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溶解度(习题及答案)

溶解度(习题及答案)

溶解度(习题及答案)
溶解度(习题及答案)

溶解度(习题)

1.有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B.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不能相互转化

2.能证明20℃时的A溶液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A.蒸干后得到溶质 A B.降

温到 0℃,有溶质 A 析出

C.加入少量溶质 A,振荡后不溶解

D.与同一温度下的 A 的饱和溶液混合,无明显现象

3.t℃时,向盛有 0.1 g 硝酸钾的试管中加入 10 g 水,充分振荡后

,静置,试管底部仍有未溶解的晶体,下列对试管内上层清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t℃时的饱和溶液

B.为t℃时的不饱和溶液

C.溶质的质量为 0.1 g D.

不确定是否为饱和溶液

4.室温时,将100 g 氯化钠饱和溶液(无未溶解的晶体)平分

成甲、乙两份,然后向甲溶液中加入50 g 水,搅拌均匀后形成丙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均为不饱和溶液

B.甲、乙均为饱和溶液 C.甲

、乙、丙均为不饱和溶液D.甲

、乙、丙均为饱和溶液

5.20℃时,将36 g NaCl 完全溶解在100 g 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

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时,NaCl 的溶解度为 36

B.向该溶液中再加入 2 g NaCl,溶液质量为 138 g

C.向该溶液中加入 10 g 水,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D.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6%

6.下表是 KCl 的部分溶解度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0 20 40 60

溶解度/g 27.6 34.0 40.0 45.5

的溶解度为。

(2)40℃时,将50 g KCl 固体加入100 g 水中,所形成的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溶液的质量为。

(3)60℃时,145.5 g KCl 饱和溶液降温至40℃,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7.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

乙(填“>”、“<”或“=”)。

(2)2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

(3)将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写一种即可)。

8.如图是 A、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将25 g A 加入到一定量水中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t2℃时,A、B 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 B(填“>”、“<”或“=”)。

(3)若将 A 物质从溶液中析出,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 B

2. C

3.A

4. B

5. C

6. (1)34.0 g

(2)饱和140.0 g

(3)5.5 g

7. (1)=

(2)1:10

(3)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8. (1)20%

(2)>

(3)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溶液 溶解度测试题及答案(word)

溶液溶解度测试题及答案(word) 一、溶液选择题 1.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乙小 B.t2℃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30% C.t1℃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D.可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温度小于t1℃时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乙小;t2℃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30克/130克×100%,小于30%;t1℃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可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使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选B. 考点:溶解度及其曲线 2.氯化铵和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 B.a℃时,氯化铵与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C.将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会变为不饱和溶液 D.40℃时,50g水中加入50g硝酸钾,充分搅拌,得到质量分数约为39%的硝酸钾溶液【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从图中看出,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的,故A不正确; B、a℃时,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相交,此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其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否相等无法确定,故B不正确;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大,将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后会析出晶体,剩余的溶液仍然是低温下的饱和溶液,故C不正确; D、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4g,则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32g,所得溶液的溶质质 量分数为 32g 100%39% 32g+50g ?≈,故D正确。 故选D。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A.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做溶质 B.NH4NO3溶解过程中吸热,溶液温度降低 C.欲使100克KNO3溶液的质量分数由5%变成10%,可向其中加入5克KNO3固体D.25℃时,将某KNO3溶液蒸发10克水析出a克晶体,再蒸发10克水析出b克晶体,a 与b的质量不一定相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故A说法正确;B、NH4NO3溶解过程中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故B说法正确;C、溶质质量分数:, 故C错;D、如果硝酸钾溶液蒸发溶剂前,是饱和溶液,蒸发10克水析出a克晶体,再蒸发10克水析出b克晶体,a与b的质量一定相等,如果硝酸钾溶液蒸发溶剂前,是不饱和溶液,蒸发10克水析出a克晶体,再蒸发10克水析出b克晶体,a与b的质量一定不相等,故D说法正确。故选C。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4.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B.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将t2℃时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升温的方法 D.分别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析出甲的质量一定大 【答案】B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其应用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其应用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与应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 来分析。 1.点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 解度。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 找到。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 (3)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 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 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 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 (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根据溶解 度曲线,比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3.面 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

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 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一定量的溶剂。4.交点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 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 相同。 例题(98年广西区)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见右图。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别将X、Y、Z的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 ℃降低到t ℃,只有Z无晶体析出 (B) t℃时,用l00克水配制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X、Y、Z的溶液,所需溶质质量最多不超过S (C)当X中含有少量Y时,可用结晶法提纯X (D) t℃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XYZ 解析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综合选择题,它综合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蒸发结晶、物质的提纯及质量分数与 溶解度的换算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看懂溶解度曲线图 并明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专题解析

1. A. 10℃时,等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2. B. 30℃时,甲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60% 3. C. 20℃时,将1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得到60g溶液 4. D. 从混有少量乙的甲物质中提取较纯净的甲,最适宜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 答案 B 解析 分析:A、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据此计算解答; B、根据饱和时质量分数的计算式×100%分析解答; C、据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分析解答; D、据甲、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分析提纯甲的方法. 解答:A、10℃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所以等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正确; B、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60g,所以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60%,故错误; C、2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20g,所以将1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可完全溶解,得到60g不饱和溶液,正确; D、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此混有少量乙的甲中提取交纯净的甲,适宜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曲线知识的运用,能较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 A. 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2. B. 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 C.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4. D. 20℃时,把30g甲物质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 答案 C 解析 分析:A、根据某一温度时物质溶解度的比较方法考虑;B、根据曲线中交点的含义考虑;C、根据溶解度曲线观察即可;D、根据20℃时甲的溶解度进行计算即可.解答:A、从40℃向上做垂线,与曲线的交点在上面的溶解度就大,所以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故A说法正确; B、曲线中交点表示该温度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B说法正确;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C说法错误; D、20℃时甲的溶解度是25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25g甲物质,所以20℃时,把30g甲物质加入100g水中,只能溶剂25g,所以溶液是饱和溶液,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含义,知道溶解度大小的比较方法,知道物质溶于水所得溶液质量需要根据溶解度进行分析.

溶解度(含答案)

溶解度 一、单选题(共7道,每道10分) 1.20℃时,往50 g KNO3溶液中加入5gKNO3晶体,充分搅拌后部分晶体未溶解,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C.加热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答案:B 解题思路: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 加热前有部分晶体未溶解,则溶液一定是饱和的;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溶液可能不饱和也可能饱和。 故选B。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饱和溶液 2.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氯化钾晶体;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恒温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⑤ D.①③⑤ 答案:D 解题思路: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改变温度,蒸发溶剂,加入溶质。由于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降低温度后氯化钾的溶解度变小,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钾溶液变成饱和,可以采取降低温度的方法。 因此把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加入氯化钾晶体、恒温蒸发水、降低温度这三个方法。①③⑤符合题意。 故选D。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3.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 B.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g C.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 : 36 D.20℃时,将36g氯化钠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答案:B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完整)知识讲解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完整)

溶解度t/℃ 21m m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 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下面,我们从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入手,对溶解度作进一步的理解。 (一)点 1.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 表示A 物质在t 1℃时溶解度为m 1g 。 2.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3.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 3)g A 物质才达到饱和。 4.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 4g 。 (二)线 如图中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如KNO 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图中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 曲线为“缓升型”,如NaCl 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 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

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5.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溶液 溶解度练习题(含答案)

溶液溶解度练习题(含答案) 一、溶液选择题 1.K2CO3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及其溶解度曲线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在60℃到80℃之间 B.t℃时,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 C.两种饱和液从80℃降温到20℃,析出晶体的质量(不含结晶水)无法比较 D.把60℃时的105g KNO3饱和液降温至20℃,能析出晶体73.4g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t℃时K2CO3和KNO3的溶解度相同,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60℃到80℃之间溶解度都包括126-139间的数值,所以t℃在60℃到80℃之间,故A正确; B、t℃时,两种物质只有是饱和溶液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则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故B正确; C、等质量的两种饱和液从80℃降温到20℃,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的质量硝酸钾比碳酸钾多,如质量不等,则无法比较,故C正确; D、把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则105g KNO3饱和液中溶剂是50g,溶质是55g,20℃,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50g水中最多能溶15.8g,所以降温后能析出晶体39.2g,故D不正确。故选D。 2.不含结晶水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各25g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溶液质量都是70 g

C.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答案】B 【解析】A、t1℃时,甲、乙溶解度相等,所以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故A错误;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所以各25g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溶液质量都是70g,故B正确; C、t2℃时,溶液的饱和状态不确定,所以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C错误; D、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确定,所以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不一定大于乙,故D错误。 3.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 B.t2℃时,3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 C.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D.欲将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故A正确; B、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30g甲物质加入50g水 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33.3%,故B错误;C、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甲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最大,所以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故C正确;D、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欲将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故D正确。故选B。 【点睛】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

中考化学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专题复习

中考化学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专题复习 1. X 、Y 、Z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将t2℃ 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 温至t1℃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第1题图 A.X>Y>Z B.Y>Z>X C.Z>Y>X D.X=Y>Z 【答案】B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常将草木灰(主要成分K2CO3和生石灰在水中混合,用上层清 液漂白丝帛。清液的主要成分及溶解度如图所示。 (1)t1 ℃时3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2)20 ℃时,向4个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钾并充 分溶解。4组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 A B C D 加入氢氧化钾的质量 7 14 56 70 /g

溶液质量/g 57 64 106 106 第2题图 由上述实验数据可知: ① 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的是(填序号); ②20℃时,将C继续恒温蒸发25 g水,过滤,得到质量为 g的固体。 【答案】(1)Ca(OH2 KOH K2CO3 (2 ①AB ② 28 3.下表是Ca(OH2 和NaOH的溶解度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Ca(OH2 0.19 0.17 0.14 0.12 0.09 0.08 NaOH 31 91 111 129 313 336

(1)依据上表数据,绘制Ca(OH2 和NaOH的溶解度曲线,下图中能表示NaOH溶 解度曲线的是(填“A”或“B”)。 第3题图 (2)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Ca(OH2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措施有(填序 号)。 ① 蒸发水② 升高温度③ 降低温度④ 加入水⑤ 加入氢氧化钙 (3)现有60 ℃时含有Ca(OH2 和NaOH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若要得到较纯净的NaOH晶体,应采取的物理方法是。 (4)现有20 ℃时Ca(OH2的饱和溶液(甲溶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CaO后恢复20 ℃,得到乙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为甲乙(填“>”、“<”或“=”)。 【答案】(1) A ( 2 ①②⑤ (3)冷却热饱和溶液(4) = 4.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意义,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和结晶,做了如下所述过程的实验: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学设计 第七章 第三节 溶解度 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大致了解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等的影响关系。 教学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教具准备:1、仪器、试管、药匙、滴管、2、药品、食盐、汽油、植物油、水。 3、《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挂图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1、 由一组对比实验导入物质溶解性的概念,2、 并明确学习目标3、 (1) 演示实验1 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两支试管内,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后,再观察现象。 (室温下,2克食盐完全溶解,0.1克熟石灰却不能完全溶解)可见这两种物质溶解在水里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种能力称之为“溶解性”。 明确溶解性的概念。追问: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2) 演示实验2 取一支试管倒入10毫升汽油,加入2克食盐,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后再观察。(食盐很难溶解) (3) 演示实验3 取两支试管。各取10毫升水、汽油、分别滴入5—6滴植物油,振荡,观察现象。(植物油很难溶解于水,却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中) (4) 追问:从这两个实验中可得出哪些结论呢? 学生归纳:1、同一各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 2、不同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教者小结: 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固有的一种属性,影响它的因素既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系,也与温度、压强有关系。当我们要定量地比较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时,仅靠溶解性是不够的,还需学习物质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中考试题解析

溶解度曲线专题复习 溶解度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溶解度曲线综合题是近年中考的热点题型。这类题目涵盖面广,综合性强。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是中考化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的失分点。在2011年各地中考化学试题中,出现了许多与溶解度曲线相关的试题,现归纳如下,以供参考。 一、溶解度的意义 例1 (2011·嘉兴)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发现a溶液有晶体析出,b溶液没有明显现象。再向b溶液加入少许b晶体,晶体消失。则图1中能正确表示a、b两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是() 解析:由题意知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同时符合的图像只有选项C。 答案:C 点评: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判断或比较溶解度的大小 例2 (2011·四川省眉山市)如图2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 (2)t1℃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吗(填“能”或“不能”)。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___ (填物质序号)。 解析:(1)在溶解度曲线上两线相交的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2)t1℃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即t1℃时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最多能溶解a物质的质量为20克,在5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10克,所以只能形成60克溶液。(3)在t2℃线与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越靠上的物质的溶解度越大。所以应是:cba。 答案:(1)在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2)不能(3)cba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溶解度的一些问题,要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清楚交点的意义。 三、判断晶体的析出 例3 (2011·河北)根据图3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变成饱和溶液 C.将t2℃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到t1℃时都会析出晶体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等质量的溶质 解析:A中没有温度限制,所以不能比较甲、乙溶解度;B中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之后,还是不饱和溶液;C因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都会有晶体析出;D中t2℃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所以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等质量的溶质,但是题中并没有说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所以错了。 答案:C 点评:该题是一个传统题,历年来考的形式基本相同。 例4 (2011·江苏省南通市)固体物质W在水、乙醇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4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W能溶解在水和乙醇中 ℃时,物质w在水中的溶解度为mg ℃时,物质W在水中与在乙醇中的溶解度相同 D.将t1℃时物质w的饱和水溶液升温至t2℃有晶体析出 解析:A选项中物质W能溶解在水和乙醇中是正确的;B选项中t1℃时,物质w在水中的溶解度为m g是正确的;C选项中t2℃时,物质W在水中与在乙醇中的溶解度曲线相交,说明t2℃时,物质W在水中与在乙醇中的溶解度相同是正确的;D选项根据溶解度曲线的特点,物质W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大,将t1℃时物质w的饱和水溶液升温至t2℃时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没有晶体析出。 答案: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相关知识,本题的亮点是一种物质溶解在不同的溶剂中,解答本题要明确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和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四、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例5 (2011·盐城)如图5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完整版)溶解度计算题练习(答案)

三思培训学校溶解度计算题练习 (一)关于溶解度的计算的类型 1. 已知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求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例如:把50克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干,得到12克硝酸钾。求20℃时硝酸钾 的溶解度。 解析:溶液的质量为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之和,因此5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水的 质量是:50克-12克=38克 设:20℃时100克水里溶解硝酸钾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x 溶质 溶剂 溶液 12g 38g 50g x 100g (x+100)g g g x g 1003812= 解得x=31.6g 答: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 (1)把20℃时53.6克氯化钾饱和溶液蒸干,得到13.6克氯化钾。求20℃时,氯化 钾的溶解度? 设: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x 溶质 溶剂 溶液 13.6g 40g 53.6g x 100g (x+100)g g g x g 100406.13= 解得x=34g 答: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4克 (2)20℃时,把4克氯化钠固体放入11克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求20℃时,氯 化钠的溶解度? 设: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x 溶质 溶剂 溶液 4g 11g 15g x 100g (x+100)g g g x g 100114= 解得x=36.4g 答: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4克 2. 已知某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求此温度下饱和溶液中的溶质或溶剂的质量。 例如:把100克2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蒸干,得到24克硝酸钾。则: (1)若配制350克20℃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需硝酸钾和水各多少克? (2)若将78克硝酸钾配成20℃时的饱和溶液,需水多少克? 解析:设配制350克20℃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需硝酸钾和水的质量分别为x 和y 。将78

初中化学考溶解度曲线练习及答案

专题五溶解度曲线 1.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t1℃时b的饱和溶液加水可变为不饱和溶液 B.将t2℃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质量不变 C.t2℃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b D.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2.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则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 数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D.t1℃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3.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2℃时的饱和溶液 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丙>甲=乙 4.(多选)甲、乙两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g B.t1℃时,30g甲加入到50g水中最多可得70g溶液 C.t2℃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变成不饱和溶液 D.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 系是:甲<乙 5.(多选)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20℃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实验过程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A溶液和C溶液 C.实验过程中,只有B溶液和D溶液属于饱和溶液 D.实验过程中,B溶液与E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6.(多选)甲、乙、丙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A.t2℃时将50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100g甲溶液 B.t2℃时配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甲所需要的水最少 C.分别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 系是乙>甲>丙 D.分别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溶液中析出的晶体最多丙溶液中无 晶体析出 7.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 (1)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 g; (2)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3)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为饱和,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 (4)当溶液的浓度都用溶质的质量分数(m)表示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

课题2 溶解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 [学生活动] [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学生发言]1.能2.不能 [过渡]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投影]活动与探究 1.取装有20mL水的烧杯

│ [互相交流](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结论]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提问]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总结]1.一定温度 2.一定量的溶剂 [追问]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学生讨论、回答]不能。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熔解。 [引导]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 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思考]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 [学生发言] [投影板书]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 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

溶解度(习题及答案)

溶解度(习题) 1.有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B.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不能相互转化 2.能证明20℃时的A溶液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A.蒸干后得到溶质 A B.降 温到 0℃,有溶质 A 析出 C.加入少量溶质 A,振荡后不溶解 D.与同一温度下的 A 的饱和溶液混合,无明显现象 3.t℃时,向盛有 0.1 g 硝酸钾的试管中加入 10 g 水,充分振荡后 ,静置,试管底部仍有未溶解的晶体,下列对试管内上层清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t℃时的饱和溶液 B.为t℃时的不饱和溶液 C.溶质的质量为 0.1 g D. 不确定是否为饱和溶液 4.室温时,将100 g 氯化钠饱和溶液(无未溶解的晶体)平分 成甲、乙两份,然后向甲溶液中加入50 g 水,搅拌均匀后形成丙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均为不饱和溶液 B.甲、乙均为饱和溶液 C.甲 、乙、丙均为不饱和溶液D.甲 、乙、丙均为饱和溶液 5.20℃时,将36 g NaCl 完全溶解在100 g 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 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时,NaCl 的溶解度为 36 B.向该溶液中再加入 2 g NaCl,溶液质量为 138 g C.向该溶液中加入 10 g 水,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D.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6%

6.下表是 KCl 的部分溶解度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0 20 40 60 溶解度/g 27.6 34.0 40.0 45.5 的溶解度为。 (2)40℃时,将50 g KCl 固体加入100 g 水中,所形成的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溶液的质量为。 (3)60℃时,145.5 g KCl 饱和溶液降温至40℃,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7.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 乙(填“>”、“<”或“=”)。 (2)2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 (3)将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写一种即可)。 8.如图是 A、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将25 g A 加入到一定量水中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t2℃时,A、B 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 B(填“>”、“<”或“=”)。 (3)若将 A 物质从溶液中析出,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最新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曲线专题

人教新版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曲线专题 一.有关溶解度曲线的常见试题(见右下图) 1.t 3℃时A 的溶解度为 。 2.P 点的的含义是: 。 3.t 1℃时A 、B 、C 、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 4.除去A 中的泥沙用 法;分离A 与少量B 的混合物,用 法。 5.从A 溶液中获取A 晶体可用 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B 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蒸发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7.N 点为t 3℃时A 的 溶液,可通过 加入A 物质,降温,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 它变为饱和溶液。 8.t 2℃ 时A 、B 、C 的饱和溶液各W 克,降温到t 1℃会析出大量晶体的是 ,无晶体析出的是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 9. 曲线以上的点代表示对应温度的饱和溶液,曲线以下的点代表对应温度的不饱和溶液。加溶质相当于把点向正上方移动,加溶剂相当于向下竖直移动,降温相当于向左水平移动,升温相当于向右水平移动。 二.填空题 1、(2010年·武汉市·元调)右图为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比氯化铵的溶解度 (填“大”或“小”)。 (2)要把60℃氯化铵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办 法 (只写一种即可)。 (3)25℃时,将硫酸钠和氯化铵各35 g 分别放入100 g 水中,形成的溶液其溶 质质量分数较大的物质是 。 (4)除去硫酸钠中少量氯化铵时,比较高效的物理方法是 。 2、(2010年·武汉市·四调)(3分)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 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 图中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时,对应的温度是____ _℃。 ⑵ t 3℃时,将50 g A 物质溶于50 g 水中,得到的溶液是 _________(填“饱 和”或“不饱和”)溶液。 ⑶ 将t 2℃时A 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至t 1℃时,其溶质质量分数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 (2010年·武汉市·四调)(3分)下图是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 t 1℃时,向两只盛有100 g 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A.、B 两种物质至不 能溶解为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___________溶液(填“A ”或 “B ”)。 (2) 若不考虑水分的蒸发,将t 2℃的A 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 3℃,溶液中 溶质的质量分数将___ __。(填“变大”、“变小” 或“不变”) 123 s /g

初三3-3溶解度及图像分析

【考纲说明】 掌握有关溶解度的意义与图像分析。 1、掌握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本章节所占分值为4~5分 【趣味链接】 2006年5月,江油市华超建筑集团向四川省广元市合瑞化工有限公司签订合同,购买生石灰635吨,每吨300元,运输由华超集团负责,收货后付款。合瑞公司发货时,过一次称,华超集团收货时,再在地磅房过一次磅,总误差不能大于5吨。开始时,一切顺利。可后来华超集团的技术人员发现,车队运回来的不是生石灰——氧化钙CaO,而是熟石灰——氢氧化钙Ca(OH)2,便打电话问是怎么回事。合瑞公司回答说:“这几天连续下雨,你们的卡车又没有篷布,可能在运输过程中遭了雨淋。反正你们建房时还要往生石灰里加水,总不能直接用生石灰抹墙吧。”华超集团想想也是,就继续收货。因为他们知道,CaO+H2O(水)=Ca(OH)2,而工地使用的就是加水搅拌了的熟石灰。 货物收完后,华超集团发现,所收的货物为635吨,不多不少,正好。可是别忙,技术人员指出,生石灰变成熟石灰时,重量要增加。原来,生石灰的相对分子质量是56,熟石灰的相对分子质量是74,也就是说,1吨生石灰与水反应能生成74/56=1.32吨熟石灰。收了635吨熟石灰,说明合瑞公司只发了635/1.32=481吨生石灰!华超集团打电话说只付481吨生石灰的货款14万元。凭空少了5万。 【知识梳理】 一、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 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

《溶液 溶解度》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溶液溶解度》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溶液选择题 1.根据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50℃时,分别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铵溶于适量的水恰好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前者比后者大 B.60℃时,把40g硝酸钾和40g氯化钾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降温至10℃ ,氯化钾析出的晶体质量多 C.70℃时,50g硝酸钠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质量: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质量 =1:2 D.80℃时,向与100g氯化钾饱和溶液相同质量的水中加入153g硝酸钠充分搅拌后,最终硝酸钠完全溶解 【答案】C 【解析】 A. 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的溶解度,所以50℃时,分别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铵溶于适量的水恰好配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是硝酸钾小于氯化铵,所得溶液的质量前者比后者小,错误; B.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g,50g水中最多溶解55g,40g硝酸钾硝酸钾全部溶解,6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40g,小于50g,所以50g水中溶解氯化钾的质量少于25g,即60℃时形成的是饱和溶液,降温到10℃,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钾的溶解度,所以硝酸钾析出的晶体质量多,错误; C. 7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等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所以它们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溶液具有均一性,所以70℃时,50g硝酸钠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质量: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质量=1:2,正确; D. 8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50g,100g氯化钾饱和溶液中所含水的质量是: 100g×(1- 50g 50g100g )=2 3 ×100g,8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150g,则 2 3 ×100g水最多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以了解“饱和溶液涵义”为中心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围绕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两个要素”大胆取舍,进行了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另外教师有意制造错误,让学生产生顿悟,设计巧妙。教师设置问题群、应用多媒体动画、分步突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

进,师、生及教材编写者思维同步,形成共鸣,高潮迭起,延展了“涵义”──结晶现象,很好演绎了“组织者”“参与者”“首席”的角色。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 2包(预先称好)、5 g KNO3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2020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16溶解度曲线与溶液的稀释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16溶解度曲线与溶液的稀释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19·锦州)T℃时,向盛有100g水的两烧杯中分别加入60g甲、乙两种固体,搅拌后固体甲完全溶解,放置一段时间后,甲溶液中有固体析出,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搅拌的目的是增大物质的溶解度 B.将T℃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降温,溶质质量分数都减小 C.甲溶于水的过程中一定放出热量 D.乙是可溶性物质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溶解度曲线图的相关知识 A、搅拌的目的是加速溶解,不能增大溶解度;故选项错误; B、将T℃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降温,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 C、T℃时,向盛有100g水的两烧杯中加入60g甲固体,全部溶解,放置一段时间后,甲溶液中有固体析出,结合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物质溶于水一定是放出热量;故选项正确; 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2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10g,乙物质是易溶性物质;故选项错误;故选:C。 2.(2019·铁岭)常温下,对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进行图示实验。下列错误的是()

A.实验1后,甲、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实验2后,乙中比甲中氯化钠的溶解度大 C.实验2后,甲中溶液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D.实验2后,甲、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答案】B 【解析】A、实验1后,甲、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故A正确; B、实验2后,乙中比甲中氯化钠的溶解度大错误,因为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故B 不正确; C、实验2后,甲中溶液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正确,因为加入了溶剂,故C 正确; D、实验2后,甲、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正确,因为乙中的溶质不再溶解,故D正确。故选B。 3.(2019·安徽)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不可以使B得到饱和溶液析出晶体 B.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A成为不饱和溶液 C.t2℃时,用等质量的A、B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A>B D.t2℃时,将150g A的饱和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水100g 【答案】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