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 2.4《诗经》两首 之《氓》公开课教学课件 (共28张PPT).pptx1
- 格式:pptx
- 大小:1010.45 KB
- 文档页数:28
人教版《氓》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氓》的诗意和主题,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分析《氓》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 《氓》的诗意和主题2. 《氓》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氓》的诗意和主题的理解。
2. 《氓》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2 教学难点1. 对《氓》的深层次主题的理解。
2. 对《氓》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的深入分析。
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氓》的诗意和主题,分析《氓》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2 教学手段1. 教科书:提供《氓》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解释。
2.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1. 引入《氓》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引导学生关注《氓》的诗意和主题。
4.2 教学新课1. 讲解《氓》的诗意和主题。
2. 分析《氓》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4.3 课堂互动1.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回答学生的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
4.4 课堂小结1. 总结《氓》的诗意和主题。
2. 总结《氓》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估5.1 课后作业1. 复习《氓》的诗意和主题。
2. 深入研究《氓》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5.2 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度:学生的讨论和思考的表现。
2. 课后作业:学生的复习和研究的质量。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1. 介绍《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公开课优秀课件•课程背景与目标•教学内容与重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与步骤目录•教学评价与反馈•资源整合与共享01课程背景与目标新教材《氓》简介《氓》是一篇古代文学作品,被选入人教版新教材。
该作品以古代民间生活为背景,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精神。
《氓》具有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学生学习古代文学和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篇目之一。
示范课公开课是一种教学交流和研究活动,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示范课公开课,可以展示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同时,示范课公开课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示范课公开课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知识与技能了解《氓》的文学背景、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学习如何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氓》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和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课件封面设计课件目录设计教学内容呈现教学互动环节课件设计思路01020304简洁明了的封面,包含课程标题、作者姓名等信息,突出课程主题。
清晰的目录结构,便于学生和教师快速了解课件内容和教学流程。
通过文字、图片、音频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感。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如提问、讨论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02教学内容与重点逐句逐段讲解《氓》的原文,包括生僻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结构的分析。
阐述《氓》的背景和作者概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文。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氓》的语言韵味和表达技巧。
《氓》原文解读探讨《氓》中反映出的社会现实和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
2.4 诗经《卫风·氓》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能力。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3.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4.深刻体会《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情感目标5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积极的爱情观。
二导入《说文解字》:“氓,民也。
”民,郭沫若《甲骨文研究》说:“周代作一左目形而有刃物以刺之。
”“周人初以敌囚为平民,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征。
”由此可知,氓是奴隶,是庶民。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⒈简介《诗经》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间)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诗》被当作儒家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补充:“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首。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作品分类:风、雅、颂《诗经》中作品按其表现内容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十五国风” (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郑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内容生动活泼而富有生活气息,是现实主义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共105篇。
“大雅”用于隆重盛大的宴会典礼,“小雅”则用于一般的宴会典礼。
部分小雅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用的歌词。
表现手法:⑴大量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⑵四言为主,章节复沓,反复咏叹。
作品内容:史诗、讽刺诗、爱情诗、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等样样都有。
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地位和影响:《诗经》作为儒家教育的经典,有“不学《诗》,何以言”之说。
2024年部编版语文课件《氓》公开课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版语文教材第四册,《氓》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分析课文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学习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诗词意境;掌握重点词汇、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2. 学习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掌握重点词汇、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提升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掌握重点词汇、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讨论关于“爱情”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课文分析:a. 分析课文主题,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所表达的爱情观。
b. 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氓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对氓的情感态度。
c. 分析故事情节,掌握课文结构。
4. 诗歌表现手法学习:a. 通过例句讲解,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b. 学生进行随堂练习,运用所学手法创作诗句。
5. 重点词汇、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学习:a. 讲解重点词汇、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b. 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主题:爱情观2. 人物形象:氓3. 诗歌表现手法:寓情于景、对比、象征等4. 重点词汇、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诗歌表现手法,创作一首关于爱情的诗歌。
b. 选择一个重点词汇、句子结构或修辞手法,分析其在课文中的应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关于爱情的古代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部编版语文课件《氓》公开课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高中一年级《氓》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氓》全文的解读,分析其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现实意义;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句式等;结合课文背景,探讨古代婚姻制度及女性地位。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氓》一课的生僻字、词、句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主题思想,了解古代婚姻制度及女性地位。
3. 领悟课文的艺术特色,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句式;《氓》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古代婚姻制度及女性地位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婚姻故事,引发学生对古代婚姻制度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课文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纠正发音,理解课文内容。
3. 字词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主题思想,探讨古代婚姻制度及女性地位。
5. 艺术特色讲解: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比兴、对仗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氓》2. 重点字词:羁、绊、謇、谇等。
3. 主题思想:古代婚姻制度及女性地位。
4. 艺术特色:比兴、对仗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氓》,并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氓》的主题思想。
(3)从艺术特色角度,评价《氓》的文学价值。
2. 答案:(1)见教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诗经》其他篇目,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2)开展课堂讨论:探讨古代婚姻制度对现代婚姻观念的影响。
高中语文获奖公开课《氓》教案氓教学目标:1、研究《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一、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诗经》中的《蒹葭》,教师:今天我们再来研究《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共305篇,以是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理想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XXX,共105篇是宫庭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XXX、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XXX。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引入《氓》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指导诵读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五、词汇掌握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XXX说—脱等等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以为泣涕子贿宴)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ēi愆:XXX将:qiāng载:XXX于:XXX说:tuōXXX:cú汤:shāng裳:cháng靡:XXX:xí角:jiǎo六、小组讨论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明确:恋爱婚变决绝(板书)七、自主合作探讨《氓》是一首叙事诗。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4《诗经》两首氓》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及其典型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国学经典的热爱,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学情分析
《氓》出自《诗经》,是高中人教版必修二的篇目,作为中国诗歌源头的《诗经》,其爱情诗灿若繁星,令人赏心悦目。
如《关雎》、《蒹葭》。
《氓》是《诗经》里弃妇诗的翘楚。
高一学生通过初中古诗词的学习,对国学经典中的诗歌有了一定的鉴赏评价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品读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情感。
2、培养对国学经典的热爱,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通过合作探究,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及其典型意义。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诗经氓>
一、导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中的男子爱得凄婉;“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中的男子爱得热烈;“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击鼓》里的恋人爱得浪漫。
吟唱爱情的美丽诗篇占了《诗经》的三分之一,下面就让我们跨越时空,再一次去聆听这首三千年前的流行情歌——《诗经.卫风.氓》。
2【讲授】《诗经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