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

高校“两课”教学的改进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量化探究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政治社会化这一过程。“两课”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之一,研究”两课”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既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两课”的学科建设,为“两课”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理论指导,又有利于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升和优化,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稳定。

本文以北京大学为例,拟在通过实证调研,研究“两课”教学改进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探究。“两课”教学改进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活动)、“两课”教师的影响(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人格魅力)三方面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发挥影响。具体表现在“两课”能够帮助大学生传递政治信息,形成政治认知;帮助大学生确立政治态度,稳定政治信仰;帮助大学生培养政治参与意识,提高政治能力。

通过文献综述,发现“两课”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也存在着不足,表现为:部分大学生政治态度模糊,政治信仰没有确立,价值取向稍有偏差。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两课”角度来说,“两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不足,少数“两课”教师也有着消极影响,但是转型期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

因此,为发挥“两课”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的良好效果,需要从加强“两课”建设,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三大方面作为自变量。既有如下表达:

Y(大学生社会化)=a + X1(“两课”教学内容)+ X2(教学实践)+ X3(师资队伍)

该课题报告共有八部分组成,其中以第六、九部分为主。第六部分主要涉及到“准实验研究设计”,第九部分主要涉及到“调查问卷”的设置。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参考文献

四、研究创新和特色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准实验研究设计

七、项目进度安排

八、经费使用计划

九、调查问卷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是政治动物”。政治社会里每个社会成员,不论是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还是逃避政治的,不论是支持现行政治体系,还是反对现行政治体系的,都被卷入了社会政治生活,同政治体系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人治走向法治,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政治取向也随之走向多元,甚至产生了一些矛盾、冲突和震荡。

首先,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自主意识、公平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的逐步确立,鼓励着大学生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也引发了人们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思想上的困惑,同时伴随改革出现的社会问题等也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信心。

其次,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政治生活开始向民主化、法制化的轨道迈进,长期窒息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受到强烈冲击,人们的政治心态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由崇圣式的臣民意识向主体的公民参与意识转化,由狭隘顺从心理向积极参与心理转变,从人治意识向法治意识转化,从等级依附到平等自由,从封闭保守到开放创新。这种转变有利于大学生对现有政治体系作出积极评价,但是新旧体制转换中的利益调配和权力结构的重整导致少数人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又让大学生对改革的认同感有所下降。

再次,从国际环境看,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国际事务,为全球经济繁荣和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国际交流中获取的正面成果,使大学生们对改革开放政策更加拥护,有助于推进他们的政治社会化进程,但是西方国家始终没有停止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大学生们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西方价值观念和政治文化也随之渗透,有可能对他们的思想产生腐蚀。

可见,社会转型期是一把“双刃剑”。转型期的双重影响,也决定了研究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高校”两课”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渠道,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两课”的目标之一,两者从传递的内容、主导者的阶级性以及最终目的等方面有着内在一致性。为充分发挥高校“两课”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作用,党和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方针,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两课”教育的教学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进行了新课程方案改革。这无疑为我们以“两课”这个“点”去研究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这个“面”,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

大学生是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但是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和稳定,而高校“两课”作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承担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教育、引导学生和凝聚学生的任务,能让大学生提高政治素质,确立政治信仰,稳定政治态度,优化政治行为,有效的促进他们的政治社会化。因此研究“两课”这一渠道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的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两课”作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渠道,一直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通过不断的调研和改革,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研究“两课”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通过“两课”的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教师影响,研究其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认识到“两课”能帮助大学生传递政治信息,形成政治认知,稳定政治信仰,确立政治态度,培养政治参与意识,提高政治能力。

(二)实践意义

政治社会化涉及到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所以研究“两课”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对大学生个人和社会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升和优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两课”作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渠道,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直接作用于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通过“两课”,大学生可以获得了扎实的政治知识,端正了政治态度,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感,形成了科学的政治信念,认同了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体系,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

2、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稳定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认为:谁赢得青年,谁就赢得未来,青年总是从属于一定的阶级,是未来社会的主要推动力量。所以,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关系到社会和国家的稳定。高校“两课”作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渠道,通过理想信念教育,能让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认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虽然曲折但是前途光明,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认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使大学生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柏拉图是最早系统探究政治社会化的西方学者。他在《理想国》中对国民教育或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阐述,至今仍被视为政治教育史上的经典,为我们提供了统治者施行政治社会化工作最早的方法论依据。他认为教育要有明显的目的,要与政治需要相结合。同时他认为要想达到理想的治理境界,必须充分地利用各种说服和教育的手段,朝着正确的方向重新塑造人性,净化人们的灵魂。此后,亚里士多德、洛克、卢梭等也对政治社会化和政治教育进行了相关论述。

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研究始于20世纪初。1958年,美国学者David Easton首次发表了研究政治社会化的论文,揭开了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序幕。次年,Herbert Herma出版了第一部系统研究政治社会化理论的专著《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之心理研究》,随后西方学者掀起了一股研究政治社会化的热潮,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美、英、意等国陆续出版了一大批有影响的著作,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开始走向国际化,并在一些国家进入了领导者政治决策的视野。其中《政治社会化大全:理论与研究》(1977)一书的面世,标志着政治社会学的研究形成了一门科学。

在西方,学者们并没有将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严格区分开来。早在1990年,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国际研究学院院长曾经对我国赴美教育考察团的成员说:我们学校的任务就是教学生政治社会化技术,或者叫公民技术,中国叫德育或者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叫公民教育,叫政治社会化。

通过对西方学者的研究回顾,我们发现虽然西方学者没有严格区分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也没有中国特色的”两课”,但是还是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的:西方的政治社会化或者政治教育多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个体性自我教育模式,摒弃灌输,重视启发式和社会实践,发展自主意识,促进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同时,西方政治社会化和政治教育注重把政治观念的灌输放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了环境、师生关系、教师人格等对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与西方相比,我国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现有的研究中,关于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比较多,因为这两者本身比较接近。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太多的著作和论文将“两课”定位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渠道,研究其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只是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关系的时候,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

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粗略的提及了其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我们可以顺着政治社会化的发展这条主线回顾“两课”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作用的研究情况。

1、1978年至1989年,政治社会化研究的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翻译介绍国外的政治学著作进行“补课”,因此有几本译著和简述性论文涉及到政治社会化问题,如阿尔蒙德和鲍威尔合著的《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1987)、阿尔蒙德和维巴合著的《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1963)等。但学者们仅仅研究单纯的政治社会化,还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联系起来研究,更没有学者注意研究“两课”作为一个渠道,对政治社会化有着什么作用。

2、1990年至1996年,政治社会化研究的探索阶段

在这一阶段,一方面,学者们开始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比如刘永红(1993)、薛建武(1993)、李斌雄(1996)等针对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政治社会化进行了研究;另一方面,学者们己经意识到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一定的关联,比如肖湘绪(1991)、崔琳(1992)、宋迎法(1995)等开始把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但是还没有学者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两课”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3、1997年至现在,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专著和论文明显增多,虽然没有太多的文章和著作单独研究“两课”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但是学者们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关系的时候,一般都会特别提及“两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发挥着重要作用。董雅华(2005)从政治社会化的角度去考察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其中特别谈及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代表的“两课”,作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信仰方面,具有专门化的教育作用。

(l)从“两课”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作用的途径来看,目前还没有研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剖析它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作用的具体途径。但是有不少研究将“两课”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将”两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之一,研究其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2)从“两课”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来看,目前也还没有专门从“两课”角度进行研究和阐述的,但是有不少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进行了阐述,我们可以借鉴刘小川(2000)、王威(2002)、张怀海(2002)认为思想政治工作

是政治社会化的具体实现形式,基于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状况的分析,提出了要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需要认真研究我国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要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不断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何宏兵(2004)、刘军(2006)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能够为大学生个体提供政治信息,传授政治知识,从而为大学生个体政治社会化奠定基础。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个体形成一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保证大学生个体政治社会化的方向。吴慧芳(2006)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宏观层面上能通过倡导主流政治文化、引导政治亚文化和抑制政治反文化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在微观层面通过帮助大学生获取政治认知、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培养政治能力和规范政治行为等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储著斌(2005)从宏观角度,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的表现归结为以下几点,即促进政治文化的传承,促进政治价值的构建,促进政治态度的形成,促进政治人格的塑造和促进政治系统的完善。

综上所述,笔者可以得到如下启迪:虽然目前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关系,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但是“两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和功能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两课”去实现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两课”作为有专门课程设置、有专门任职教师、有一定数量的学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A类(著作)

[1]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高峰.美国政治社会化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美)阿尔蒙德等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孔德元.政治社会化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7]孙其昂.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原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8]赵渭荣.转型期的中国政治社会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B类(学位论文)

[1]曹娜.政治社会化视域中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华东理工大学,2005年12月.

[2]方斯实.论渗透教育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4月.

[3]吴慧芳.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6月.

[4]唐立山.我国高校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4月.

[5]刘晓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危机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04年2月.

[6]张贞云.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社会化[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5月.

[7]周晏.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基本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10月.

[8]王秀娟.论政治社会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D].山西大学,2004年6月.

[9]徐凤琴.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与社会转型的互动[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5月.

[10]龚小平.当代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5月. C类(期刊论文)

[1]陈占安.关于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儿个问题[J].北京教育,2006(7一8).

[2]崔琳.个体政治社会化与学校政治教育[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2).

[3]曹银忠.试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障碍及其克服[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6).

[4]范树成.西方国家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理论与实践[J].比较教育,2003(2).

[5]高峰.当代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述评[J].教学与研究,1997(4).

[6]高汝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低效的成因及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5).

[7]何宏兵.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公民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J].宜宾学院学报,2004(6).

[8]洪伟.论政治社会化[J].浙江大学学报,1995(1).

[9]胡海可林华蓉.近二十年我国政治社会化研究述评[J].广东社会科学2002(1).

[10]黄永宜.网络环境下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探索,2003(6).

[11]刘双.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影响力及增强途径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6).

[12]刘平昌.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三大环节[J].文教资料,2006(4).

四、研究创新和特色

本研究设计具有如此创新和特色:

第一、“两课”独立出来作为自变量,并被定位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渠道,研究其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

第二、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反馈理论。采用社会学、心理学中的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等方法,以此获得第一手资料,以弥补大多数研究只“理论讲理论”、缺乏说服力之不足。

在此次研究设计中,笔者将以北京大学为例,通过田野调查,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将“两课”作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以此研究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五、研究思路

本文旨在以北京大学为个案,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考察“两课”作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即通过设置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教师影响三大自变量发挥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以期待在”两课”能够辅助下,帮助大学生传递政治信息,形成政治认知;确立政治态度,稳定政治信仰;培养政治参与意识,提高政治能力。

X( “两课”)→Y(大学生社会化)

X( “两课”)= X1(“两课”教学内容)+ X2(教学实践)+ X3(师资队伍)Y(大学生社会化)=a + X1(“两课”教学内容)+ X2(教学实践)+ X3(师资队伍)

六、准实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本研究选取北京大学作为个案,基于以下考虑:

北京大学是一所以文科为特色,理、工、经、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实施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北京大学多年来一直重视“两课”的建设,经过北京大学几代人的努力,对“两课”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试验,效果显著。这几年,北京大学的“两课”的积极创新和显著效果就引起了兄弟院校和媒体的高度关注。目前,北京大学已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博士点。

北京大学的“两课”具有自己的特色:在教学目标上,北京大学“两课”争取“四个满意”,即党和国家满意、社会满意、学校满意和学生满意;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模式上,北京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堂上积极探寻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注重实践环节,同时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积极探寻网络互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组织上,北京大学的“两课”大胆创新,率先实行了教师负责教室与专题讲座结合的方式,吸取了选课制的优点,发挥了教师的长处,也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新鲜感;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北京大学的“两课”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生活教育结合起来,既能增加课程内容的学术含量,又能使生活世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反映和解决。

所以,选择北京大学为个案,研究“两课”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问卷调查作为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并辅以访谈法和文献法。

1、文献法

围绕研究主题查阅大量文献,包括专著、论文、报刊杂志、数据图表等,从中获得相关资料,利用文献资料对调查和访谈形成的第一手资料进行补充。

2、访谈法

结合所要研究的内容,在问卷发放的前后,笔者就北京大学的“两课”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作用的情况进行相关访谈。

我将会访谈北京大学的“两课”教师和多位学生,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了解“两课”作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最系统的途径和渠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情况,以及“两课”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存在的不足,以期更好的优化“两课”这一渠道,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同时在访谈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就访谈内容作临时调整和扩展,以期获取更多信息。

3、问卷法(调查问卷在后面)

(1)样本容量确定

北京大学目前在校本科生约一万八千人,根据经验确定样本的方法,取3%的抽样比例,需要抽取540人,在考虑样本可能丢失的情况下,本研究最终将样本容量确定为660人,通过多阶段抽样获得样本。

(2)问卷设计与发放

问卷是在做了一定量的个人访谈之后,大量参考了有关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和大学生“两课”相关问卷的基础上,将会广泛征求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后完善而成的。在正式调查之前,请部分同学协助做了试调查,并根据同学的反馈意见再次修改。

发放过程中,以班级为单位,让大学生们在规定时间内填写问卷,保证了问卷调查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4、实验法(准实验研究具体设计)

实验假设:“两课”教学的改进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产生积极影响

(1)具体抽样设计方案

样本量660(简单随机抽样样本量,为保证99%的置信水平)

抽样框:北京大学所有即将修习“两课”的名单;(2761人);

抽样单位:以院系为抽样单位;

考虑要考虑到北大共有41个院系,但每个学院人数不一,同时每个学院专业不同,性别比的差距,宗教信仰不同(少数民族),国防生(艺术生、特长生)等问题。

因此,采用多阶段抽样设计(PSU—选择院系;SSU-选择专业;TSU-直接抽人),同时在这一过程采用概率与规模成比例(PPS)抽样方案;

(2)具体实验方案

随机抽取660人后,无论专业、性别…;把660名学生再次随机化分配为6组;

第一、第二组有前侧

第一组(控制组):这一学期正常上课(传统教学),无任何刺激,一学期结束后后测;

第二组(实验组):这一学期采用新式教学教法(优化教学内容),即施加刺激,一学期结束后进行后测;

第三、第四组无前侧

第三组:这一学期正常上课(传统教学),无任何刺激,一学期结束后进行后测;

第四组:这一学期采用新式教学教法,即施加刺激,一学期结束后进行后测;

当然,在这一过程如果想知道在“两课”教学影响因子,即x1(“两课”教学内容)、 x2(教学实践)、x3(师资队伍),那种因素影响最大化,可以分别进行施加刺激,进行试验。

(3)概念说明

“两课”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新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转型,同时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现实状况,“两课”的课程设置提到议程。“两课”的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

“政治社会化”

结合中外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的界定,我认为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从个人角度来看,政治社会化是个体通过学习和接受教育,了解政治信息,获得政治知识,产生政治情感和态度,从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其次,从社会角度来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使其成员接受特定的政治信息、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行为规范,教育、塑造其成员成为社会所希望的政治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点,即形成政治认知、确立政治态度和培养政治能力。

①政治认知

政治认知是指政治主体对于相关的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现象和政治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对个体而言,形成政治认知,培养政治思维能力,是个体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前提,也是完善政治人格的重要条件。对社会而言,形成政治认知,对社会成员宣传和灌输主流政治知识,是维持政治体系正常运行并保证政治稳定的必然要求。

②政治态度(包括政治情感)

政治态度是指主体对待国家政治生活的心理活动过程的体验,对一定的政治对象所持有的相对稳定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其目标指向的对象主要集中于对国家、政权和政党的认同。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和政治意志都属于政治态度的范畴。政治信仰就是对现有政治体系,尤其是对各种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接受或信奉的心理状态。当个体政治情感和政治意志升华时,就会产生坚定的政治信仰,所以,政治信仰是大学生政治态度最高级的形态。

③政治能力

政治能力是指个体通过相关学习,掌握一定的政治技能,用政治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能够参与相关的政治事件的能力。培养和锻造政治能力是政治社会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政治社会化的最终目标之一。

七、项目进度安排

1、前期准备阶段2013年9月至2013年10月

主要是前期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结合社会现实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探讨,最终确定课题。

2、初期准备阶段2013年11月至2013年12月

主要是设计项目研究方案、开题报告,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深入研讨。3、实地调查阶段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

主要是深入学校,运用各种方式进行实地调查走访,获得大量实际资料。

4、数据整理阶段2014年7月

主要是对前一阶段账务的资料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5、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阶段2014年8月至2014年10月

主要是将实践中获得的认识进行加工、提炼、升华,形成书面研究论文和调查报告。

6、后期宣传推广阶段2014年11月

主要是按照预定的宣传计划,通过媒体宣传科研成果,并向学校等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八、经费使用计划

九、调查问卷

高校“两课”教学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作用的量化探究

(一)问卷调查

朋友,您好!

非常感谢您能够参加这次调查活动,本次调查主要了解高校“两课” (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研究。此次调查主要研究研究“两课”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并进行了原因探究。您是我们经过严格的科学抽样选中的调查代表,您的合作对于我们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调研工作采取无记名的方式进行。您的回答不涉及是非对错,但务必请您按照实际情况逐一回答问卷中的每个问题。对您的回答,我们将按《统计法》予以保密。

对您的合作和支持,衷心感谢!

A、个人情况

Al、年级()

1、大一

2、大二

3、大三

4、大四

5、研究生

6、博士生

A2、性别()

l、男 2、女

A3、政治面貌()

1、中共党员

2、团员

3、群众

4、民主党派 7、其他

A4、您所学的专业()

1、文科

2、理科

3、工科 7、其他

A5、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

1、是,担任校级学生干部

2、是,担任院级学生干部

3、是,担任班级学生干部

4、没有

B、对“两课”的认识

Bl、您认为高校开展“两课”有必要吗()

1、很有必要

2、较有必要

3、可有可无

4、不太必要

5、非常没必要 8、不知道

B2、您认为“两课”对您获得政治知识,形成政治认知有多大作用()

l、很大2、较大3、一般4、较小5、没有 8、不知道

B3、您认为高校“两课”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多大作用

1、很大

2、较大

3、一般

4、较小

5、没有 8、不知道

B4、您认为高校“两课”对您政治素质的提高有多大作用()

1、很大

2、较大

3、一般

4、较小

5、没有 8、不知道

B5、您认为高校“两课”对提高您的政治参与意识有多大帮助()

1、很大

2、较大

3、一般

4、较小

5、没有 8、不知道

B6、您认为高校“两课”对提高您的政治能力有多大帮助()

1、很大

2、较大

3、一般

4、较小

5、没有 8、不知道

B7、“两课”对您的政治能力有什么影响()(可多选)

1、能传授相关政治参与的技能

2、能增强分析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

3、能引导可能出现的错误的政治行为

4、能提高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5、对政治能力没什么提高

B8、高校“两课”与中学同类课程比较,您觉得()(可多选)

1、高校“两课”比中学同类课程更具广泛性和全面性

2、高校“两课”比中学同类课程更具系统性和逻辑性

3、高校“两课”比中学同类课程更具理论性和科学性

4、没什么大的区别,重复的很多

B9、“两课”教师的人格、品德是否会影响他的教学效果()

1、肯定会影响

2、一般会影响

3、说不清

4、影响很小

5、没有影响 8、不知道

C、“两课”作用下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情况

Cl、您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了解状况如何()

1、非常了解

2、比较了解

3、了解一点

4、不了解

5、不知道

C2、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了解和认识,您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得的()(可多选)

1、“两课”

2、校园文化

3、党团组织

4、家庭

5、大众传媒

6、同辈群体

7、其他C3、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您()

1、完全了解这八点具体内容

2、部分了解这八点具体内容

3、只知道这个概念,说不上具体内容

4、不知道

C4、对“八荣八耻”的了解和认识,您是通过那些渠道获得的()(可多选)

1、“两课”

2、校园文化

3、党团组织

4、家庭

5、大众传媒

6、同辈群体

7、其他

C5、下列哪一条途径最能帮助您确立政治态度()

l、“两课”2、校园文化3、党团组织 4、家庭5、大众传媒7、其他C6、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1、非常同意

2、同意

3、中立

4、不太同意

5、不同意 8、不知道C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

1、非常同意

2、同意

3、中立

4、不太同意

5、不同意 8、不知道C8、共产主义不是梦想,通过努力必能实现()

1、非常同意

2、同意

3、中立

4、不太同意

5、不同意 8、不知道C9、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非常同意

2、同意

3、中立

4、不太同意

5、不同意 8、不知道C10、对改革开放充满信心()

1、非常同意

2、同意

3、中立

4、不太同意

5、不同意 8、不知道Cll、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社会主义走向胜利()

1、非常同意

2、同意

3、中立

4、不太同意

5、不同意 8、不知道C12、您上“两课”的目的是()(可多选)

l、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

2、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培养政治信仰,学会用政治的立场

3、学校的课程要求,为了学分,不得不上

4、为考研作准备

7、其他

C13、您如何看待大学生入党()(多选)

1、为了理想和追求,为了自己的信仰

2、更好的促进自己在政治上的进步

3、从现实出发,为以后找工作增加祛码

4、为了获取政治资本

5、入党总比不入党好,党员总比非党员要好,所以想入党

7、其他

D、高校“两课”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作用的途径

Dl、目前您校的“两课”有哪些课内实践活动()(可多选)

1、专题讨论式

2、案例分析式

3、辩论式

4、读书报告7、其他

D2、您校的“两课”中进行课外社会实践的情况如何()

l、经常组织2、偶尔组织3、几乎不组织4、不清楚

D3、“两课”上的相关政治知识您还可以通过哪些大众传媒获得()(可多选)

1、网络

2、电视

3、广播

4、电影

5、报纸与杂志

6、政治书籍

7、其他

D4、您觉得“两课”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做到了()(可多选)

l、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2、能够系统的传授政治知识,讲述政治理论

3、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4、联系社会实际和社会热点

5、逻辑清晰,条理清楚

6、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

D5、您觉得“两课”中哪些课程和中小学同类课程内容上有重复()(可多选)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3、毛泽东思想概论

4、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5、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6、思想道德修养

7、法律基础

8、形势与政策

D6、“两课”教师哪些方面的素质,会影响您的政治社会化()(可多选)

1、专业素质

2、政治素质

3、人格魅力

4、说不清

D7、您觉得所接触到的“两课”教师是否具有以下人格魅力()(可多选)

l、待人热情2、处事公正3、工作敬业4、为人正派

D8、除课堂之外,还有多少“两课”教师保持与学生沟通,关心学生发展()

1、几乎所有教师

2、多数教师

3、少数教师

4、几乎没有

E.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E1、目前虽然存在着少数的腐败现象,但是政府的清正廉洁高效是主流()

1、很赞成

2、比较赞成

3、不清楚

4、不太赞成

5、不赞同

E2、您上网的时候能否看到一些对现实不满,甚至抨击党和政府的言论()

1、频繁看到

2、经常看到

3、不清楚

4、偶尔看到

5、没有看到

E3、家人是否会因为社会不正之风或因为受到不公正待遇而对现实不满、抱怨甚至抨击()1、频繁出现况2、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3、不太清楚4、偶尔出现4、没有这种

(二)访谈法

1、您好,能否请您谈谈“两课”教学的基本情况?

2、能否请您谈谈“两课”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3、面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两课”是如何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的?

4、目前“两课”在教学内容上还存在什么不足?

5、目前高校“两课”如何协调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

6、面对网络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契机,高校“两课”是如何引导的?

7、能否请您谈谈“两课”教师的相关情况呢?

8、能不能请您谈谈“两课”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的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

9、高校在寒暑假会开展实践活,这些实践活动有没有和“两课”实践活动挂钩呢?

10、您能不能谈谈目前网络的发展对“两课”的影响,以及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11、面对网络的飞速发展,“两课”是如何因势利导,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呢?

12、能谈谈“两课”教师的队伍建设情况么?

13、您是如何看待“两课”教师这一职业的?

14、能否谈谈通过“两课”的学习,您有什么收获?

15、您觉得目前的“两课”对您的政治社会化有什么影响?

16、目前学校的“两课”的实践活动,以及网络课堂您有什么看法?

17、您能说说“两课”教师对您们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么?

18、能否谈谈通过“两课”的学习,和您中学时代的政治学习相比,您有什么收获?

19、能否谈谈“两课”中涉及的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您是怎么看的?

20、能不能说说您对思想“两课”教学内容的看法?

21、“两课”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一个主渠道,它的内容必然影响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您能谈谈您对“两课”内容的看法吗?

22、“两课”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学校以外,其实还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比如政治环境,您能谈谈我国目前的政治环境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么?

第五章 准实验设计

第五章准实验设计 第一节单组准实验设计 一、准实验设计 (一)定义:介于真实验和非实验之间的一种设计类型,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控制实验处理,但不能随机的选择和分配被试。 准实验设计的应用:人格研究、临床心理的研究、社会心理以及教育心理研究常常采用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的特点 不需要随机化程序(与实验或真实验最大的区别);研究者只能选择那些已具有了某种不同程度特征的被试。而不能像真实验那样从总体中随机选取被试或随机分组。 能有效解决生态效度和外部效度问题,但不能从准实验研究结果中作出因 果关系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是在研究的变量上缺乏严格控制,因而其内部效度较低。 现场研究中采用最多的是准实验设计,不过准实验并不一定都在现场进行。 例:霍桑实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谈话实验); 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宣泄效应”。霍桑工厂是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一家分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这个厂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 准实验设计与实验设计的关键区别 它和真实验的主要区别在于,准实验中没有运用随机化程序进行被试选择和实验处理;也不能完全主动地操纵自变量。 在实验设计中,样本的随机分配形成了具有完全可比性的两个组别:实验组和控制组。

准实验设计用对照组取代了实验设计中的控制组。研究者努力创造一个与实验组在所有重要方面都尽可能相似的对照组,但与随机分配产生的控制组而言,它的可比性已经大为逊色了。 时间序列设计 【时间系列设计】 要对实验组做周期性的一系列测量,并在测 量的这一时间系列中间呈现实验变量(X),然后比 较实验变量前后的一系列测量记录是否有显著差异。 (一)模式 O1O2O3O4XO5O6O7O8 (二)应用 坎贝尔关于康涅狄格州的交通死亡人数与实施严 惩制度的关系的研究。 可能出现的结果类型 从两方面考虑结果: 延续性:主要指引入实验处理后的成绩水平或斜率的变化是持续性的还是暂时性的(D、F、G) 。 潜伏性:指引入实验处理后的变化是即时产生的还是潜伏一段时间后才发生。 时间序列设计的统计分析 要点:要结合各次前测和各次后测成绩的变化趋势,联系起来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设计的要素与原则

实验设计的要素与原则

第一节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 一个良好的科学实验设计是顺利进行科学研究和数据统计分析的前提,同时也是或得预期结果的重要保证。一个完善的统计学研究设计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受试对象、处理因素和试验效应。例如,研究某降压药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其中高血压患者即为受试对象,这种降压药为处理因素,血压的变化便是试验效应。科研工作者在进行医药方面的科学研究之前,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统计研究设计方案,如何选择这三个要素,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此,任何实验研究在设计时,必须明确这三个要素。 一、受试对象 受试对象是处理因素作用的客体,应该根据研究目的来确定。受试对象的选择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l、一般医学科研——常用动物、离体标本或人体内取得的某些样本作为受试对象;2、新药的临床前试验——一般用动物作为受试对象;3.新药的临床试验阶段——一般用人作为受试对象。新药临床试验一般分为4期,在1期临床试验阶段,通常用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对象;而在其他各期临床试验阶段,常用患特定疾病的患者作为受试对象。选择什么样的患者,应有严格的规定。 选择受试对象应有明确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首先,受试对象应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对处理因素敏感;二是反应必须稳定。其次是为是研究结果普遍性和推广价值,需保证受试对象的同质性和代表性。

二、处理因素 处理因素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而施加的特定的实验因素,例如给予的某种降压药。实验研究的目的不同,对实验的要求也不同。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影响观察结果的因素很多,就必须结合专业知识,对众多的因素做全面分析,必要时做一些预实验,区分哪些是重要的实验因素,哪些是非重要的实验因素,以便选用合适的实验设计方法妥善安排这些因素。水平选取的过于密集,实验次数就会增多,许多相邻的水平对结果的影响十分接近,不仅不利于研究目的的实现,而且将会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反之,该因素的不同水平对结果的影响规律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来,易于得出错误的结论。除此以外,处理因素应当标准化,在实验过程中同一处理组的处理因素应始终保持不变,包括处理因素的施加方法、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等。在缺乏经验的前提下,应进行必要的预实验或借助他人的经验,选取较为合适的若干个水平,如药物的种类、处理方法的种类等。应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选取质最因素的水平,千万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而盲目选取。 三、实验效应 实验效应是反映在处理因素的作用下,受试对象的反应或结局,它必须通过具体的指标来体现。要结合专业知识,尽可能多地选用客观性强的指标,在仪器和试剂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多选用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客观指标。对一些半客观(如读取病理切片或X片上所获得的结果)或主观指标(如给某些定性实验结果人为打分或赋

2017实验学案示例

实验八: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设计和进行实验 图2是物理课本《光的反射》中节选的实验内容。 图2 图4.3-2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装置 照图4.3-2 那样,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 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实验时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将数据记录在表中。 次数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 cm 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cm 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1 10 10 2 15 15 3 20 20 以上为某组的实验数据,分析数据以及观察到的现象,你认为蜡烛及蜡烛的像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它们的大小相等。 评估和交流 1.探究过程中,为什么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1.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既能成像,又能透过它观察到后面的物体,这样就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为什么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 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3.实验中刻度尺、白纸的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使用白纸是为了在白纸上标注镜面、物、像的位置。 4.寻找前支蜡烛的像时,眼睛应该在前支蜡烛还是后支蜡烛的一侧观察?将光屏放在前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时,能否在光屏上看到前支蜡烛的像?这说明了什么?后支蜡烛与前支蜡烛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这又说明了什么? 4.寻找前支蜡烛的像时,眼睛应该在前支蜡烛一侧观察。将光屏放在前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时,在光屏上看不到前支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后支蜡烛与前支蜡烛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这又说明了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5.如果点燃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前支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的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后支蜡烛,都无法与前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是什么? 5.玻璃板和桌面不垂直(或玻璃板没有竖直放好)。 6.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前支蜡烛在玻璃板中的像以及透过玻璃板看到后支蜡烛的像,它们的形成原因是否相同? 6.前者是光的反射,后者是光的折射。

化验室设计要求

新闻中心 实验室设计要求 添加日期:2011-9-15 16:36:50 实验室设计布局时,开间模数适宜为3.5米~4.0米,以3.6米为最佳。 1、在实验室空间设计时,应考虑必须为实验室安全运行、清洁和维护,提供或预留有足够的实验区域空间。 2、实验室墙壁、天花板和地板应当光滑、易清洁、防渗漏并耐化学品和消毒剂的腐蚀。地板应当防滑。 3、实验台面应是防水的,并可耐消毒剂、酸、碱、有机溶剂和中等热度的作用。 4、应保证实验室内所有活动的照明,避免不必要的反光和闪光。 5、实验室器具应当坚固耐用,在实验台、生物安全柜和其他设备之间及其下面要保证有足够的空间以便进行清洁。 6、应当有足够的储存空间来摆放随时使用的物品,以免实验台和走廊内混乱。在实验室的工作区外还应当提供另外的可长期使用的储存间。 7、应当为安全操作及储存溶剂、放射性物质、压缩气体和液化气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设施。 8、在实验室的工作区外应当有存放外衣和私人物品的设施。 9、在实验室的工作区外应当有进食、饮水和休息的场所。 10、每个实验室都应有洗手池,并最好安装在出口处,尽可能用自来水。 11、实验室的门应有可视窗,并达到适当的防火等级,最好能自动关闭。 12、在设计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时,应在靠近实验室的位置配备高压灭菌器或其他清除污染的工具。 13、安全系统应当包括消防、应急供电、应急淋浴以及洗眼设施。 14、应当配备具有适当装备并易于进入的急救区或急救室。 15、在设计新的设施时,应当考虑设置机械通风系统,以使空气向内单向流动。如果没有机械通风系统,那么实验室窗户应当能够打开,同时应安装防虫纱窗。 16、必须为实验室提供可靠和高质量的水。特别是微生物实验室要保证实验室水源和饮用水源的供应管道之间没有交叉连接。应当安

教育实验报告范例

教育实验报告例 1、菊珍、华山:《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现状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载《教育研究与实 验》,2005年第2期。 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现状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 菊珍、华山 容摘要:本研究通过前测,选取存在人际交往困扰的大学生40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按照自行制定的辅导方案,进行14次人际交往团体辅导,用青年性格问卷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结合他评和自评,对辅导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减轻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增强大学生人际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 一、研究过程 (一)测试工具 本研究以“青年性格问卷”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为主要测量工具。“青年性格问卷”是前人根据“加里弗尼业心理测验表”修订而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是由师大学日昌等编制的。 (二)被试选定与分组 本研究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40名存在人际交往困难的大学生为被试。将筛选出来的40名学生随机分成甲乙两组,每组20人。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实验组又随机分为两个小组,每一小组10人,接受完全相同的辅导。为了更好地引导实验组成员适时暴露自己,分析自我,特意安排10个交往正常的大学生加人实验组,一个小组5人。他们在上述心理测验中,未表现出明显的交往困扰,但研究者要求他们参加团体辅导,他们也愿意协助辅导老师开展工作他们在前后测中得分不参与统计分析。乙组则未安排任何形式的辅导。(三)前期调查 辅导前运用自编“大学生人际交往制约因素调查表”,对40名实验对象进行调查,以了解妨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为制定团体辅导方案提供依据。本调查表共列出17个不利于交往的心理因素,由被调查者选出其中5个,同时允许其予以补充。 (四)制定辅导方案 辅导分为两类,一类为主题讨论、人为情境训练,共9次,每次分为理论研讨、情境训练和行动作业三个环节。另一类为真实情境训练活动。 (五)实施团体辅导 对实验组实施14次团体辅导,持续7周。 (六)实施后测 团体辅导结束后,用“青年性格问卷”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后测。 (七)统计分析 运用王建中教授开发的WJZ心理测量和统计软件对前后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师生评价、自我评价,评估团体辅导方案及其实施的有效性。 二、结果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制约因素调查表”统计结果 (二)青年性格问卷统计结果 (三)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统计结果

实验设计的三要素与四原则

实验设计的三要素与四原则 众所周知,科研工作者在进行医药方面的科学研究之前,需要制定完善的统计研究设计方案,那么什么样的设计方案才称得上是完善的呢? 完善的设计方案需具备六个条件 一般来说,应具备以下条件:人力、物力和时间满足设计要求;实验设计的“三要素”和“四原则”均符合专业和统计学要求;重要的实验因素和观测指标没有遗漏,并做了合理安排;重要的非实验因素(包括可能产生的各种偏性)都得到了很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已考虑在内,并有相应的对策和严格的质量控抗对操作方法、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均有一套规范的规定和正确的方法。而其中准确把握统计研究设计的“三要素和四原则”,无疑是其设计方案科学严谨的象征。 实验设计的“三要素” 实验设计三要素应着重考虑: 一、受试对象的种类问题。这里面包含以下几种情形:l、一般医学科研——常用动物、离体标本或人体内取得的某些样本作为受试对象;2、新药的临床前试验——一般用动物作为受试对象;3.新药的临床试验阶段——一般用人作为受试对象。新药临床试验一般分为4期,在1期临床试验阶段,通常用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对象;而在其他各期临床试验阶段,常用患特定疾病的患者作为受试对象。选择什么样的患者,应有严格的规定。 二、实验因素。实验研究的目的不同,对实验的要求也不同。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影响观察结果的因素很多,就必须结合专业知识,对众多的因素做全面分析,必要时做一些预实验,区分哪些是重要的实验因素,哪些是重要的非重要的实验因素,以便选用合适的实验设计方法妥善安排这些因素。水平选取的过于密集,实验次数就会增多,许多相邻的水平对结果的影响十分接近,不仅不利于研究目的的实现,而且将会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反之,该因素的不同水平对结果的影响规律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来,易于得出错误的结论。在缺乏经验的前提下,应进行必要的预实验或借助他人的经验,选取较为合适的若干个水平。所谓质量因素,就是因素水平的取值是定性的,如药物的种类、处理方法的种类等。应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选取质最因素的水平,千万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而盲目选取。 三、实验效应。实验效应是反映实验因素作用强弱的标志,它必须通过具体的指标来体现。要结合专业知识,尽可能多地选用客观性强的指标,在仪器和试剂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多选用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客观指标。对一些半客观(如读取病理切片或X片上所获得的结果)或主观指标(如给某些定性实验结果人为打分或赋值),一定要事先规定读取数值的严格标准,必要时还应进行统一的技术培训。 实验设计的“四原则” 实验设计四原则的实施主要包括: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 重点、难点: 1. 了解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总结、综合和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具体内容: 所谓实验设计,是用多种装置和仪器按某种目的进行串联组合完成某项实验,其类型较多,考查形式多样。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物质的性质、制备和净化,常用仪器和装置的作用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等知识融会贯通,要善于吸收新信息并且能加以灵活运用。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但一个化学实验,必须依据一定的实验原理,使用一定的仪器组装成一套实验装置,按一定顺序进行实验操作,才能顺利完成。据此,一道综合实验方案设计题,可以把它化解成几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小实验、小操作来解答。

由各个小实验确定各步操作方法,又由各个小实验之间的关联确定操作的先后顺序。 (一)化学实验设计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验设计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1)根据实验在化学教学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来划分。 ①启发性(或探索性)实验设计。由于这类实验是在课堂教学中配合其他化学知识的教授进行的,采取的又多是边讲边做实验或演示实验的形式,因此,在设计这类实验时,要注意效果明显、易操作、时间短、安全可靠。 ②验证性实验设计。由于这类实验的目的主要是验证化学假说和理论,又多采取学生实验课或边讲边做实验的形式,因此,在设计这类实验时,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要注意说服力要强。 ③运用性实验设计。这类实验的目的是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化学实验习题或实验问题。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时,要注意灵活性和综合性,尽可能设计多种方案,并加以比较,进而进行优选。从课内、课外的角度来分,运用性实验设计又包括课内的实验习题设计和课外的生产、生活小实验设

教育实验报告范例

教育实验报告范例 1、陈菊珍、刘华山:《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现状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载《教育研究 与实验》,2005年第2期。 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现状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 陈菊珍、刘华山 内容摘要:本研究通过前测,选取存在人际交往困扰的大学生40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按照自行制定的辅导方案,进行14次人际交往团体辅导,用青年性格问卷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结合他评和自评,对辅导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减轻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增强大学生人际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 一、研究过程 (一)测试工具 本研究以“青年性格问卷”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为主要测量工具。“青年性格问卷”是前人根据“加里弗尼业心理测验表”修订而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是由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等编制的。 (二)被试选定与分组 本研究以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40名存在人际交往困难的大学生为被试。将筛选出来的40名学生随机分成甲乙两组,每组20人。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实验组又随机分为两个小组,每一小组10人,接受完全相同的辅导。为了更好地引导实验组成员适时暴露自己,分析自我,特意安排10个交往正常的大学生加人实验组,一个小组5人。他们在上述心理测验中,未表现出明显的交往困扰,但研究者要求他们参加团体辅导,他们也愿意协助辅导老师开展工作他们在前后测中得分不参与统计分析。乙组则未安排任何形式的辅导。 (三)前期调查 辅导前运用自编“大学生人际交往制约因素调查表”,对40名实验对象进行调查,以了解妨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为制定团体辅导方案提供依据。本调查表共列出17个不利于交往的心理因素,由被调查者选出其中5个,同时允许其予以补充。 (四)制定辅导方案 辅导分为两类,一类为主题讨论、人为情境训练,共9次,每次分为理论研讨、情境训练和行动作业三个环节。另一类为真实情境训练活动。 (五)实施团体辅导 对实验组实施14次团体辅导,持续7周。 (六)实施后测 团体辅导结束后,用“青年性格问卷”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后测。 (七)统计分析 运用王建中教授开发的WJZ心理测量和统计软件对前后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师生评价、自我评价,评估团体辅导方案及其实施的有效性。 二、结果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制约因素调查表”统计结果 (二)青年性格问卷统计结果

准实验设计

高校“两课”教学的改进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量化探究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政治社会化这一过程。“两课”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之一,研究”两课”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既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两课”的学科建设,为“两课”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理论指导,又有利于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升和优化,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稳定。 本文以北京大学为例,拟在通过实证调研,研究“两课”教学改进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探究。“两课”教学改进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活动)、“两课”教师的影响(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人格魅力)三方面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发挥影响。具体表现在“两课”能够帮助大学生传递政治信息,形成政治认知;帮助大学生确立政治态度,稳定政治信仰;帮助大学生培养政治参与意识,提高政治能力。 通过文献综述,发现“两课”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也存在着不足,表现为:部分大学生政治态度模糊,政治信仰没有确立,价值取向稍有偏差。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两课”角度来说,“两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不足,少数“两课”教师也有着消极影响,但是转型期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 因此,为发挥“两课”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的良好效果,需要从加强“两课”建设,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三大方面作为自变量。既有如下表达: Y(大学生社会化)=a + X1(“两课”教学内容)+ X2(教学实践)+ X3(师资队伍)

该课题报告共有八部分组成,其中以第六、九部分为主。第六部分主要涉及到“准实验研究设计”,第九部分主要涉及到“调查问卷”的设置。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参考文献 四、研究创新和特色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准实验研究设计 七、项目进度安排 八、经费使用计划 九、调查问卷

c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与测试(第四版)所有示例代码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算法语言与程序设计 学院名称管理科学学院 专业名称信息与计算科学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2 指导教师王玉兰 实验地点数学应用与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成绩 二〇一五年三月二〇一五年六月

填写说明 1、适用于本科生所有得实验报告(印制实验报告册除外); 2、专业填写为专业全称,有专业方向得用小括号标明; 3、格式要求: ①用A4纸双面打印(封面双面打印)或在A4大小纸上用蓝黑色水笔书写。 ②打印排版:正文用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页边距采取默认形式(上下2、 54cm,左右2、54cm,页眉1、5cm,页脚1、75cm)。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 放100%,间距:标准);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 ③具体要求: 题目(二号黑体居中); 摘要(“摘要”二字用小二号黑体居中,隔行书写摘要得文字部分,小4号宋体); 关键词(隔行顶格书写“关键词”三字,提炼3-5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 小4号黑体); 正文部分采用三级标题; 第1章××(小二号黑体居中,段前0、5行) 1、1 ×××××小三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1、1、1小四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参考文献(黑体小二号居中,段前0、5行),参考文献用五号宋体,参照《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

目录 目录 目录 (3) 第一章程序调试 (4) 1、修改程序 (4) 2、实验项目 (5) 3、测试 (5) 第二章C语言基础 (6) 1、修改程序 (6) 2、实验项目 (6) 3、测试 (8) 第三章控制结构 (9) 1、实验项目 (9) 2、测试 (13) 第四章数组 (15) 1、实验项目 (15) 2、测试 (20) 第五章指针 (22) 1、实验项目 (22) 2、测试 (27) 第六章函数 (29) 1、实验项目 (29) 2、测试 (36) 第七章文件 (39) 1、实验项目 (39) 2、测试 (43) 第八章结构体与共用体 (45) 1、实验项目 (45) 2、测试 (46) 教师评阅 (52)

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与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教育研究与写作

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与基本类型(最全版) 一、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 教育研究的全过程可分为“准备—实施—总结推广”三个基本阶段。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有序的结构序列。 1.教育实验的准备阶段 教育实验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具体包括: (1)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说。一般来说,一个实验至少被一种假设指导,应陈述两种变量间所希望的因果关系。 (2)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构架。为了使理论系统分析更接近客观实际,需要进行先期的调查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让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充分讨论。 (3)确定实验的自变量。选择被试和形成被试组,决定每组进行什么样的实验处理,并确定操作定义。 (4)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并确定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从而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 (5)选择实验设计类型,谋划好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2.教育实验的实施阶段 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教育实验,采取一定的变革措施(实验处理),观测由此产生的效应,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等。 3.教育实验的总结推广阶段 在实验的总结和评价阶段,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是对实验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确定误差的范围,从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科学结论。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的过程和结论进行全面的表述。 二、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 1.内在效度指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明确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的程度。它表明因变量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来自自变量——有效性。 内在效度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因变量的变化,确实由自变量引起,是操作自变量的直接成果,而非其他未加控制的因素所致。内在效度表明的是因变量Y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变量X——有效性。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内在效度决定了实验结果的解释。 坎贝尔和斯坦利认为,有八类新异变量与教育实验内在效度有关或成为内在效度的威胁因素。分别是: (1)历史或偶然事件:在实验进展过程中没有预料到的影响因变量的事件的发生。如未定的考试产生的焦虑。 控制方法:可以通过恒定其他条件的方式加以控制。 (2)成熟程度:时间在被试身上起的作用。 控制方法:使被试选择与分组尽可能随机化,并设立对照组。 (3)测验:注意一次测验对随后另一次测验的影响。 控制方法:通过设立无前测的对照组加以控制。 (4)工具:测量手段不统一会产生错误的结果。如:主持实验者主观情绪状态发生变化,或者研究者的个性、态度、价值观、信息的影响,或评判标准不同(前后测难度不同、不同班用不同测验、评判者的差异)。

实验室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

实验室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 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实验室,使其能更好地为生产、科研、教学服务,除了先进的科学仪器和完善的实验设备是提升科技水平,促进科研成果的必备条件以外,实验室的建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质条件。实验室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建筑设计的前提和依据,在建设单位委托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时,必须由各实验室或研究室人员共同参加研究,反复讨论,确定各实验室方案,现将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分述如下。 1.1.1实验室名称 (1)房间名称:根据实验室功能设置不同的实验室。 (2)需要房屋间数:同一类的房间需要几间。 (3)每间房屋使用面积:房间面积大小与建筑模数有关,采用何种模数及何种结构形式比较符合实际,计算实验室的使用面积。 1.2.2建筑要求 (1)房间位置要求: 底层:设备重量较大或要求防震,则可设置在底层。 朝北:有些辅助房间或实验本身要求朝北。 朝南:各实验室都有自己的要求。 楼层:有的实验室要求洁净、安静,应尽量放在高层。 (2)室内尺寸要求:如实验室要求空气调节系统必须吊顶,则层高就相应地要增加。有些实验室是属于特殊类型的,则采用单独的尺寸。 (3)房间要求:指实验室本身的要求。 有的要求一般清洁。

有的要求洁净,进行实验时要求房间内空气达到一定的洁净要求。 耐火:大多数实验室要求耐火。 安静:如消音室、录音室等。 (4)门要求:实验室的门有各种要求。 内开:门向房间内开。 外开:主要设置在有爆炸危险的房间内。 个别要求:双向弹簧,有的要求单向弹簧或推拉门。 隔声:有的实验室要求安静,要求设置隔声门。 保温:如冷藏室要求采用保温门。 屏蔽:防止电磁场的干扰而设置屏蔽门。 自动门:大门口要求自动门。 (5)窗要求:实验室的窗有各种要求。 开启:指向外开启的窗扇。 固定:有洁净要求的实验室采用固定窗,避免灰尘进入室内。 部分开启:在一般情况下窗扇是关闭的,用空气调节系统进行换气,当检修、停电时,则可以开启部分窗扇进行自然通风。 双层窗:在寒冷地区或空调要求的房间采用。 遮阳:根据实验室的要求而定,有时需要水平遮阳,有时须用垂直遮阳。有的可用百叶窗。 密闭:窗扇可以开启,但又要防止灰尘从窗缝进入,故采用密闭窗。 屏蔽窗。 隔声窗。 (6)墙面要求:根据实验室的要求各有不同。 一般要求

实验设计基本要求

北京四中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化学实验过程由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结果处理阶段组成。在实验的准备阶段,设计一个周密的实验方案是保证实验实施成功的关键。实验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1.实验名称;2.实验目的;3.实验原理;4.实验用品(仪器、药品及规格);5.实验步骤(包括实验仪器装配和操作);6.实验现象记录及结果处理;7.问题讨论。 一个实验目的的达到,往往有多个可以选择的方案,但我们总是选择最优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2.安全性;3.可行性;4.简约性。 一、科学性 1.实验原理的科学性。例如检验SO2中是否含有CO2,如果把气体直接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检验,由于SO2也会使石灰水变浑浊,因此无法判断气体中是否含有CO2。正确的实验方案的图示如图: 以上实验中,如果在品红溶液不褪色的情况下,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判断气体中含有CO2,否则没有CO2。 2.操作程序和方法的科学性。请看下列除杂方法: (1)用点燃法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2)用加入乙醇、浓硫酸加热的方法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 如果单从化学原理方面去看,以上两个实验方案是没有问题的,因此许多同学在实验设计上对于这种思路也是乐此不疲,其实这些实验方案是根本无法实施的。方案(1)正确的方法是: 方案(2)正确的实验方法是用饱和Na2CO3溶液洗涤后进行分液操作。 二、安全性 为了杜绝人身伤害和避免实验仪器的损坏,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安全工作必须做好。实验安全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防漏气——实验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防爆炸——检验气体的纯度,有可燃性气体的实验,应将装置系统中的空气排净后再进行点燃和加热的操作。例如用H2、CO等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时,需要加热金属氧化物,在操作中,不能先加热,后通气,应当先通入气体,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干净后,检查气体是否纯净(验纯),待气体纯净后,再点燃酒精灯加热金属氧化物。 3.防倒吸——溶解度很大的气体吸收要加防倒吸装置,对有加热要求的综合实验,在与液体接触的部位前,最好设置“安全瓶”等装置以防止倒吸,实验结束时要注意酒精灯熄灭及导管的处理顺序。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范例

怀化学院 大学物理实验实验报告系别数学系年级2010专业信息与计算班级10信计3班姓名张三学号**组别1实验日期2011-4-10 实验项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气垫导轨的水平调节 可用静态调平法或动态调平法,使汽垫导轨保持水平。静态调平法:将滑块在汽垫上静止释放,调节导轨调平螺钉,使滑块保持不动或稍微左右摆动,而无定向运动,即可认为导轨已调平。 2.练习测量速度。 计时测速仪功能设在“计时2”,让滑块在汽垫上以一定的速度通过两个光电门,练习测量速度。 3.练习测量加速度 计时测速仪功能设在“加速度”,在砝码盘上依次加砝码,拖动滑块在汽垫上作匀加速运动,练习测量加速度。 4.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验证质量不变时,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 用电子天平称出滑块质量滑块m ,测速仪功能选“加速度”, 按上图所示放置滑块,并在滑块上加4个砝码(每个砝码及砝码盘质量均为5g),将滑块移至远离滑轮一端,使其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运动,记录通过两个光电门之间的加速度。再将滑块上的4个砝码分四次从滑块上移至砝码盘上,重复上述步骤。 (2)验证合外力不变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计时计数测速仪功能设定在“加速度”档。在砝码盘上放一个砝码(即 g m 102=),测量滑块由静止作匀加速运动时的加速度。再将四个配重块(每个配重 块的质量均为m ′=50g)逐次加在滑块上,分别测量出对应的加速度。 【数据处理】 (数据不必在报告里再抄写一遍,要有主要的处理过程和计算公式,要求用作图法处理的应附坐标纸作图或计算机打印的作图) 1、由数据记录表3,可得到a 与F 的关系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a 与F 成线性关系,且直线近似过原点。 上图中直线斜率的倒数表示质量,M=1/=172克,与实际值M=165克的相对误差: %2.4165 165 172=- 可以认为,质量不变时,在误差范围内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

准实验研究设计方法

准实验研究设计方法 从研究设计的思想和要求来推论,可以认为准实验设计是一种降低了控制标准的类似真实验的研究方法,因此准实验研究设计的方法在许多方面与真实验有相同之处,常用的准实验设计方法有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不相等区组后测准实验设计、单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多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修补法准实验设计等五种。 (一)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 这种准实验设计方法通常应用的情况是:需要安排两组被试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研究,但又不能按照随机化原则重新选择被试样本和分配被试。这是一种典型的准实验设计方法,用于针对不同被试组在一开始就不相等时,进行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结果的比较,实验程序安排如表7-6所示: 表7-6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准实验设计程序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在进行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

⑴进行前测是用于检验在实验要考证的问题上实验组和控制组原有的近似程度,而不考虑其它因素。只有当两个组在考证问题上原有水平相接近时,才能进行该种准实验研究。 ⑵对结果进行分析时,要对R3和R4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检验,而非简单比较平均分、方差等,通过检验确定进行实验后两个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差异程度如何。 [例6-1] 某一课题要研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应用准实验方法进行研究,设计方案如下: 第一步:选取实验对象。 为保证正常教学的进行,在某个年级中选择两个现成的整班参加实验。 为了保证参加研究的两个班物理学习的原始水平相似,对该年级所有的班进行前测以检测起始水平,从中选出两个水平接近的整班参加研究,保证选出的两个班在物理学习上总体水平相同或相近。然后从中随机确定一个班作为实验组,接受多媒体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同时另一个班作为控制组按照原有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进行学习。 第二步:经过同一进度的教学活动后,同时对两个班级的物理课学习成绩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进行后测。 第三步:将两个班的后测成绩分别减去各自的前测成绩,并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这两个差值的差别显著性进行统计检验,最后判断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进行实验前后是否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得出结论。 在这种准实验设计方法中,实验的情况通常可用图7-4表示:

设计实验要求

设计性实验总体要求 为了巩固学生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和所学习的各种有关知识,进一步培养面向21世纪的学生所必备的独立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我们安排了设计实验的内容。这些实验的内容是要求学生运用已学习过的知识,通过查阅文献,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设计出实验方案,在教师认可后并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合成某些有实用价值的中间体或化合物。通过设计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研究和创新的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学会查阅文献,包括从多媒体计算机的光盘及计算机网络中查阅并利用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资料及具代表性的期刊、杂志。但是,要注意的是,各种文献中记载的实验步骤和条件往往彼此不同,有些内容出于保密等原因而不详实,这就要求学生能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独立地进行正确的判断、综合。通过透彻掌握目标分子的合成原理、主副反应、产物(含副产物)的有关性能(如溶解度、熔点、沸点),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包括合成路线、使用的原料与试剂、仪器的选用、操作条件的控制、主副产物的分离、产品的精制、鉴定等)。 设计方案经教师审定后,学生独立进行实验。 实验后除了要交出产品还应写出设计实验报告。设计实验报告应按小论文形式撰写。其格式可参照一般化学、化工杂志的论文,应当包括题目、作者、提要(摘要)、关键词、实验内容、结果讨论、主要参考文献等栏目。要简要地介绍题目的背景、实验的目的意义,要有实验步骤的精确描述(包括原料的配比和用量、工艺流程和实验条件、有关数据和现象等等),要有实验结果的有关数据(包括产物的产量和收率、产品质量的有关物理参数及文献值、图表、波谱及其他有关数据,等等),要有讨论(包括对实验结果的评价、对实验的改进意见、意外情况的分析及自己的心得体会等)。具体要求如下: 设计性实验报告的具体要求 一、实验方案设计应包括: 1.实验所涉及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应的计算公式。 2.实验仪器与试剂(应明确各自的具体用途)。 3.按大纲给出的基本条件设计实验步骤,应具有可操作性,其中必须标明基本数据。 4.如实验中要用到标准溶液,则需写明实验所用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方法。 5.列出相应的表格用以记录所要测定的实验数据。 6.了解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 7.列出相关参考文献的出处。 二、实验过程: 1.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 2.充分利用化合物的常数,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真进行分析。

教育信息处理(实验九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实验报告-示例

1、对北京18个区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进行聚类。X1:每万人中职在校生数;X2:每万人中职招生数;X3:每万人中职毕业生数;X4:每万人中职专任教师数;X5:本科以上学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X6: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X7:学校平均在校生人数;X8:国家财政预算中职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X9:生均教育经费。 具体步骤如下: 1、导入数据,建立数据文件(data.sav) 2、选择聚类分析(分析—分类—系统聚类分析),选择变量,分群选择个 案方式 3、聚类分析描述统计(统计量—合并进程表;聚类成员—单一方案—聚类 数3) 4、聚类分析绘制(树状图;冰柱—所有聚类,方向—垂直) 5、聚类分析方法(聚类方法—组间联接,度量标准—区间—平方Euclidean

距离) 6、聚类分析保存(聚类成员—单一方案—聚类数3) 7、保存实验结果,并分析结果 结果与分析: (1)输出结果文件中的第一部分如下图1所示。 图1中可以看出18个样本都进入了聚类分析,但有效样本为14个,缺失14个。 (2)输出结果文件中的第二部分为系统聚类分析的凝聚状态表如图2所示。

第一列表示聚类分析的步骤,可以看出本例中共进行了17个步骤的分析; 第二列和第三列表示某步聚类分析中,哪两个样本或类聚成了一类; 第四列表示两个样本或类间的距离,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距离小的样本之间先聚类; 第五列和第六列表示某步聚类分析中,参与聚类的是样本还是类。0表示样本,数字n(非零)表示第n步聚类产生的类参与了本步聚类; 第七列表示本步聚类结果在下面聚类的第几步中用到。 图2给中第一行表示,第二个样本和第四个样本最先进行了聚类,样本间的距离为4803.026,这个聚类的结果将在后面的第六步

实验设计的原则

山西省实验中学教学过程设计1、实验设计的原则 (1)对照性原则: 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差异,只有通过对照才能验证我们的推论,因此,在实验设计中,一般都要设置对照组。 设置对照的目的通常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为了说明问题,验证推论; 另一种是为了消除或减少实验误差。通过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以消除或减少实验误差,鉴别实验中的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素的差异。 设置对照组有3种方法: 空白对照:即不给对照组做任何处理,或虽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研究的实验处理因素;如要验证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则对照组动物不做任何处理,

让其自然生长,而对照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制剂或甲状腺抑制剂,以观察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自身对照:指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在同一实验对象上进行。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照组即正常的洋葱表皮细胞和实验组即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细胞是同一组细胞,是典型的自身对照实验。 相互对照:不单独设置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相互为对照。如“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实验中,分别用过氧化氢酶和Fe3+去催化过氧化氢分解,进行相互对照,以得出酶的高效性结论等。 通常采用空白对照的原则:即不给对照组以任何处理因素。但是要注意,不给对照组以任何处理因素是相对实验组而言的,实际上对对照组也要做一定的处理,只是不加实验组的处理因素而已。如探索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中,实验组不给光照,对照组给予光照,其他的如空气、水分、温度都要适宜且相同。 (2)随机性原则: 实验设计中的随机性原则是指被研究的样本是从总体中任意抽取的。这样做是由于:①可以消除或减少系统误差,使显着性测验有意义;②平衡各种条件,避免实验结果中的偏差。 (3)平行重复原则:

教育实验报告范例

教育实验报告范例

教育实验报告范例 1、陈菊珍、刘华山:《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 现状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载《教育研 究与实验》,2005年第2期。 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现状的团体辅导实验 研究 陈菊珍、刘华山 内容摘要:本研究通过前测,选取存在人际交往困扰的大学生40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按照自行制定的辅导方案,进行14次人际交往团体辅导,用青年性格问卷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结合他评和自评,对辅导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减轻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增强大学生人际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 一、研究过程 (一)测试工具 本研究以“青年性格问卷”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为主要测量工具。“青年性

格问卷”是前人根据“加里弗尼业心理测验表”修订而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是由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等编制的。 (二)被试选定与分组 本研究以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40名存在人际交往困难的大学生为被试。将筛选出来的40名学生随机分成甲乙两组,每组20人。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实验组又随机分为两个小组,每一小组10人,接受完全相同的辅导。为了更好地引导实验组成员适时暴露自己,分析自我,特意安排10个交往正常的大学生加人实验组,一个小组5人。他们在上述心理测验中,未表现出明显的交往困扰,但研究者要求他们参加团体辅导,他们也愿意协助辅导老师开展工作他们在前后测中得分不参与统计分析。乙组则未安排任何形式的辅导。 (三)前期调查 辅导前运用自编“大学生人际交往制约因素调查表”,对40名实验对象进行调查,以了解妨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为制定团体辅导方案提供依据。本调查表共列出17个不利于交往的心理因素,由被调查者选出其中5个,同时

实验设计的意义、原则与基本内容(精)

实验设计的意义、原则与基本内容 [关键词] 健康网讯: 一、实验设计的意义 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计划内关于研究方法与步骤的一项内容。在医学科研工作中,无论实验室研究、临床疗效观察或现场调查,在制订研究计划时,都应根据实验的目的和条例,结合统计学的要求,针对实验的全过程,认真考虑实验设计问题。一个周密而完善的实验设计,能合理地安排各种实验因素,严格地控制实验误差,从而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最大限度地获得丰富而可靠的资料。反之,如果实验设计存在着缺点,就可能造成不应有的浪费,且足以减损研究结果的价值。总之,实验设计是实验过程的依据,是实验数据处理的前提,也是提高科研成果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 二、实验设计的原则 实验设计有属于专业方面的,有属于统计方面的。从统计方面说,主要应当考虑对照、重复、随机化等问题,这就是所谓实验设计的三原则。其具体内容我们将在第二、三、四节介绍。 三、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 (一)拟定相互比较的处理所谓处理,指的是在实验研究中欲施加给受试对象的某些因素。如营养实验的各种饲料,治疗某病的几种疗法或药物,药理研究中某药的各种剂量等。在实验的全过程中,处理因素要始终如一保持不变,按一个标准进行实验。如果实验的处理因素是药物,那么药物的成份、含量、出厂批号等必须保持不变。如果实验的处理因素是手术,那么就不能开始时不熟练,而应该在实验之前使熟练程度稳定一致。 (二)确定实验对象及数量这里指的是实验所用的动物或活体组织标本等。在实验设计中,要根据实验观察的目的与内容,明确规定采用什么样的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中的每个实验单位必须具备的条件与要求,以保证受试对象的一致性。实验对象需要有一定的数量,例数不能太少,也不宜过多。如何估计例数,详见第四节。 (三)确定将各实验单位分配到各种处理中去的原则这主要是随机分配或随机化问题。第三节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随机分组方法。 (四)拟定观察项目和登记表要根据研究目的和任务,选择对说明实验结论最有意义,并具有一定特异性、灵敏性、客观性的观察项目。必要的项目不可遗漏,数据资料应当完整无缺;而无关紧要的项目就不必设立,以免耗费人力物力,拖延整个实验的时间,尔后,要按照观察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与顺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