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同步探究(六年级)下册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9
教科版⼩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第7课时在星空中(⼆)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教科版⼩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第7课时在星空中(⼆)⼀、填空题1.________是观察星座的好季节,天空中有许多亮星。
其中有三颗亮星构成了⼀个巨⼤的三⾓形,⼈们称之为夏季⼤三⾓。
这三颗星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夏季的夜晚,我们还可以看到⼀条乳A⾊的“银河”横贯天空。
在“银河的东“岸”有⼀颗明亮的星星,叫做________.在“银河”的西“岸”,与它隔河相望的有⼀颗特别显眼的亮星,叫做________.3.在南部天空有⼀颗红巨星,属于________座。
⼆、判断题。
4.在夏季,我们看不到北极星。
5.银河是把⽜郎星与织⼥星隔开的⼀条闪亮的光带。
6.浙江⼀年四季都能看到银河。
7.活动观星图的活动底盘是⼀张全天星座图,可以⽤来观察四季不同的星座。
8.在夜晚观星时,要将活动观星图放在桌上观察。
三、选择题9.与如图故事有关的两颗星是( )。
A. 织⼥星和⽜郎星B. 天狼星和北极星C. ⾓宿⼀和轩辕⼗四D. 北河三和南河三10.星座的主要标志是( )。
A. 含有神话故事B. 星星发光的明暗C. 亮星构成的图形D. 星星的多少11.制作活动观星图的过程中,有⼀个很重要的步骤:把活动星图第⼀⾯“按学校所在纬度的部分”剪去。
想⼀想,剪去这⼀部分是为了( )。
A. 留下的“窗⼝”可以查到当地某时的星图B. 剪去当地不可能观测到的星图C. 便于把活动星图的第⼀⾯钉在第⼆⾯上12.如图中的⽜郎星和织⼥星分别位于( )。
A. ⼤熊座和天鹅座B. 天鹰座和天琴座C. 仙后座和⼩熊座D. 猎户座和天琴座13.写出下列星座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14.读下⾯的星图,并回答问题。
(1)图中外⾯的椭圆“窗⼝”是 .(2)A,B,C,D四个⽅位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3)“窗⼝”中的星空随着时间的变化是________.答案解析部分⼀、填空题1.【答案】夏季;天津四;织⼥星;⽜郎星【解析】【解答】夏季天空中有许多亮星,其中的三颗亮星天津四属于天鹅座,织⼥星属于天琴座和⽜郎星属于天鹰座构成了⼀个巨⼤的三⾓形,⼈们称之为夏季⼤三⾓.【分析】牢记夏季⼤三⾓是天津四、织⼥星以及⽜郎星。
2023年青岛版(六三制)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能量的转换》第二课时《摩擦生热》教案一、教学分析本课是青岛版(六三制)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能量的转换》第二课时《摩擦生热》。
主要旨在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发现更多能量间的转换,知道自然界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能量转换;让学生知道“概括”这种探究技能,探究机械能、电能、热能的相互转换现象;促使学生拓展思维,发现更多能量间的转换,知道自然界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能量转换。
二、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生热的实质是机械能转换为热能;描述机械能转换成热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现象。
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提出机械能转换为热能的猜想;能设计简单实验证明机械能转换为热能;调查和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量的相互转换现象。
3.对机械能转换为热能及其他形式的能量相互转换表现出探究的兴趣;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4.了解人类的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能量转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基于所学的知识,提出机械能转换为热能的猜想;能设计简单实验证明机械能转换为热能;调查和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量的相互转换现象。
【教学难点】:对机械能转换为热能及其他形式的能量相互转换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师将为学生提供极大的自主探究、自主操作、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经历了从猜想、探究、验证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认知。
五、教法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探究问题,并且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发,充分的发挥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做到了“玩中学”“做中学”。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进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六、教学过程【教学准备】:小黑板火柴砂纸、铁片、火柴、木板、手钻(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个神话传说故事(钻木取火)。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2.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一、选择题(共12题;共24分)1.如图所示,在烧杯中放入一枚铁钉,使其一半在液面以上,一半在液面以下,然后置于空气中,则铁钉最容易生锈的部位是( )。
A. 液面下的部分B. 空气中的部分C. 液面和空气交界处的部分D. 以上都一样2.在车、船的表面刷油漆的目的是( )。
A. 防止钢铁生锈且美观B. 增大硬度,防止撞坏C. 增大厚度,防止磨损D. 减少的光辐射的热量3.铁制菜刀在下列情况下发生锈斑的程度由重到轻是( )。
①切酸菜后放置②切完菜后洗净擦干③切完菜后用水冲洗④切完菜后洗净擦干,再抹一点花生油A. ①②③④B. ④①②③C. ④③①②D. ①③②④4.在下列各种环境中,铁管道被锈蚀速度最慢的是( )。
A. 沼泽地中B. 空气中C. 河流附近的酸性地中D. 干燥、有黏性、透气性差的土中5.下列哪个地方的房屋铁窗容易生锈?()A. 干燥的沙漠B. 潮湿的热带海边C. 干燥的高原 C.干燥的平原6.铁钉在有腐蚀条件的情况下容易生锈,( )不能防止和减缓铁生锈。
A. 刷油漆B. 抹油C. 放入盐水中7.在下列环境中地下铁管道被腐蚀最慢的是()。
A. 沼泽地中B. 含较多沙粒、潮湿透气的土中C. 河流附近酸性土中D. 干燥、透气性差的土中8.下列方法不可以有效地防止铁器生锈的是( )。
A. 涂上油漆B. 放在干燥处C. 一半放人水中D. 完全放入食用油中9.如图所示的铁钉生锈最严重的是( )。
A. 干燥空气中的铁钉B. 水中的铁钉C. 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D. 食盐水中的铁钉10.影响铁生锈的因素()。
A. 只是空气B. 只是水C. 是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D. 只是金属内部结构11.铁生锈是()变化。
A. 化学B. 物理C. 特殊变化D. 无变化12.在脸盆等铁制品表面烧制陶瓷的目的是()。
A. 增大硬度防止撞坏B. 增大厚度防止磨损C. 防止铁生锈且美观D. 美观和杀菌杀毒二、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3.铁生锈较慢,所以我们不必担心其产生的危害。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1.8微小的世界和我们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世界上第一只克隆动物是( )。
A. 克隆牛B. 克隆羊C. 克隆猪2.微生物对人类是( )。
A. 有害的B. 有益的C. 有的有害,有的有益3.下列( )不属于人类探索微小世界成果的领域。
A. 医药B. 食品C. 克隆D. 重工业4.世界上第一架金属架显微镜制造者是()。
A. 罗伯特胡克B. 列文虎克C. 培根5.()发明了眼镜。
A. 格罗斯泰斯特B. 牛顿C. 培根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跟镜片的()有关。
A. 凸度B. 材料C. 面积7.下列不属于晶体的是()。
A. 食盐B. 雪花C. 玻璃8.下列仪器中,()适合观察细菌。
A. 显微镜B. 放大镜C. 望远镜二、填空题9.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
10.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________和________。
11.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不断改进,科学家陆续发现了许多危害人类的________和________,并从此开始了与它们的斗争。
12.杂交水稻要在水稻花的花蕊上进行,水稻开的花很小,因此寻找雄性不育的野生稻和进行杂交工作都必须使用________和________。
13.排序题将下列观察范围按观察工具发展顺序排列________。
A.蚂蚁的外形B.蚂蚁的细胞结构C.蚂蚁细胞内的分子结构D.蚂蚁触角上的绒毛E.蚂蚁的触角形状我的排列顺序是:三、判断题14.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15.人们通过生物技术,不仅能克隆出牛、羊等动物,还可以生产大量胰岛素,用于治疗糖尿病。
16.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17.显微镜未发明前人们只能依靠眼睛观察世界。
实验探究题专项练习1.在我国分布着很多濒危的动植物,其中一种就是亚洲象,它们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从今年年初开始在云南西双版纳中的15头亚洲象集体向北迁徙,一路经过人们的生活区域,破坏农作物庄稼。
有人分析大象迁徙的很大原因是食物数量减少,而自然保护区也已被人们的村庄所包围,一条条公路将保护区割裂开来。
(1)亚洲象体型巨大,按照身体内有无脊柱,我们可以将其归类为( )。
A.无脊椎动物B.脊椎动物C.陆生动物(2)如今中国只有在云南南部才有少量大象分布。
其实,在古代,大象在中国的分布范围极其广泛。
相较于古时候北方的大象,生活于南方的大象耳朵相对会更_____(填大或小),这样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物种数量急剧减少的很大原因是人类的活动,比如在野外一些鸟类的尸体内发现了很多的垃圾,面对这些垃圾问题,我们从源头上处理垃圾问题最好的处理办法是_______________。
在垃圾产生后,我们可以____________,减少对资源的浪费。
最后剩余垃圾我们进行_______和_______处理。
(本小题选词填空:填埋、回收利用、减少垃圾数量、焚烧)(4)人类的活动不仅仅会加速物种灭绝速度加快和产生垃圾问题,还会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环境问题,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 (写出2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0年到2021年我国对宇宙的研究取得重要发展。
2020年12月我国的月球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并取回了月球表面土壤标本。
同年5月我国火星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它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着陆火星表面。
(1)与火星相邻的两个行星,一个是地球,另一个是_______。
(2)祝融号火星车上面装着太阳能电池板,在有太阳照射的情况下,能量转化是将太阳能转化为_____,再转化为______,从而运动起米。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一)研究鱼颜色的保护作用的实验。
实验名称鱼颜色的保护作用的实验实验材料黄色水彩笔、白纸、橘黄色的透明纸实验方法1.用黄色笔在白纸上画条鱼;2.在白纸上覆盖上一张橘黄色的透明纸。
实验现象透过橘黄色的透明纸不易发现白纸上的黄色鱼。
实验结论鱼身上的黄色与透明纸的颜色很相似,所以会起到保护作用。
(二)科学探究:通过实验寻找仙人掌耐旱的原因。
实验名称仙人掌耐旱的原因实验材料三张纸巾、一张蜡纸、一杯水、一块塑料布等。
实验过程1、把三张纸巾充分浸湿,一张平铺,一张卷起来,一张用蜡纸卷起来,都放在塑料布上,放置在窗台前。
2、一小时后检查三张纸巾的干湿程度。
实验现象(平铺的纸巾)最干,(卷起来的纸巾)居中,(用蜡纸卷起来)最湿。
实验结论这说明仙人掌这种独特的外形特征既(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又能(很好的储存水分)。
(三)完成点燃花生米的实验,研究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研究内容:点燃花生米,研究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实验材料:火柴(打火机)、细铁丝、花生、小烧杯、软木塞、水等。
实验方法:(1)用细铁丝或针将一粒花生米固定在软木塞或橡皮泥上;(2)点燃花生米,加热适量水;(3)花生米燃烧完后,测一测水温。
实验结论:燃烧一粒花生米,加热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学能就转换成光能和热能。
(四)比较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实验名称比较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实验材料:吸管、剪刀、胶带、纸筒、橡皮筋、米尺、记号笔等。
假设能量越大,吸管火箭飞得越高实验方法 1.制作吸管火箭,注意安全,不要乱扔剩余的吸管;2.将吸管模型放到发射器上,在吸管下端标记(0刻度),然后往下拉吸管火箭,用记号笔在吸管上以厘米为单位依次标上刻度;3.在发射器边放置米尺,调整米尺的零刻度;4.把吸管火箭放到发射器上,将吸管火箭模型拉到1厘米处,发射,借助米尺,观察火箭上升后的高度,并记录。
注意火箭吸管不要对着其他同学。
5.重复以上过程,认真做好记录。
实验记录橡皮筋拉伸长度(厘米)火箭发射高度(厘米)高度1 高度2 高度3 平均高度1 36 35 34 35 2 82 85 79 82 3 137 143 140 140实验现象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我发现:橡皮筋拉得越长,火箭飞得越高,橡皮筋拉得越短,火箭飞得越低。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涉及第3章《电和磁》的第四节《电磁铁》。
详细内容包括:电磁铁的定义与性质、电磁铁的制作、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影响因素、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电磁铁的定义、性质及制作方法,掌握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学会运用电磁铁解决简单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电磁铁的制作方法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磁铁实验装置、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电池、铁钉等。
学具:每组一套电磁铁实验装置、导线、电池、铁钉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磁铁吸引铁钉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磁铁为什么能吸引铁钉?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铁钉具有磁性?2. 制作电磁铁a. 将导线紧密地缠绕在铁钉上;b. 将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电池的正负极;c. 观察铁钉是否具有磁性。
3. 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a. 改变电流的大小,观察电磁铁磁性的变化;b. 改变线圈的匝数,观察电磁铁磁性的变化;4. 电磁铁的应用出示例题,讲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磁起重机、电磁继电器等。
5.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电磁铁的定义与性质2. 电磁铁的制作方法3. 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a. 电流大小b. 线圈匝数4. 电磁铁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电磁铁的定义与性质。
b. 请描述电磁铁的制作方法。
c. 请举例说明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a. 电磁铁是一种利用电流产生磁场的装置,具有磁性。
b. 电磁铁的制作方法:将导线紧密地缠绕在铁钉上,然后将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电池的正负极。
2023年青岛版(六三制)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能量的转换》第一课时《有趣的碰碰球》教案一、教学分析本课是青岛版(六三制)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能量的转换》第一课时《有趣地鹏鹏球》。
主要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动能势能的转换现象,进一步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到动能、势能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并了解产生动能的原因是由于小球被举高产生势能,自由下落势能转换为动能。
二、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势能,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列举生活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换的例子。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碰碰球实验提出有关能量转换的问题;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设计实验证明动能、势能的存在以及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分析动能、势能的相互转换现象。
【探究实践】:表现出对动能和势能相互转换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态度责任】:了解动能和势能相互转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势能,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列举生活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换的例子。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碰碰球实验提出有关能量转换的问题。
四四、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思维,同时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动手、实践、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教师将为学生提供极大的自主探究、自主操作、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经历了从猜想、探究、验证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认知。
五、说法教法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充分的发挥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做到了“玩中学”“做中学”。
【教学准备】:小黑板碰碰球课件六、教材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演示实验:把 A4纸蒙在纸杯口上,用皮筋把 A4纸绑紧。
小学科学同步探究(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1、使用放大镜能把物体细微之处放大。
2、放大镜镜面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就越大。
3、放大镜的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具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
4、填空(1)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人们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镜放大的倍数就越大。
球形的透明体放大的倍数最大。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填空1、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2、昆虫的眼睛是复眼。
3、草蛉及其幼虫都是蚜虫的天敌。
3、放大镜下的晶体比较食盐、白糖、碱面、味精四种物体的颗粒形状,我们发现它们的相同点是有规则几何外形。
填空:1、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这种固体物质叫晶体。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4、怎样放得更大用两个镜片比用一个镜片观察得更清晰。
填空1、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做成显微镜,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
2、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
3、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现在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目前的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填空1、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应先将物体制成玻片标本,才能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2、调整显微镜的准焦螺旋,可以将镜筒上下升降,以使标本清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3、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可以观察到它的细胞,比用放大镜观察得更清晰。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填空1、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填空1、水中的微生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
2、我观察到的水中的微生物有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
8、微小世界和我们我发现: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工具也不断发展,观察的范围越来越大。
填空1、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让人类观察到了微生物、细胞。
2、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还可以帮助我们处理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和污水等。
小结与评价一、填空1.放大镜是我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也是凸透镜。
2.计算机屏幕和电视机屏幕都是应用光的混合色原理,如果用放大镜观察会看到屏幕上的点状物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的。
3.物体的微细结构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4.列文虎克是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的生物学家。
5.常见的晶体有食盐、白糖、碱等,它们的形状一般都很有规则。
6.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7.昆虫是靠触角来分辨各种气味的。
8.苍蝇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爬行,主要和它脚趾的肉垫的构造有关。
9.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标本移动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移动方向相反。
10.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心。
11.我们平时喝的酸奶中含有大量的乳酸菌。
二、判断1.细胞学说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四大发现之一。
1、√,2、√,3、√,4、√,5、×,6、×,7、×,8、×,9、√,10、√。
三、选择1、B,2、B,3、B,4、C,5、A。
四、将显微镜主要部件和其名称用线连起来: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我们身边的物质1、把易拉罐压扁和水结冰了这两种物质的变化相同之处是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
2、火柴燃烧和铁灯生锈这两种物质的变化相同之处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3、我们发现: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的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大小,有的却产生了新物质。
填空1、我们能直接或者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物质有水、空气、植物等。
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如生锈、燃烧就会有新的物质产生。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在混合沙和豆子的过程中,沙没有发生变化,豆子没有发生变化。
2、分离后,与原来的沙和豆子比较,它们没有变化。
3、我的结论:混合沙和豆子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4、加热白糖的过程中,白糖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一种新物质。
5、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气体,加热白糖和燃烧蜡烛属于化学变化。
填空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加热白糖的变化、燃烧蜡烛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3、把沙和豆子混合到一起,这个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发生了变化,这种蓝色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这种物质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2、含有淀粉的食物有马铃薯、面包、萝卜,不含淀粉的食物有橘子、蕃茄、花菜、肉片。
填空1、把米饭放进嘴里不停地咀嚼会出现甜味,是米饭中淀粉和唾液混合变成了有甜味的糖。
米饭、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黑色,这种包合物是不同于原来那些物质的新物质。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不支持燃烧,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变化。
填空当我们打开雪碧、可乐瓶时,冒出的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
5、铁生锈了1、铁生锈变成铁锈是产生了不同于原来物质的新物质,铁生锈变成铁锈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填空1、潮湿、碱性等地方的铁制品比较容易生锈。
2、铁变成铁锈在颜色、光泽、导电性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
3、自行车的很多地方都喷漆或者电镀是为了防锈。
判断1、√,2、√,3、√,4、√。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物质的化学变化一般会伴随变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生锈等现象,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现象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填空1、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来观察,发现铁钉变红,实际上是硫酸铜溶液中的铜被置换出来附着在铁钉上的结果。
2、物质变化时伴随着的一些现象可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填空1、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水中铁钉比空气中的铁钉更容易生锈。
2、在潮湿的地方的铁器比干燥的地方的铁器更容易生锈,是因为在潮湿的地方的铁器比干燥的地方更容易氧化。
3、涂上油漆的铁制品不容易生锈是因为油漆起到了隔绝空气和水的作用。
8、物质变化与我们填空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小结与评价一、填空1、我们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如我们周围的水、空气、植物等。
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种变化成为化学变化。
3、有些物质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沙和豆子的混合;有些物质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
4、在米饭里滴上几滴碘酒会变成蓝色,是因为米饭中的淀物遇到碘酒发生了化学变化。
5、铁制品生锈是因为铁与水、空气等物质相接触而引起的。
6、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变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等现象的出现;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的变化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二、判断1、√,2、√,3、×,4、×,5、√,6、√,7、√,8、√,9、×,10、√。
三、选择1、C,2、C,3、C,4、B,5、B。
第三单元宇宙1、地球的卫星——月球填空1、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它围绕着地球不停地运动。
2、关于月球,我最感兴趣的是月球上能让人类居住吗?3、月球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引力大约是地球的六分之一。
2、月相变化1、我们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是由朔到望,再到朔的演变过程。
(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由圆到缺。
)填空1、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2、月相变化的规律是由朔到望,再到朔。
3、月相的成因是月球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由于太阳、地球、月球的相对位置不同,看到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就不同。
3、我们来造“环形山”填空1、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是环形山,环形山的形状大多是圆形。
2、目前,人们推测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有撞击说、火山爆发。
4、日食和月食我们发现:当月球转到地球背向太阳的一面,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正好在地球的影子里,太阳照在月球上的光被地球挡住了,这时就发生了月食。
填空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5、太阳系填空1、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卫星、矮行星、小天体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2、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围绕太阳运动的天体还有:小行星、流星、彗星、矮行星等。
6、在星空中(一)填空1、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天空中的星星划分成不同区域,这些区域叫做星座。
2、大熊座的七颗亮星叫北斗七星,小熊座有颗著名的星星叫北极星。
7、在星空中(二)填空我知道的星座或星星有大熊星座、小熊星座、北斗七星、北极星等。
8、探索宇宙填空1、我知道宇宙是由太阳系、银河系、仙女座星系、猎犬座星系等组成的。
2、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0万千米,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它是用来计量恒星间距离的单位。
小结与评价一、填空1、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它围绕着地球不停地公转。
2、月球的形状有时圆,有时缺,月球在圆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4、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5、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天空中的星星划分成不同区域,这些区域叫做星座。
6、大熊座上的七颗亮星叫北斗七星,小熊座有颗著名的星星叫北极星。
7、星空中,我知道的星星有北斗七星、北极星等,星座有大熊星座、仙女座等。
8、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
宇宙中除了银河系外,还有仙女座星系、猎犬座星系、大麦哲伦星系等河外星系。
9、宇宙是无限大的,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部分,银河系外还有河外星系。
二、选择1、B,2、A,3、A,4、B,5、B,6、B,7、A,8、C。
三、判断1、√,2、√,3、×,4、×,5、×,6、√,7、×,8、×。
四、画一画日食或月食的成因示意图。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一天的垃圾我们一天产生的垃圾数量很多,生活垃圾可以分为塑料、金属、纸、玻璃等。
2、垃圾的处理1、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填埋场,还会对周围环境带来的危害有:散发恶臭,污染空气;滋生蚊蝇,引发疾病;污染土壤,影响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