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经典】癔症
- 格式:ppt
- 大小:186.00 KB
- 文档页数:4
心理疾病——癔症病因心理因素精神刺激:以心理创伤居多,使患者感到委屈,气愤,精神紧张,恐惧等精神刺激或重大生活事件,往往是本症发病的直接原因或成为第一次发病的因素。
生理因素遗传因素:在对癔症患者的家族的研究中,表面癔症存在遗传因素。
素质与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癔症个性的人易患癔症。
所谓癔症个性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
国外还有不成熟、要挟、性挑逗等特征的描述。
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癔症的倾向。
多发性硬化、颞叶局灶性病变、散发性脑炎、脑外伤等均可导致癔症样发作。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癔症的影响作用较明显,主要表现在癔症的发病形式、临床症状等方面,有人认为也影响其发病率。
如群体癔症,更多的就是所处社会环境所引起。
其他:如患者本身的文化水平较低,迷信等也是引起癔症的原因。
表现形式癔症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分离性障碍(1)情感暴发:常见。
患者在受精神刺激后突然出现以尽情发泄为特征的临床症状。
嚎啕痛哭,又吵又闹,以极其夸张的姿态向人诉说所受的委屈和不快,甚至捶胸蹬足,以头撞墙,或在地上打滚,但意识障碍不明显。
有冲动毁物,伤人,自伤和自杀行为。
(2)分离性遗忘:表现为突然不能回忆起重要的个人经历。
遗忘内容广泛,一般都是围绕创伤性事件。
这一遗忘的表现不能用使用物质、神经系统病变或其他医学问题所致生理结果来解释。
固定的核心内容在觉醒状态下始终不能回忆。
(2)分离性漫游:伴有个体身份的遗忘,表现为突然的、非计划内的旅行。
分离性漫游的发生与创伤性或无法抗拒的生活事件有关。
(4)假性痴呆:给人傻呆幼稚的感觉。
(5)双重和多重人格:表现为忽然间身份改变。
比较典型的就是民间说的“鬼怪附体”。
(6)精神病状态:发病时可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与分裂症的区别主要在于幻觉和妄想的内容不太固定,多变化,并且很易受暗示。
癔病(癔症)解说导读:癔症一词的原有注释为“心意病也”,也称为歇斯底里,是一种较常见的神经症,以乡村多见。
目前认为癔症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性,喜夸张,感情用事和高度自我中心等性格特点,常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发病。
可呈现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感觉和运动功能有障碍,内脏器官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精神异常。
这类症状无器质性损害的基础,它可因暗示而产生,也可因暗示而改变或消失。
精神因素和暗示的作用,是癔症发病的主要原因。
但是,当人们受到精神因素的影响以及暗示的作用以后,为什么有的人保持健康,有的人就患了癔症呢?这与他们的性格不同有关。
癔症患者的病前个性,是属于有强烈情感,缺少坚定理智,意志不稳定,幻想多,争强好胜,虚荣,情感不稳定,易冲动。
这类性格的人有以下几个特点。
(1)情感代替理智:癔症性格的人有高度的情感性,情绪反应强烈而不稳定,容易从一种情感转移为另一种情感,他们对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整个精神活动均易受情感的影响而趋向极端。
如对某人有好感时,觉得他十全十美,是世界上少有的好人,但当遇到一点小事时就立刻认为这人一无是处,是最大的恶棍。
这就是癔症者的“情感逻辑”。
其判断推理完全从当时的情感出发,情感有了变化,其判断推理也随之改变。
(2)暗示性强:他们的情感和行为极易受别人的言语和行为的暗示影响,尤其是当他对某人印象良好时,则该人的意见都会不加分析地盲目接受下来。
他们的自我暗示也很强烈,以致各种身体不造感可作为自我暗示的基础。
(3)自我中心和好幻想:他们好夸耀自己,显示自己,乐于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喜欢得到别人的赞扬。
他们富于生动的幻想,特别是当情感反应强烈时,想象和现实常易混淆一起,以致有时连他们自己也弄不清楚到底是想象还是事实,因而造成他在说谎的印象。
癔症多发病于16~30岁之间,女多于男。
精神因素和暗示作用是癔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惊恐,被侮辱,委屈,不如意以及亲人的远离等较强烈的精神创伤,往往是癔症第一次发病的诱因。
癔症是什么意思
是由精神因素,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癔症是指精神和心理受到创伤后引起的一种精神障碍疾病的意思,还会影响到身体健康。
癔症也叫做分离转换性障碍,有可能是因为在生活当中心理和精神受到创伤或者是情绪比较激动,以及遗传因素引起的一种疾病,在发病之后可能会出现持久的身份或者是互不联系的人格出现,还会出现交替控制个体的行为,还会出现记忆障碍或者是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严重时还会出现睡眠障碍。
癔症发作之后对身体和心理危害比较大,需要及时到医院做心理评估来判断病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包括清醒暗示疗法和催眠暗示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使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来和患者沟通,可以达到建立自信心和控制病情的作用,催眠暗示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消除患者的分离状态。
癔症在心理治疗期间还需要及时到医院做复查来判断身体恢复情况,对于病情比较严重或者是心理治疗后病情没有得到改善时,还需要服用抗精神类的药物来治疗,比如利培酮或者是奥氮平等。
癔症(hysteria),⼜称歇斯底⾥。
是⼀类由精神因素,如重⼤⽣活事件、内⼼冲突、情绪激动、暗⽰或⾃我暗⽰,作⽤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意识范围缩⼩,选择性遗忘或精神暴发等精神症状,但⽆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作为病理基础。
本症多于青壮年期发病,起病突然,可有多次发作,尤多见于⼥性。
国外报道⼀般⼈⼝中患病率为5‰,战时发病率占战时神经症的50%,直接与战伤有关的约为40%~60%。
国内流⾏学调查资料中,各地报道的差异很⼤,约占神经精神科门、急诊总数5%~10%。
近年来,癔症发病率有减少趋势。
臆症和癔症是不是一样的关于《臆症和癔症是不是一样的》,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一种病症称为臆症,这类病症问题常常会是在大家以偏概全想象分辨出去的,并不是会真正存有的一种情况,并且大家会依据自身想像出去的事儿,再次做持续到解决,处理。
而癔症是人的心理压力过度焦虑不安,会出现处在长期性的异常的逻辑思维主要表现之中,做的事儿自身都没有想起,并且不会受到自身的观念控制。
是较为恐怖的一种病症,那麼臆症和癔症是不是一样呢?臆症也称癔症(hysteria)别称声嘶力竭,神经症种类之一。
一般分成二种:1、心理阴影感受造成的躯体症状,例如瘫痪、抽动、双目失明、耳聋、音哑、觉得缺少等;2、观念范畴变小,将外伤性感受抵触在身体之外(发病时的选择性遗忘)。
病症消退时,患者对发病时的工作经验通常不可以追忆(发病后的选择性遗忘)。
病便于反复发病,可因为心理障碍而迅速发病,也可因适当的医治而快速修复。
患者具备意气用事、以自我为中心、富于幻想、暗示强等特性。
由精神刺激性或欠佳暗示着造成的一类神经精神疾病。
大多数病发忽然,可出現觉得、健身运动和植物性神经神经功能紊乱,或短暂性的精神失常。
病人具备独特的感情颜色,查验不可以发觉相对的器质改变,在病症的产生和医治之中,暗示着和心理暗示经常起着关键的功效。
临床症状癔症,其临床症状各种各样,故有些人称其为“病症效仿家”。
其实际表达形式以下:1.癔症性意识障碍具体表现观念若隐若现情况,即患者忽然产生的观念范畴变小,语言可体现出其心理创伤內容,而对外部别的事情却迟钝,历经数十分钟,随后自主终止,修复后对病发历经一般不可以彻底追忆。
2.癔症性适应障碍具体表现为心态暴发,在遭受精神刺激性后忽然产生哭叫大吵大闹、勃然大怒、撕衣毁物、栽跟头撞树。
有些人看热闹时主要表现更加强烈,历经数十分钟后可自主减轻,过后一部分忘却。
3.癔症性忘却主要表现为受精神刺激性后,病人对所历经的一段時间的一部分內容忘却,而那一段亲身经历或那一类恶性事件对患者而言通常是创造力的、让人痛楚的。
癔症(歇斯底里)【病因】(1)精神刺激:使患者感到委屈、气愤、精神紧张、恐惧等精神刺激或重大生活事件,往往是本症发病的直接原因或成为第一次发病的因素。
有部分患者在以后的发作中可无明显的诱发因素,而是通过触景生情或联想,或自我暗示而发病。
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如遭受精神虐待、躯体或性摧残,则是后来发生转换性和分离性癔症重要原因之一,但躯体化障碍的发病与精神因素关系多不明显。
(2)心理素质:精神因素是否引起癔症及引发何种癔症与患者心理素质有关,一般来说,具有癔病性格的人遇有精神刺激,易发生癔病。
所谓癔病性格系指:1、情感丰富:情感鲜明强烈,但不稳定,容易感情用事。
2、暗示性强:主要是指在一定环境气氛和情感基础上容易接受外界影响,以及容易对自身的某种感觉或某种观念无条件的接受(自我暗示)。
3、自我中心:即处处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目,富于表演性、戏剧性或者说是夸张,目的是为了博得人们对自己的重视与同情。
4、富于幻想:在情感基础上想象丰富、生动、活泼,甚至难以区别现实与幻想。
(3)遗传因素:对于本症遗传研究结果颇不一致,总的来说,男性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为2.4%,女性患者则为6.4%,高于一般居民的患病率。
说明癔症存在遗传因素影响,而对双生子的研究不能支持本病的遗传假说。
(4)其它易感因素: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以及完全依赖丈夫供养的妇女,或是青春期、更年期的妇女,易患癔症。
【症状】一、病史及症状(一)本病多见于女性,有明显的癔症性格特征,发病多与心因有关,既往有类似发病史。
(二)临床表现多样化。
按症状的性质和形式分为两型:(1)分离型:①以精神症状为主,有情感暴发,在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发病,表现为哭、笑、打滚、喊叫等。
情绪转变迅速,常伴有戏剧样表情动作。
②意识范围缩小,朦胧状态,精神活动局限于引起发病的不愉快体验上,感知迟钝,定向不完整,持续时间短,事后大多不能回忆。
③昏睡状态,患者终日闭目卧床不动,呼之不醒,双眼紧闭,检查时可见眼球回避,瞳孔不缩小。
癔症癔症重点:1、发病机制;2、鉴别诊断癔症是⼀类以分离症状(部分或完全丧失对⾃我⾝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和转换症状(在遭遇⽆法解决的问题或⼼理冲突时产⽣的不快⼼情,以转换成躯体症状的⽅式出现)为主的精神障碍。
1、危险因素:⼈格基础:表演性⼈格,边缘型⼈格;精神因素:令⼈恐惧、紧张、不安,产⽣内⼼冲突的⽣活事件;受虐待(32%-67%);脑外伤(20%-40%)。
2、发病机制:躯体化作⽤:泛指不为患者意识到的通过躯体症状表达⼼理痛苦的病理⼼理过程。
转换:阻抑在⽆意识领域的内⼼冲突象征化表达为躯体症状。
患者的性⼼理发展固着于早期阶段,即恋⽗情结阶段,其性冲动受到阻抑,于是其精神能量转化为躯体症状。
分离:⼀些观念和认知过程可从意识的主流中分离出来,转变为神经症性症状。
是不同意识成分整合的障碍,但佛洛伊德认为分离是阻抑的⼀种变型,是⼀种积极的防卫过程,它的作⽤在于令⼈感到痛苦的情感和思想从意识中排除掉。
原发性获益:转换机制使患者不能意识到性冲动的存在,从⽽使患者免于焦虑。
继发性获益:患者有了这类症状,便具有了病⼈的⾝份,可以享受病⼈的权利。
3、临床表现癔症性遗忘:对创伤性事件有部分或完全遗忘。
癔症性漫游:突然出⾛,意识范围缩⼩,可有⾝份识别障碍,事后有遗忘。
癔症性⾝份识别障碍:突然失忆,以另⼀种⾝份进⾏⽇常社会活动。
癔症性精神病:幻想性、⽚断性、幼稚表演性、混乱多变性,少于三周,突然好转,可有意识朦胧。
癔症性附体障碍:以神⿁、亡灵等附体,癔症性格明显,⾮随意性。
癔症性⽊僵:紧闭双⽬,拨开时眼球向下运动。
情感爆发:常在与⼈争吵后,尽情发泄,可有部分遗忘。
Canser综合症与童样痴呆。
癔症性运动障碍:肢体瘫痪、起⽴不能、步⾏不能、失⾳症。
癔症性感觉障碍:缺失、过敏、失明、⽿聋等,诱发电位正常。
癔症样抽搐发作:癫痫可并有癔症表现,此时应并列诊断。
鉴别诊断见附表。
癔症的集体发病:神秘⽓氛,表现形式相似,多为⼥性,隔离速愈。
癔症的表现及其治疗方案一、概述癔症是一种精神性的疾病,通常被认为是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父母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缺乏有效的沟通,一味的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实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造成孩子从小形成了依赖心理,不能接受任何压力和不足,心理生长的环境一直处在幼年时期,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长大,从而形成年龄与认知水平的错位。
临床的心理咨询中有很多的父母前来咨询,下面就一些方法和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
二、步骤/方法1、癔症是一种心理性的疾病。
这类患者在成长期间,在家庭教育和环境中有很大的缺失。
家长在孩子心里发育的重要时期,没有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只是一味的满足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导致孩子形成了对现实的自某同事逃避,一有任何不满不抱怨环境,拒绝作出努力的行为。
2、癔症的表现有很多种,主要体现在下面几方面。
一是患者的情绪波动较大,比较情绪化。
二是患者对自己的现实有不满时,往往会对自己有强烈的暗示和幻想。
三是情感变化快,表现过于极端。
四是容易对他人带有控制性目的的行为,往往会利用欺骗威胁等手段。
五是自某同事意识过强,往往会要求别人都以自己为中心。
3、癔症患者的治疗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靠环境的帮助和医药的调节。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朋友应当提出对癔症患者的要求,指出其在生活中的错误,不能一味的满足其任何需要,同时患者本人也应当正视现实,逐步解决内心理解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通过服用一些精神缓解类药物,较好的达到治疗目的。
三、注意事项:癔症患者通常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导致的。
这是一种心里精神类疾病,治疗中往往是要通过合适的心理疏导来进行治疗。
患者不要过于焦虑,心情的缓和更有益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