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园林文化内涵解析

苏州园林文化内涵解析

解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作为中国一段时期传统建筑的典范,苏州园林传承了诸多朝代,经历了无数沧桑非但不曾衰落,反而在时光与岁月的打磨下变得越发光彩。
古人认为“华美”让人浮躁多欲,“淡美”则让人清心寡欲,由此造园者最终选择了黑、白、灰为园林的基本色调, 以体现高洁素朴的审美观念。所以苏州园林均以白墙灰瓦、青灰的湖石、青砖掩映在翠绿的花木丛中, 形成了江南园林清新雅逸的风格(图1)。两景之间有多条道路通行,或是蜿蜒的小道,或是水路乘船。每一条路都能够让人领略到园林的那种不同的空间转换。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处风景,都沉淀着一层厚厚的历史沧桑。
白居易在《草堂记》中说:“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因地制宜,采用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
借景的手法是古园林设计师很常用的一种手法,这种造景手法将若干个不同的视点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并且这种变换还因具有连续性而更加富有情趣。借景分为两种,一种是远借,另外一种是邻借。就远借来说,比如:从拙政园中部入口“ 倚虹亨”循西遥望北寺塔似乎就座落在园内,和亭榭轩阁、回廊曲桥、林木融为一体, 增加了园内景物层次, 扩大了视觉空间, 使拙政园更显得深邃。沿着幽径,向“ 远香堂” 走去, 这里湖山相映, 廊轩翼波, 厅堂面水对山, 满池荷香飘逸扑鼻, 池岸垂柳随风拂水, 环顾四望,如赏长幅画卷。这时, 随着园内地势的变化和南轩屋角阻挡, 北寺塔稍稍退隐消失了, 似有意回避以免喧宾夺主。出“ 倚玉轩” 踏上凌波曲桥,向“ 荷风四面亭” 走去, 翅首一望,北寺塔又亲切地展现在眼前(图2), 但穿过“ 柳荫路曲廊” 至西部入口“ 别有洞天门” 时, 北寺塔又躲开了视线,偌大的北寺塔,经造园者精心安排, 变得机灵活泼, 意趣盎然,正所谓“远借一座山, 补为一方景”。
邻借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会觉得熟悉,园林之中墙体之上形状各异的漏窗, 可以看到一幅幅“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画面,透而未透,时隐时现。再如:透过沧浪亭复廊的漏窗,可见园外一湾流水徘徊于石桥之畔, 通过漏窗沟通了园内山景和园外水色, 弥补了园内缺水的不足, 使沧浪亭“未入园内

先成趣” , 达到了有山有水的完美境界(图3)。拙政园西部园墙假山上有亭翼然,亭名“宜两”, 居高临下, 东可邻借中部宛然画中的园景, 西可俯借倒影楼映入水中的倒影, 邻借俯借兼而有之, 一揽中、西两部景物, “绿杨宜作两家春” 的立意跃然眼前。而留园西部土阜上和天平山麓下一片古枫, 每逢狄天, 红叶如霞, 景色可餐, 都是苏州园林中应时而借的实例。
其实,苏州园林中的景致并非浑然一体而是明确地分为若干部分,这些部分也不等量齐观,而是有主有次。借助一些造景手法,把园中若干个不同的视点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种变换还因具有连续性而更加富有情趣。如廊在园中的使用,不仅可以用来连接建筑物并使空间具有蜿蜒曲折和高低错落的变化,而且还可以巧妙地用来分隔空间并使周围景物相互联系。同时也有利用空间的关联和层次变化加强园景的进深感;通过借用室外空间把景物引入室内让内外的空间相互渗透等(图4)。转换视点是一种情景的过渡,又可以增加环境的意趣。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将这种空间划分认为是一种空间的延伸。园林中的景观并没有明确的限界,是空透自然, 转曲灵活而虚实结合的,只是用一些主体的建筑或者是主要的景观作为这一方景色的一个焦点,而其他的景观则是用来做这一方景的陪衬,这就是因借而来扩大了的空间。
总体说来,苏州园林的建筑无论是从空间的转换层面还是景观的布置设计方面都给人带来一种极其舒畅的艺术享受。品位苏州园林就仿佛是在欣赏一幅立体的画,抑或是品读一首无声的诗。古代的园林设计大师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形形色色的花木,四时不断,创造出有诗情画意的景观,山石的堆叠似有意似无意,自然而然形成一幅美妙的山水长廊。这种艺术与生活结合的建筑风格代表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也与古人所信奉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息息相关。置身园林就仿佛置身自然,当周围的豪华建筑鳞次栉比,争相竞艳时,苏州园林却是仿佛隐身在这大自然的怀抱,“道法自然,夫唯不争而谓之争”,如隐士之于五川,似帝王之于山河。苏州园林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众多建筑师的心,傲立于这世界的建筑顶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