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神经系统】名称解释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119.91 KB
- 文档页数:4
医学神经系统的知识点总结1. 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具有接收、传导和传递信息的功能。
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通过突触和其他神经元连接起来,形成神经网络。
胶质细胞则是神经元的辅助细胞,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寡突胶质细胞等,它们在维持神经元正常功能、修复损伤和维持神经元环境稳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 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脊髓和脑干,是神经系统的指挥中枢,负责接收和处理信息、控制身体运动和调节内部环境。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负责将信息传递到各个器官和肌肉,控制感觉和运动等功能。
3. 感觉和运动感觉和运动是神经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感觉系统包括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处理,如痛觉、触觉、温度感和位置感等。
而运动系统包括对肌肉运动的控制和调节,包括主动运动和反射动作等。
4. 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它负责调节内脏器官的功能,如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消化系统的运动和分泌等。
自主神经系统是自主调节的,不受意识控制,但受到情绪、压力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5. 神经传导神经传导是神经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过程,包括神经元内部的电化学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化学传导。
神经传导是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基础,它决定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和有效性。
6. 神经递质和神经药理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
神经药理是研究神经递质和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包括神经调节药物、麻醉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7. 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血管疾病、神经变性疾病、炎症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包括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认知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神经系统是医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对神经系统的深入了解不仅有助于科学家和医生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还有助于增进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认识和保护。
人体的神经系统知识点总结一、神经系统的结构1.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核心部分,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大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半球、小脑和脑干。
大脑是思维、情感和记忆的中枢,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完成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脊髓则位于脊柱内,负责传递信息和控制肌肉的运动。
它和大脑通过脊髓神经进行连接,构成了完整的中枢神经系统。
2. 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了所有不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组织,主要由躯干神经和末梢神经组成。
躯干神经连接了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的各个部位,负责传递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信息。
而末梢神经则分布在全身的肌肉和皮肤内,将感觉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并将运动指令返回给肌肉。
3. 神经元和突触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它们通过突触相互连接,构成了复杂的网络。
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轴突和树突。
细胞体内包含了细胞核和大量的细胞器,负责神经元自身的代谢和活动。
轴突是神经元的输出部分,负责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树突是神经元的输入部分,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息。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息。
4. 神经系统的脑膜和脑脊液脑膜是保护和支持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它包括了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
脑脊液是由脑室和脊髓管内的脑脊液生成的,它起着支持、保护和润滑神经系统的作用。
二、神经系统的功能1. 感觉功能神经系统负责接收和处理来自身体内外的各种感觉信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
这些信息通过感觉神经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然后被加工和解释,最终形成我们的感知和认识。
2. 运动功能神经系统通过运动神经控制身体的肌肉运动,包括自主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器官的自主运动,如心脏跳动和消化。
而运动系统控制身体的意志运动,如行走、举重和打字。
3. 自主功能神经系统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内脏器官的功能,包括心脏、血管、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它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调节,维持身体的稳态和适应环境的变化。
神经生理的名词解释神经生理是一门研究神经系统的生理学科,它探索着人类大脑和神经网络的奥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神经生理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领域的知识。
1. 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也被称为神经元细胞。
每个神经元都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组成。
树突负责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并将这些信号传递到细胞体;轴突则将神经信号传输给其他神经元或靶组织。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电化学信号。
2.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内部的电信号,用于传递信息。
当神经元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会打开,导致电荷在神经元内部产生电流。
这种电流沿着轴突快速传播,形成一个电位差的波动,即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传播速度可以达到每秒几十米,使得神经系统能够快速传递信息。
3. 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用于传递信号和信息。
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
化学突触通过化学物质(神经递质)来传递信号,而电突触则通过直接的电流流动来传递信号。
突触的形成和功能调节是大脑发育和学习记忆的基础。
4.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谷氨酸等。
它们通过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与接受器结合,从而改变神经元的电位,传递信号和信息。
5. 突触可塑性突触可塑性指的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可以改变的能力。
突触可塑性是神经系统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关键机制。
它使得神经元能够根据经验和环境来调整突触连接的强度,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和学习任务。
6. 神经回路神经回路是由神经元之间形成的网络。
它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复杂性和协调性。
不同的神经回路负责不同的功能,例如感知、运动、记忆等。
通过研究神经回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和控制行为的。
7. 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来调节身体的生理过程和功能。
这种调节可以是自动的,如心跳和消化;也可以是主动的,如认知和情绪调节。
神经系统名词解释1. 神经系统概述神经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它负责传递、处理和存储信息,控制身体的各种功能和行为。
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和神经组织组成,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传递信息。
它分为中枢神经系统(CNS)和外周神经系统(PNS)两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是信息处理和控制的中心。
大脑负责思维、记忆、感知等高级功能,脊髓则负责传递信息并控制肌肉的运动。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所有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神经组织,如脑神经、脊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
它负责将中枢神经系统传来的指令传递给身体各个部位,并将感觉信息传递回中枢神经系统。
2. 神经元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也被称为“大脑的建筑工”,它负责传递信息并组成复杂的神经网络。
一个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主体部分,包含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
树突是从细胞体伸出的短小的分支,负责接收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号。
轴突是从细胞体伸出的长且只有一个的分支,负责将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肌肉。
突触是轴突末端与其他神经元或肌肉之间形成的连接点,通过化学物质(神经递质)传递信号。
3.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当电信号通过一个神经元到达轴突末端时,它会引发神经递质的释放。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synaptic cleft)传播到下一个神经元,并激活或抑制下一个神经元。
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γ-氨基丁酸(GABA)。
不同的神经递质在神经系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乙酰胆碱参与学习和记忆,多巴胺参与奖赏和动机。
神经递质的平衡对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一些疾病如帕金森病和抑郁症与神经递质的不平衡有关。
4. 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神经元相互连接而形成的复杂网络结构。
它是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基础,也是人类思维、行为和感知的基础。
神经网络分为感觉神经网络(Sensory network)、运动神经网络(Motor network)和联结区域(Association areas)。
神经的解剖名词解释神经系统是人类身体内控制和协调各种生理功能的重要系统之一。
它由大脑、脊髓和神经组织组成,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传递来进行信息的传输和调节。
在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神经学的基本解剖名词。
1. 神经元(Neuron):是神经系统中的基本单位,也是信息传递的主要组成部分。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组成。
树突是神经元的输入部分,用于接收其他神经元传递过来的信号;轴突是神经元的输出部分,将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目标组织。
2. 突触(Synapse):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特殊连接点。
它由两个部分组成:突起(axon terminal)和突触后膜(post-synaptic membrane)。
突触前膜上的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传递给突触后膜,从而实现神经元之间的通信。
3. 神经纤维(Nerve fiber):是神经系统中负责传递神经冲动的结构。
它是由多个神经细胞的轴突构成,通常分为髓鞘纤维和非髓鞘纤维。
髓鞘纤维由髓鞘包裹,速度更快,能够传递更快的信号。
非髓鞘纤维则没有髓鞘覆盖,传递速度较慢。
4. 神经节(Ganglion):是神经系统中神经细胞体的集中区域。
它通常位于神经纤维的路径中,起着整合和调节信号的作用。
常见的神经节包括脊髓背根神经节和交感神经节等。
5.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是指由大脑和脊髓组成的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负责整合和处理各种感觉、运动和认知功能。
大脑通过皮层、脑干和丘脑等结构实现信息处理和决策,而脊髓则负责传递信号和控制肌肉的运动。
6. 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PNS):是指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神经组织。
它由神经纤维和神经节组成,分为脑神经和脊神经两部分。
脑神经起源于大脑,主要负责连接头部和颈部的感觉和运动功能;脊神经起源于脊髓,负责连接身体其他部分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人体八大系统——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
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由感受器接受后,通过周围神经传递到脑和脊髓的各级中枢进行整合,再经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活动,以维持机体与内、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
阅读红包到账,点击提现!广告一、神经系的基本结构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所组成。
1.神经元神经元neuron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
胞体的中央有细胞核,核的周围为细胞质,胞质内除有一般细胞所具有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等外,还含有特有的神经原纤维及尼氏体。
神经元的突起根据形状和机能又分为树突dendrite 和轴突axon。
树突较短但分支较多,它接受冲动,并将冲动传至细胞体,各类神经元树突的数目多少不等,形态各异。
每个神经元只发出一条轴突,长短不一,胞体发生出的冲动则沿轴突传出。
根据突起的数目,可将神经元从形态上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三大类。
展开剩余94%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一般位于外周的感觉神经节内,为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接受内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经胞体和中枢突将冲动传至中枢;运动神经元又名传出神经元,一般位于脑、脊髓的运动核内或周围的植物神经节内,为多极神经元,它将冲动从中枢传至肌肉或腺体等效应器;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元,是位于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神经元,起联络、整合等作用,为多极神经元。
2.神经胶质神经胶质neuroglia数目较神经元,突起无树突、轴突之分,胞体较小,胞浆中无神经原纤维和尼氏体,不具有传导冲动的功能。
神经胶质对神经元起着支持、绝缘、营养和保护等作用,并参与构成血脑屏障。
3.突触神经元间联系方式是互相接触,而不是细胞质的互相沟通。
神经系统的分部和常用术语1.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包括大脑和脊髓,负责接收和处理大部分感觉和运动信息。
2. 外周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PNS):由神经纤维和神经节组成,将信息传递到身体的各个部分。
3. 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控制身体内部器官和生理功能的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4. 脑干(Brainstem):连接大脑和脊髓的部分,包括延髓、桥脑和中脑。
5. 小脑(Cerebellum):位于脑干后方,控制运动协调和平衡。
6. 大脑(Cerebrum):占据整个颅腔的主要部分,负责感知、思维和控制运动。
7. 外侧脑叶(Cerebral Cortex):大脑表面的灰质,涉及感觉、运动、语言、决策和情绪等高级功能。
8. 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位于大脑的内部,参与情绪和记忆的处理。
9. 细胞体(Cell Body):神经元的主体部分,包含细胞核。
10. 轴突(Axon):神经元的传导部分,将电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细胞。
11. 突触(Synapse):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连接点。
12.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在突触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
13. 神经元(Neuron):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
14. 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一种无创的医学成像技术,可用于观察神经系统结构。
15. 电脑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一种医学成像技术,可用于观察神经系统结构和异常。
16.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一种测量脑电活动的技术,用于检测异常和疾病。
17. 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 MEG):一种测量脑电磁活动的技术。
生理学各章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成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3、稳态(homeostasis):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4、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称为神经调节,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5、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6、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称为体液调节。
7、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8、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若反馈信号能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
9、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若反馈信号能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指脂溶性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2、易化扩散(faciliated diffusion):指水溶性的小分子或离子通过膜上载体或通道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3、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通常是带点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原发性主动运输,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
4、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许多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时,所需的能量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Na+在膜两侧的浓度势能差,后者是钠泵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建立的。
生理学【神经系统】名称解释总结.生理学【神经系统】名称解释总结1.M样作用(毒蕈碱作用):M受体激活后可产生一系列的自主神经效应,包括心脏活动受到抑制,支气管和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虹膜环形肌收缩,消化腺、汗腺分泌增加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等。
2.γ-环路:由脊髓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纤维兴奋,使梭内肌纤维收缩,增加肌梭的敏感性,则可增加肌梭的传入冲动,从而使α-运动神经元兴奋,梭外肌收缩。
意义是使肌肉维持于持续收缩的状态。
3.γ-僵直(γ-rigidity):由于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首先提高γ-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使其γ-纤维传出冲动增加,使肌梭敏感性提高,传入冲动增多,转而使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提高,α-纤维传出冲动增加,导致肌紧张加强而出现的僵直。
4.第二信号系统:由抽象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
人类在社会劳动和交往中产生了语言、文字,它们是具体信号的抽象。
5.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即具体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即抽象的语言图文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统称为第二信号。
6.电突触:以电紧张扩布形式传递信息的突触。
7.调质:能增强或削弱递质信息传递作用的物质。
由神经元合成,作用于特定受体,但并不在神经元之间直接起信息传递作用。
8.反射中枢: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9.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指由丘脑的第三类细胞群(主要是髓板内核群)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的区域,不产生特点的感觉,仅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的投射系统。
10.非突触性化学传递:某些神经元与效应细胞间无经典的突触联系,化学递质从神经末梢的曲张体释放出来,通过弥散,到达效应细胞,并与其受体结合而达到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效应。
11.后发放(after discharge):指在反射过程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发放神经冲动的现象,反射仍持续一段时间。
高二生物知识点神经系统高二生物知识点:神经系统一、简介神经系统是人体最复杂、最精密的调节和控制系统之一。
它通过神经元传递信息,协调和调节身体的各项功能活动。
本文将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相关知识点。
二、组成1.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大脑位于颅腔内,负责感知、思维和意识活动。
脊髓则位于脊柱内,将外周神经传入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并负责发出命令控制身体的运动。
2. 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由神经和神经节组成。
神经分为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将感知的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而运动神经则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传递给肌肉和腺体。
三、功能1. 感觉功能神经系统能感知多种外界刺激,通过感觉器官接收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信息,并将其传递给大脑进行处理。
2. 调节功能神经系统能够通过对内外环境的感知,调节身体的各项功能活动。
例如,通过调节呼吸、心跳和消化等机能,维持身体的平衡。
3. 运动功能神经系统能够发出指令,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松弛,使身体能够做出各种动作和姿势。
4. 联接功能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的连接,将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调控网络。
四、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
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
神经信号经过轴突传递到细胞体,然后通过树突传入其他神经元。
五、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是神经信号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
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梢时,会释放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将信号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或目标器官。
六、反射弧反射弧是一种自发的神经信号传导方式,不需要经过大脑的参与。
当我们接触到热物体时,传入的热感信息会被传递给脊髓,引发肌肉的迅速收缩,使我们迅速将手从热物体上抽回。
七、神经系统相关疾病1. 中风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堵塞导致大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疾病。
它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例如言语、运动和感知障碍。
2.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由大脑中神经元损失引起的慢性疾病。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生理学(Physiology):研究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机制的科学领域。
2. 细胞(Cell):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所有生命过程都由细胞完成。
3. 组织(Tissue):由一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结构单位,包括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
4. 器官(Organ):由不同组织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单位,如心脏、肺等。
5. 系统(System):由多个器官协同工作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组织群,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6. 激素(Hormone):由内分泌腺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特定目标器官或细胞,调节生理功能。
7. 血液(Blood):体液之一,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负责输送氧气、养分和激素,以及维持体温和免疫功能。
8.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由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外周神经系统(神经和神经节)组成的调节和控制机体功能的系统。
9.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口腔、食管、胃、肠等器官组成,负责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和排除废物。
10. 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由鼻腔、喉、气管、肺等器官组成,负责吸入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
11. 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负责运输氧气、养分和激素到全身各部位。
12.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负责识别和抵御入侵的病原体,维持身体健康的防御系统。
13. 代谢(Metabolism):生物体内发生的所有化学反应,包括能量转换、分解和合成物质。
14. 遗传(Genetics):研究基因的遗传规律和DNA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领域。
15.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存在于神经元间隙中的一类化学物质,用于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
16. 兴奋(Excitation):由于刺激而导致神经元或肌肉细胞内动作电位生成和传导的过程。
1.神经冲动(nerve impulse) 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或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2.轴浆运输(axoplasmic transport) .轴突内借助轴浆(神经元轴突内的胞浆)流动运输物质的现象,称为轴浆运输。
3.突触(synapse) 一个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称为突触。
起信息传递的作用。
4.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 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可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这种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
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7.突触的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 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
8.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 potentiation)突触前末梢在接受一短串强直性刺激后,突触后电位发生明显增强的现象,称为强直后增强。
9.习惯化(habituation) 当重复给予较温和的刺激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称为习惯化。
10.敏感化(sensitization) 敏感化是指重复出现的较强的刺激(尤其是伤害性刺激)使突触对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传递效能增强。
11.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12.递质共存(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包括调质)共存于一个神经元内,这种现象称为递质共存。
生理学名词1. 血液:人体内循环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生理液体,由红细胞、白细胞、血浆等组成。
2. 心脏:位于胸腔中的肌肉器官,负责泵血、维持循环系统的正常功能。
3. 肺: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之一,负责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4. 肾脏:泌尿系统中重要的器官,负责过滤血液、排除废物和调节水平衡。
5. 消化系统: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组成的器官系统,负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6. 神经系统:人体内信息传递和调节的系统,包括大脑、脊髓、神经和感觉器官。
7. 内分泌系统:由各种内分泌腺体组成的系统,通过分泌激素来调节和控制身体的内部环境。
8. 免疫系统:身体的一种防御系统,负责抵抗病原体和维持免疫平衡。
9. 神经传递:神经细胞之间通过电信号或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过程。
10. 神经元: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负责接收、传输和处理信息。
11. 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影响身体的各种生理过程。
12. 细胞呼吸:细胞内的代谢过程,通过氧气和葡萄糖产生能量,并排出二氧化碳和水。
13. 血压:血液对血管壁施加的压力,通常以收缩压和舒张压表示。
14. 呼吸频率:指每分钟呼吸的次数,通过调整肺活量和供氧量来满足身体的呼吸需求。
15. 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是人体能量来源的重要指标。
16. 酸碱平衡:保持体液pH值在正常范围内的生理调节过程。
17. 蛋白质合成: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
18. 骨骼肌:人体内最多的肌肉类型,由肌条和肌纤维组成,负责运动和姿势控制。
19. 血小板:血液中的一种细胞片段,参与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
20. 红细胞:血液中携带氧气的细胞,由血红蛋白组成,没有细胞核。
生理学【神经系统】名称解释总结
1.M样作用(毒蕈碱作用):M受体激活后可产生一系列的自主神经效应,包括心脏活动
受到抑制,支气管和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虹膜环形肌收缩,消化腺、汗腺分泌增加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等。
2.γ-环路:由脊髓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纤维兴奋,使梭内肌纤维收缩,增加肌梭的敏感
性,则可增加肌梭的传入冲动,从而使α-运动神经元兴奋,梭外肌收缩。
意义是使肌肉维持于持续收缩的状态。
3.γ-僵直(γ-rigidity):由于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首先提高γ-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
使其γ-纤维传出冲动增加,使肌梭敏感性提高,传入冲动增多,转而使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提高,α-纤维传出冲动增加,导致肌紧张加强而出现的僵直。
4.第二信号系统:由抽象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
能系统)。
人类在社会劳动和交往中产生了语言、文字,它们是具体信号的抽象。
5.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即具体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
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即抽象的语言图文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统称为第二信号。
6.电突触:以电紧张扩布形式传递信息的突触。
7.调质:能增强或削弱递质信息传递作用的物质。
由神经元合成,作用于特定受体,但并
不在神经元之间直接起信息传递作用。
8.反射中枢: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9.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指由丘脑的第三类细胞群(主要是髓板内核群)弥散地投射到大脑
皮层广泛的区域,不产生特点的感觉,仅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的投射系统。
10.非突触性化学传递:某些神经元与效应细胞间无经典的突触联系,化学递质从神经末梢
的曲张体释放出来,通过弥散,到达效应细胞,并与其受体结合而达到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效应。
11.后发放(after discharge):指在反射过程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
内发放神经冲动的现象,反射仍持续一段时间。
12.化学突触:以释放化学递质为中介传递信息的突触,它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
隙三部分组成.
13.肌紧张:是指缓慢而持续的牵拉肌腱引起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肌肉持续、轻度的
收缩。
14.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在离断水平以下的部位(除感觉和意识运动永久
丧失外),一切反射活动暂时消失,进入无反应状态。
15.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常伴有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
16.慢波: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膜电位基础上,可自发地周期性产生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
缓慢的节律性电位波动,由于其频率缓慢,因而称慢波。
17.内脏脑:边缘系统的生理功能非常复杂,它对内脏活动有广泛的影响。
18.皮层诱发电位(Cortical evoked potential):人工刺激感受器或传入神经时,在大脑皮层
一定部位引导出来的电位。
(感觉传入系统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在皮层上某一局限区域所产生的一种形式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
19.牵涉痛:指某些内脏疾病引起远离的体表部位发生头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由内脏疾病
引起特定的体表部位疼痛或痛觉过敏。
20.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指由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被牵拉的同
一块肌肉出现收缩的反射活动。
它包括肌紧张和腱反射。
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快速叩击肌腱时引起的牵张反射。
该反射的效应是受牵拉的肌肉发生一次快速收缩,造成相应关节移位。
21.去大脑僵直(decelerate rigidity):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出现以伸肌为
主的肌紧张亢进现象。
主要表现:四肢僵直、头尾昂起、脊柱后挺,躯体呈角弓反张状态。
22.上行激动系统:感觉传导通路经脑干网状结构时,发出侧支多次换神经元,经多突触联
系形成的上行系统,其上行冲动在丘脑换元后通过非特异性投射,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以维持觉醒。
23.神经的营养作用:指神经元的末梢释放某些物质,能影响被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的
作用。
神经末梢能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的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
24.神经递质:指由突触前膜释放,具有携带和传递神经信息功能的一些特殊化学物质。
25.生命中枢:指调节许多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
在人类指延髓(心血管、呼吸、呕吐中枢,
吞咽、唾液分泌、肾上腺髓质的反射性分泌等)。
26.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能选择性地与神经递质结合,产
生一定生理效应的特殊结构。
27.受体上调:当神经递质释放不足时,受体的数量将逐量进加,亲和力也逐渐升高。
28.特异性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到大脑皮层
的神经通路。
(主要是由丘脑感觉接替核向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点对点投射的系统。
第三级神经元就是丘脑感觉接替核的神经元,然后经特异性投射系统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
非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的第二级神经元纤维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在网状结构内通过短轴突多次换元而上行,抵达丘脑第三类核团,再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广泛区域。
(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
丘脑投射:丘脑各核团发出纤维与大脑皮层的联系。
29.特异性投射系统:指由丘脑的感觉接替核或联络核细胞群向大脑皮层特定区域进行点对
点的投射,从而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的投射系统。
30.条件反射的消退:在条件反射建立后,如反复给予条件刺激而不再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
(强化),条件反射便会逐渐减弱,以致完全不出现。
强化: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
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
31.痛觉: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时引起的一种不愉快感觉,常伴有情绪反应和防卫反应。
32.突触:神经元彼此相互联系接触、传递信息的部位。
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它神
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的特殊结构。
33.突触后抑制:由于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接受信息的能力减弱所造成的传递抑制。
指
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从而使其发生的一种机制。
34.突触前抑制:是轴突-轴突的细胞活动,使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放量下降引起的一种后
膜抑制。
3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冲动传导至轴突末梢,使
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提高后膜对K+、Na+,尤其是Na+的通透性,使后膜出现的局部去极化。
指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能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增高的一种局部去极化膜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
36.异相睡眠:在睡眠过程中,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时相。
3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突触后膜电位在递质作用
下产生超极化局部电位,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下降。
突触后抑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使与其发生突触联系的神经元产生抑制性突触后
电位,从而使突触后抑制神经元呈现抑制效应。
突触前抑制:兴奋性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在另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的影响下,释放兴奋性递质量减少,以致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易甚至不能发生兴奋,从而呈现抑制效应。
本质是一种去极化抑制。
指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能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的一种局部超极化膜电位。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这种超极化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38.优势半球(主要半球,大脑皮层的一侧优势,语言优势半球):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
动功能上占优势,起主导作用。
39.运动单位: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40.运动终板(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与骨骼肌之间形成的功能性联系。
41.中枢延搁:兴奋通过突触所发生的时间延搁。
反射中枢通过的突触数目越多,则中枢延
搁时间越长。
42.自发脑电活动:在安静时,大脑皮层未受任何明显外加刺激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持续的节
律性电活动。
43.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结构(内脏活动一般不能由意志控制),包括交感
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