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关联词的使用
- 格式:ppt
- 大小:140.00 KB
- 文档页数:10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03.3正确使用词语(虚词)教学目标明确考点要求,掌握正确使用词语(虚词)的方法技巧教学重点正确使用词语(虚词)的几种辨析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做题规律教学过程一考点概要虚词在语言中起着“经络”的作用,虽然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很高。
虚词往往没有实在意义,使用十分灵活。
在高考命题中一般与实词合并命题,更多体现在语病辨析题中,要想准确辨析或使用虚词,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二题点讲解(一)正确使用现代汉语中的虚词“五看”辨析虚词使用正误1.看词性词性不同,虚词的语法功能就不同,只有把握词性,才能准确使用。
例如:“固然”和“诚然”都可充当连词,但“诚然”还可充当副词意思是“实在”。
[例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过分推崇文笔,其实折射出的是一种孱弱的文学观。
文笔差劲不行,但仅仅文笔好,也实在不配自傲。
若沉迷其中,对自己抚词弄句的能耐沾沾自喜,可能耽误自己更上层楼。
退一步说,在随笔里,对文采的推崇应有所节制。
文采若不能与主题、风格水乳交融,只是一种美感噱头,类似汤面上的几根青葱、奶油蛋糕上的几朵花。
A.虽然就算还绝对B.固然即使也充其量C.诚然尽管却或许D.当然如果仍实际上2.看搭配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混用。
在辨析虚词时,要结合句中出现的词语,看关联词是否搭配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的搭配关系。
一些虚词如有多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则只能与“反而”搭配。
常用关联词语如下: (详见课件)[例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体系稳定延续的基本前提。
人类社会的活动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总会对某些生物物种过分偏爱,对另一些生物物种漠然视之,对某些物种厌恶有加,在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的生物物种,在人类社会中总会受到各不相同的待遇。
例析关联词误用的六种类型作者:张文霞来源:《新高考·高二语文》2014年第04期病句是高考中一个高频考点,解答病句题时,我们要高度关注含有关联词的句子,这些句子的语病往往是因为关联词使用的不当。
总结近几年高考实践,我们发现关联词有如下六种误用类型:一、递进不当。
递进不当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句子本身没有递进关系,但用了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另一种情形是,表递进关系的两个句子前后位置错位,表示递进一层意思的句子放在了前面,这种误用情形十分常见。
【例1】古老的中国气功已经运用于竞技体育,它不但可以有效地治疗运动员的新旧伤病,而且还可以调节赛前运动员经常出现的紧张情绪,迅速消除他们的疲劳。
此句句子间并没有递进关系,“不但”、“而且”应用不当,应去掉。
【例2】他不仅能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而且还能吃透马克思主义理论。
此句根据句意,应为先掌握理论,后指导实践,表递进意思的句子是“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此句应该作为第二分句,放在后面,所以此句需改为“他不仅能吃透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还能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例3】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而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2012年湖北卷)“不仅……而且”引导的是递进关系,应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调换一下。
二、强加转折。
句子本身没有转折之意,却用了表示转折意思的关联词,这就是强加转折。
【例4】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作者没有很好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凭主观想象加了一些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2008年广东卷)“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超出预料,在文中起转折作用,不合语境,应改为表因果关系的“因而”,该句即属于强加转折。
三、强加因果。
前后分句本身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但是却用了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给二者强行加上因果关系,这就属于强加因果。
专题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眼观六路,规避陷阱全国卷词语考查重点固定、突出:常见成语的辨析和使用。
成语题是必考题目,但从历年高考看,命题人有意变换考查的是形式,但不变的是考点。
但2016年增添了对虚词(重点为关联词语)的考查,这一点需要关注。
因此在本专题也进行了虚词的复习与训练。
一、正确使用成语1.(2017·全国卷Ⅰ)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比赛过后,教练希望大家重整旗鼓....,继续以高昂的士气、振奋的精神、最佳的竞技状态,在下一届赛事中再创佳绩。
②今年,公司加大公益广告创新力度,制作出一批画面清晰、意味深长....的精品,有效发挥了公益广告引领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
③世界各国正大力研制实用的智能机器人,技术不断升级,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未来有望在多领域、多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④赵老师学的是冷门专业,当年毕业时,不少同学离开了该领域,而他守正..不阿..,坚持致力于该专业的教研工作,最后硕果累累。
⑤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⑥目前,快递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行业,快递服务虽不能说万无一失....,但的确为百姓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重整旗鼓:比喻失败或受挫后,整顿力量准备再干。
和语境中“继续以……状态”“再创佳绩”矛盾。
②意味深长:含意深远,耐人寻味。
符合语境。
③层出不穷:不断出现,没有穷尽。
符合语境。
④守正不阿:形容人公正不徇私情。
语境说的是赵老师执着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强调的是坚守,而“守正不阿”强调的是为人处事公正。
⑤踌躇满志:形容心满意足,从容自得。
不符合很多城市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语境。
⑥万无一失:形容有绝对把握,绝对不出差错。
符合语境。
答案 B2.(2017·全国卷Ⅱ)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
高考语文专项训练关联词语选用专练基础过关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脑一旦生锈,__①__有万能的电脑在手,__②__无法写出好的作品来。
__③__先进的电脑,也要受人脑的制约;__④__人脑停滞不前,对一个作家来说,__⑤__意味着艺术生命整体的枯竭与消亡,__⑥__你还活着,你还戴着“作家”这顶桂冠。
①②③④⑤⑥A 虽然也就是一旦虽然/B 就是也再如果就尽管C 即使就因为如果也不管D 虽然但因为只要也尽管答案:B解析:①②空,“即使……就”关联词搭配不当;③空,句中说先进的电脑还是要受人脑的制约,可填“就是”“再”;④⑤空,所在句子是对人脑停滞不前的后果的预测,含有假设关系,可填“如果”“就”;⑥空,所在句子是对前面的补充说明,可填“尽管”。
综合考虑,应选B。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就地球上的生物而言,__①__品种形态多种多样,__②__它们都是由碳氢化合物组成的。
__③__科学家们在确定其他星球上是否有生命时,都是以是否有碳氢化合物存在为依据的。
__④__发现某个星球上存在碳氢化合物,那么可以知道这个星球上至少有同地球生命相似的信息存在。
__⑤__宇宙间普遍存在碳氢化合物,__⑥__具备合适的条件,就完全有可能演化成为生命。
①②③④⑤⑥A 尽管可/ 只要即使除非B 虽然但因此如果/ 只要C 即使但所以/ 其实如果D / 并且而如果况且但答案:B解析:细读文段,明确句间逻辑关系,将供选词放入空白处通读,即可确定答案。
①②处,所在句子存在转折关系,排除D项;“即使”表假设的让步,而“品种形态多种多样”是事实,①处不能填“即使”,排除C项。
④处,由后面的关联词“那么”可知,应填“如果”,排除A项。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天人合一”的理念影响到四合院的布局__①__里面的一草一木。
在选择绿化植物时,人们__②__注意到了植物对本地自然气候的适应性,__③__注意到了植物对建筑的影响:庭院外种植高大落叶乔木以免妨碍交通,庭院内__④__种植落叶灌木__⑤__花卉以免影响建筑基脚稳固。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考语言文字运用知识梳理补写句子“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是题目总要求。
【方法技巧】1.厘清段落结构层次整体把握文段主要内容。
“站”得高才可看得“深”。
微观填写,需要有宏观主体背景作为依托。
全段谈及什么话题,有哪些观点,段内、段与段间的结构层次怎样……观其大略,勾其要旨,这就是格局。
厘清段落结构层次,整体把握文段主要内容,既是填写句子的前提条件,也为对各段内容压缩(按句式、限字数)做准备。
2.前后关联词的对应关联词是句子内部分句间、段落间的连贯性表达,体现出逻辑思维和辩证分析。
由上下文给出的关联词,结合语境,推断出对应的关联词以及相应填写的内容。
遇到有关联词的地方,要有强烈的敏感度。
3.前文总说,后文分说总说的内容有几点,分说的内容要按顺序对应。
所填写的句子对应在分说的哪一点上,从而抓住所填写的关键内容。
要从宏观上了解段落间的结构层次关系。
要有顺序感。
4.句式内容的对称有时前句或后句的句式表达,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所填写的句子有仿写的意味。
要有寻找前后句式对称的意识。
5.关键词就是得分点填写句子虽然有很多主观成份,但是句子中的关键信息,往往在前后文中有提示和照应。
这些关键信息,就是重要评分要素。
能不能得分,往往看有没有这些关键信息。
要学会扣关键词语,以前后勾连,衔接紧密,表述一致。
还要学会与关键词相对应的意思表达。
6.标点的提示作用标点在分句间结构与句群间关联和句意前后文衔接的连贯性上,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要学会看所填写句子后面紧随的标点。
如问号,前面问什么,后面就答什么;后面答什么,前面就问什么;如冒号,表示总分或解释说明;如分号,表示并列,此时特别要注意并列前后的句式对应。
修辞手法从历年高考真题分析,修辞用法在语言文字运用中以主观题型出现,分值有所增加,为5分。
常考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用典、反问、设问、对偶等。
一、复习常见的修辞手法修辞考点的基础点:修辞手法的理解。
关联词的关系及用法
关联词是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的词语,用于表达句子之间的关系。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关联词及其关系和用法:
1. 并列关联词:
- 和(and):用于连接同等重要的词语、短语或句子。
例:我喜欢吃苹果和橙子。
- 或(or):用于表示选择关系。
例:你可以选择看电影或者去购物。
- 而且(also):用于表示附加信息。
例:他是个聪明而且勤奋的学生。
2. 递进关联词:
- 而(而):用于表示递进关系。
例:他不仅聪明,而且勤奋。
- 再者(furthermore):用于表示进一步的陈述。
例:他是个聪明的学生,再者,他还很有创造力。
3. 转折关联词:
- 但是(but):用于表示转折关系。
例:他努力学习,但是成绩并不好。
- 然而(however):用于表示对比或转折。
例:他努力学习,然而成绩并不好。
4. 因果关联词:
- 因为(because):用于表示因果关系。
例:他迟到了,因为他的闹钟没响。
- 所以(so):用于表示结果或推理。
例:他很努力学习,所以考试取得了好成绩。
5. 条件关联词:
- 如果(if):用于表示条件关系。
例:如果你有时间,我请你看电影。
- 除非(unless):用于表示否定条件。
例:除非你努力学习,否则你不会取得好成绩。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关联词及其用法,但并不是详尽无遗的列表。
关联词的使用也受到语境和句子结构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能会有其他关联词的使用方式。
第5讲语言表达连贯突破点一语句复位一、语句复位“6角度”语句复位题是定位选句,要求将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放在语段中合适的位置上,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因4个选项区分度较小,干扰性较强,在确定选项和验证选项时,要从以下6个角度全盘考虑。
(一)话题统一话题统一,是指组成段落的句子之间,或是组成复句的分句之间,要密切相关,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或主旨,集中表现一个事实、场景或思想观点。
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所讲述内容(主旨或观点)的统一、主语或陈述对象的统一。
1.所讲述内容(主旨或观点)的统一1.(2020·全国卷Ⅲ,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
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 )。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互为一体,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薪火相传,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
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放到世界文明史中看,中华民族创造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
其长期的演化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B.传承中华文化必须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C.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是传承中华文化D.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能传承中华文化A[首先分析四个选项表述的内容,A、B两项的表述对象为“ 传承中华文化”,C、D两项的表述对象为“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课时9语言连贯之语句衔接——保持一致,代入恰当课堂讲义复习任务能够根据语境选用恰当的句子,做到语言连贯。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题干表述命题特点2021新高考Ⅰ、2020新高考Ⅱ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1)语言连贯考查总体特点:①考查的频率“高”(或“热”)。
无论采用何种题型,连贯题从未“缺席”过全国卷。
②考查的题型“活”。
或用客观题,或用主观题;或用复位题,或用补写题,或同时用两种题型。
③考查的重点“显”。
虽然题点、题型在变,但有一个重点很突出,那就是情境补句。
该题型近5年来,除2018年暂缺外,都是必考题。
④考查的趋势“综”。
单独设题的可能性有,但很小,更多的是命题趋向综合性、情境化,即提供一个语段,与词语、病句、修辞等一起考查,尤其是情境补句题,不大可能再单独设题了,更多的是与其他考点综合考查。
(2)语句衔接考查特点:①所选句子或为语段中完整的一句,或为语段中完整句子的一部分。
②与上下文高度衔接,几乎都有“过渡”性质。
③采用单选题型,与词语、病句等一同考查。
2018—2020全国Ⅰ、Ⅱ、Ⅲ2021全国甲、乙活动一掌握语言连贯的要求一、保持话题、陈述对象的一致性话题一致是保持语言连贯的基本要求。
一个长句或句群只有话题和陈述对象一致,中心才会明确,语意才能贯通。
如果中间转换了话题或陈述对象(主语),势必会影响到语意的连贯。
从句子连贯的角度看,保持主语前后一致最重要。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
A.小岛像蚝贝一样连接两端B.两端的小岛连接在一起,状似蚝贝C.连接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D.两端的小岛像蚝贝一样连接起来答案C解析从上文来看,语段的陈述对象是“巨龙”,也就是港珠澳大桥。
A、B、D三项的主语都是“小岛”,C项的主语是“巨龙”,所以从保持陈述对象一致性的角度来看,A、B、D 三项与上文衔接不紧密,应排除。
课时1正确使用实词、虚词——精解词义,细察语境课堂讲义复习任务掌握实词、虚词的辨析方法,能够在语境中正确使用它们。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所考词语题型命题特点2020 全国Ⅱ以及/乃至容易/易于尚且/仍然然而/虽然选择全都恰当的一项①从2016年至2021年,全国卷考查实词、虚词仅两次,说明该考点是轮考点,考查频率远不及成语。
②从命题看,以实词为主,所选词语不偏不怪,皆为生活与学习中常见常用的,难度不大。
③题型均为选择题,与其他考点放入同一语段中考查。
2019 全国Ⅰ边缘化/私人化获得/焕发制约/约束全国Ⅲ遐想/联想限制/制约知识图要活动一准确辨析近义实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近几年高考对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动词和形容词上,偶尔也会涉及名词。
实词的考查以近义词辨析为主。
要掌握和运用好实词,关键在于能辨析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辨析近义词是为了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腻,语言表达效果更加鲜明生动。
辨析近义词,辨异是重点。
辨异首先要求同。
所谓求同,就是找到一组近义词共同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共同的基本义之内,辨析其差异。
一、意义辨析辨析方法主要是“语素区分法”。
所谓“语素”,就是词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指单个字。
两个近义词往往含有相同的语素,而它们意义的差别,往往落在两词相异的语素上。
所以,只要提取出相异的语素来加以研究,就可以相对容易地找到两词的区别。
例如“疏离”与“疏远”,两词的相异语素是“离”和“远”,这两个语素在原词中均表示“疏”的结果,只是结果不同:“离”只表“疏”的状态,并不强调“疏”的程度;而“远”则表“疏”的程度,且程度较重。
辨析的角度主要有:(1)词义侧重点,例如“冷僻”与“冷落”,“冷僻”侧重指“偏僻,不熟悉”,“冷落”侧重指“不热闹,不热情”。
(2)词义轻重,例如“嘲笑”与“讥笑”都含有“看不起人、取笑人”的意思,只是词义轻重程度不同:“嘲笑”指一般的取笑,词义较轻;“讥笑”指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取笑,词义较重。
2023高考复习语言运用题导练: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答案解析)【知识梳理】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重点考查学生对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
考查的范围有: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所考词语,绝大多数是教材中出现过的词语。
考查的要点是常用易混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常用易混同音异义词的辨析和运用,成语和关联词语的辨析运用;词语辨析与选用的原则是“词不离句”,要先理解语境意义再关注词语意义。
一、词语的辨析角度1.词义轻重不同。
例如:“称道”和“称奇”,前者是称述、称赞,后者是称赞奇妙。
可见“称奇”比“称道”语义重。
2.范围大小不同。
例如:“目前”和“日前”,前者指说话的时候,后者指几天前。
由此可见“日前”的时间范围更大。
3.搭配的习惯不同。
例如:“坚定”和“坚强”,前者常和“立场、方向”等词语配合,后者常和“性格、意志”等词语配合。
4.语体色彩不同。
例如:“该”和“本”,前者是指示词,多用于公文,后者是指自己方面的,多用于口语。
5.感情色彩不同。
例如:“臆造”和“编造”,前者指凭主观的想法编造;后者的意思:①把资料组织排列起来(多指报表等);②凭想象创造(故事);③捏造。
“臆造”是贬义词,“编造”是中性词。
6.具体与概括的不同。
例如:“衣服”和“衬衫”,“衣服”是概括性的,指所有衣服,而“衬衫”是具体的,可以指长袖衬衫或短袖衬衫,男式衬衫或女式衬衫等。
二、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1.按词语的感情色彩分,词语可以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要注意在特定的语境中出现的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现象。
2.按词语的语体色彩分,词语有口语、书面语、文学语言、科学术语之分。
口语,通俗易懂,适合谈话时用;书面语,庄重、文雅,适用于书面表达或正规、庄重的场合;文学语言,讲究生动形象;科学术语,讲究简明、准确、严密。
三、常见的关联词1.并列关系:句子中几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没有主次之分,各个分句分别说明几种相关的情况,或表示一件事的几个方面。
高考常见复句语病类型简析作者:张秀玲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08年第07期高考病句题,题型比较稳定,考查注重于学生实际语言运用中的不规范的语法现象。
从近几年的题目来看,病句涉及面广,种类多,其中复句结构比较复杂,病因也较多,考生在辨析检查病因时往往感觉很困难。
下面就将复句病句的类型进行一下简析,谈谈如何快速准确地寻找复句的病因。
一、因果关系复句分句间意义上缺乏密切联系分辨时要看句子的内容,辨析复句内部是否存在合理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复句的标志主要是“所以”、“因此”、“因而”等,遇到这类词,首先应该考虑前后是否构成必要的因果联系,也就是说,后面的“果”是不是前面的“因”造成的,前面的“因”是不是一定能推出后面的“果”。
如:例1他小学毕业,就回乡参加生产,所以很能干,也吃得苦。
例2我写这本小说,并不是要讲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所以我选择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让人们认识骨子里的北京人。
这两个句子前后的因果关系是不成立的,因果关系的逻辑非常严密,语气也很强烈。
不可勉强构成因果关系,例1“他小学毕业,就回乡参加生产”不是他“很能干,也吃得苦”的必然原因。
例2“我选择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让人们认识骨子里的北京人。
”和“我写这本小说,并不是要讲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两个分句之间,在意义的表达上都缺乏必要因果联系,无法构成因果复句。
二、递进复句结构层次混乱递进复句,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顺递,也就是意思由轻到重,事物由小到大,认识由浅入深等,另一种是逆递,与顺递刚好相反。
而用得最多的是顺递,逆递只有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下才用。
出现问题的主要是顺递。
如:例3对认知奥秘的新认识,不但可能带来教育科学的革命,而且将开启信息技术新的变革。
此句中“带来教育科学的革命”和“将开启信息技术新的变革”在事理上程度上应是由深到浅,“不但……而且”这个关联词所构成的复句应该是由浅到到深,即“对认知奥秘的新认识,不但将开启信息技术新的变革,而且可能带来教育科学的革命。
2020 高考语文复习 常见关联词语运用·知识回顾一、区分单、复句1、这个消息,知道的人不少。
2、在京部分作者都认为必须努力学习,解放思想,深入生活。
3、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可以改变我们的计划。
4、思维敏锐、表达清晰,是他留给我的印象。
5、来自太阳的那不懈的、不断的能量潮流,才使这种有序状态没有解体,而继续违反着几率。
6、外面太阳很好,也没有风。
7、没有春光,没有雪,也没有秋意。
8、她美,年轻,而且节俭。
9、我努力快活,轻捷走路,随意哼歌,精精神神,我知道母亲喜欢我这样子。
10、要继承有积极作用的文化遗产,使之为“拿来主义者”服务。
二、常见关联词语(一)并列关系1、也又还 同时同样2、也 ------ 也----- 又-----又 ------一边 ------一边既------也-----有时 ------有时 ------一方面 ------ 3、不是 ------一方面 ------ 而是 ------一会儿 ------ 一会儿 ------是 ------ 不是 ------(二)顺承关系1、就便 2、首先 ------ 才 于是然后 -----然后 后来 接着起先 ------ 跟终于然后 ------继而(三)选择关系1、或者 ( 或, 或是 )------或者(或,或是)是------还是-----2、要么 ( 要就是 )------要么(要就是)不是---就是------3、与其 ------不如(无宁)-----4、宁可 ------也不------(四)递进关系1、不但 ( 不仅 , 不只 , 不光 )------而且(还,也,又)------2、更而且并且何况况且甚至以至反而3、尚且 ------何况(更不用说,还)-----别说 ( 慢说 , 不要说 )------连(就是)------4、不但不 ------反而-----不但没有------反而------ (五)转折关系1、虽然 ( 尽管 , 虽 )------但是(但,可是,却,而)------2、但是 ( 但 )然而可是(可)却3、只是不过倒( 六)条件关系1、只要------ 就-------2、只有------ 才------ 除非------ 才------没有 ------ 就没有 ------3、无论 ( 不论 , 不管 , 任 , 任凭 )------ 都 ( 总 , 总是 , 也 )------ ( 七) 假设关系1、如果 ( 假如 , 倘若 , 若, 要是 , 要)------ 就( 那么 , 那 , 便 )------,2、即使 ( 就是 , 就算 , 纵然 , 哪怕 )------ 也 ( 还 )------再------- 也-------3、那么便不然要不然否则否则的话(八)因果关系1、因为 ------所以------因此因而2、之所以 ------是因为------3、既然 ( 既 )------那么(就)------(九)目的关系1、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2、以免免得省得·知识迁移三、理解句子及语段的含义1、从无穷尽的太阳那里,不断地流向外层空间这个填不满的窟窿的能量途径地球时,从数学上来看,不可避免地要使物质组织成越来越有序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