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子夜》共24页
- 格式:ppt
- 大小:4.50 MB
- 文档页数:5
《子夜》导读及情节简答题【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人。
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
1916年由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到商务印书馆工作,开始翻译和创作活动。
1920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活动,成为最早党员之一。
1921年发起组织“文研会”,主编《小说月报》。
20年代中期,致力于文化评论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8年后,加入“左联”,从事左翼文艺运动并创作了大量作品。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解放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茅盾的文学活动是多方面的,从1916年以来,编辑过多种刊物,译介过大批外国文学作品,撰写了大量文艺论著,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培养和扶植了不少文学新人。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蚀》《子夜》《虹》《腐蚀》《锻炼》《农村三部曲》,剧本《清明前后》等。
【书名诠释】“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
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
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是很深的。
1、《子夜》的人物描写特点。
描写手法的多样性。
对于典型人物的刻画,小说主要是采用心理描写手法,作者善于捕捉人物一刹那的内心活动去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常常达到细致入微、生动可感的境地。
同时,小说在人物塑造上还巧妙的运用了典型细节,使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
语言的丰富多彩。
小说针对不同人物的不同精神状态以及同一人物不同时间的不同心理,分别采用不同的语言,富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人物语言上,作者赋予不同性格人物以不同的语言和口吻。
如吴荪甫的语言常常是斩钉截铁,果敢有力;赵伯韬的调子是狂妄高傲,而又粗鲁卑俗的。
2、《子夜》的结构线索和结构特点。
结构的宏大而严谨。
《子夜》展示了中国 30 年代的社会画面,其中的三条线索是其描写的中心——即吴荪甫与赵伯韬的矛盾、双桥镇农民暴动与吴荪甫的矛盾、丝厂女工罢工斗争与吴荪甫的矛盾。
子夜【作者简介】茅盾( 1896 ~ 1981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人。
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
1916 年由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到商务印书馆工作,开始翻译和创作活动。
1920 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活动,成为最早党员之一。
1921 年发起组织“文研会”,主编《小说月报》。
20 年代中期,致力于文化评论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8 年后,加入“左联”,从事左翼文艺运动并创作了大量作品。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解放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茅盾的文学活动是多方面的,从 1916 年以来,编辑过多种刊物,译介过大批外国文学作品,撰写了大量文艺论著,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培养和扶植了不少文学新人。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蚀》《子夜》《虹》《腐蚀》《锻炼》《农村三部曲》,剧本《清明前后》等。
【书名诠释】“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 11 时至凌晨 1 时。
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
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是很深的。
【故事梗概】《子夜》是茅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写于 1932 年 12 月。
故事从 1930 年 5 月的一个傍晚开始,三辆雪铁笼汽车闪电似地驶过外白渡桥,戛然停止在内河小火轮的汇集处——戴生昌轮船局大门口。
工商界巨头吴荪甫和他的二姐夫,金融界大亨杜竹斋夫妇,来此迎候从老家双桥镇前来避乱的吴老太爷。
吴老太爷的守旧思想,与新式企业家的儿子吴荪甫格格不入。
一到上海,他就受到强烈的刺激。
机械的噪音,耀眼的霓虹,薰人的香气,时髦的男女,都令他神经发疼。
一进吴府大门,他就因脑溢血而断了气。
第二天,吴府大办丧事。
纷至沓来的客人中,既有企业老板、金融巨头,也有官场政客,寄生文入。
他们名为吊丧,实则各怀鬼胎,或寻欢作乐,或暗作交易。
这时,吴荪甫的思想也不在丧事上。
《子夜》故事梗概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尽管民生凋敝、战乱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却是另一番景象。
这里,有纸醉金迷的生活,有明争暗斗的算计,有趋炎附势的各色人物。
开丝厂的吴荪甫在乡下的父亲吴老太爷避战乱来到上海,扑朔迷离的都市景观使这个足不出户的老朽的吴老太爷深受刺激而猝死。
吴府办丧事,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都来吊唁。
他们聚集在客厅,打听战况、谈生意、搞社交。
善于投机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多头”,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
杜竹斋心下犹疑,赵伯韬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钱操纵战局的计划。
吴、杜决定跟着赵伯韬干一次。
这次合作,小有波澜而最终告捷。
因为金融公债上混乱、投机的情形妨害了工业的发展,实业界同人孙吉人、王和甫推举吴荪甫联合各方面有力的人,办一个银行,做自己的金融流通机关,并且希望将来能用大部分的资本来经营交通、矿山等几项企业。
这正合吴荪甫的心意。
他的野心很大,又富于冒险精神。
他喜欢和同他一样有远见的人共事,而对那些半死不活的资本家却毫无怜悯地施以手段。
很快地,益中信托公司就成立起来了。
这时,吴荪甫的家乡双桥镇发生变故,农民起来反抗,使他在乡下的一些产业蒙受损失。
工厂里的工潮此起彼伏,也使他坐立不安。
为对付工人罢工,吴荪甫起用了一个有胆量、有心计的青年职员屠维岳。
他先是暗中收买领头的女工姚金凤,瓦解了工潮的组织;当事发之后,姚金凤被工人看作资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复起的时候,他使吴荪甫假令开除姚而提升那个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
这样一来,姚的威信恢复,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对她的处置。
接着,作为让步,吴收回成命,不开除姚,并安抚女工给予放假一天。
吴荪甫依计而行,果然平息了罢工。
交易所的斗争也日渐激烈。
原先吴荪甫与赵伯韬的联合转为对垒和厮拼的局面。
益中信托公司,作为与赵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赵伯韬为“多头”和益中公司为“空头”之间的角斗。
赵伯韬盯上吴荪甫这块肥肉,想乘吴资金短缺之时吞掉他的产业。
雾幕沉沉开子夜——《子夜》故事梗概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尽管民生凋敝、战乱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却是另一番景象。
这里,有纸醉金迷的生活,有明争暗斗的算计,有趋炎附势的各色人物。
开丝厂的吴荪甫在乡下的父亲吴老太爷避战乱来到上海,扑朔迷离的都市景观使这个足不出户的老朽的吴老太爷深受刺激而猝死。
吴府办丧事,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都来吊唁。
他们聚集在客厅,打听战况、谈生意、搞社交。
善于投机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多头”,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
杜竹斋心下犹疑,赵伯韬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钱操纵战局的计划。
吴、杜决定跟着赵伯韬干一次。
这次合作,小有波澜而最终告捷。
因为金融公债上混乱、投机的情形妨害了工业的发展,实业界同人孙吉人、王和甫推举吴荪甫联合各方面有力的人,办一个银行,做自己的金融流通机关,并且希望将来能用大部分的资本来经营交通、矿山等几项企业。
这正合吴荪甫的心意。
他的野心很大,又富于冒险精神。
他喜欢和同他一样有远见的人共事,而对那些半死不活的资本家却毫无怜悯地施以手段。
很快地,益中信托公司就成立起来了。
这时,吴荪甫的家乡双桥镇发生变故,农民起来反抗,使他在乡下的一些产业蒙受损失。
工厂里的工潮此起彼伏,也使他坐立不安。
为对付工人罢工,吴荪甫起用了一个有胆量、有心计的青年职员屠维岳。
他先是暗中收买领头的女工姚金凤,瓦解了工潮的组织;当事发之后,姚金凤被工人看作资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复起的时候,他使吴荪甫假令开除姚而提升那个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
这样一来,姚的威信恢复,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对她的处置。
接着,作为让步,吴收回成命,不开除姚,并安抚女工给予放假一天。
吴荪甫依计而行,果然平息了罢工。
交易所的斗争也日渐激烈。
原先吴荪甫与赵伯韬的联合转为对垒和厮拼的局面。
益中信托公司,作为与赵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赵伯韬为“多头”和益中公司为“空头”之间的角斗。
赵伯韬盯上吴荪甫这块肥肉,想乘吴资金短缺之时吞掉他的产业。
《子夜》名著导读【作者简介】茅盾 (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茅盾”是发表《幻灭》时始用的笔名。
浙江桐乡乌镇人。
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领导人之一。
1921年1月茅盾参加发起组织了我国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主编并改革了有重大影响的文学刊物《小说月报》。
1927年9月到1928年6月,他完成了处女作《蚀》三部曲,包括三个中篇:《幻灭》、《动摇》、《追求》。
1932年前后,又相继完成了获得巨大声誉的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代表作《林家铺子》、《春蚕》。
1933年又接续《春蚕》的人物和故事创作了《秋收》、《残冬》,构成了广有影响的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
40年代初,写下了《白杨礼赞》、《风景谈》等优秀散文。
他创作的长篇小说还有《腐蚀》和《霜叶红于二月花》等。
建国以后,茅盾曾出任作家协会主席、第一任文化部长等职。
1981年3月27日茅盾在北京逝世,生前留下遗嘱,用他的稿费设立“茅盾文学奖”,专项奖励长篇小说创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作家作品。
【书名诠释】 “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
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
作者以此作书名,运用象征手法反映出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旧中国社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即将冲破黑暗走向黎明的坚决信心,“子夜”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
【小说结构】 《子夜》的结构,以吴荪甫与赵伯韬斗争为主线,以吴荪甫为中心展开了广阔社会生活的描绘。
全书共19章 (一)从小说的主线来看 第1章通过吴老太爷进城,拉开了全书的序幕, 第2-3章通过吴老太爷的丧事,请出了全书几乎全部的主要人物,同时也为“三大火线”(一、公债市场的斗争;二、裕华工人的罢工;三、双桥镇农民反对恶霸地主的斗争)埋下了伏笔。
第4章写场镇农民斗争;第13、14、15、16章写工厂罢工;这样,写工农斗争占5章,还剩下9章,这9章的主线依然是吴荪甫交易所活动,办工厂、发展民族资本等方面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