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预防接种后副反应的
- 格式:ppt
- 大小:527.50 KB
- 文档页数:2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聚集性/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接种地点,使用同品种疫苗发生的2例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分成以下五种类型: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与疫苗的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等因素有关 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极低,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
2.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疫苗质量问题包括疫苗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外源性因子、出厂前检定等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疫苗生产规范或标准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性的反应。
心因性反应与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无关 (二) 常见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AEFI 一般反应 异常反应 疫苗质量事故 接种事故 偶合症 心因性反应1、一般反应:一般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病情轻微,多于数天内恢复,一般不需要临床处置⑴局部反应:临床表现:主要有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硬结等(接种BCG后出现局部红肿,化脓或溃疡,结痂,疤痕;接种吸附疫苗后出现硬结);注射部位红肿、硬结按纵横平均直径分为轻度(<15mm)、中度(15~30mm)和重度(﹥30mm)。
乡卫生院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处理应急方案范本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是乡卫生院预防接种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当采取及时、科学的处理措施,保障接种对象的健康和安全。
下面是一份乡卫生院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处理应急方案范本,供参考。
一、概述乡卫生院是乡镇居民及周边地区的主要接种场所,预防接种的安全和有效性是乡卫生院的重要职责之一。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处理应急方案旨在规范乡卫生院在处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时的操作流程和措施,确保及时、有效的处理,保障接种对象的健康和安全。
二、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分类1. 副反应:预防接种后出现的一般不适症状,如局部红肿、发热、疼痛等。
2. 轻度不良反应:预防接种后出现不适症状较严重,需要加强观察和处理,如过敏反应、持续发热等。
3. 中度不良反应:预防接种后出现较重的不适症状,需要及时处理并进行进一步观察,如高热、呼吸困难等。
4. 严重不良反应:预防接种后出现严重的不适症状,威胁到生命安全,需要立即处理并采取紧急救治措施。
三、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处理流程1. 预防接种前:在接种前,应向接种对象及家长提供充分的知情同意和告知,告知接种的重要性、安全性和可能的不良反应,了解接种对象的健康状况及过敏史等,判断是否适合接种。
2. 预防接种过程:(1)接种前准备:查看接种对象的疫苗接种证明、健康档案等信息,确认接种对象身份和接种适龄。
(2)接种注射:严格按照接种程序和操作规范进行接种注射,确保接种器具的清洁消毒和针头的正确使用。
3. 预防接种后:(1)观察期:接种后应让接种对象及家长等待一定时间,在场地内进行观察,观察是否发生不良反应。
(2)不良反应处理:根据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局部红肿可轻度观察,过敏反应及严重不良反应需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与上级医疗机构联系,做好转诊准备。
四、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处理措施1. 副反应处理:(1)局部红肿:通常为正常的接种反应,可给予局部冷敷或口服退烧药物缓解症状。
儿童保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摘要:疫苗接种是人类抵御传染病侵袭最重要、最经济、最有效、最方便的措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和公共卫生形象的具体体现。
儿童疫苗接种,是在监测某些特定传染病和分析人群免疫状况的基础上进行的,本文围绕儿童卫生机构的ADR观察与护理展开探讨,梳理了儿童保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相关原因,并提出了加强对儿童预防接种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旨在促使预防接种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可以为预防和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儿童保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护理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预防工作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儿童健康的预防工作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
在注射疫苗时,接种护士经常会遇到一些不良反应。
接种疫苗的护士在遇到这些异常反应时需要保持冷静,如果不能及时处理这些异常反应,可能会损害疫苗接种人员的健康。
大量的疫苗接种临床资料表明,接种疫苗的儿童有不同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发生不仅会影响疫苗接种的效果,同时也会导致孩子们对疫苗产生不舒服和排斥[2]。
因此,如何减少儿童免疫缺陷的发生,并增加其治疗效果,对当前临床疫苗接种形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儿童保健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研究数据表明,小儿麻痹症和白喉的发病率可降低近100%,麻疹和腮腺炎的发病率可降低99%,风疹和百日咳的发病率可降低97%以上[3]。
截止2023年,我国教育部门基于《条例》相关要求,多次强调要做好托幼机构和学校的预防接种工作,加强对传染病防治的责任,增强教育部门的意识。
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是指合格疫苗在实施标准疫苗接种期间或之后对受试者器官和组织的不良反应。
由于疫苗的特点、个体差异、接种时间等原因,儿童在接种疫苗时可能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即不良反应。
根据其性质可分为以下三类:(一)一般反应一般反应一般在接种后24小时左右出现。
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腹泻、高热、穿刺部位肿胀、炎症等症状,均为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
接种疫苗后的反应[摘要]大多数疫苗接种后是不会引起严重反应的。
但由于每个孩子的体质不同,在进行预防接种后,可能会出现一些轻重不同的反应。
[关键词]疫苗;反应;预防接种疫苗后的反应主要的有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发生过敏反应也是很少的。
为了保证安全,减少反应,各种预防接种必须在孩子身体健康的时候进行。
如果孩子有病,就暂时不要接种。
一般反应如下:1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三联疫苗)两者的副反应很相似:注射部位疼痛和肿胀,罕见情况下在注射后24h会出疹,百日咳疫苗部分会引起一半左右的儿童注射部位发热、红肿和触痛;也可以引起全身发热和易激惹。
也有在疫苗注射后发生大脑炎症的报道,非常罕见(1/110000)以至于不能明确是由疫苗引起,还是由注射的其他物质引起。
考虑这些副反应和并发症时,必须同时考虑疾病本身引起的更加严重的并发症。
有一种新型的百日咳疫苗,这种疫苗不使用全部的灭活细菌,只使用其一部分成分。
这种疫苗称为无细胞型-DTaP。
现在已经获准应用于婴儿,具有很小的副反应。
2脊髓灰质炎口服后一般无副反应,个别人有发烧、恶心、呕吐、腹泻和皮疹,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对症治疗。
最严重可产生疫苗合并症,即疫苗相关的脊灰病例(V APP),具体分为服苗相关病例与服苗者接触相关病例。
服苗相关病例主要见于初次服苗者,接触病例多见于服苗儿童的同一家庭的成员,临床表现呈典型脊灰的表现,且留有残余麻痹。
V APP多见于首次服苗者,多由Ⅱ和Ⅲ型疫苗株所致。
免疫缺陷者发病率高于正常人。
3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这些疫苗通常在一次注射时同时给予。
疫苗的麻疹部分有时会引起轻度出疹和注射5~12d后发热;孩子下颌部位出现轻度肿胀的情况非常罕见,可能是由于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引起的轻度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的风疹部分有时会引起关节痛和肿胀,罕见的情况下,会引起上下肢神经纤维炎症。
4HiB疫苗孩子注射部位可能出现硬结、发红或肿胀,但发生率很低(1/60),有时会有轻度发热。
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报告制度
1、应报告的预防接种副反应如下:
接种后:无其它原因腋温≥38.5℃;主诉临床症状超过24小时。
免疫接种后24小时内发生:过敏性休克;不伴过敏性休克的过敏反应;持续性(3小时以上)哭闹;晕厥;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癔病或群发性癔病。
免疫接种后5天内发生严重局部反应:脓毒血症;注射部位脓肿(细菌性/无菌性)。
免疫接种后15天内发生:惊厥(包括热性惊厥和癫痫发作);脑病;脑炎、脑膜炎;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过敏性紫癜。
免疫接种后3个月内发生:急性弛缓性麻痹; 臂丛神经炎;血小板减少。
卡介苗免疫接种后1-12个月发生:淋巴结炎;播散性卡介苗感染;骨炎/骨髓炎;
无时间限制:任何引起死亡、住院治疗和医生或公众认为与接种有关的其它严重或罕见的健康损害。
2、建立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登记本,专人负责。
3、发生预防接种副反应后,应及时进行必要的处理,在2小时内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同时填写预防接种副反应报告卡。
4、如出现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组织器官损伤、群体性预防接种副反应或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时,报告人应在发现当时内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5、接种人员妥善保存与接种副反应有关的物证和接种资料,积极配合上级的调查,提供有关情况。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聚集性/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接种地点,使用同品种疫苗发生的2例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分成以下五种类型: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与疫苗的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等因素有关 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极低,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
2.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疫苗质量问题包括疫苗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外源性因子、出厂前检定等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疫苗生产规范或标准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性的反应。
心因性反应与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无关(二) 常见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1、一般反应:一般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病情轻微,多于数天内恢复,一般不需要临床处置⑴局部反应:临床表现:主要有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硬结等(接种BCG 后出现局部红肿,化脓或溃疡,结痂,疤痕;接种吸附疫苗后出现硬结);AEFI 一般反异常反疫苗质量事故 接种事偶合症 心因性反应注射部位红肿、硬结按纵横平均直径分为轻度(<15mm)、中度(15~30mm)和重度(﹥30mm)。
儿童预防接种副反应原因分析及对策摘要:目的:对儿童在进行预防接种时产生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分析控制副反应的对策。
方法:选取近三年来,在我卫生院进行预防保健接种的0-7岁的59例儿童的接种副反应登记记录资料,同时还搜集了同一时期的接种儿童人数以及各种疫苗的使用量等等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近三年来,我卫生院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的常规使用疫苗共15种,其中产生了接种副反应的疫苗有12种,这12种疫苗一共接种了53375人次,据副反应登记册来看,其中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发生率为11.05/万。
在进行同一种疫苗接种时,伴随着接种次数的增加,出现副反应的概率也在增大。
接种疫苗的59例儿童均发生局部或者全身副反应。
接种儿童发生副反应的时间最多的是在接种完24小时出现。
研究的59例儿童都发生了预防接种副反应,这些副反应经过及时适当地处理最终都得以痊愈,副反应持续的时间以2-7小时为主,最长的持续达到32小时,此过程中无致残或死亡病例出现。
结论:针对引发儿童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原因对其进行处理,在接种之前,要对儿童的身体状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做好解释与疏导工作,化解家长的紧张情绪,使家长及时的采取有效地措施,积极地配合做好儿童预防接种副反应处理工作;接种医师在进行接种时,要严格按照安全接种的各项无菌操作规程进行。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预防接种副反应发生率【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80-02为探究儿童预防接种中出现副反应的原因及应对策略,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研究成果。
现将报告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选取自近三年来,在我卫生院进行预防保健接种的0-7岁的59例儿童的接种副反应登记记录资料,同时还搜集了同一时期的接种儿童人数以及各种疫苗的使用量等等资料。
1.2研究方法。
将预防接种的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诊断发生副反应的标准依照《免疫预防与疾病控制》中的相关标准进行判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