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读书法》整理出版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1
朱子读书法陈敬国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2017年3月20日说明:《朱子读书法》一书是由我国伟大的哲学家、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所作,由南宋先儒张洪和齐熙整理而成。
本书不仅全面、系统的介绍了朱子的读书方法,更创造性的总结出朱子读书六纲领,曰:“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是理解朱子读书的一大贡献。
鉴于本书体系较为庞大,并且文本也不乏重复之处,在此笔者特摘取了本书的核心要点以献给有志的好学之士。
鉴于笔者才学浅薄,疏漏之处,还请谅解,另外,本文也仅仅只是作为一个纲领性质的提要,想深入了解朱子读书系统思想的还烦请阅读原著。
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一、纲领(1)读书人之弊世变俗衰,士不知学,挟册读书者既不过于夸多斗靡以为利禄之计,其有意于为己者又直以为可以取足于心,而无俟于他求也,是以堕于佛老虚空之邪见,而于义理之正、法度之详有不察焉。
其幸而或知理之在我,与夫学之不可以不讲者,则有不知循序致详,虚心一意,从容以会乎在我之本然,是以急遽浅迫,终不能浃洽而贯通也。
(2)读书之目的1.修身而今只管说治心、修身,若不见这个理,心是如何得治,身是如何的修?傅説云:‘学于古训乃有获。
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
’古训何消得,读它作甚底?盖圣贤说出道理都在里面,必学乎此而后可以有得。
圣人之学,与俗学不同。
圣贤教人读书,只要知所以为学之道。
俗学读书便只是读书,更不理会为学之道如何。
先生曰:“学者望道未见固,必即书以穷理。
苟有见焉,亦当博考诸书,有所证验,而后实有所裨助而后安。
不然,则其德孤,而与枯槁寂灭者无以异也,潜心大业何有哉?矧自周衰,教失礼乐,养德之局一切尽废,所以维持此心者,惟有书耳。
”又曰:“人常读书,庶几可以管摄此心,使之长存。
横渠有言,书所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
向《朱子读书法》学习读书之道摘要:朱熹作为继孔子、孟子之后最杰出的儒学大师,其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奋斗。
朱熹的弟子汇集朱熹关于读书的训导编订的“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为后世提供了诸多借鉴。
关键词:朱熹朱子读书法读书之道“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
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
作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
朱熹总结的《读书之要》,堪称读书方法之大成。
其弟子根据《读书之要》,结合朱子平日有关读书的论述,整理汇集,终成著名的《朱子读书法》。
据元代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记载:朱熹“门人与私淑之徒,荟萃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取其要,定为读书法六条:‘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着紧用力,曰居敬持志’”。
除了这广为流传的六条读书法外,还有许多值得当代人借鉴的读书方法。
《朱子读书法》第一篇的第一句为:“读书乃学者第二事。
”读书是求学的第二件事,那么什么才是求学的第一件事呢?朱子随后提到我们读书是因为“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写书,是因为“经历见得许多”。
这就告诉我们,求学最重要的是“经历”。
从学习规律来看,学生最佳的学习方式是从生活中和经验中学习。
但是个人的经历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所有知识都可以从自身的经历获得。
此外,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越来越趋向于书本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越来越像考试和背书的机器。
面对这样的现实,对于不能改变整个社会评价标准的我们,可以改变对学生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去体验、去经历。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时多游历名胜,见过庐山瀑布的孩子,肯定更能把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境;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陪家长体验生活;可以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充实和丰富学生的见识和经历。
朱子说圣人能写出书来,主要就是因为“经历见得许多”。
我们不能为了考试分数,剥夺了学生成为“圣人”的机会。
《朱子读书法》简介《朱子读书法》简介朱熹像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值得认真研究和参考。
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六条”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有内在的逻辑,是一个完整的读书、求学、进业的程序和步骤。
“循序渐进”包含有读书的“量力性原则”,“熟读精思”包括有读书的“巩固性”原则,“虚心涵泳”包含有读书的“客观性”原则,“切己体察”包含有读书的“结合实际”原则,“着紧用力”包含有读书的“积极性”原则,“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的“目的性”原则。
可以说“朱子读书法”包含有上述这些原则的萌芽和因素,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
作者简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后世评价六条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
朱熹的读书方法远不止这些,就其主要而概括为以上六条。
就上简析,我们可知它确实是经验之谈,确有其的创造性和特点。
字字句句朴实无华,平易贴切。
各条联系紧密,相得益彰,前后完整,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体系,符合知识结构、人的心理、认识以及教学活动等的客观规律,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朱子潜心治学几十年,真东西绝对是有的,除却历史上被各种恶意抹黑,还望同道者抛却已有成见不带偏见阅读。
此文是经过自己总结提取整合过重新排布的,旨在力求涵盖朱子想要强调的各个点并理清脉络一、读哪些书•①《大学》是入德之门,读书要先知道做学问的顺序格局,这本书讲的是古人做学问的根本道理。
“致知”这一章应最早看,“格物”这一章要最用功看。
等这些理解透彻了,后面的内容会容易很多。
先读正文,再读阐释经义的文字,等每一段都看明白后再通读全文,以达到温习的目的。
时常暗诵默思,反复研究,未上口时须教上口,未通透时须教通透,已通透后便要纯熟,直是不思索时此意常在心胸之间,驱遣不去方是。
先集中精神,领略到大体规模后,再回来寻找一个实在的下手处,努力用功,不能只是刻板地守着次序,只一条路走下去。
一日只看一两段,莫问精粗难易,只从头看将去,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反复玩味,久之必有所得。
读《大学》好比行路,认清要走的路,便要即刻动身。
②《论语》→③《孟子》,都是讲做人的关键切要的地方。
看《论语》一天不能超过一段,从“学而时习之”开始看起。
本书所记载皆圣人言行之要,果能专意玩索,其味无穷,且并无滞固之理。
先将各家不同的解说弄清楚,再探求圣人言语的本来意思,久而久之,自能见到其中效果。
一日一段,需是专一,自早至夜虽不读,亦当涵泳,常在胸次,如有一件事未了相似,到晚却把来商量,但一日积一段,日日如此,年岁间自是,里面贯通,道理分明。
《论语集注》已把《论语》说详尽了,只需熟读《论语集注》自会明白其中含义,不用枉费心力,到集注以外的书籍苦苦探求。
④《中庸》,学问周密,规模宏大。
《中庸》勿企望高深,勿追求骇奇,一定要潜入研究字句文义,认真领会主旨,对不是亲眼目睹亲耳听闻的事例要保持戒慎惶恐的态度,积累日久,可达广博深厚,高明悠久的境界而不自知。
•再读六经①《诗经》可导情性之正,下合人情事理,上则完备天道,世间真理无不涵盖。
朱子读书法朱子的读书法本无成形的本子,宋代黎靖德所编《朱子语类》卷十、卷十一根据朱子门人的记录,整理了《朱子读书法》,分为上下两部分,成为后世学者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参考资料。
元代学者程端礼根据朱子所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
穷理之要,必在乎读书。
读书之法。
莫贵乎循序而致精。
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的为学宗旨,与其门人将朱子读书法分为六大条目,清代学者陈弘谋在《五种遗规》中记到:“其(程端礼)门人与私淑之徒,会萃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序其要,定为《读书法》六条如左。
”这六大条目分别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六条被后人诸多阐释,并逐渐成为朱子读书法的代表。
循序渐进。
古人讲学不躐等,朱子也非常注重为学次第,他说“故必先观论孟大学中庸,以考圣贤之意;读史,以考存亡治乱之迹;读诸子百家,以见其驳杂之病。
其节目自有次序,不可逾越。
”不止如此,朱子认为,读书更要一句一句看,一步一步来,看懂了这一点,再看下面,不要着急,要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
朱子提到了古人诵读也会记遍数。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如果不思考,所见到的义也是表层,难以入木三分。
因此古圣先贤皆重视学思结合。
孔子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是这个意思。
虛心涵泳。
是说读书不能“先立己意”,不能“执着一见”。
“先立己意”,就看不到圣人之意,读再多的书也无法丰富自己的思想,有所收获,只不过是把自己原有的思想放大。
“执着一见”,则容易使“此心便被此见遮蔽”,不能客观地评判事物。
要做到这两点,就需要“静”,甚至要依靠静坐的功夫来使自己静下心来,不能急于向前,有时候甚至需要向后退一步,搁置一会儿,才能以一颗“虚”心来面对学习的内容。
然后沉浸其中,反复玩索,必有所得。
心是“虚”的,便容易看到问题,面对问题敢于质疑,也要慎于质疑,使有疑处无疑,便能有所进益了。
切己体察。
读书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切实的体察,和自己的生命建立关联。
朱子读书法元四明程氏辑. 程名端礼. 号畏斋.端礼窃闻之朱子曰:为学之道,莫先於穷理。
穷理之要,必在乎读书。
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
而致精之本,则又在於居敬而持志。
此不易之理也。
其门人与私淑之徒,会萃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序其要,定为读书法六条如左。
弘谋按朱子自定读书之法。
一曰循序渐进。
一曰熟读精思。
二者固尽其要。
而此六条者. 则後人集其说而推明之者也。
考庆源辅氏.先以居敬持志。
次及循序渐进。
而江东书院讲义. 则先之循序渐进。
而以居敬持志终焉。
夫居敬持志. 固循序致精之本。
但在初学.似难遽责之使然。
莫若先引以朱子之所自定。
然後进之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
著紧用力。
而终之以居敬持志。
则由是以渐进於大学。
於为学之序似较顺。
故是编采程氏所辑。
而辅氏之说。
则俟善学者参观而自喻之。
循序渐进。
朱子曰。
以二书言之. 则通一书而後及一书。
以一书言之. 篇章句字。
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
量力所至而谨守之。
字求其训。
句索其旨。
未得乎前. 不敢求乎後。
未通乎此. 不敢志乎彼。
如是. 则志定理明. 而无疏易陵躐之患矣。
若奔程趁限。
一向趲著了。
则看犹不看也。
近方觉此病痛不是小事。
元来道学不明。
不是上面欠工夫。
乃是下面无根脚。
其循序渐进之说如此。
熟读精思。
朱子曰。
荀子说诵数以贯之。
见得古人诵书。
亦记遍数。
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
真道学第一义。
遍数已足. 而未成诵。
必欲成诵。
遍数未足.虽已成诵。
必满徧数。
但百遍时. 自是强五十遍。
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
今人所以记不得。
说不去。
心下若存若亡。
皆是不精不熟。
所以不如古人。
学者观书。
读得正文。
记得注解。
成诵精熟。
注中训释文意。
事物名件。
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 如自己做出底一般。
方能玩味反覆。
向上有通透处。
其熟读精思之学如此。
虚心涵泳。
朱子曰。
庄子说吾与之虚而委蛇。
既虚了. 又要随他曲折去。
读书须是虚心方得。
圣贤说一字是一字。
自家只平著心.去秤停他。
都使不得一豪杜撰。
今人读书. 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 却将圣贤言语来凑。
朱熹《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宋·朱熹)卷上读书乃学者第二事。
方子。
读书已是第二义。
盖人生道理合下完具,所以要读书者,盖是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是经历见得许多,所以写在册上与人看。
而今读书,只是要见得许多道理。
及理会得了,又皆是自家合下元有底,不是外面旋添得来。
至。
学问,就自家身己上切要处理会方是,那读书底已是第二义。
自家身上道理都具,不曾外面添得来。
然圣人教人,须要读这书时,盖为自家虽有这道理,须是经历过,方得。
圣人说底,是他曾经历过来。
佐。
学问,无贤愚,无小大,无贵贱,自是人合理会底事。
且如圣贤不生,无许多书册,无许多发明,不成不去理会!也只当理会。
今有圣贤言语,有许多文字,却不去做。
师友只是发明得。
人若不自向前,师友如何着得力!谦。
为学之道,圣贤教人,说得甚分晓。
大抵学者读书,务要穷究。
「道问学」是大事。
要识得道理去做人。
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解、传,说教通透,使道理与自家心相肯,方得。
读书要自家道理浃洽透彻。
杜元凯云:「优而柔之,使自求之,厌而饫之,使自趋之。
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
」椿。
今读书紧要,是要看圣人教人做工夫处是如何。
如用药治病,须看这病是如何发,合用何方治之;方中使何药材,何者几两,何者几分,如何炮,如何炙,如何制,如何切,如何煎,如何吃,只如此而已。
淳。
读书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意,以观自然之理。
节。
做好将圣人书读,见得他意思如当面说话相似。
贺孙。
圣贤之言,须常将来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
方子。
开卷便有与圣贤不相似处,岂可不自鞭策!祖道。
圣人言语,一重又一重,须入深去看。
若只要皮肤,便有差错,须深沉方有得。
从周。
人看文字,只看得一重,更不去讨他第二重。
僩。
读书,须是看着他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
若不见得缝罅,无由入得。
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
植。
文字大节目痛理会三五处,后当迎刃而解。
学者所患,在于轻浮,不沉着痛快。
朱熹《朱子读书法》人之为学固是欲得之于心,体之于身。
但不读书,则不知心之所得者何事。
道夫。
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
凡平日所讲贯穷究者,不知逐日常见得在心目间否。
不然,则随文逐义,赶趁期限,不见悦处,恐终无益。
人常读书,庶几可以管摄此心,使之常存。
横渠有言:「书所以维持此心。
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
其何可废!」盖卿。
初学于敬不能无间断,只是才觉间断,便提起此心。
只是觉处,便是接续。
某要得人只就读书上体认义理。
日间常读书,则此心不走作;或只去事物中羇,则此心易得汨没。
知得如此,便就读书上体认义理,便可唤转来。
贺孙。
本心陷溺之久,义理浸灌未透,且宜读书穷理。
常不间断,则物欲之心自不能胜,而本心之义理自安且固矣。
须是存心与读书为一事,方得。
方子。
人心不在躯壳里,如何读得圣人之书。
只是杜撰凿空说,元与他不相似。
僩。
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
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
如此,方是有本领。
今人看文字,多是以昏怠去看,所以不子细。
故学者且于静处收拾教意思在里,然后虚心去看,则其义理未有不明者也。
祖道。
昔陈烈先生苦无记性。
一日,读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得,如何记得书!」遂闭门静坐,不读书百余日,以收放心;却去读书,遂一览无遗。
僩。
学者读书,多缘心不在,故不见道理。
圣贤言语本自分晓,只略略加意,自见得。
若是专心,岂有不见!文蔚。
心不定,故见理不得。
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
暗镜如何照物!伯羽。
立志不定,如何读书?芝。
读书有个法,只是刷刮净了那心后去看。
若不晓得,又且放下;待他意思好时,又将来看。
而今却说要虚心,心如何解虚得。
而今正要将心在那上面。
义刚。
读书,须是要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更不问外面有何事,方见得一段道理出。
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如何却说个「仁在其中」?盖自家能常常存得此心,莫教走作,则理自然在其中。
朱子读书法如下是有关朱子读书法的介绍:朱熹一生读书、教书,对如何读书有深切的体会,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
在他死后不久,弟子门人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称为“朱子读书法”。
(1)循序渐进读书要按一定次序,前面读熟了,方可读后面的。
他明确提出:“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
以一书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
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忘乎彼。
”(2)熟读精思读书必须“熟读”和“精思”。
读书时必须多读、记住、背熟。
朱熹很推崇“古人读书,亦记遍数”的做法,认为“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自是强一百遍时”。
对于所读之书,要通过思考,理解精深。
读书就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解疑的过程。
(3)虚心涵泳所谓“虚心”,是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不可先入为主,穿凿附会。
所谓“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细心玩索,深刻体会书中的旨趣。
(4)切己体察读书不能只在纸面上做工夫,必须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学者读书,须是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
他所说的切己体察,一方面是要身体力行,另一方面是用自己的经历去体察书中的意思。
(5)着紧用力“着紧用力”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时间上的抓紧,二是精神上振作和集中。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
”读书时“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6)居敬持志“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居敬”强调读书时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神贯注。
“持志”强调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而不松懈。
朱熹的读书法,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经验,总结和概括了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许多深刻而精辟的见解。
不过朱熹视“读书穷理”为治学的要津,不免夸大读书的作用。
但就单纯的读书方法而言,朱熹的读书法无疑是值得参考的。
姚尧精读《朱子读书法》第1集【原文】陈希周①问读书修学之门。
先生曰:“所谓读书者,只要理会这个道理。
治家有治家道理,居官有居官道理。
虽然头面②不同,然只是一理。
如水遇圆处圆,遇方处方,小处小,大处大,然只是一水尔。
”【白话】陈希周向朱熹先生请教读书修学的法门,先生道:“所谓读书这事,关键是要明白其中的道理。
治家有治家的道理,为官有为官的道理。
虽然它们在表现形式上各有不同,但本质上却是源自同一个道理。
就好比水在圆形的容器里就变成圆的,在方形的容器里就变成方的,在小的容器里就小,在大的容器里就大,然而无论其外表的方圆大小,本质上都始终是水而已。
”【姚注】①陈希周: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朱熹弟子。
②头面:脸面,表面。
【姚论】对于读书一事,不同人抱持着不同目的:有人是为了博取功名,有人是为了掌握技能,有人是为了休闲放松,有人是为了无聊度日。
朱熹则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理。
那么,什么是理呢?这就涉及到朱熹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理一分殊”,即在未有天地之先,就已有了个理,这个理在万事万物中得以体现,而万事万物中的理又复归于这个理。
对此,朱熹在《朱子语类·第十八卷》中讲得非常清楚:“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
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那么,这个本源之理与万物之理究竟是什么关系呢?首先,两者不会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为整体是由各个部分构成,不能脱离于部分存在的,而本源之理既能“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朱子语类·第一卷》),显然它不会是由万物之理所构成。
其次,两者也不会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因为一般不能脱离于个别存在,而于天地之先存在的本源之理,显然是不需要依托万物之理而存在的。
其实,朱熹本人也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词语来概括这种理一分殊的关系,所以他只好打比方,他最喜欢引用佛家的“月映万川”来作比喻,即天上只有一个月亮,照映在江河湖海中有千万个月亮。
朱子读书法名词解释《朱子读书法》是朱熹谈论读书方法的书,这本书最早由朱熹的弟子辅广系统整理朱熹生前谈论读书方法的文字读书编辑而成。
后来巴川的度正侍郎安排绥宁的于和之做校刊,鄱阳的王式又加以增补,然后张洪和齐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补充校正。
调整了辅广原书文字的次序按新拟定的读书方法分门别类,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近一倍的内容,使得体系更加完备。
文中解释说,黄勉斋在著作《论语通释》中写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这一章时,记载道:“先生专心撰写《四书章句集注》这本的场景,鄙人是亲眼见过的。
有一字不妥,一语不顺,便深思熟虑,不断修订,不会搁置,有时一两天都放不下,在夜里静坐到三四更。
就比如这一章,我就亲眼见过他辛苦修改。
和他相对静坐到四更,先生说,我已经心思枯竭了,今天先休息吧。
于是我便退下休息去了,没等到睡着,就又见小仆拿着木简过来,上面有改动的数字,这说明,先生在我退下去之后根本没有休息,没过多久天就亮了。
先生对这部书倾注心血至此,而求学者反而漫不经心的阅读,怎么能领会到圣贤的本意?追忆往事,谨记在此,世人当以此为戒。
钱穆先生曾赞许朱熹为孔子之后第二人,可见朱熹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地位之高。
关于朱子读书法的六条分别:一、循序渐进:按照次序,逐步提高。
读书遵循次序进行研习,要有持之以恒、量力而行的治学态度,同时强调踏踏实实,稳步前进。
二、熟读精思:反复熟读,精湛思考。
读够遍数以致背诵,从而继续熟读达到完善理解。
同时,读书形成疑惑后仍继续读书,安心静坐,精湛思考,自然有所事宜。
三虚心涵泳:谦虚学习,深入体会。
以谦虚的态度求学,不可先入为主,不可穿凿附会的理解书中义理,同时反复探究、深入体会,落实自身修养,达到圣贤境界。
四、切己体察:身体力行,反复考察。
将书中体会运用于日常活动当中,身体力行,亲自实践进一步加深体会,然后不断地反复自查,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
五、着紧用力:抓紧课程,奋发努力。
读书不能悠哉游哉,得过且过,而是要在精神上振作集中,制定好课程计划,抓紧时间进行研习。
“朱子读书法”六条“朱子读书法”六条1、循序渐进。
朱熹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有三层涵义:一是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入深,有小极大。
他指出:“事有大小,理无大小,故教人有序而不可躐等”,“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后传以远者大者”。
二是指知识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治学态度。
他注解《论语》“譬如为山”时说:“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三是指读具体的书方面,要按照首位篇章的顺序,“未明于前,务求于后”。
强调扎扎实实,一步一步推进。
2、熟读精思。
朱熹指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处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处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所谓熟读,就是要把书本背得烂熟。
所谓精思,即是反复寻译文义。
为此,朱熹强调:“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3、虚心涵泳。
读书必须以虔诚虚心的态度去领会圣贤的用心和寓意,不能有半点的主观臆断或随意发挥。
就是以客观的态度,还古书的本来面目,并不执着旧见,不好高务奇,穿凿立异。
4、切己体察。
所谓切己体察就是读书时,使书中道理与自己经验或生活结合起来,以书中道理去指导自己的实践,落实到提高自身修养上来。
就是“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
5、着紧用力。
就是以刚毅勇猛的精神去读书,以坚持到底而不懈怠的精神去读书。
6、居敬持志。
此为读书的“致精之本”。
读书的关键在于学者的志向和良好的心态。
居敬,就是兢兢业业,诚心诚意,严肃认真与精神专一的态度。
持志,就是树立一个具体目标,坚定志向。
“立志不定,如何读书?”朱熹(公元1130年—1200年),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
朱熹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钱穆:朱子读书法(下)钱穆:朱子读书法(下)四或问:“看文字,为众说杂乱,如何?”曰:“且要虚心,逐一说看去,看得一说,却又看一说。
看来看去,是非长短,皆自分明。
”今按:读书至众说杂乱,已是读书渐多后始知之。
然仍只有虚心,逐一说理会之,更无他法也。
若真能虚心逐一说理会之,自见众说够有是非长短,却非自己容易立说,将己见硬参入去之谓。
学者到此境界,当自辨之。
读书须看上下文意是如何,不可泥着一字。
如扬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到《易》中,又将刚配仁,柔配义。
《论语》:“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到《中庸》谓:“成己,仁也;成物,智也。
”此等处,须是各随本文意看,便自不相碍。
今按:众说杂乱,若能各随本文意看,便见其不相碍。
到此,心胸自开,意味自长。
若硬要将自己意见参入,孰是孰非,执一废百,只增长了自己意气,于学问无涉也。
且依文看,逐处各自见个道理,久之自然贯通。
今按:能逐处各自依文看之,便见各自有个道理,不仅不相碍,久之自会通。
此是自己学问长进,却非先出己见来判断众说之比,学者当细参之。
凡看文字,众家说有异同处,最可观。
如甲说如此,且挦扯住甲,穷尽其辞。
乙说如此,且挦扯住乙,穷尽其辞。
两家之说既尽,又参考而穷究之,必有一真是者出矣。
今按:读书至是,始是不容得读者不拿出真见来。
然仍是虚心逐一书白直晓会,真见自出。
非是外面捉摸,与书中本意不彻了,却硬把己意牵说曲说也。
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
因叹:“骤进”二字最下得好,须是如此。
若进得些子,或进或退,若存若亡,不济事。
如用兵相杀,争得些儿,小可一二十里地,也不济事。
须大杀一番,方是善胜。
今按:正因不先立己见,故至群疑并兴。
正因群疑并兴,故须苦苦大杀一番。
若一向以己意衡评一切,信了自己,不信别人,譬如入无人之境,将不见有敌,何须厮杀乎?学者当善体此意。
莫谓不管事情曲折,不辨义理精微,只肆意一口骂尽古人,便是大杀善胜也。
朱子读书法内容
以下是 6 条关于朱子读书法的内容:
1. 循序渐进呀!就像爬山一样,一步一步来。
比如说学习数学,你总得先掌握加减,再去学乘除吧!咱可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呀!读书也要这样,从简单的开始,慢慢深入,这样知识才能稳稳扎根在咱脑子里呢!
2. 熟读精思,就好像品味一顿美味大餐!读一本书,不反反复复读几遍怎么能行呢?你看,那精彩的小说,你不细细琢磨其中的情节、人物,怎么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呢?就像品读《红楼梦》,不反复熟读精思,怎么能领略到那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情感呢?
3. 虚心涵泳,这可太重要啦!读书时要像海绵吸水一样,放空自己去吸收知识呀。
可别带着偏见和成见,那样怎么能真正学到东西呢?比如听老师讲历史,得虚心去接受那些过去的故事,而不是急于反驳,对吧?这样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啊!
4. 切己体察,那不就是把知识和自己联系起来嘛!读一本励志书,你得想想自己能不能也像书中主人公那样努力奋斗呀!要是读了一本关于友谊的书,就想想自己和朋友的相处呀。
就好像读了《平凡的世界》,咱不得想想自己的生活有没有那份坚韧和努力?
5. 着紧用力,读书可不是慢悠悠能做好的事啊!得有紧迫感呀!别人都在进步,你不加油能行吗?就像考试前复习,那得紧紧抓住时间,拼命去记去学呀。
就如同赛场上的运动员,不全力冲刺怎么能赢得比赛呢?
6. 居敬持志,对读书要有敬畏之心!心里始终要想着自己的目标呀。
要是没有这份坚定的志向,读书不就容易半途而废吗?好比设定了要成为科学家的目标,那读书时就得时刻牢记,保持敬重地去追求呀!这样才能在读书的道路上坚定走下去呢!
我觉得呀,朱子读书法真的是非常实用和有效的,要是能好好运用,肯定能让我们的读书效果大大提升!。
《恭读〈朱子读书法〉》读后郭齐勇中国人自古爱读书,因读书而成圣成贤、成才成事者的故事写成的书,汗牛充栋。
但近来有统计者说,比较起来,中国大陆人是世界上最不爱读书的群体,人均年读书仅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人的64本。
此消息一出,议论蜂起,主要是说不爱读书的原因,其中一条是不知怎么读书、读什么书。
我觉得《朱子读书法》(以下简称《朱法》)是一本好书,真读进去了,就自然而然知道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了。
这本书可在《四库全书》中找到,但从来没有见过单行印刷本,更没有见过现代印刷本。
张二江先生做了件好事,以《恭读〈朱子读书法〉》(以下简称《恭读》)为书名,辑校出版了这本书,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印刷发行。
二江兄给我送来一本,我很高兴,跟他说,弟一直想要研究生们读这本书,苦于没有单行本。
现在吾兄的这本书出版,太好了。
我读了这本书,有几点感受愿与爱读书的人们分享。
诚如著作所言,“朱子所说的读书,是以读圣贤书为基底、以读一切书为辅助的读书;是以进德、致知为读书目的、以读圣贤书为进德主要途径的读书,是边读边实践,让自己成为宇宙间第一等人格高尚的人的读书。
读圣贤书主要是读经,《诗》、《书》、《易》、《礼》、《乐》、《春秋》、孔、孟之书。
照朱熹所说的去读书,再辅以现代知识环境下的新鲜内容,下学而上达,必能学有所成。
学者能成为有真才实学、有良心的学者,普通人能成为一个言行有本的、有强固自信心的人。
”照朱子的指点读书,见贤思齐,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立道德、长学问,从而对人生充满信心的人。
读书,要平着心读,甚至要空着心读,最不可有的毛病是“带着批判的观点”、“带着成见”读书。
《朱法》七个题目,其中一个是虚惊涵泳。
著者提示道:虚心读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一定容易,关键在有此自觉。
还没有读就把某书定为“批判对象”,就是最武断的不虚心。
就是徐复观在《应当如何读书》一文中说的:读书最坏的习惯,是不把自己向前推动,向上提起,去进入到著者的思想结构或人生境界之中,以求得对著者的如实的了解;却把著者拉到自己的习心成见中来,以自己的习心成见作坐标,而加以进退予夺。
《朱子读书法》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年(卷),期】2010()9
【摘要】《朱子读书法》是朱熹谈读书方法的书。
由朱熹弟子辅广集编。
张洪与齐熙增补,共4卷,约4万余字。
元代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里记载:“朱熹门人与私淑之徒,荟萃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取其要,定为读书六法:日循序渐进.日熟读精思,日虚心涵泳.日切己体察,日著紧用力.日居敬持
志。
”“循序渐进”指读书必须按照次序,逐步推进。
【总页数】1页(P5-5)
【关键词】读书法;朱子;简介;循序渐进;读书方法;朱熹;熟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41
【相关文献】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读朱子读书法 [J], 王帅;
2.重新认识朱子的"读书法"——以《朱子语类》之"卷十""卷十一"为例 [J], 王敏维
3.朝鲜朱子学论著《朱子言论同异考》简介 [J], 徐远和;
4.推阐朱门道统,发掘朱学新视域——读邓庆平《朱子门人与朱子学》 [J], 曾令巍;
5.作为“工夫”的读书——读《朱子读书法》有感 [J], 崔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龙源期刊网
《朱子读书法》整理出版
作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7年第02期
新浪网消息,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名儒朱熹一生读书无数,著述无数,而他谈读书方法的文字也被后人编成《朱子读书法》一书,书中总结的“读书六法”经过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古代影响最广泛、最系统的读书方法。
前不久,这样一本重要的读书方法论《朱子读书法》简体标点本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精心整理出版,该书除严格遵循原版本外,还进行了全面的注释和翻译。
新儒家领军人物、曾任蒋介石侍从室机要秘书的徐复观先生在谈论如何才能读好书的时候,也曾隆重向读者推荐:“至于进一步的读书方法,我愿向大家推荐宋张洪、齐熙同编的《朱子读书法》。
朱元晦真是投出他的全生命来读书的人,所以他读书的经验,对人们有永恒的启发作用。
”
《朱子读书法》虽然是传统的阅读方法,但并不代表它不适合今天的读书人。
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就这一问题就有过这样的表述:“中国傳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朱子不但现身说法,而且也总结了荀子以来的读书经验,最能为我们指点门径。
我们不要以为这是中国的旧方法,和今天西方的新方法相比早已落伍了。
我曾经比较过朱子读书法和今天西方所谓诠释学的异同,发现彼此相通之处甚多,诠释学所分析的各种层次,大致都可以在朱子的《语类》和《文集》中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