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 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
我的说课设计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总体说明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首先我对本课教材进行分析:(一)说教材:1《商周青铜器艺术》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的第二课第三个课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美术鉴赏的知识和方法,这位本课题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另外学好这个课题为学好以后的《建筑艺术》打好理论基础,在教材中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
因此本课题在《美术鉴赏》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光辉成就和社会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历史角度出发,对不同时期的青铜器进行分析,培养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
3. 本着美术鉴赏的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青铜器艺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时代特点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更客观欣赏评价青铜器。
教学难点:青铜器的名称中生僻字较多,其用途也不明确。
难点的依据:青铜器繁荣时期距现在年代久远,学生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
二说教法:为了讲清教材的重. 难点,使学生能过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1直观演示法:运用ppt. 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讲授法:结合多媒体教学,运用讲解的方式,介绍不同时期青铜器的不同特点以及艺术成就,教授欣赏青铜器的方法并给学生做个示范。
这能够使学生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明确的学习目的。
让学生更好欣赏评价青铜器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3 集体讨论法:运用问答式,师生交谈法等方法。
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一、教材分析1.教学目的① 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光辉成就。
② 理解青铜器如何以其造型、纹饰和铭文,体现其重大的社会作用。
2.内容结构① 青铜器主要器类(炊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的性质、特点及其代表作品的艺术成就。
② 商后期至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器发展前后辉映的两个高峰,又各自受其特定时代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形成不同的时代特点。
③ 青铜器艺术成就具体体现在造型、纹饰和铭文等方面,青铜器中的礼器是奴隶主贵族政权、军权、神权和财富的象征。
青铜器铭文(金文)内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并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3.重点和难点青铜器艺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商代尊神重鬼的社会风尚,西周的礼乐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巨大社会变化,都对青铜器器物种类、样式、装饰纹饰内容、青铜器的社会性质、审美风尚发生了直接的影响。
这些变化都不能孤立地从青铜器自身寻找原因。
本课程难点有二:一是学生对夏商周时代的社会历史环境不熟悉,这段历史文献记载简略,是随着近代考古和历史研究的进展才逐渐明晰,但仍存在着大量的疑点。
再就是,古代青铜器的名称生僻字较多,其用途也不为多数人所熟悉。
在教学中要抓住要点,不强求学生一一详记,主要是通过对代表性器物的分析教学生学会鉴赏古代青铜器艺术的要领。
二、教学过程1.导入:楚王问鼎2、青铜器造型⑴ 炊食器:炊器:鼎、鬲、甗。
鼎为实足,鬲为袋足,鬲上置甑,便是甗,用于蒸煮食物。
盛食器:簋、盨、簠、敦、豆等。
簋的造型特点是圆腹、侈口、圈足,有两个装饰性较强的双耳,整体造型左右对称,端庄、稳重。
簋是盛黍、稷、稻、粱的大碗,其制造目的主要是作为祭祀用器。
西周以后,簋受到特殊重视,一些著名重器如利簋、天亡簋(朕簋)等铭文都涉及西周建国初期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西周后期到东周,在簋的造型基础上又有所发展,衍化出盨、簠、敦、豆等新的器类,使器物组合出现了丰富的变化。
高中美术《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说课稿(7)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你参加过说课比赛吗?说课的过程是不同一般教学设计的过程。
整理了这篇,希望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说课稿教材分析1、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1)了解商、周各时期青铜器的艺术特征及形成的原因。
(2)理解青铜器如何以其造型、纹饰和铭文,体现其重大的社会作用。
(3)培养学生从历史角度出发,对不同时期的青铜器进行分析,培养审美能力。
同时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
B.过程与方法运用举例法、探究讨论法、比较法体味不同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和审美追求的发展。
2、内容结构A.青铜器的简介--什么是”青铜器”、青铜工艺的产生及历史背景B青铜器从功能上的分类: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具.c.青铜在商、周各时期的发展(1)商:饕餮纹鼎、司母戊鼎、龙虎尊、豕形铜尊、铜象尊(2)周:大盂鼎、毛公鼎、折觥、班簋、利簋(3)商、周时期青铜器造型、工艺、纹饰的比较D.青铜器特点的总结及成因探究E.拓展学习:为青铜器设计一个纹样。
3、重点和难点(1)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不同的造型特点和纹饰特点,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2)青铜器的名称中生僻字较多,其用途也不为多数人所熟悉。
教学过程:导入(略)师:首先,老师先简单介绍一下何谓”青铜器”。
青铜器是以铜为主加锡或铅,用蜡或泥模铸造的青铜器具。
(展示图片)师:我们说任何事物的产生总有一定的原因与背景,那青铜器的产生与发展又是基于何种原因和背景呢?1.劳动、文化知识的积累。
原始社会人们开始使用自然铜,但它熔点很高,经过捶打可以制作简单的工具和装饰品。
后来发现在红铜中加入适量的锡或铅便会降低熔点,增强硬度,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铸造性。
2.而奴隶社会的建立,有了大的集体工作场所,从而为青铜器的发展奠定基础。
THE SILK ROAD 古代中国的青铜器铸造,以夏、商、周三代最为繁盛。
铜在当时是一种新元素,古人称为“赤金”,用这种材料制造器物比粗拙的陶石器坚固美观,同时,它作为一种很贵重的金属,除了王侯贵族之家,一般百姓无力铸造。
概括地说,青铜器艺术在夏、商、周三代主要是奴隶主贵族的艺术,它类似于一种图画文字,通过本身的造型、纹样,以及用于记事的铭文和高超的技艺反映了奴隶制时代的社会风尚和审美观念。
一、青铜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国青铜器艺术的发展与同时期冶金铸造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青铜是红铜与锡或铅的合金。
红铜加入锡(铅)之后,熔点降低,硬度增强,成为青铜。
青铜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很高的耐磨性和化学稳定性。
古代匠师在创作实践中十分关注铜与锡的合金比例,在春秋时期总结出适合制作不同青铜器类的理想的合金比例“金有六齐”。
也正是由于东周时期在失蜡法铸造以及焊接、镶嵌等方面冶铸制造技艺的精进,才有可能生产出鬼斧神工的曾侯尊盘等作品,使楚人的浪漫激情与飞扬的想象力得以附丽于各种青铜器而震惊于世。
对于作品的研究与评价需要靠比较,从比较中可以细致深入地了解到艺术设计思想、审美观念递进的过程,可以分辨出艺术创造力的高下。
古代青铜器作品也有神品与能品之别。
有的作品结构严谨,铸造精工,气度非凡,如四羊方尊、龙虎尊;有的在幻想与现实的交织中,设计别具巧思,如立鹤方壶;有的以结构奇巧取胜,如错金银龙凤方案。
青铜时代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但青铜器艺术的生命活力依然跃动于民族的血脉之中。
有些现象值得深思,例如盛行于夏、商和西周时期的青铜酒器中的觚与爵,到东周以后为耳杯所代替,逐渐消失,所以孔子发出“觚不觚,觚哉觚哉”的慨叹。
而在千百年之后,觚与爵等酒器的造型却被作为传统艺术中完美成功的创造而在玉石、陶瓷、犀角等多种材质的工艺创造中得到了复活。
在民族艺术发展的长河中,对青铜器艺术的学习与继承决不仅只是艺术样式的借鉴,它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化精神,是活泼的创造力量,从历史的源头上奔涌直下,生生不息。
课题四:《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光辉成就。
2、能力目标:理解青铜器以其造型、纹饰和铭文,体现其重大的社会作用。
3、情感体验目标: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与学习重点、难点1、青铜器艺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商代尊神重鬼的社会风尚,西周的礼乐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巨大社会变化,都对青铜器器物种类、样式、装饰纹饰内容、青铜器的社会性质、审美风尚发生了直接的影响。
这些变化都不能孤立地从青铜器自身寻找原因。
2、本课程难点有二:一是学生对夏商周时代的社会历史环境不熟悉,这段历史文献记载简略,是随着近代考古和历史研究的进展才逐渐明晰,但仍存在着大量的疑点。
3、再就是,古代青铜器的名称生僻字较多,其用途也不为多数人所熟悉。
在教学中要抓住要点,不强求学生一一详记,主要是通过对代表性器物的分析教学生学会鉴赏古代青铜器艺术的要领。
内容结构1、青铜器主要器类(炊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的性质、特点及其代表作品的艺术成就。
2、商后期至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器发展前后辉映的两个高峰,又各自受其特定时代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形成不同的时代特点。
3、青铜器艺术成就具体体现在造型、纹饰和铭文等方面,青铜器中的礼器是奴隶主贵族政权、军权、神权和财富的象征。
青铜器铭文(金文)内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并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教法与学法讲解、比较、讨论等方法教具教科书、粉笔、资料、图片等。
教学互动过程一、课前组织安排学生就坐,稳定学生情绪,作好上课准备。
二、情景导入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象征,那么,青铜器便可以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代表。
而夏商周在史学上被成为“青铜时代”。
三、讲授新课一、导入:1、首先从“楚王问鼎”的典故中引申出古代青铜器的重要性,部分青铜器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青铜治炼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伟大的青铜时代,历经了夏、商、周,持续了1500多年的时间,正是从那个时代开始,古代中国迈开了世界文明史上领先的步伐。
高中美术《夏铸九鼎高中美术《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说课稿(4)作为一名教师,说课是我们必备的技能,你会说课课吗?希望这篇高中美术《“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说课稿4.87KB能给你启发!《”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
我的说课设计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总体说明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首先我对本课教材进行分析:(一)说教材:1《商周青铜器艺术》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的第二课第三个课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美术鉴赏的知识和方法,这位本课题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另外学好这个课题为学好以后的《建筑艺术》打好理论基础,在教材中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
因此本课题在《美术鉴赏》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光辉成就和社会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历史角度出发,对不同时期的青铜器进行分析,培养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
3.本着美术鉴赏的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青铜器艺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时代特点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更客观欣赏评价青铜器。
教学难点:青铜器的名称中生僻字较多,其用途也不明确。
难点的依据:青铜器繁荣时期距现在年代久远,学生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
二说教法: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过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我们都知道《商周青铜器》是一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一门课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欣赏作品,还要让学生运用已学的鉴赏方法讨论评价青铜器艺术作品。
考虑到高中年级学生不重视美术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
商代艺术——青铜艺术的瑰宝(之一)商代是中国青铜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从商汤建国到殷纣亡国的600年左右时间内,青铜器的使用越来越普及,数量越来越多,制作也越来越精细。
使青铜器艺术不断发展进步,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
商代的青铜器广泛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不但有青铜制的农业生产工具,也出现了青铜手工业工具。
农业生产工具已有刨地挖土的,铲地翻土的铲;手工业工具包括斧、锛、凿、锯、刀、锥、钻等各种。
这些劳动工具比石器经久耐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商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青铜武器在这时也已广泛使用。
考古发现的商代青铜武器已有戈、矛、刀、钺、胄、镞和弓形器等。
1976年在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一件大型钺,通长近40厘米,刃宽约37厘米,重达9公斤,钺身两面雕刻精美的花纹,主纹是二虎扑人头,周围衬以细密的云雷纹,为商代青铜器中少见的大型武器。
安阳殷墟一座王陵曾出土成捆的铜矛730余件,铜戈72件以及不少于140余件的铜胄,说明商代已用青铜武器武装了大量的军队,用来加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除生产工具和武器外,青铜还大量用来制造奴隶主贵族使用的日常器皿、装饰品和乐器等,甚至连建筑和车马上也装饰着青铜饰件。
可以说,商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青铜器。
在商代青铜器中,奴隶主贵族用于宴飨、祭祀和丧葬等礼仪活动的青铜礼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们的用量之大,制作之精,都是前所未见的。
数十年来,仅在安阳殷墟一个地点就发现各种青铜礼器七八百件。
仅妇好墓一座墓葬就出土青铜器468件(未计109个小铜泡),其中礼器就达210余件。
殷墟出土最大也是最著名的司母戊巨鼎,高达133厘米,重875公斤,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古代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充分显示了商代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青铜礼器既是盛物的容器,也是商王和奴隶主贵族表示身份等级的标志,是他们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因此,绝大多数青铜礼器都经过精心地设计和制作,其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堪称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瑰宝。
《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教学设计
朱薇
课业类型:高中美术鉴赏课(人教版)
课程内容:传统艺术的根脉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年级:高一、高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光辉成就,商、周、春秋战国各时期的艺术特点及特点形成的原因。
(2)理解青铜器如何以其造型、纹饰和铭文,体现其重大的社会作用。
(3)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青铜器的鉴赏,客观地评价艺术作品,培养感觉感知能力,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B.过程与方法
运用举例法、讨论法、比较法体味不同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和审美追求的发展。
2、内容结构
A.青铜器的简介——什么是“青铜”、青铜的分类
B.青铜在商、周、春秋战国各时期的发展
(1)商:饕餮纹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大禾人面铜方鼎
(2)周:大盂鼎、折觥
(3)春秋战国:立鹤方壶、越王勾践铜剑、曾侯尊盘、曾侯乙编钟
(4)造型、工艺、纹饰的比较
C.青铜器特点的总结及成因探究
D.拓展学习:青铜器的加工工艺
3、重点和难点
重点:
青铜器艺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时代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
难点:
(1)学生对夏商周时代的社会历史环境不熟悉,难以切实体会时代背景对艺术产生的巨大影响。
(2)青铜器的名称中生僻字较多,其用途也不为多数人所熟悉。
教学过程:。
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光辉成就。
2、理解青铜器是如何以其造型纹饰和铭文体现其重大的社会作用。
教学重点:
青铜器艺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教学难点:
学生对夏商周时代社会历史环境陌生及古代青铜器名称生僻字较多,用途不明确。
教学个过程:
一、导入:
引言: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
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就成为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板书:夏商周青铜器
二、新授
1、什么是青铜器?
以铜为主加入锡铅合金,用蜡或泥模铸造的青铜器具。
2、青铜器的工艺的产生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历史知识简单阐述。
3、青铜器的功能
结合作品赏析:
礼器:司母戊鼎乐器:钟
兵器:越王勾践其他生活工具:
4、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商代前期多以日用品为主,大多薄胎纹饰简单主要为饕餮纹。
商代晚期胎壁加厚,纹饰逐渐丰富,构图完整。
欣赏《龙虎尊》《妇好角瓜》。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于瓦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也开始摆脱神秘宗教气息向清新活泼的风格发展,变得奇巧富丽。
欣赏《立鹤方壶》
战国时期作为封建社会的开端,处于开创新风格的变革时期,新工艺广泛流行,出现了《曾侯尊盘》2件合一的器物
引导赏析。
三、小结:古代青铜器艺术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与当时的社会情况紧密结合的,大家要了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四、课后作业。
分析青铜器纹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