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政治非选择题答题逻辑与规范 (共71张PPT)
- 格式:pptx
- 大小:2.39 MB
- 文档页数:2
高中政治非选择题答题思路《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有关“价格变动与物价稳定”的命题1.分析价格变化的原因[设问模式]分析×××价格不断上涨(下降)的原因。
[答题指导]用经济生活中有关价格的理论去分析。
[答题要素]价值+供求+货币供应量+市场缺陷+经济政策+流通环节[答题模板](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越大,商品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商品价格越低。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3)货币供应量:如果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物价会上涨;相反,物价会降低。
(4)市场的缺陷: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
(5)国家经济政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通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以及财政支出的数量,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物价稳定。
(6)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商品流通不畅,也会引起价格上涨。
2.稳定物价的措施[设问模式]政府为稳定物价所采取措施的经济生活依据是什么?[答题指导]用经济生活中有关物价稳定的措施去分析。
[答题要素]科技管理+发展生产+货币供应量+市场监管+宏观调控+流通环节[答题模板](1)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2)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
(3)合理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
(4)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
(5)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
(6)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3.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设问模式]政府为什么要对×××价格进行调控?[答题指导]运用宏观调控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
[答题要素]物价影响生活+宏观调控的原因、目标+市场规律+以人为本[答题模板](1)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
2018年高考政治选择题解题思路和方法(高考考前突破)一、选择题干扰方式揭秘1、如何排除似是而非式干扰特点:这类题目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识组成干扰题肢,主要考査考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比如:“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似是而非式的干扰,正确说法应该是“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对策: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根据所学理论和题干的规定性,对相关题肢逐一辨析,谨防被似是而非的题肢所干扰。
2、如何排除偷梁换柱式干扰。
特点:这类题目通常是在题肢中偷换概念或转换论题,考生稍不注意就会误选。
其常规做法就是将主体换掉。
对策: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将题干所涉及的概念和题肢的概念作对照,看其内涵和外延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则不选3、如何排除正逆颠倒式干扰特点:逆向类型选择题要求从备选项中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的问句中常有“不是”“不属于”“不正确”“错误的”“与…·…·无关”等词,往往在这些词下面加着重号对策:解答逆向型选择题首先要看清题目,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并用4、如何排除主次颠倒式干扰特点:这类题目常将概念间的主次关系颠倒,以现象或假象否定本质和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东西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东西对策: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注意对应概念间的主次关系,诸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与政治、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国体和政体等,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前者决定后者,要警惕命题者以貌似辩证性的手法加以干扰。
5、如何排除因果倒置式干扰。
特点:因果类选择题,顾名思义考查的是各类政治、经济生活现象的原因或结果,大多是题干为果,选项为因。
可以是一因一果,也可以是多因一果或是一因多果。
常用“原因是”“目的是”“是为了”“结果是”“影响是”等问句。
其中在考查原因时又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源、主要原因等。
这种题型最富于多变性和综合性,一般有较大的难度对策:要注意把握事物的来龙去脉,尤其是多重因果关系更要明确区分不同的因果。
2018年全国I卷高考政治试题与考生答题评析(一)政治试题评析1.关注热点,贴近生活,聚焦素养试题关注的热点,既有重大的时政热点,比如18题的世界政党高层对话、21题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39题的修改宪法,也有长效热点,例如40题的农村改革等。
情境材料上贴近生活,例如,快递行业发展状况(14题)、亏损运营慢火车(23题)、马拉松热(38题)等,正是这些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易懂有话说。
试题通过热点材料和生活化的情境,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
2018年的政治高考试题,突出了政治认同和法治意识。
第40题,以小岗村的改革作为背景材料,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引导学生理解改革的意义,增强对我国发展道路的认同和自信,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第39题,以修改宪法为背景材料,把党领导修宪、广聚民智修宪、依法修宪有机结合起来,考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中共的地位、全国人大的地位和职权,凸显依法治国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宪法意识、法治观念和国家观念。
2.注重思维,凸显逻辑,高分难拿2018年的政治试题,注重思维,凸显逻辑思维的考查。
在选择题中,很少有教材的原话,绝大多数选项都是根据材料生成的,这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第13题,考查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从材料来看,该企业与供应商、加工商和物流企业建立联盟,进行联合,不是兼并其他企业的行为,事实逻辑不成立,因此③选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确定市场份额增加,利润率提高,事实逻辑也不成立,故④不选,如果离开材料,这道题无法选择。
在主观题中,从材料到设问到答案,都渗透着逻辑思维的考查,主观题的材料主要体现了事实逻辑,例如,第38题的材料,第一段说明经济发展和健身战略掀起马拉松热,第二段材料说明马拉松热又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从而驱动马拉松热,把握了这一事实逻辑,答案就好写了;主观题的设问主要体现了问题逻辑,例如第40题,有三个小问,以农村改革为背景材料,从不同角度设置了为什么和怎么做两类问题,问题设置层层深入,逻辑性强;主观题的答案往往是理论逻辑和事实逻辑的统一,例如,第39题看起来容易得分,实际得分比较低,很多考生没有根据材料写答案,没有弄清事实逻辑,在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和全国人大之间,到底是谁修改宪法,很多考生写成了全国人大常委会,而全国大人常委会没有修宪的权力,全国人大是最高的权力机关,有最高的立法权,这是答题的理论逻辑。
高考政治题答题模板专题1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经济生活1、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支柱产业的经济意义。
①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决定,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②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培养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产业发展。
③扩大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
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⑤增强国际竞争力、软实力、综合国力。
2、怎样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宏调,保证财政收入力度。
③发挥财政促进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④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⑤消费的反作用,提高文化产业消费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引进外资人才,学习优秀文化成果。
3、怎样建设诚信的市场经济?①市场经济有法制性特征,要求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法律体系。
②政府应加强宏调,注重自身信用建设。
③产品经营者提供职业道德,遵守交易规则,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④消费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4、经济生活分析我国文化企业发展如何适应新形式?①文化企业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拓国际市场。
②文化企业制定正确经营战略,迎合市场需要。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形成竞争优势。
④诚信经营,生产高质量产品。
二、政治生活1、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社义文化的政治意义?①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③当前国际竞争实质是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发展社义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综合国力。
三、文化生活1、加强文化建设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何意义?①文化对社会作用: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对人的作用: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
③文化对综合国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