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支护变形监测记录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1
基坑变形监测的内容基坑变形监测是指对工程基坑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变形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的过程。
基坑变形监测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保障施工进度和质量。
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地面开挖和支护施工会引起周围土体的变形和移位。
这些变形和移位可能会导致地面沉陷、周围建筑物的倾斜甚至坍塌等严重后果。
因此,基坑变形监测必不可少。
基坑变形监测的常用方法包括测量法和监测仪器法。
测量法是指通过测量基坑周围建筑物、地面和地下水位等参数的变化来判断基坑的变形情况。
监测仪器法则是通过安装各种监测仪器,如倾斜仪、位移计、应变计等来实时监测基坑的变形情况。
基坑变形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基坑周围建筑物的倾斜监测、地面沉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以及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监测等。
这些监测内容可以通过测量法或监测仪器法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基坑周围建筑物的倾斜监测是基坑变形监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在建筑物上安装倾斜仪或激光测距仪等仪器,可以实时监测建筑物的倾斜情况。
如果发现建筑物倾斜超过安全范围,就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如加固建筑物或调整施工方案。
地面沉降监测是基坑变形监测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地面沉降是指地面由于基坑开挖和土体变形等原因而发生的下沉现象。
通过在地面上设置沉降点,并使用沉降仪进行测量,可以实时监测地面沉降情况。
如果发现地面沉降过大,就需要及时采取补充土方案或加大支护措施。
地下水位监测是基坑变形监测中的重要环节。
地下水位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基坑周围土体的稳定性。
通过在基坑周围设置水位监测点,并使用水位计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及时掌握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如果发现地下水位过高或过低,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排水或补水措施,以保证基坑的稳定施工。
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监测也是基坑变形监测的重要内容。
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情况直接关系到基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通过在支护结构上安装位移计、应变计等监测仪器,可以实时监测支护结构的变形情况。
基坑支护变形观测方案Xx有限公司xx年xx月xx日1、工程概况Xx项目基坑支护项目位于xxxxxx,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沿基坑四周布设水平及竖向位移观测点SS1--SS26共计26个、沉降观测点C1--C9共计9个。
2、执行的标准和技术依据①《工程测量标准》(GB50026—2020);②《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③《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④《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⑤《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⑥《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2009)⑦《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⑧委托人及设计单位有关技术要求;⑨项目技术设计书。
3、监测实施方案3.1、监测流程本工程监测工作按以下流程进行。
3.2、实施方案3.2.1、监测点位埋设本工程的基坑监测共需埋沉降观测基准点3个,位移观测基准点3个,基坑观测点详见《基坑支护变形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3.2.2、监测频率与周期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按以下频率进行监测。
①基坑开挖前,各监测点采集稳定的初始值,且不少于2次;②每层土方开挖后监测一次,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2~5天监测一次,半个月后5天监测一次,以后每15天观测一次。
③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进行加密监测,观测时间间隔现场定;④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进行连续监测。
3.2.3、信息反馈在工程的监测过程中,监测数据报送的的及时性是发挥监测工作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监测快报、周报、月报等。
(信息反馈流程图)具体各监测报告按以下要求进行报送。
3.2.4、检查验收(1)、实行二检一审制度1)、一级检查包括监测过程中作业组内的自检、互检技术负责人组织的队级质量检查。
对于本工程,作业组必须有至少另外一个技术人员的独立数据处理文件并进行比对方可提交二级检查和审定,独立数据处理人员需承担该工程技术负责人技术责任的50%,且在审核意见处理表上需两人共同签名确认。
基坑变形检测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基坑变形进行检测分析,为工程施工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基坑变形是指土壤在基坑开挖或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变形现象,对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本次检测,我们将对基坑变形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检测目标本次基坑变形检测的目标为:•确定基坑变形的类型和程度;•分析基坑变形的原因;•判定基坑变形对工程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控制和修复措施。
3. 检测方法基坑变形检测通常采用以下方法:3.1 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可以通过安装水位计等设备实时监测基坑周边地下水位的变化。
地下水位的上升或下降可能导致基坑变形,因此及时监测和控制地下水位是至关重要的。
3.2 地下水位压力监测地下水位压力监测是通过设置孔隙水压力计等设备监测地下水位压力的变化。
地下水位压力的变化可以对基坑变形进行预测和评估,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3.3 周边建筑物变形监测通过安装变形监测仪器,如测斜仪、水准仪等,监测周边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基坑变形可能引起周边建筑物的沉降或倾斜,因此及时监测周边建筑物的变形能够提前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3.4 基坑边坡变形监测利用边坡位移监测仪器,如测斜仪、全站仪等,对基坑边坡的变形进行实时监测。
基坑边坡的变形可能导致坡体滑动或坍塌,因此对边坡变形进行及时监测是必要的。
4. 检测结果分析根据以上检测方法,我们对基坑变形进行了全面的监测和分析。
根据数据和观察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基坑周边地下水位呈上升趋势,可能导致基坑变形;•地下水位压力表明地下水位压力较大,对基坑稳定性造成潜在威胁;•周边建筑物出现微小的沉降和倾斜,可能与基坑变形有关;•基坑边坡存在局部滑动和变形现象。
5. 影响分析基于对检测结果的分析,我们对基坑变形对工程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以下结论:•基坑变形可能导致周边建筑物的沉降和倾斜,影响其结构安全;•基坑边坡的滑动和变形可能引发土方坍塌,对工程施工安全构成威胁;•地下水位的上升和压力的增大可能导致基坑的不稳定,进而影响整个工程的稳定性。
基坑支护变形监测记录基坑支护变形监测是指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对基坑支护体进行变形监测的过程。
基坑支护是为了保证土方开挖过程中土体的稳定性而进行的一系列工程措施。
基坑支护体变形监测是对这些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保障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1.监测目的:需要明确该次监测的目的以及所要达到的效果。
例如,是否为了评估施工前后地下水位变化对支护体的影响,或者评估施工过程中支护体的变形情况等。
2.监测方法:记录使用的监测方法,包括监测设备、监测点布置和监测周期等。
常用的监测方法有测量孔法、全站仪法、倾斜仪法等。
3.监测过程:详细记录监测过程中的操作步骤、监测点的选择和布置情况、监测设备的使用情况等。
同时,还需记录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如监测点测不出数据、设备故障等。
4.监测数据:将监测得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和汇总,包括监测点的测量数据和变形量计算结果等。
对于监测点,需要记录测量时间、测量参数、测量值、测量精度等。
5.数据处理与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包括数据的平滑处理、趋势分析、变形特征分析等。
根据分析结果,评估支护体的变形情况以及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进一步指导施工工艺的调整和优化。
6.结论与建议:根据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给出本次监测的结论和建议。
结论应明确地评估支护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否需要调整支护体结构或施工工艺等。
建议可以包括加强支护措施、改进施工方法或者增加监测频率等。
7.监测报告:将监测记录整理成监测报告,报告中应包含本次监测的目的、方法、过程、数据、分析结果、结论和建议等。
监测报告是对监测工作的总结和总结,并提供给相关人员进行参考。
基坑支护变形监测记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监测记录,可以实时了解基坑支护体的变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和质量。
基坑支护变形监测记录是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交流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也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经验。
因此,对基坑支护变形监测记录的编写和整理要严谨,尽量详细和准确,以便后续的分析和研究。
地下室开挖基坑支护监测方案一、项目背景与目标二、监测内容与方法1.监测内容(1)地下水位监测:在开挖基坑前后,通过井点和水位计等设备对基坑周边地下水位进行连续监测,以及记录相应的变化情况。
(2)周边建筑物变位监测: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周边建筑物进行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的监测,以及记录相应的变化情况。
(3)基坑支撑结构变形监测:对基坑支撑结构进行水平位移、竖向位移、沉降等变形的监测,以及记录相应的变化情况。
2.监测方法(1)地下水位监测:选择适当数量的井点,在基坑周边布设水位计,连续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同时,记录天气、降雨等外部因素的变化情况,以便分析地下水位变化的原因。
(2)周边建筑物变位监测:通过激光测距仪、测斜仪、水准仪等设备,对周边建筑物进行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的监测。
监测频率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为每天一次或每周一次。
(3)基坑支撑结构变形监测:通过激光测距仪、全站仪、沉降标测等设备,对基坑支撑结构进行水平位移、竖向位移、沉降等变形的监测。
监测频率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为每天一次或每周一次。
三、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1.监测数据处理(1) 地下水位数据处理:监测得到的地下水位数据应及时导入电脑,进行处理和分析。
具体的处理方法可以采用Excel或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
(2) 周边建筑物变位数据处理:监测得到的周边建筑物变位数据应及时导入电脑,进行处理和分析。
具体的处理方法可以采用Excel或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
(3) 基坑支撑结构变形数据处理:监测得到的基坑支撑结构变形数据应及时导入电脑,进行处理和分析。
具体的处理方法可以采用Excel或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
2.监测数据分析(1)地下水位数据分析:通过对地下水位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基坑周边水文地质情况是否有变化,并结合实际情况评估地下水位对基坑支撑结构的影响。
(2)建筑物变位数据分析:通过对建筑物变位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的变形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修复。
基坑监测内容监测频次监测成果
基坑监测通常需要监测以下内容:
1. 基坑变形及沉降:通过水准测量、位移监测仪等设备,监测基坑的变形及沉降情况。
2. 地下水位:通过水文监测井、水位计等设备,监测基坑周边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3. 土体应力状态:通过应力应变仪、振动传感器等设备,监测基坑周边土体的应力状态、振动情况等。
4. 基坑支护结构变形:通过变形监测仪等设备,监测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情况。
监测频次一般根据工程的要求以及监测内容的重要性来确定,一般情况下,监测频次为每天或每周一次。
对于一些关键节点,可以增加监测频次,比如施工前后、支护结构变化明显时等。
监测成果包括监测数据、监测报告等,监测数据需要及时上传到云端数据库中进行存储和分析,监测报告需要及时编制,并向相关人员进行汇报。
监测成果的最终目的是提供参考依据,帮助工程师调整施工计划,确保基坑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深基坑变形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戴清宝(浙江恒欣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勘察分公司福建泉州362000)摘要笔者以泉州市某基坑支护工程为案例,基坑采用土钉墙的支护型式,设计运用迈达斯计算软件对基坑开挖后的变形情况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合开挖后的基坑位移监测数据,将基坑变形的数值模拟计算数据与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㊂关键词深基坑土钉墙迈达斯数值模拟监测中图分类号:T U75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72(2023)11-0173-03随着车库的需求量日渐增长,地下室几乎已成为商品住宅楼及办公楼的标配,地下室的开挖,将影响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基坑支护应运而生㊂土钉墙作为一种最常见的基坑支护型式,有着工艺成熟㊁工期短㊁造价省等优点,成为众多基坑工程的首选方案,在基坑支护工程中应用非常广泛㊂G B55003-2021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规范第7.1.3条[1]将基坑支护结构及基坑周边土体的变形计算列入强制性条文要求,土钉墙支护体系下的周边土体变形理论计算与工程实际变形量是否存在较大差异?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考证的内容㊂1工程实例概况工程场地位于泉州市惠安县,场地原为旧民房,场地已整平至ʃ0.000(黄海高程32.60m)㊂场地西侧7 m范围外为民房(1-4F㊁浅基㊁石砌㊁砖混或简易民房㊁持力层为粉质黏土或残积砂质粘性土),北侧民房已拆除,仅存旧围墙㊂南东二侧均为现状水泥路㊂建筑物下设一层整体地下室,基础类型为浅基础,地下室面积约4400m2,支护周长约315m,基坑最大支护深度约6.95m,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二级,重要性系数γ0=1.0[2]㊂1.1工程地质概况按地貌类型划分,本场地属冲洪积平原,地势较平缓,据本勘资料,场地内除表层人工填土(Q4m l),第四系土层为冲洪积(Q4a l-p l)及残积(Q4e l)成因,基底为花岗岩类岩石(γ53)㊂工程场地地貌属残积台地地貌单元,场地地层分布情况自上而下分别为:杂填土㊁粉质黏土㊁残积砂质粘性土㊁全风化花岗岩等,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相关地层描述如下:1.1.1杂填土灰黄㊁灰褐等杂色,干,松散,为新近回填(年限<1年),未经专门压实处理,均匀性及密实度差,呈欠固结状态,并具湿陷性,本层以粘性土为主,混含建筑垃圾与少量砂㊁碎石,其中硬质物约占15%~25%;该层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为0.40~2.40m㊂1.1.2粉质黏土浅黄㊁灰黄色,湿,可塑,主要由粘㊁粉粒组成,土质较均匀,粘性较强,切面稍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中等,含铁锰质氧化物;该层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为0.90~3.80m,层顶埋深0.40~2.40m㊂1.1.3残积砂质粘性土灰黄色,湿,可塑,捻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㊁韧性中等,为花岗岩风化残积形成,成分以粘性土为主,有少量的细粒石英颗粒,粒径>2.0mm的含量范围值为5.9%~14.3%,长石及暗色矿物已全部风化成黏土矿物,具有泡水易软化崩解的特性;该层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为3.90~9.50m,层顶埋深为1.60~ 4.50m㊂1.1.4全风化花岗岩黄褐色㊁饱和,中粗粒花岗结构,散体状构造,风化显著但不均,标贯击数实测值N>30击/30c m,岩芯呈砂土状,遇水易软化,原生矿物清晰,含多量次生矿物,为极软岩,岩体极破碎,岩石基本质量等级V级,质量指标极差,未发现洞穴㊁临空面㊁风化孤石及 软㊃371㊃(紫砂艺术)2023年11月陶瓷C e r a m i c s *作者简介:戴清宝(1984-),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㊂弱 夹层;该层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为0.40~4.30m ,层顶埋深为7.50~12.80m ㊂表1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表地层名称饱和重度γ(k N /m 3)固结快剪С(k P a )固结快剪φ(度)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f r b K )杂填土18.510.012.015粉质黏土18.622.413.835残积砂质粘性土19.016.223.445全风化花岗岩20.525.025.0601.2 水文地质概况杂填土:透水性强,富水性较弱;粉质黏土㊁残积砂质粘性土㊁全风化花岗岩:含水性与透水性较弱(为弱透水性层)㊂地下水赋存特征为:根据本工程勘察资料,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赋存于杂填土㊁粉质黏土㊁残积砂质粘性土㊁全风化花岗岩中,主要靠大气降水与地表迳流下渗补给故其富水性受季节性制约㊂工程场地勘察期间测得钻孔孔内初见水位埋深距现地表1.50~2.90m (黄海标高为28.74~30.97m ),稳定水位埋深距现地表2.10~3.60m (黄海标高为28.14~30.27m ),据当地民井调查与建设方提供当地气象部门水文资料,本场地地下水变化幅度1.00~2.00m ,工程场地3~5年最高水位黄海标高为31.00m ;历史最高水位黄海标高为32.30m ㊂图1 支护剖面图1.3 基坑支护方案基坑支护的方式较多,近年来福建沿海一带用的比较多的支护型式有土钉墙㊁拉森钢板桩+预应力锚索㊁S MW 工法桩+预应力锚索㊁S MW 工法桩+钢管内支撑㊁排桩+内支撑等㊂结合本工程周边情况㊁地质条件㊁开挖深度等条件,本基坑工程最终采用土钉墙的支护型式㊂此次对比分析选取本工程案例的其中一个支护剖面进行,选取的支护剖面图见图1㊂2 变形数值模拟分析2.1 模型构成采用M i d a sS o i l w o r k s 计算软件,利用有限元分析法,对经土钉墙加固后的基坑侧壁进行数值模拟变形分析㊂计算模型利用基坑结构的对称性,取典型剖面对基坑侧壁土体进行计算分析,计算范围:基坑坑顶外取基坑开挖深度的2.5倍,基坑坑底以下取基坑开挖深度的1.0倍㊂2.2 数值模拟结果图2 水平位移模拟结果图3 竖向位移模拟结果根据M i d a sS o i l w o r k s 软件计算结果,水平位移最大值约1.8mm ,水平位移模拟结果见图2,竖向位表2 监测点累积位移量统计表监测项目水平位移监测点竖向位移监测点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监测点P 6P 7P 8S 6S 7S 8X 3X 4累积位移量(mm )4.5513.516.345.899.547.1310.668.12㊃471㊃ 陶瓷 Ce r a m i c s (紫砂艺术)2023年11月移最大值约14.3mm ,竖向位移模拟结果见图3㊂3 基坑监测实测数据该基坑现地下室外围土方已回填完成,基坑安全隐患已排除,基坑暴露总时长约70天,监测单位共出具52份监测简报,该支护剖面段水平位移监测点编号为P 6㊁P 7㊁P 8,竖向位移监测点编号为S 6㊁S 7㊁S 8,深层水位位移监测点编号为X 3㊁X 4,各监测点最终累积位移量见表2㊂4 对比分析本基坑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对基坑变形情况进行现场布点㊁监测,监测单位根据施工图及‘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3]的要求实施监测工作,本文假设监测数据为基坑变形情况的真实体现㊂根据监测数据,坡顶水平位移累积位移量最大的点为P 7,累积位移量为13.51mm ,坡顶竖向位累积位移量最大的点为S 7,累积位移量为9.54mm ,深层水平位移累积位移量最大的点为X 3,累积位移量为10.66mm ㊂数值模拟计算该剖面段水平位移最大值1.8mm ,竖向位移最大值14.3mm ,不难发现,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基坑实际位移量存在较大差异,说明数值模拟结果参考价值并不高㊂5 结结基坑变形的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测测得的实际变形存在较大差异,即理论与实际存在较大差异,归结为以下几点:(1)数值模拟计算,是将岩土层以参数形式量化后进行的模拟分析,而计算所采用的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是勘察单位根据现场原位测试或室内试验后所取,其中难免存在差异㊂(2)数值模拟计算是选取剖面段范围最具代表性的地层进行模拟,然而实际上不同位置各地层的埋深㊁层厚等是存在一定差异的㊂(3)理论计算是严格按照设计设定的边界条件进行的,施工现场不大可能和设计设定的边界条件完全一致,包括坡顶荷载㊁支护结构的施工质量等㊂参考文献[1]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J G J 120-20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2.[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 B55003-2021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S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1.[3]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 B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S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9.㊃571㊃(紫砂艺术)2023年11月 陶瓷 C e r a m i c s。
深基坑工程-土方开挖、支护、降水等巡视检查记录
1、资料检查
①有专项施工方案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经总监理工程师审查
②经专家论证专家论证审查意见已回复并经专家组组长签字确认
③有基坑监测方案方案有检测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并盖公章监测记录符合方案要求
④深基坑土方开挖前节点验收资料是否齐全
2、现场检查
①临边防护:基坑开挖深度大于2m时,按规定搭设临边防护设施。
②边坡稳固:基坑坡度值符合施工方案要求基坑壁支护方式符合施工方案或施工图要求
③排水措施:基坑排水措施符合施工方案要求
④坑边荷载:符合设计及专项方案要求
⑤管线保护:基坑周边管线按施工方案的要求进行保护
⑥其它:
高大模板支撑巡视检查记录
1、资料检查
①有专项施工方案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经总监理工程师审查
②经专家论证专家论证审查意见已回复并经专家组组长签字确认
③有模板支架变形监测记录变形监测记录符合方案要求
④材料质保资料齐全钢管、扣件、可调支托有复检报告
2、现场检查
①支架基础:基础坚实平整,承载力符合方案要求立杆底部设置底座或垫板,且按要求设置纵横向扫地杆支架设在楼面结构上时,进行楼面承载力验算,或在结构下部进行加固
②支架构造:立杆、水平杆、剪刀撑等的设置符合JGJ162-2008中第
6.1.9条、第6.2.4条之要求
③支架稳定: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对支架的基础沉降、架体变形等采取监测措施
④杆件连接:扣件式钢管立杆采用对接扣件接长,对接扣件的布置位置符合要求
⑤施工荷载:荷载堆放均匀、施工荷载未超过设计荷载、混凝土浇筑过程对混凝土堆积高度有效控制
⑥其它:。
基坑变形观测方案和日常巡查方案
1. 监测点设置,在基坑周边和内部设置监测点,以监测基坑周
边土体和支护结构的变形情况。
监测点的设置需要考虑基坑的深度、土质情况、支护结构类型等因素。
2. 监测参数,监测参数包括但不限于地表沉降、支护结构位移、周边建筑物变形等。
这些参数的监测可以通过测量仪器、全站仪、
倾斜仪等设备进行实时或定期监测。
3. 监测频率,根据基坑施工阶段和工程地质条件,确定监测频率,一般包括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的监测。
4. 监测记录和分析,及时记录监测数据,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基坑变形趋势,采取相应的措施。
接下来是日常巡查方案:
1. 巡查内容,日常巡查内容包括基坑周边的支护结构、土体稳
定情况、降水排水情况、施工现场秩序等。
2. 巡查频率,根据施工进度和地质条件,确定日常巡查的频率,一般包括每日巡查和每周定期巡查。
3. 巡查记录和处理,及时记录巡查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必要时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
4. 巡查人员,确定巡查人员及其职责,确保巡查工作的及时性
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基坑变形观测方案和日常巡查方案是基坑施工安全
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案制定和实施,可以有效
地保障基坑施工的安全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