脑脓肿等混淆,使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1]。
近年来,临床上将磁共振多模态影像应用到了脑胶质瘤的诊断中,此种方法由传统的磁共振检查发展而来,将人体功能、解剖、可能对人体功能造成影响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可使脑胶质瘤的诊断准确率提升。
本次研究对35例脑胶质患者的磁共振多模态影像检查过程与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脑胶质瘤诊断与分级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研究呈现如下。
1.对象以及方法1.1 研究的对象在2015年1月—2016年8月这一期间因患脑胶质瘤进入我院治疗的患者中选择35例为此次研究对象,男性例数/女性例数=18:17,35岁~65岁,平均年龄(50±6.5)岁,所选患者均在相关临床检查下被证实为脑胶质瘤,已经手术病理学证实。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前言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本规范旨在指导临床医生进行脑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失能率,提高治疗效果。
二、诊断2.1 临床表现脑胶质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根据肿瘤部位不同,表现也会有所差异。
常见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癫痫、视力障碍、运动或感觉障碍等。
对于怀疑脑胶质瘤的患者,应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等。
2.2 辅助检查脑胶质瘤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和PET-CT等。
其中MRI是最为敏感和特异性的检查方法,尤其是对于低度恶性的胶质瘤,MRI的诊断价值更为重要。
2.3 病理诊断脑胶质瘤的病理类型较多,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弥漫性胶质母细胞瘤等。
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类型、分级及分子学特征等,对于指导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三、治疗3.1 手术治疗手术是目前治疗脑胶质瘤的主要方法,旨在实现肿瘤的完全切除或最大限度切除。
手术切除的范围和程度应根据肿瘤位置、大小、病理类型及分级等进行评估,同时需要考虑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
3.2 放疗治疗放疗是脑胶质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延长生存期和控制病情进展。
常用的放疗方式包括传统的外放疗和近年来发展的精准放疗技术,如三维适形放疗、强度调控放疗等。
放疗的适应证、剂量、范围及模式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3 化疗治疗化疗是辅助手段,可在手术和(或)放疗后用于减轻病情和控制病情进展。
目前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顺铂、卡铂、依托泊苷等。
化疗方案的制定需根据肿瘤类型、病变程度、分子学特征等进行评估。
3.4 综合治疗针对高度恶性的胶质瘤,通过综合治疗,如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可以进一步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
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对患者并发症的管理和精神状态的支持。
四、随访4.1 随访方案脑胶质瘤的治疗并非一劳永逸,随访是十分重要的。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脑胶质瘤诊疗规范(xx年版)一.概述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
本规范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
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三大类。
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或活检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
目前主要的分子病理标记物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状态(co-deletion).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基因(ATRX)突变.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人组蛋白H3.3(H3F3A)K27M突变.BRAF基因突变.PTPRZ1-MET基因融合.miR-181d.室管膜瘤RELA基因融合等1,2。
这些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并获得足够肿瘤标本用以明确病理学诊断和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由于其生长部位特殊、侵袭性强以及治疗难度大,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脑胶质瘤的诊疗水平,规范诊疗流程,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特制定以下脑胶质瘤诊疗规范。
一、诊断1、临床表现脑胶质瘤的症状因肿瘤的位置、大小和生长速度而异。
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癫痫发作、肢体无力、感觉障碍、言语不清、视力下降等。
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应高度警惕脑胶质瘤的可能。
2、影像学检查(1)头颅 CT:可初步了解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是否有出血、钙化等情况。
(2)头颅 MRI:是诊断脑胶质瘤的重要手段,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边界、周围水肿情况以及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
增强 MRI 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血供情况。
3、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脑胶质瘤的金标准。
通过手术切除、立体定向活检或开颅活检等方式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分析,以明确肿瘤的类型、级别和分子特征。
二、分类和分级脑胶质瘤根据组织学特点可分为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级标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级别越高,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预后越差。
三、治疗1、手术治疗手术是脑胶质瘤治疗的重要手段。
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切除肿瘤,减轻肿瘤负荷,缓解症状,同时为后续的治疗提供病理诊断依据。
对于低级别胶质瘤,如果肿瘤位于非功能区,应争取全切;对于高级别胶质瘤,由于其侵袭性强,难以完全切除,但也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
2、放射治疗放疗是脑胶质瘤术后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
对于高级别胶质瘤,术后应尽早开始放疗;对于低级别胶质瘤,如果存在高危因素(如肿瘤未全切、年龄大于 40 岁等),也应考虑放疗。
放疗的方式包括常规放疗、立体定向放疗等。
3、化学治疗化疗在脑胶质瘤的治疗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替莫唑胺、卡莫司汀等。
化疗可以在术后与放疗同步进行,也可以在放疗结束后进行辅助化疗。
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脑部肿瘤,起源于星形细胞或神经胶质细胞,通常病理上表现为恶性。
其病理诊断标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都至关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胶质瘤的病理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家对组织标本的细致观察和评估,同时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得出准确的诊断。
关于胶质瘤的病理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组织学形态特征胶质瘤的组织学形态特征是病理学家最常用的诊断依据之一。
在显微镜下观察,胶质瘤的细胞呈星形或梭形,胶质细胞核大而异形,胞浆丰富,胶质纤维增生明显。
胶质瘤的增生呈现不规则状,可形成明显的网状结构或血管模拟,伴有炎症细胞浸润等特征,并且通常具有高度核分裂活性。
二、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在胶质瘤的病理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肿瘤标本进行多种抗体染色,可以检测特定的蛋白质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常用的标记物包括GFAP(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53等。
阳性GFAP染色结果表明肿瘤起源于星形胶质细胞,Ki-67阳性率高则提示肿瘤增殖活性明显,p53过表达则可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检测在胶质瘤的病理诊断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或表达水平,可以为病理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经典的例子包括IDH(异柠檬酸脱氢酶)基因突变和MGMT(O6-甲基化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甲基化状态等。
IDH突变通常出现在低级别胶质瘤中,而MGMT甲基化状态则与对放疗药物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胶质瘤的病理诊断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组织学形态特征、免疫组化染色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多方面信息,以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准确的病理诊断方法出现,为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
希望通过科学家和医生的共同努力,未来能够更好地控制和治疗这种疾病,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脑胶质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胶质瘤(glioma)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为常见的原发性肿瘤,脑肿瘤中胶质瘤发病率最高,约占半数,其中75%为星形细胞瘤。
1 材料与方法收集--哈密红星医院放射科2010年7月~2012年12月及河南省人民医院放射科2013年5月~2013年11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3例脑胶质瘤,包括弥弥漫型星形细胞瘤13例、胶质母细胞瘤10例、少突胶质细胞瘤7例、室管膜瘤6例、脉络丛乳头状瘤及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各5例、混合性胶质瘤4例、间变型星形细胞瘤2例、间变型室管膜瘤1例。
年龄:3岁~73岁,平均45岁,性别:男30例,女23例。
采用GE1.5T及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常规行SE序列T1WI和T2WI轴切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DWI及ADC图。
扫描参数T1WI:TR 400ms,TE 14ms;T2WI:TR 5000ms,TE 128ms;视野(FOV)24cm,层厚6mm,间距2mm,矩阵256256,激励次数(NEX)2。
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增强扫描使用Gd-DTPA,剂量为0.2ml/kg体重,注射流率为3ml/s。
2 结果2.1 30例星形细胞瘤2.1.1 13例弥漫型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为2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瘤周水肿明显,2例为薄壁环状强化(其中1例为多环状,1例为单环状),11例为T1WI等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水肿不明显,增强扫描6例无强化,3例不均匀斑点、片状轻中度强化,2例斑片状明显强化。
2.1.2 5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为2例为囊实性,2例为大囊壁伴壁结节,T1WI 呈等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瘤周无水肿,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壁结节明显强化,最大囊壁直径达5.5cm,1例为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瘤周无水肿,增强扫无强化。
2.2 7例少突胶质细胞瘤MRI表现为均T1WI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均含囊变及钙化灶,瘤周轻中度水肿,增强扫描呈轻中度斑点状、线条状强化。
大脑胶质瘤病一概述大脑胶质瘤病(GC),又名弥漫性星形细胞瘤、脑弥漫性胶质瘤等,是一种临床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性疾病。
本病特征为:病变浸润性或多发性生长,涉及2个及以上脑叶。
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将其归属于神经上皮组织肿瘤中的星形细胞肿瘤,恶性程度为3级。
GC的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一般为亚急性起病,进行性加重。
若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头痛、偏瘫和癫痫发作,影像学上显示脑实质内多个脑叶受累的病变,应考虑本病。
目前该病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基本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
二病因大脑胶质瘤病来源目前尚不清楚,有三种主要学说:脑神经胶质细胞胚胎发育障碍,导致瘤细胞样畸变,最终形成离心样弥漫分布的肿瘤;可能由单发肿瘤经内在广泛扩布或区域性转移扩散;肿瘤为多中心起源,瘤细胞经进一步离心扩散呈弥漫性浸润。
目前多认为它是在一定的内外因素作用下大范围的胶质细胞间变所致,同时瘤细胞沿着脑白质内的传导束向远处浸润扩散,而扩散的瘤细胞在适宜的部位和内外因素作用下又发展成为另一相对独立的瘤巢。
有人认为,脑胶质瘤可能来源于胚胎组织或为慢性炎症影响的结果,如脑梗死的亚急性期、多发性硬化、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等,它们均可合并有明显胶质细胞增生。
胶质瘤病分子水平的研究很少,分子水平改变还是很大的未知领域。
ChristianM报道,在胶质瘤病中存在P53的改变,但这并不是病情恶化的必要条件。
三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和癫痫反复发作,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与精神障碍。
其常见的症状依次为:皮质脊髓束受累占58%,智能减退或痴呆占44%,头痛占39%,癫痫发作占38%,脑神经损害占37%,颅内压增高占34%,脑脊液受累占33%。
四检查影像学检查示病变弥散,侵犯大脑半球2个或2个以上脑叶。
CT平扫病灶可呈高密度、低密度或等密度,病变边界欠清楚,同一病例不同病灶密度也可不相同。
病灶可强化或不强化,瘤周多有不同程度水肿。
脑神经胶质瘤病的诊断和治疗(附7例报道) 【中图分类号】r739. 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061-01【摘要】目的:探讨脑神经胶质瘤病的临床特征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7例我院收治的脑神经胶质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 :5例患者有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7例患者均行ct检查,其中3例同时行mri检查。
共发现21个病灶。
所有患者均行开颅手术治疗。
3例行肿瘤完全切除的患者获得长期存活。
结论:脑神经胶质瘤病需与脑转移肿瘤相鉴别。
mri扫描对脑神经胶质瘤诊断有一定的价值,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
手术切除肿瘤并辅以放、化疗。
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延长其生存时间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脑神经胶质瘤病;诊断;治疗【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liomatosis cerebri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7 patients with gliomatosis cerebri in our hospital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five cases had symptoms of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and 21 foci were found by ct or mri scans. allfoci had paratumoral edema in different degree. all patients with gliomatosis cerebri received craniotomy, 3 patients who received complete removal of tumors had a long survival.conclusion gliomatosis cerebri should be differentiated from metastatic tumor. mri scan is valuable to establish the diagnosis. the final diagnosis should be confirmed by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combination of surgical resection, post-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could prolong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gliomatosis cerebri.【key words】gliomatosis cerebri; diagnosis; treatment 脑神经胶质瘤是来源于神经上皮细胞的肿瘤,是神经系统较常见的肿瘤,占全部颅内肿瘤的40%-50%。
中国胶质瘤指南
胶质瘤的定义和分类
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由胶质细胞形成。
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胶质瘤被分为四个等级,其中一级和两级为良性肿瘤,三级和四级为恶性肿瘤。
胶质瘤的症状和诊断
胶质瘤的症状包括头痛、晕厥、恶心和呕吐、精神失常等。
诊断胶质瘤需要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头部CT或MRI可用于确定嗜铬细胞瘤的病变位置和大小。
胶质瘤的治疗
目前针对胶质瘤的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多种方法。
手术切除是目前胶质瘤治疗的首要选择,但由于胶质瘤的位置和大小不同,手术切除并不能完全去除瘤体。
放疗和化疗是在手术切除后进行的辅助治疗。
胶质瘤治疗中的综合护理
在胶质瘤治疗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综合护理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
综合护理包括饮食调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在药物治疗方面,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针对胶质瘤的靶向药物,这些药物对提高治疗效果有明显的作用。
胶质瘤的预后和复发
胶质瘤的预后和复发与治疗的效果有很大关系。
良性肿瘤的预后较好,恶性肿瘤的预后则较差。
胶质瘤的复发率相对较高,需要密切的随访和治疗。
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肿瘤,胶质瘤的治疗和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综合护理和治疗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加强科研和临床实践有助于提高胶质瘤治疗的效果和预后,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脑胶质瘤要做那些检查才能确诊
脑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起源于神经间质细胞,即神经胶质、室管膜、脉络丛上皮和神经实质细胞,即神经元。
脑胶质瘤发病率在脑肿瘤中比较高,而且恶性程度非常高,因此早期诊断非常关键。
下面介绍诊断脑胶质瘤的具体方法。
1、超声波检查
可帮助定侧及观察有无脑积水。
对婴儿可通过前囟进行B型超声扫描,可显示肿瘤影像及其他病理变化。
2、脑电图检查
神经胶质瘤的脑电图改变一方面是局限于肿瘤部位脑电波的改变。
另一方面是一般的广泛分布的频率和波幅的改变。
这些受肿瘤大小、浸润性、脑水肿程度和颅内压增高等的影响,浅在的肿瘤易出现局限异常,而深部肿瘤则较少局限改变。
在较良性的星形细胞瘤、少枝胶质细胞瘤等主要表现为局限性δ波,有的可见棘波或尖波等癫痫波形。
大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可表现为广泛的δ波,有时只能定侧。
3、脑脊液检查
作腰椎穿刺压力大多增高,有的肿瘤如位于脑表面或脑室内者脑脊液蛋白量可增高,白细胞数亦可增多,有的可查见瘤细胞。
但颅内压显著增高者,腰椎穿刺有促进脑疝的危险。
故一般仅在必要时才做,如需与炎症或出血相鉴别时。
压力增高明显者,操作应慎重,勿多放脑脊液。
术后给予甘露醇滴注,注意观察。
4、放射性同位素扫描(Y射线脑图)
生长较快血运丰富的肿瘤,其血脑屏障通透性高,同位素吸收率高。
如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显示同位素浓集影像,中间可有由于坏死、囊肿形成的低密度区,需根据其形状、多发性等与转移瘤相鉴别。
星形细胞瘤等较良性的神经胶质瘤则浓度较低,常略高于周围脑组织,影像欠清晰,有的可为阴性发现。
5、放射学检查
包括头颅平片,脑室造影、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PET-CT等。
头颅平片可显示颅内压增高征,肿瘤钙化及松果体钙化移位等。
脑室造影可显示脑血管移位及肿瘤血管情况等。
这些异常改变,在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肿瘤有所不同,可帮助定位,有时甚至可定性。
CT扫描的诊断价值更大,静脉注射对比剂强化扫描,定位准确率几乎是100%,定性诊断正确率可达90%以上。
它可显示肿瘤的部位、范围、形状、脑组织反应情况及脑室受压移位情况等。
但仍需结合临床综合考虑,以便明确诊断。
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能区别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可得到与CT相似的图像,并能观察肿瘤的生长代谢情况。
6、核磁共振
对脑瘤的诊断较CT更为准确,影像更清楚,可发现CT所不能显示的微小肿瘤。
原文链接:/410njzl/2015/0817/229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