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木通临床案例(15)
- 格式:docx
- 大小:33.59 KB
- 文档页数:9
桃核加抵当案——腹痛闭经,惊吓,精神异常朱木通医案;3 月经障碍兼驱蛔虫作用,两例一,郭某,女,四十岁,体质薄弱,瘀血明显,即;肌肤枯燥而甲错,每月经信前后,即小腹膨满疝痛,腰酸,头眩心悸。
经少色黑,带下多而微黄,肛门常瘙痒,屡屡衄血,口唇干燥但不渴,大小便顺,据说西医诊为子宫外膜炎,非施搔扒术不愈。
投以桃仁承气汤,泻便同时排出多量蛔虫,次日肛门骚痒不复发,诸症减大半。
二贴后,转用桂枝茯苓丸料加大黄二帖,于是二三年宿疾,一扫而尽。
论,所谓二三年的宿疾,就是因为瘀血。
瘀血不除,病永不愈,即为宿疾。
屡屡衄血者,就是气逆不降,气上逆冲,而血离经外泄。
辨为瘀血,一下而拔根,桂枝茯苓,消磨固涩,加上大黄,行瘀通滞,以泻热瘀。
此有身有甲错,血瘀于内不华于外,也为干血之象,也是大黄遮虫丸证。
用桂枝茯苓丸,一加大黄,是明显泻瘀的作用。
木必先腐,而后生其虫,血瘀木陷,肠中之燥,变为湿热,疏泄不及,肝郁则虫化,则滋生蛔虫。
(若肠中湿寒,则蛔虫上行,呕吐而出)虽是木郁生虫,此病杀虫无效,病因瘀血,必泻其瘀,是为病根。
二,吕某,女,三十三岁,月经一月两至,量多色黑,多血块。
有经前头痛,头眩、心悸,肢节酸痛,尤其腰部更甚。
带下多,黄而臭气甚,肛门发奇痒。
不眼多梦,口苦咽干耳鸣。
大便每日行不定型。
体质普通,全身瘀黑。
据说曾经驱除血虫两次,然肛门无少差。
根据上述症状,认为具备桃仁承气汤证,及小柴胡汤证,依法合方二帖,服药后泻出大量蛔虫,而诸症俱除。
后转用小柴胡合桂枝伏苓丸料,通共十余日,诸症状皆消失尽。
论;头眩者,甲木不降而升浮旋转也,心悸者,乙木不升而郁陷冲悸也。
总因气不升降之故。
口苦咽干耳鸣者,对比甲木相火上炎之象。
带下多,肝门奇痒,此是乙木郁陷不升之象。
腰疼者,乙木下陷于水位也。
以上诸症,皆是因瘀而致,中气不能升降也。
泻下瘀积,中气复常,诸气升降如常也。
因为瘀血,导致月经两至,又用下血法,治月经两至,不用畏惧活血化瘀药,也不用畏惧攻遂下瘀法,误认为使经血下更多。
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朱木通[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盲肠炎与当归四逆加吴茱生姜(转载)611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慢性盲肠炎(转载)434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盲肠炎并发腹膜炎(转载)389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急性盲肠炎(转载)361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亚急性盲肠炎(转载)244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盲肠炎反复再发(转载)25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小儿盲肠炎排出蛲虫(转载)265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亚急性盲肠炎(转载)209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盲肠炎呕吐眩晕(转载)312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盲肠炎(转载)282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夜尿症二例(转载)453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子宫炎并发盲肠炎(转载)257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盲肠炎泻下后陷入昏迷(转载)244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流行感冒并发盲肠炎(转载)24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月经障碍的喘息症,排出蛲虫(转载)258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急性卵巢炎及不孕症(转载)314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急性卵巢炎(转载)257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月经障碍(转载)442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多发性腹膜炎(转载)229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胃下垂头痛眩晕(转载)[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激烈呕吐头痛(转载)30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剧头痛剧呕吐(转载)272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妊娠性呕吐(转载)245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水逆呕吐(转载)22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腹中寒痛,呕吐下痢(转载)21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被诊断为胃癌的疝痛(转载)265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胃下垂,肾脏炎,膀胱炎(转载)29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慢性胃病流产癖(转载)22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腹痛吐泻的中暑(转载)258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蓄脓症(转载)623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乳幼儿呕吐下痢(转载)177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麻疹后急性肠炎(转载)231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吐泻并作(转载)124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黄疸并发胃炎脐上硬结(转载)172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肾石症(转载)285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五年胃炎一剂黄连汤(转载)548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胃炎与半夏泻心汤(转载)394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胃下垂兼喘息症(转载)204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脑膜炎(转载)21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小儿麻痹昏睡状态(转载) [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结核性脑膜炎(转载)241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脑炎昏睡状态(转载)261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多发性腹痛(转载)229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重症神经衰弱(转载)552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常习性下痢(转载)144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流感并发气管支肺炎(转载)264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喘息症(转载)229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感冒衄血(转载)158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猩红热疑似症(转载)249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手掌角化症瘙痒口腔炎(转载)28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长期瘾疹(转载)24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诊断不明的肿瘤(转载)25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诊断为肾脏病的浮肿腹痛(转载)209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肾石症(胆石症)(转载)28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眩晕症(转载)421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眩晕尿闭(转载)179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振颤症与真武汤(转载)284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流感头痛呕吐(转载)247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气管支喘息(转载)235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十年多不愈的膀胱炎(转载)[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嗜眠症与附子泻心汤(转载)219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长期泄痢口渴尿血(转载)16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重症疳积泪眼下痢大渴(转载)181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脾疳泄泻口渴(转载)147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嗜眠症与附子泻心汤(转载)184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长期泄痢口渴尿血(转载)117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重症疳积泪眼下痢大渴(转载)12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脾疳泄泻口渴(转载)12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三次中风(转载)312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高血压并发心脏病(转载)331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月经闭止,精神异状二例(转载)198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黄疸,子宫出血所谓子宫癌(转载)302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常习性鼻出血(转载)285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脐下肿瘤(转载)279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睪丸炎(转载)199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月经闭止发盲肠炎(转载)21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疳积泪眼(转载)189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内耳炎,角膜炎,发热下痢(转载)222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急性坐骨神经痛发热恶寒(转载)321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口眼歪斜(转载)[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感冒续发神经痛(转载)16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关节神经痛(转载)255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下肢筋肉神经痛(转载)25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口腔炎-口舌糜烂(转载)304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病名不明的吐血(转载)134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急性肠胃炎(转载)703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梦遗,头眩眼花,全身倦怠(转载)228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多发性神经痛(转载)197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脐上钝痛被诊为盲肠炎(转载)202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盲肠炎左下腹疼痛或胃部疼痛(转载)428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产妇乳房炎(转载)208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高血压后脑筋强急眼球充血流泪(转载)204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小儿头疮(转载)242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脐上肿瘤(转载)118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不明的胃部肿瘤(转载)238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胃病及神经性心悸(转载)22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幼儿长期泄痢成为结核性腹膜炎(转载)179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幼儿口内炎扁桃腺炎弛张热(转载)197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解热后再热(转载)12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误汗诱发振颤及眩晕症急性心脏衰弱(转载)[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高血压衄血与泻心汤(转载)225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贫血型的高血压症(转载)259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全身不遂症(转载)36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中风后的高血压(转载)264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长期下痢腹中雷鸣蠕动(转载)17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肺结核疑似及胃下垂(转载)20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下痢口渴与人参汤、五苓散之鉴别(转载)165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幼儿浮肿与下痢(转载)139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胃下垂(转载)238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胃部胀满喘息之老妇人(转载)205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慢性气管支炎(转载)35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月经突然闭止之高血压症(转载)269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腰肢神经痛兼更年期出血(转载)207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血压再度上升头痛不眠目焮肿衄血(转载)16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激烈鼻出血(转载)22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左肠骨窝硬结疼痛被诊为盲肠炎(转载)24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长期月经痛而眩晕耳鸣心悸肛门瘙痒(转载)343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流产子宫出血腰酸体疼(转载)32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八年喘息,日渐严重(转载)201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心下膨满噎逆呕吐喘息(转载)[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慢性气管支炎,头痛(转载)244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痨瘵型之喘息咳嗽(转载)195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浆液性气管支漏(转载)127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慢性气管支炎(转载)238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重症喘息四年(转载)168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眩晕症运动失调(转载)269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焮肿眼与苓桂朮甘汤(转载)30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偏头痛,中耳炎,扁桃腺炎(转载)272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喉蛾(转载)18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口内炎,偏头痛(转载)209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咽喉肿痛(转载)33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喉中异物,头重眩晕(转载)24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屡发扁桃腺炎及嘶哑(转载)205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喉中炙脔失声(转载)25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亚急性盲肠炎并发黄疸(转载)159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项背强直(转载)37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月经闭止与疑似妊娠(转载)172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急性胃炎注射三针不能止痛的少女(转载)32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幼儿夏期性痒疹与温清饮(转载)275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皮肤瘙痒症(干性痒疹)(转载)[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产褥中子宫炎(转载)152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妊娠中绝后屡发子宫炎(转载)161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急性肠炎病名诊断下的吐泻发热乳幼儿(转载)242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小儿烦渴遗尿与五苓散(转载)212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大量鼻出血二日不止的少年(转载)22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频回子宫出血而疑惧子宫癌的中年妇人(转载)215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麻疹治疗中突然尿血而解热(转载)185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无月经卵巢炎(转载)219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服安眠药昏睡苦闷的少妇(转载)29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颜面蜂窝织炎(转载)235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急性肠炎与不换金正气散(转载)16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百日咳的奇迹(转载)358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壮健者的肋间神经痛(转载)355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狭心症?心脏血管神经症?(转载)20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出生40日乳儿坠肠服小建中汤下痢(转载)13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永年胃痉挛的农家妇人(转载)252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分娩血崩腹胀满疼痛(转载)241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所谓肝病与胆病(转载)304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肝脏炎之后遗症与阴囊湿疹交替作病(转载)382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常习性呕吐头眩(转载[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高血压僧帽筋强急(转载)228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肥胖症与月经痛(转载)339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小儿慢性肾炎(转载)264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常习性皮肤瘙痒症(转载)458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激烈口渴与自汗(转载)281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肩项强急疼痛与葛根芩连汤(转载)287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子宫肿瘤硬结疼痛(转载)24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老人性皮肤瘙痒症(转载)43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霍乱状之吐泻腹痛(转载)214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特发性高血压及单纯性甲状腺肿大(转载)274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性交后出血不止之早熟女人(转载)57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呕吐腹满痛(转载)13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肝病泻下后陷于昏睡状况(转载)184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转载)611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慢性盲肠炎(转载)233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八年的气管支喘息,肥厚性鼻炎,腰骨神经痛(转载)288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渗出性胸膜炎即肺膜炎(转载)289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结核性腹膜炎(转载)225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百日咳痉挛期(转载)33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痔出血(转载)[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摄护腺炎(转载)224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夜而喘息咳嗽昼日即差(转载)222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急性胃炎(转载)244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坐骨神经痛之老妇人(转载)38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十九年慢性气管支喘息及衄血(转载)188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长期蒸汗盗汗之周岁小儿(转载)312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眩晕心悸咽喉疼痛之虚弱少妇症(转载)27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咽喉疼痛糜烂高热(转载)292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长期膀胱炎之瘀血妇人(转载)25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咽喉急痛恶寒发热(转载)23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急性扁桃腺炎发热恶寒头痛体疼(转载)24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生产后子宫出血不止(转载)307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感冒解热后自汗不止之乳儿(转载)202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开腹摘出恶露病仍不愈(转载)217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定时癫眩呕吐(转载)162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虚弱妇人鼻出血(转载)178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肾石症腰腹疼痛恶寒战栗(转载)171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流感微恶风头眩胃胀满(转载)268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重症心悸亢进自汗淋漓(转载)298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流感呈胃症状(转载) [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眩晕症(转载)33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发作性胃炎(转载)191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所谓脑贫血症与苓桂朮甘汤(转载)41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头痛眼泪滂沱(转载)19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热利三例(转载)164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生产之后子宫出血(转载)20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肩背强急之少妇(转载)20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吐泻头疼肢节疼痛(转载)208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渗出性胸膜炎即肺膜炎(转载)211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病名不详的胁下扁痛(转载)221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肩背神经痛(转载)329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急性膀胱炎之农妇肛门瘙痒(转载)335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肩膊神经痛(转载)23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高热后呕吐口腔溃疡(转载)262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流感高热咽痛大渴(转载)193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咳嗽喘息胃痛吞酸(转载)283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慢性胃炎(转载)328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流感解热后自汗恶风(转载)311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慢性泪囊炎(转载)27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急性扁桃腺炎(转载)[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急激吐泻(转载)147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燕窝疮与甘草泻心汤(转载)267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突然手足强硬麻痹刺痛(转载)25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重笃心脏肥大症(转载)217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自葡萄状鬼胎医至子宫癌(转载)22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膀胱口肿疡尿闭(转载)174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肺膜炎心中烦不得卧(转载)182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流感发热恶寒呕吐下痢腹痛(转载)324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急性内耳炎(转载)244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强降血压诱发眩晕症(转载)192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转胞二例─肾结石(转载)220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排大便后恒子宫出血(转载)423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胃下垂,生殖器性神经衰弱(转载)372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理中丸之治验例(转载)255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喘息喜唾咽喉干燥感(转载)178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赤痢状之急性肠炎(转载)20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脑神经过劳之偏头痛(转载)361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感冒自汗微恶寒而不能发热之老妇人(转载)36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重症肝硬变兼胆结石(转载)247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上冲头眩胸胁苦满(转载)[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子宫周围炎(转载)426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小儿肠炎,四逆汤与白头翁汤之区别(转载)484 人已读[中医临床廿五年作者:...] 肝病兼肾病与柴胡姜桂汤(转载。
臨床病例(13)中醫師朱木通1.高血壓僧帽筋強急2.半夏厚朴湯:製半夏、厚朴、茯苓、生薑、蘇葉葛根黃芩黃連湯: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桂枝加葛根湯:桂枝、白芍、甘草、大棗、生薑、葛根葛根湯:葛根、麻黃、桂枝、生薑、炙甘草、芍藥、大棗3.肥胖症與月經痛4.防己黃耆湯:防己、黃耆、白朮、甘草、生薑、大棗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白芍5.小兒慢性腎炎6.小青龍湯:麻黃、桂枝、芍藥、甘草、乾薑、細辛、半夏、五味子真武湯:附子、乾薑、茯苓、白朮、白芍苓甘薑味辛夏仁湯:茯苓、甘草、五味子、乾薑、細辛、半夏、杏仁7.常習性皮膚瘙癢症8.桂麻各半湯:桂枝、白芍、生薑、甘草、麻黃、大棗、杏仁9.激烈口渴與自汗10.麻杏甘石湯:麻黃、杏仁、石膏、甘草五苓散:桂枝、白朮、茯苓、豬苓、澤瀉桂枝湯:桂枝、白芍、生薑、大棗、甘草11.肩項強急疼痛與葛根芩連湯傷寒論葛根湯證之所謂「項背強、几几然」-其作病部位即現在解剖學之「僧帽筋」-包括板狀筋、肩甲舉筋,甚至包含菱形筋。
換以經穴名,其位置相當於上自風府、風池,下迄身柱、心愈。
病邪集積於這一周圍,以傷寒論原則是以葛根為主劑。
此種症狀以現代的病名分類言之,常見於腦炎、高血壓。
所以,五年前我出版「高血壓症自己治療法」一書,曾將葛根黃芩黃連湯編入。
物換星移,五年後之今日(1962年4月)始得竹馬友林 xx氏報告其本人服用此方之經過,爰詳記之以備參考。
葛根芩連湯:葛根、黃芩、黃連(、甘草)12.子宮腫瘤硬結疼痛13.正氣天香湯:香附、陳皮、烏藥、蘇葉、乾薑、甘草桂枝茯苓料: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白芍桃仁承氣湯:桃仁、桂枝、大黃、芒硝、甘草14.老人性皮膚瘙癢症15.當歸飲子:當歸、白芍、川芎、蒺藜、防風、熟地黃、荊芥、黃耆、何首烏、甘草16.霍亂狀之吐瀉腹痛17.胃苓湯: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生薑、大棗、桂枝、白朮、澤瀉、茯苓、豬苓五苓散:桂枝、白朮、茯苓、豬苓、澤瀉18.特發性高血壓及單純性甲狀腺腫大19.小柴胡湯: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甘草、生薑、大棗半夏白朮天麻湯:半夏、白朮、天麻、陳皮、茯苓、甘草、大棗、蒼朮、麥芽、神麴、黃耆、人參、澤瀉、黃柏、生薑、乾薑20.性交後出血不止之早熟女人21.桂枝茯苓料: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白芍22.嘔吐腹滿痛23.大建中湯:山椒(蜀椒)、人參、乾薑、膠飴24.肝病瀉下後陷於昏睡狀況25.真武湯:附子、乾薑、茯苓、白朮、白芍26.心痛徹背背痛徹心27.烏頭赤石脂丸:蜀椒、烏頭、炮附子、乾薑、赤石脂大黃附子湯 :大黃、附子、細辛28.慢性盲腸炎29.桂枝加芍藥大黃湯:桂枝、白芍、甘草、大棗、生薑、大黃當歸四逆:當歸、桂枝、芍藥、細辛、炙甘草、通草、大棗。
朱木通医案---转胞二例─肾结石转胞二例─肾结石转胞一词出金匮要略妇人杂病门。
其病状由原文观之,相当于今日之尿闭。
推而广之如肾脏结石,尿道炎,摄护腺炎,肾脏炎等症皆得依此范围应用。
兹列原文于下以资参考:「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
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
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
」依此条所示为「妇人病」,所以有「转胞」及「胞系了戾」之语。
其实尿闭之病应用肾气丸不必限于男女,但其整个症状合于肾气丸便得应用。
以下二例是近日来自认为最得意之冶验。
男,60+岁。
身材高大,外观似颇强健。
六年前以曾得肾石症。
由于尿闭,腰腿酸痛,以至于前阴部(脐下小腹)胀满拘愈,尿意频催而不能排尿(所谓里急),则有尿亦不过一二滴而已,半小时排十余次,每次皆腰腹酸疼彻心苦楚万状。
历经二三西医诊治皆不见效,如是十余日。
且此时除口舌干燥以外并无口渴或寒热。
后因邻居介绍托一位中医为之治疗,竟然一剂则小便快利,各症状愈大半。
遂连续服用至第六剂突然由小便中排出数块小石子,大如米粒,于是归于痊愈。
时隔六年,旧病复发,症状一如上述。
肾气丸料加牛膝车前子(即牛车肾气丸)。
翌日再来笑容满面自云服药半小时后则觉身心朗爽,尿利快通,诸痛苦爽然若失,道谢不已。
连服三剂则不需再服。
详诊后认为肾气丸具备,乃投与牛车肾气丸。
女,37岁。
三年来经各西医诊断为慢性摄护腺炎,然三年治疗并无少差已渐感失望。
症状与前者相同,唯程度略轻。
牛车肾气丸料,六七帖愈十之七八,后因服药后食欲减退,遂放任之。
按肾气丸配药中以熟地黄占多数。
熟地黄滋润生津,能使胃液增多。
故凡平素胃肠虚弱而有下痢倾向者,或其人胃内停水着明者,皆所禁忌。
因此服用肾气丸后,往往招致食欲不振之后遗症(如此患者是为不适应,须另选适合者转方)。
朱木通医案---全身不遂症
全身不遂症
男,47岁,赤贫之农夫,以短工,樵苏为生。
眼睑长年赤烂,邻右多呼之为红目某。
三年前一度患胸膜炎,因贫困难以就医,濒于死地者凡三四昼夜。
年初于田亩工作,突然中风卒倒人事不省,几经折磨,虽然未死,已全身瘫痪。
肌瘦骨立,全身高度贫血,颜面苍黄略见浮肿。
躯体及四肢皆强直不随,尤其右半身宛如死物,全身麻痹不仁,间或酸痛,眩晕外界回转之甚。
心下痞硬,耳鸣如决水之声,喘息咳嗽满口清痰。
大便软,小便特别多而且近。
口舌极感干燥但不渴,食欲全失。
舌强,言语艰涩。
扶之起坐即全身震震然动如欲仆地。
* 八味丸料,以乌头换附子,服二帖。
以驱逐寒痰为目的,加干姜、细辛,服二帖。
目标转至痰饮,改用苓甘姜味辛夏仁汤,五帖,至此诸症状均略有起色。
* 后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一次。
继则以八味丸(乌头换附子),长服廿余日。
三余月能工作,自己步行取药。
再数月与平素无异,遂罢药。
日本名医浅田宗伯古训医传:「将八味丸的附子换用乌头,用治中风总身不仁,不能起坐者,常得大功效。
」。
朱木通医案---长期膀胱炎之瘀血妇人
长期膀胱炎之瘀血妇人
女,22岁。
体格细小,肤色粗糙,瘀血着明。
剧团女团员。
月经停止四十余日,不知是否妊振。
此妇人于去年以久患膀胱炎之症,为我一剂而痊愈。
自云当为仅服初煎即各症状俱除,因当时剧团北移,而病已愈,遂不思再服药。
本年三月间受孕,误服中部某中医之通经药以致流产,遂诱发下述病症以至现在。
〔旧记录:去年来诊记录,当时病名为膀胱炎(各西医均诊定如是)。
症状即:尿意频数,小便不利,尿道酸疼,腹胀痛,头眩腰酸,屡屡肛门瘙痒,大便四五日一行而硬,月经恒迟,量少色淡。
此外望诊上则与今日无异(瘀血着明)。
投以桃仁承气汤一剂。
据其回忆说当时服药后腹痛,泻下五六行,旋即月经来,于是小便亦随之畅通,排尿时不复疼痛,至于头痛,腹痛,腰酸等症状已爽然若失,此后月经即归于正常,数年间之苦楚一扫而尽。
据云最感奇怪者为数年肛门瘙痒亦不复再发。
之后已无病苦。
)。
主诉为月经停止四十余日,恒头眩,腹膨满而疼痛,腰肢酸疼,呕气,嗜食酸味,口内冷淡,此外尿频数,小便不利,残尿,尿少而黄,大便秘结则与去年略同。
唯不复肛门瘙痒。
以上诸症候群中之呕气,及病口味虽可推定为妊娠征兆,但亦不可贸然决定之,遂以通套剂之小柴胡合香苏散料二帖试探之以观其后。
三日后再来,据云服药后仅便通一次,所有病苦已去十之八九。
至此,十之七八既可断定为妊娠,仍维持原方以迄于临盆前。
朱木通医案临床病例(1)1、盲肠炎与当归四逆加吴茱生姜年龄性别:女,50岁,平素体弱,长年咳嗽发病情形:二月前突发右脐旁疼痛,经诊断为慢性盲肠炎。
经中医师医治,注射、针炙十余日,症状转剧。
因平素体弱,不敢冒然开刀。
全身消瘦而枯燥,贫血而呈瘀血色,所谓肌肤甲错者。
脉象及症候:脉沉而细,博动缓慢。
腹软弱,腹皮菲薄,盲肠部虽隆肿但不太硬,按之略有鸣动之声。
用药:判定乃久寒所致,投以当归四逆加吴茱生姜,又以瘀血为标加桃仁丹皮。
结果:服药二日后疼痛尽除,大便快通,继续服用一月,肿瘤尽消,痰咳亦癒。
备注:当归四逆加吴茱生姜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为久寒之治剂。
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2、慢性盲肠炎年龄性别:男,24-25岁,体质营养普通发病情形:某日突然右腹部疼痛,经医院诊断为盲肠炎,经多方医治仍无少差。
脉象及症候:脉细而微,盲肠部疝痛,头眩、体倦腰酸腹胀、四肢不温、大便溏。
用药:当归四逆加吴茱生姜结果:一帖见效,五剂全治备注:3、盲肠炎并发腹膜炎年龄性别:男,22岁,身材瘦长,皮肤干燥瘀黑,看似痨病型。
发病时正值盛夏,患者虽日夜覆重衿,手足依然逆冷(形寒肢冷)发病情形:新婚未久即患盲肠炎,经二三西医注射服药冷罨三管齐下凡十余日,不但无少瘥,反而并发腹膜炎,其家人又畏忌开刀手术。
肿瘤由右腹部漫延至全下腹。
脉象及症候:脉细而迟弱,不发热但恶寒,舌赤滑,口内和,嗜热饮,大便软,尿多。
用药:除去冷罨法,投以当归四逆加吴茱生姜。
结果:一帖疼痛即止手足复温,连续一星期,盲肠炎尽癒,身体亦较病前为强。
备注:4、急性盲肠炎年龄性别:女,78岁,强健老农妇,年事虽高,体力尤强于子孙辈,平素无它病。
发病情形:某日突觉右腹部急痛,初尚隐忍冀差,翌日疼痛更烈,同时右足不可伸直,腰骨酸痛。
就近延医注射,断为急性盲肠炎,非开刀有生命之虑。
脉象及症候:体力相当康健,血色亦佳,盲肠部隆肿如覆杯而灼热,似有并发腹膜炎之势,呕气频催、腰背酸痛、微恶寒、自汗、小便淋沥、尿意频数,四五日来不大便,口舌干燥而嗜冷,虽组织结实腹皮厚,但手足不温,脉微细。
朱木通医案---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男,14岁,平素虽非特别强健但很少生病。
某日放牧田亩,突然发热恶寒,呕吐,头痛欲裂,项背强急,身体疼痛。
经小儿科治疗2~3日,症状反剧,乃转内科,二日内昏厥数次,以至大渴引饮,谵言妄语,宣告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意识已经浑浊,唯以双手捧额呻吟,两目紧闭,发热已过40度以上。
脉浮紧,无汗,体疼,项背直,腹痛拒按而未至坚满,头痛欲裂,呕吐不止,口苦大渴,大便秘结,尿利减少而如血(以上为其母口述),葛根加半夏汤合白虎汤。
是夜呕吐止,口渴稍减,热退至38.5度,翌日向晓复发轻度呕吐一次,原方再服。
午后热退至36.8度,口渴,呕吐尽除,唯大便仍不通。
双目仍紧闭,呻吟不已。
是夜转用大柴胡汤合桃仁承气汤去芒硝,犹未服药,复起痉挛而陷入昏睡状态,据云当时夜深请不到医生,延至苏醒乃服此方,少停大便畅通,病去大半。
第三日原方,渐复常态。
第四~六日仍用原方唯渐次减少大黄,第七日体温恢复正常,而痛已尽去。
第八日因微渴,尿利减少,转用猪苓汤。
脑炎昏睡状态男,7岁,其父在市内业蔬菜,素患下肢关节炎。
患儿虽非绝对强健,平素无病。
某日突发高热至40度左右,头痛如劈,项背强硬,呕吐不止,且时发痉挛。
急延西医,断为真性脑炎。
经抽脊髓,注射服药,病势愈剧,五天后限入昏睡状态,医师宣告绝望。
患儿除项背强直外,全身厥冷,失去知觉,颜面苍白,略见浮肿,双目紧闭,呼吸微弱。
腹部陷没,自汗不息,虽经反复推动唯稍舒倦眼,旋即紧闭,如此状态,问诊已无可能。
真武汤。
是夜二剂频频饮之,夜半二剂都尽,睡梦中患儿自行下床解大便矣。
第二日仍头痛微渴,肢节疼痛。
少停进稀粥,精神颇佳。
第二日仍用前方二剂,头痛口渴肢节疼痛尽除,与平时无异。
续服前方共三昼夜六服。
后转用小柴胡汤三帖,诸病尽愈。
真武汤为少阴病泛用的处方,能振起极度沉衰的新陈代谢,堪称中医的强心剂。
臨床病例(10)中醫師朱木通1.焮腫眼與苓桂朮甘湯俗語之風火熱目者,中醫學謂之焮腫眼,相當於現今之急性網膜炎之類。
苓桂朮甘湯為痰飲(水毒)的基本劑,而眼科疾患雖由瘀血、水毒、食毒三種因素分別瀦蓄為原因,其中以水毒居多。
苓桂朮甘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如急性慢性淚囊炎轉用傷寒論的「汗出」,投以越婢加朮湯而流淚止。
水泡性結膜炎亦用越婢加朮湯,或苓桂朮甘湯,或小青龍湯。
2.偏頭痛、中耳炎、扁桃腺炎3.苓桂五味甘草湯:4.喉蛾5.半夏厚朴湯:製半夏、厚朴、茯苓、生薑、蘇葉6.口內炎、偏頭痛7.苓桂味甘湯:茯苓、桂枝、五味、甘草8.咽喉腫痛9.苓桂味甘湯:茯苓4錢,桂枝4錢,甘草3錢,五味子3錢。
10.茯苓甘草茯苓配劑之方,主治目標是重在腎虛、停水、上衝等三種要素。
11.水毒而咽痛,可從水氣病之「氣上衝咽、狀如炙肉」、「腎氣上衝、咽喉寒曀」等金匱條文得到明訓。
12.「漢方診療三十年」載苓桂味甘湯治灼熱瘙癢之皮膚病一例,滲出性中耳炎一例。
此二例皆為手足冷、脈沉微、頭重如壓重載、利尿短數、顏面潮紅。
13.喉中異物、頭重眩暈14.半夏厚朴湯:茯苓、桂枝、五味、甘草15.心氣痛與臍旁疼痛16.半夏厚朴湯:茯苓、桂枝、五味、甘草甘草乾薑湯:炙甘草、乾薑17.屢發扁桃腺炎及嘶啞18.半夏湯:半夏、桂枝、甘草19.喉中炙臠失聲20.半夏厚朴湯:製半夏、厚朴、茯苓、生薑、蘇葉甘草乾薑湯:炙甘草、乾薑21.亞急性盲腸炎併發黃膽22.大柴胡湯:柴胡、黃芩、半夏、枳實、白芍、大黃、生薑、大棗23.項背強直24.大柴胡湯:柴胡、黃芩、半夏、枳實、白芍、大黃、生薑、大棗25.月經閉止與疑似妊娠26.小柴胡湯: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甘草、生薑、大棗27.月經突然閉止之高血壓症28.小柴胡湯: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甘草、生薑、大棗香蘇散:香附、紫蘇葉、陳皮、甘草(、生薑)29.腰肢神經痛兼更年期出血30.柴胡桂枝湯:柴胡、半夏、桂枝、白芍、黃芩、人參、大棗、甘草。
臨床病例(14)中醫師朱木通1.八年的氣管支喘息、肥厚性鼻炎、腰骨神經痛2.柴胡桂薑湯:柴胡、桂枝、乾薑、黃芩、天花粉、牡蠣、甘草3.滲出性胸膜炎即肺膜炎4.小青龍湯:麻黃、桂枝、芍藥、甘草、乾薑、細辛、半夏、五味子5.結核性腹膜炎古時的慢脾,又稱為脾疳,按其整個症候群,相當於今日之結核性腹膜炎。
此病之發端及其形成殆有固定,初起大都由於哺乳食餌等之失節,因而發生下痢型之急性腸炎,治療不適宜則成慢性腸炎,於是荏苒歲月則形成此症。
當此症尚未定型之際,一般醫生大都以抗生物質之米國仙丹或肺癆針等為最高療法。
然而,抗生物質雖號稱藥物的最高峰,但畢竟其效能也是有其一定範圍,不然,中醫臨床家又何從接觸此種病者。
我每年接觸此種病者少說也有二三十名,泄痢嚴重者開始先以驅寒溫補之茯苓四逆湯一個長時期,然後長服消疳飲。
症候不太嚴重、體力未盡衰者則始終僅用消疳飲一方,不知是僥倖成功,抑或是病者適合中醫療法?很少不成功者。
關於此病的治驗我曾寫過數篇載於本書。
茲再從去年一例詳記之以資參考,因為此例為各例中之比較標準型者,故特為留之。
茯苓四逆湯:茯苓、甘草、乾薑、人參、附子6.百日咳痙攣期7.小青龍湯:麻黃、桂枝、芍藥、甘草、乾薑、細辛、半夏、五味子8.痔出血痔疾在現代醫學上被列為一種專科,尤其臺灣一般靠秘方維生之江湖郎中更羅列五花八門的不同病名以炫其神祕。
因此,專攻內科學者對此病多不敢過問。
就是患此病者亦多求之所謂專科遂使很多良方束之高閣。
痔疾雖然是麻煩之病,但中醫內用多能收預期功效。
蓋此病泰半以上多起因於鬱血、常習便秘。
以下一例是運用日本名醫原南陽之乙字湯,因其短期間收效,故概略記之以資參考。
乙字湯:柴胡七分、升麻四分、甘草三分、生薑二分、黃芩七分、大黃四分、大棗四分(原書如此)等七味組成。
此方為野津醫學士所轉載者。
又據安西安周所載之乙字湯則無生薑大棗而有當歸。
安西氏為淺田流的最後門徒,據云痔疾當急痛劇痛之時於此方中加乳香,是為淺田流的常用法則。
臨床病例(15)
中醫師朱木通
1.吐瀉頭疼肢節疼痛
2.柴胡桂薑湯:柴胡、桂枝、乾薑、黃芩、天花粉、牡蠣、甘草
3.滲出性胸膜炎即肺膜炎
4.附子弄玉湯:?
5.病名不詳的脅下扁痛
6.當歸四逆湯:當歸、桂枝、芍藥、細辛、炙甘草、通草、大棗
7.肩背神經痛
8.桂麻各半湯:桂枝、白芍、生薑、甘草、麻黃、大棗、杏仁
麻杏苡甘湯: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
9.急性膀胱炎之農婦肛門瘙癢
10.桃仁承氣湯:桃仁、桂枝、大黃、芒硝、甘草。
11.肩膊神經痛
12.麻黃加朮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白朮
當歸四逆湯:當歸、桂枝、芍藥、細辛、炙甘草、通草、大棗
13.坐骨神經痛之老婦人
14.當歸四逆加薑茱:當歸、桂枝、芍藥、細辛、炙甘草、通草、大棗、生
薑、茱萸
15.十九年慢性氣管支喘息及衄血
16.桃仁承氣湯:桃仁、桂枝、大黃、芒硝、甘草
小青龍湯:麻黃、桂枝、芍藥、甘草、乾薑、細辛、半夏、五味子小柴胡湯: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甘草、生薑、大棗
香蘇散:香附、紫蘇葉、陳皮、甘草(、生薑)
17.長期蒸汗盜汗之周歲小兒
18.小柴胡湯: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甘草、生薑、大棗
19.眩暈心悸咽喉疼痛之虛弱少婦症
20.寬中湯:半夏、厚朴、茯苓、甘草、乾薑、生薑、蘇葉
21.咽喉疼痛糜爛高熱
22.小柴胡湯: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甘草、生薑、大棗
涼膈散:連翹、大黃、甘草、芒硝、山梔、黃芩、薄荷、竹葉、蜂蜜23.長期膀胱炎之瘀血婦人
24.小柴胡湯: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甘草、生薑、大棗
香蘇散:香附、紫蘇葉、陳皮、甘草(、生薑)
25.咽喉急痛惡寒發熱
26.半夏湯:半夏、桂枝、甘草
27.急性扁桃腺炎發熱惡寒頭痛體疼
28.半夏湯:半夏、桂枝、甘草
29.生產後子宮出血不止
30.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白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