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 韩立德共21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16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其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论文网) 原文链接:/jiaoxue/yingyujiaoxue/0429234F2010.html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形成发展历程。
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和发展者,韩礼德更侧重于对语言学的纯理论研究,他研究如何把语言学应用到外语教学中比较少。
本文介绍了其他应用语言学家把他的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实践中去发展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及其语言学理论对于外语教学实践的深远指导意义。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外语教学实践应用1.理论概述1.1韩礼德与系统功能语法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重要奠基者和代表人物——韩礼德,从上个世纪60年代致力于研究语言功能,并阐释了语言本身与语言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坚持从系统和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
《功能语法导论》(1994[1985])的出版标志着其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已基本形成并日趋成熟。
作为伦敦学派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弗斯的学术思想,对乔姆斯基的形式理论提出异议。
他的理论和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传播和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同。
1.2系统功能语言学下的三大宏观功能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侧重于语言的语用研究,从对人们语言学习的研究过程中完成了由工具功能(instrumental)、控制功能(regulatory)、反映功能(interactional)、表达功能(informative)、个人功能(personal)、启发功能(heuristic)、想象功能(imaginative)向“概念(ideational)功能”即语言具有反映客观世界事物发生的进程,以及人们内心世界的功能、“交际(interpersonal)功能”即语言具有建立、维系和反映人际关系的功能、“语篇(textual)功能”即语言具有组句成篇,并根据交际语境组织信息并传递信息的功能这三种纯理功能的凝练[1]。
这三大纯理功能的语法构成分别是“及物系统”、“情态系统”与“衔接手段”。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40年发展述评一、本文概述1、简述韩礼德及其在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的贡献韩礼德(M.A.K. Halliday)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语言学家之一,被誉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奠基人”。
他的学术生涯跨越了语言学的多个领域,包括语音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等,但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在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韩礼德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理论和观点。
他最早提出了“系统功能语法”的概念,强调语言不仅是表达意义的工具,还是社会交往和人际互动的重要媒介。
他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文本功能。
这些功能在语言的各个层面都得到了体现,包括词汇、语法和语境等。
韩礼德还提出了“层次化”的语言分析模式,将语言结构分为多个层次,包括音系层、词汇语法层、语义层和语境层等。
这种分析模式使得语言研究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为后来的语言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韩礼德还提出了“及物性系统”“语气系统”等重要的语言学概念,对语言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的这些理论不仅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他语言学流派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韩礼德在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的贡献是卓越的。
他的理论和观点不仅推动了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也为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和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2、概述本文的目的和意义,即回顾和总结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40年的发展历程本文旨在回顾和总结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过去40年中的发展历程。
韩礼德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其理论对于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梳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和应用范围,同时也能够评估其在语言学领域中的贡献和影响。
本文的意义在于,通过对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回顾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该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以及其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本文还能够为语言学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促进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第五章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韩礼德(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理论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其旺盛的生命力显示,它加深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并将在新世纪语言学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
本文从伦敦学派及其奠基人弗斯的理论研究对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启迪和传承关系谈起,对韩氏理论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主要观点、重要成员作一综合性述评,以理清它的发展脉络和理论奉献。
1.弗斯与伦敦语言学派伦敦学派奠基人弗斯曾在伦敦大学学院的语音系同著名语音学家琼斯(Daniel Jones,1881—1967)一起做研究。
1938年,他受聘于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并于1944年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普通语言学教授。
弗斯的语言学理论是他在伦敦大学工作期间形成的,他和他的同事又长期在伦敦大学工作,因此以他为首的语言学派被称为“伦敦学派”。
这个学派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乔姆斯基生成语法学派、布拉格学派、丹麦的哥本哈根学派等同为20世纪语言学界最为人瞩目的语言学派(王宗炎1985:94)。
弗斯的学生韩礼德继承和发展了弗斯的语言学理论,并建立了新弗斯学派。
韩礼德在伦敦大学获得汉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后,于1947年到北京大学跟随罗常培教授学习汉语音系学、词典学和比较历史语言学。
后来师从王力教授研究现代汉语方言。
1949年回伦敦,被剑桥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便是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的弗斯教授。
弗斯的语言学思想对韩礼德的影响特别大。
弗斯(1957)认为,语言中的意义(即使用中的语言项目的功能)非常重要,语言中言语产生的社会语境也非常重要。
弗斯受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教授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1884—1942)语言研究的影响,强调言语使用的社会语境,其目标是根据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建立一种语言学理论。
遗憾的是,弗斯自己没有到达这个目标。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述薛莲2010111102000049【摘要】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继承了欧洲人类学和语言学思想,强调语言使用的社会性,着眼于语言的功能性,以语言使用的倾向或原则为己任。
该学派对语言本质的看法,对语言系统和功能、语篇、语域的重视,使其在语言理论和应用领域都取得了极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但它对语言系统的描写未能充分反映语言的实际运作过程。
对此,应完善理论框架本身,研究社会文化语境与语义、形式的关系,推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语言教学和学习、语言运用中的普及。
【关键词】: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语言性质语言观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在人类学的传统下发展起来的。
与其他语言学流派的不同之处在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性,着眼于语言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以及语言的功能性。
其渊源于柏拉图等以人类学为本的语言研究传统,师承弗斯倡导的以意义而非形式为语言研究的方针,秉承马林诺夫斯基关于语言研究中的语境思想,继承了叶姆斯列夫的语符学和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功能思想。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着眼于语言人本性、社会性的一面,因而,其始终把语言的实际使用确立为语言的探索对象,把语言在实际情景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作为语言研究的主要内容,把语言交际视为一种社会人所从事的社会行为。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产生的背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构成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一是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方面的成果;二是沃尔夫的语言相关论观点;三是弗斯的语言理论。
这三方面理论可以看作是韩礼德理论的学术背景。
马林诺夫斯基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不同的文化背景是语言翻译障碍的最主要因素。
语言中的意义由语境决定而不是由它自己本身来决定。
沃尔夫通过对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发现一种语言的内在结构与该语言使用者的哲学观及其整个认知结构有相当密切的联系。
弗斯也认为语言不可能与语境分开,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它在语境中发挥一种功能。
语境不同,语言的意义就会发生变化。
韩礼德语言三大功能[论韩礼德的“语言层次”]一语言的层次人类语言不是一个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循的东西。
人类语言本身有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不是浑然一体、单层次的,而是包含多种层次。
语言的层次性是语言的基本特征。
语言的层次性使语言区别于其他符号系统,使语言具有许多其他符号系统所没有的特征,如语言的“生成性、任意性、移位性、交互性。
”语言的不同特点和功能反映在不同的语言层次上。
语言学家们对语言到底有多少层次持有不同意见。
有些人认为只有两个层次,有些人认为不止两个层次,有些人则认为可以多达六个层次。
在分析语言层次时,起初有一种简单而粗糙的方法,即把语言视为二层次符号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第一个层次是形式,第二个层次是语言形式所表达的各种抽象意义。
此外,还有一种两分法,就是把语言看作是由形式和实体构成的符号系统。
所谓实体,即语言赖以传播的媒介,或为语音,或为文字。
从传统上看,人们一般倾向于将语音、语法和语义看作是相互独立的语言层面,其中语音和语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语义通过语法体现为适当的语言形式,然后又以适当的语音表达出来。
叶尔姆斯列夫(Hjelmslev)、莱昂斯(Lyons)和韩礼德等人都倾向于三层次分析法。
根据他们的观点,语言的三个层次应该是语音、形式和语义,或叶尔姆斯列夫所说的“实体”、“表达”和“内容”。
弗斯(Firth)在四个层次上进行语言分析。
第一是语音层。
通过分析语音的位置和与其它音的对立来找出语音的功能。
第二是词汇层,分析词义。
不仅要说明词的所指意义,而且要说明搭配意义。
词的一部分意义取决于搭配。
第三是语法层次,又分形态学层次和句法层次。
在形态学层次上研究词形变化。
在句法层次上研究类连结,或称之为语法范畴的组合关系。
第四是语言环境层次,主要研究非语言性的物体、行为和事件,以及语言行为所产生的效果。
语言六分法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兰姆(Lamb)。
兰姆把叶尔姆斯列夫的内容与表达两个层次调整为语素层、词素层和义素层三个层次,后两个层次的关系比前两个更为重要。
韩礼德韩礼德语⾔学名著选读第五⼩组⼀、⼈物⽣平韩礼德(1925~)(Michael Alexander Kirkwood)韩礼德(M.A.K.Halliday),1925年⽣于英格兰约克郡⾥兹。
英国当代语⾔学家。
韩礼德教授是世界两⼤主要语⾔学派之⼀的系统功能语⾔学的创始⼈,世界语⾔学界的杰出代表和语⾔⼤师。
他的语⾔学框架在当代世界语⾔学及应⽤语⾔学界具有⼴泛和深远影响。
以研究Halliday的理论为中⼼的国际系统功能语⾔学学会已召开过29次国际会议,他的影响遍及欧洲、澳洲、南美洲、北美洲、⾮洲、亚洲。
1.⼈物年表1925年出⽣于英格兰约克郡⾥兹,青年时期在英国伦敦⼤学主修中国语⾔⽂学,获得学⼠学位。
1947年⾄1949年到中国北京⼤学深造,导师为罗常培先⽣。
1949年⾄1950为攻读现代汉语转⼊岭南⼤学,跟随王⼒先⽣学习。
回国后,跟随剑桥⼤学弗思(Firth)教授继续攻读博⼠学位。
1955年完成了对⽤中国14世纪北⽅官话译述的《元朝秘史》⼀⽂的语⾔学分析,获得剑桥⼤学哲学博⼠学位。
毕业后,韩礼德先后在剑桥⼤学、爱丁堡⼤学、伦敦⼤学、美国印第安纳⼤学、耶鲁⼤学、布朗⼤学和肯尼亚内罗毕⼤学任教。
1963年韩礼德担任伦敦⼤学语⾔学教授,主持多项对英语研究和教学⼯作。
1973年到1974年担任美国斯坦福⼤学⾏为科学⾼级研究员。
1974年到1975年任英国埃克塞斯⼤学教授。
1976年移居澳⼤利亚筹建悉尼⼤学语⾔学系并担任系主任。
1987年12⽉退休。
2.学术著作:《语⾔功能探索》(1973)《语⾔的系统和功能》(1976)《作为社会符号的语⾔》(1978)《学习做到有所指》《功能语法导论》本书出版于1985年,英⽂名《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是韩礼德功能语⾔学理论的重要著作。
《婴幼⼉的语⾔》《韩礼德语⾔学⽂集》3.学术思想韩礼德是⼀位既重视系统的概念⼜重视功能概念的学者,《功能语法导论》⼀书阐述了韩礼德的功能语法思想。
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和社会语言学第七组一、纯理论功能的(metafunctional)思想韩礼德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人们对语言的要求,即语言所必须完成的功能。
尽管这种功能千变万化,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若干个有限的抽象的功能,这就是“纯理功能”或“元功能”,这是种种语言用途所固有的。
纯理论功能包括三方面:(一)语言是对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和事物的反映,这是“经验”(experiential)功能,或者说关于所说的“内容”的功能。
(二)语言是社会人的有意义的活动,是做事的手段,是动作,因此它的功能之一必须是反映人与人间的关系。
这个纯理功能称为“人际”(interpersonal)功能。
(三)实际使用中的语言基本单位不是词或句,而是表达相对的来说是完整思想的“语篇”(text),上述两种功能部分最后要由说话人把它们组织成语篇才能实现。
二、韩礼德的功能思想术语义分析的概念。
(韩礼德70年代以后,研究重点:语言与社会学和符号学的关系)1.(一)原因1.揭示语言是如何使用2.建立语言使用的基本原理3.探讨语言功能与语言本身的关系小结:语言作为一种媒介交流工具,其工具性的相关探讨。
即语言怎么用?用的规范如何确定?1.(二)分析儿童掌握语言的7种功能:工具功能、控制功能、交往功能、个人功能、启发功能、想象功能、信息功能(问题:1、“儿童语言中,一句话就只有一种功能,不会出现多种功能。
”这个结论过于绝对。
语言是一种交际的工具,它也是人和人沟通的媒介,因而不应该将它的功能做一种绝对的划分。
如:“我要和你们一起玩。
” 儿童既是用语言来支配别人的行为,同时也是用语言达到自己与他人的交际。
前者是控制功能,后者是交往功能,同一句话中两种功能同时都有体现。
又如“我想飞到天上去,妈妈。
”该句是一个儿童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用自己的语言创造的自己的想象世界,儿童口中的“天”不是我们成人世界观里正常的对于“天空”、“外太空”、“摆脱地球的吸引力”的界定,而是与周围环境毫无关联的不存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