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5
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农业教指委秘[2017] 19号关于修订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农业知识综合》科目命题指导意见的通知各培养单位:根据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农业硕士专业学位领域设置调整的通知》(农业教指委[2016] 3号),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由15个调整为8个培养领域并上报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有关部门。
2018年农业硕士将按照8个领域开始招生。
现将领域调整后修订的农业硕士研究生考试科目《农业知识综合》命题指导意见发送各培养单位,请遵照执行。
附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农业知识综合》科目命题指导意见(暂行)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2017年9月4日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农业知识综合》科目命题指导意见(暂行)《农业知识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的基础课选拔性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正、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为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提供择优录取的依据。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相关学科较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农业知识综合》按照领域特点设为《农业知识综合一》、《农业知识综合二》、《农业知识综合三》、《农业知识综合四》共四个考试科目,分别对应植物生产类、动物生产类、农业工程、农村发展与经济管理四个领域群。
各招生单位可按照本意见,分别向考生提供考试大纲并命制试题。
《农业知识综合一》一、考查目标《农业知识综合一》侧重于植物生产类综合知识的考查。
考试内容应主要涵盖植物学、遗传学、植物育种学、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土壤学等课程。
要求考生认识生命活动、生长环境的基本规律,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报考农艺与种业和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的考生。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全日制)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培养目标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是与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加工、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及监管等方面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
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为宗旨,为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培养要求(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2)掌握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的扎实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3)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本领域的研究、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能力;(4)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对象主要为国民教育系列应届和往届大学本科毕业生(或本科同等学力)。
三、学习年限与培养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实行学分制,最长不超过3年。
攻读本专业领域的研究生须学习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34学分。
培养方式采取全脱产学习方式。
论文指导实行导师负责制,高等学校与农业主管部门、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
四、培养方式1、采取课程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实行学分制,采取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研究生在课程结束后采用顶岗实践等方式进行实践研究。
其中实践研究不少于1年。
2、学位论文指导实行导师负责制。
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等环节的指导工作。
校外导师一般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
五、课程学习与实践研究1、课程设置全学程安排34个学分。
其中课堂教学26学分(共424学时),包括公共课10学分、领域主干课10学分、选修课6学分。
专业技术实践8学分,要求结合本专业工作,申报并实施1项具体的科技研发或技术推广项目,并完成学位论文。
食品科学(083201)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硕士研究生培养在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
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求实创新、严谨的科学作风、献身科学的精神。
2.具有本学科较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及研究动态,具有从事本学科教学、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教学、科研、生产和管理等多种工作岗位的需求。
3.具有良好的外语读、写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能力。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本硕士学位授权点,设立以下四个研究方向。
1.食品加工原理与技术2.食品化学3.营养与功能食品4.食品微生物三、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至五年。
五年不毕业者作结业处理。
四、课程设置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得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21学分;学位课、选修课程成绩分别以70、60分为及格标准。
跨学科或同等学力研究生,须在导师指导下补修2-3门本学科本科主干课程,计成绩,不计学分。
补修课程成绩不合格者,不进行中期考核。
学位课程是研究生必修课。
选修课分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部分。
选修课由导师根据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科研需要确定,鼓励跨学科专业选修1-2门课程。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1.学位课1)自然辩证法50学时2学分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40学时2学分3)英语160学时5学分4)高级食品化学与实验技术60学时3学分5)现代食品微生物60学时3学分6)食品科学研究进展60学时3学分7)食品资源与利用40学时2学分共20学分2.选修课1)专业选修课(1)食品专业英语40学时2学分(2)食品酶学40学时2学分(3)食品物性学40学时2学分(4)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40学时2学分(5)现代营养学40学时2学分(6)食品研究法40学时2学分2)方向选修课(1)发酵食品原理与技术20学时1学分(2)功能食品化学20学时1学分(3)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20学时1学分(4)食品安全科学20学时1学分(5)食品干燥技术20学时1学分(6)果蔬加工新技术20学时1学分(7)农药残留分析技术20学时1学分(8)食品风味化学20学时1学分3.必修实践环节专题讨论与实践教育20学时1学分为培养研究生的文献综述、资料分析、论文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建立研究生专题讨论制度。
北京林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1版·试行)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2011年12月6日目录025200 全日制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1)025400 全日制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3)055108 全日制艺术硕士艺术设计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6)055201 全日制翻译硕士英语笔译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9)085201 全日制工程硕士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11)085211 全日制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13)085212 全日制工程硕士软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15)085228 全日制工程硕士林业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17)085229 全日制工程硕士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095106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草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3)095110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5)095112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8)095113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30)095300 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32)095400 全日制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36)125100 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39)125300 全日制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42)125400 全日制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45)025200 全日制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一)培养目标为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业、咨询和研究机构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掌握坚实的统计基础理论和宽广的统计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统计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统计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统计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统计专门人才。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引言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培养具备高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研究生,本培养方案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食品加工与安全方面的培训,以满足社会对该领域人才的需求。
二、培养目标本培养方案致力于培养具有以下能力和素质的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硕士研究生:1、掌握食品加工与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2、具备独立从事食品加工与安全研究的能力;3、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和跨学科合作能力;4、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和表达能力。
三、课程设置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本培养方案设置了以下课程:1、食品加工与安全基础课程:包括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与安全等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2、研究方法与技术课程: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文献查阅与论文写作等课程,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研究的能力。
3、食品加工与安全专题课程:包括食品质量控制、食品添加剂、食品毒素等专题课程,加深学生对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的了解。
4、跨学科课程:包括公共卫生、生物技术、农业科学等跨学科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跨学科合作能力。
5、学术素养和表达能力课程:包括学术论文写作、学术报告技巧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表达能力。
四、研究实践本培养方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安排如下:1、实验室实践: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实验室的科研工作,掌握食品加工与安全方面的实践技能。
2、学术交流:学生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以口头或海报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提高其学术表达能力。
3、研究生创新项目:学生可参与或主持由导师或企业资助的创新项目,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习实践:学生在食品企业或相关机构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了解实际生产环境,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培养评估为了确保培养质量的提高,本培养方案制定了以下评估指标:1、学术论文发表:学生在毕业前需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至少一篇论文,以展示其研究成果。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
机制研究
姚红;侍朋宝;雷玉娟;张建才;赵悦
【期刊名称】《科技风》
【年(卷),期】2024()16
【摘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行业的长效发展亟须兼具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是实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
本文从培养模式和导师队伍建设的角度出发,在分析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研究
生培养困境的基础上,对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在产教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
与实践进行总结,以期为以产业为依托的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总页数】3页(P127-129)
【作者】姚红;侍朋宝;雷玉娟;张建才;赵悦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食品科技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创新建设模式研究
——以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硕士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为例2.农业硕士食品加工与安
全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研究与探讨3.“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专
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长效机制探索--以中国农业大学兴化健康食品产业研究
院为例4.产教融合背景下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黑龙江大学农艺与种业专业领域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浙江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动物科学学院农业推广硕士(养殖领域)(代码:470105 )一、培养目标: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是与养殖技术推广任职资格密切相关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领域。
主要为养殖技术研究、应用、开发、推广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具体培养要求为:1.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获得者应掌握养殖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养殖业技术推广工作。
3.基本掌握1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学制:全日制,2.5年三、主要研究方向:1. 动物健康养殖与管理2. 饲料生产与营销3. 畜产品加工四、课程学习要求重视课程学习,通过任课教师的讲授、师生讨论、文献阅读、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自学、思辨、写作、报告等方面的素养,具备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跨学科选修课程。
课程学习不少于24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10学分,专业学位课至少8学分。
五、培养环节要求1、专业实践要求:必须从事不少于1学年的农业推广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
实践研究期间,进行综合表现考核1次,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6学分)。
2、读书报告要求:读书报告2次,其中学科公开1次。
通过后取得相应学分(2学分)。
3、开题报告要求:第一学年完成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可不填)1、全日制农业推广养殖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修最低总学分为32学分,包括课程学习和培养环节。
2、学位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专业介绍
食品加工与安全(095135)是农业硕士的二级学科专业,它是与优质农产品或者优质食品原料生产、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及监管等方面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
本专业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为宗旨,为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承担食品加工与安全相关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该专业可以分为果蔬菜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粮油食品加工,以及农产品贮藏、食品风险与评估,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检测和食品分析,食品安全政策等方向。
与其他专业学位相比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产业结合性强,培养目标和内容涵盖了农产品和食品产业链的生产技术和安全保障技术。
因而该硕士专业学位在食品分析、安全认证等多方面与相应职业资格相关联,具有广泛的作为。
二是实践性强,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具有从事农业、食品行业工作的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专业知识外,在培养过程中强调与企业合作,顶岗训练,因而学生更具有解决食品产业科研、生产、管理一线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研究性强,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是应用复合型研究生,但是作为高层次人才不仅仅限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必须具有对生产实践问题开展研究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下附考研资料截图:。
研究生学业研修规划食品类一、培养目标和要求(一)培养目标“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硕士是与优质农产品或优质食品原料生产、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及监管等方面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
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为宗旨,为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承担食品加工与安全相关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领域包括果蔬产品、畜食产品、水产品、粮油食品加工,以及农产品藏,市场营销与产品设计,食品风险与评估,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安全政策等九个方面,培养要求如下: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现代食品加工与安全理念,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能够独立承担本领域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
3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掌握一门外国语,基本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一)招生对象招生对象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二)入学考试入学考试由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和学校组织的复试组成。
三、学习方式及学习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四、培养方式(一)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训练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根据培养需要建立稳定的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训练,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实行双导师制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校内、外导师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
采用校内、校外双导师培养,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8年修订)
专业代码:095135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硕士是与优质农产品或优质食品原料生产、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及监管等方面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
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为宗旨,为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承担食品加工与安全相关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领域包括果蔬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粮油食品加工,以及农产品贮藏,市场营销与产品设计,食品风险与评估,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安全政策等九个方面,培养要求如下:
1.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 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现代食品加工与安全理念,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能够独立承担本领域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
3. 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掌握一门外国语,基本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一)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二)入学考试
入学考试由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和学校组织的复试组成。
三、学习方式及学习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四、培养方式
(一) 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训练、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根据培养需要建立稳定的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训练,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 实行双导师制
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校内、外导师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
采用校内、校外双导师培养,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五、课程设置及培养环节
根据全日制“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
教学内容要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总学分不少于 28 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 22 学分,实践训练6 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一)课程设置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
(二)培养环节
1. 实践训练(6 学分)
积极联合相关行(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围绕本领域学位授予要求制定实践训练大纲,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实践训练时间一般不少于6个月。
一般应在第二学期结束前一个月内,由导师(组)与研究生共同制定《河南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经学院审核后执行。
实践期满研究生应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
根据实践训练的综合表现予以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2. 其他环节
包括制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等。
(1)培养计划的制定:研究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要求,结合研究方向的需要,与导师组教师共同研究制定硕士生个人培养计划。
(2)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进行。
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和调查实际生产情况,写出5000-8000字的文献综述,完成开题报告,由本领域
的校内外指导教师组成评审小组,对开题报告中的课题研究意义、技术路线、可行性、计划进度、经费预算和预期研究结果进行评审,评审合格者方能进入论文研究阶段。
(3)中期考核:在第四学期进行,由本领域的校内外指导教师组成考核小组,考核研究生入学以来的政治思想、课程学习、论文选题及进展、实习实践等情况,考核合格者方能继续开展论文研究工作。
中期考核一年后方能申请论文答辩。
六、学位论文工作
(一)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结合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加工、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与监管等方面的实际,解决食品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技术水平。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可将研究论文、调研报告、项目规划设计、产品研发、推广项目技术与效益分析报告等为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
(三)评审与答辩
攻读全日制“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达到规定的学分,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食品生产与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应有一定先进性、实用性和工作量。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 2 名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
答辩委员会应由5人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委员组成,成员中必须有外单位的专家。
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未达到学位授予条件而达到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获得毕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