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内燃机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
- 格式:ppt
- 大小:7.21 MB
- 文档页数:5
内燃机排放污染物减排技术第一章入门介绍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包括交通工具在内的众多机器设备来越多的被大量使用。
机器设备的使用虽然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机器设备所产生的废气却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其中,排放出的废气不仅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也会导致大气污染加重。
内燃机引擎是许多机器设备所使用的动力源,因此,在减少内燃机引擎废气排放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内燃机排放污染物的组成内燃机排放污染物主要包括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颗粒物等。
其中氧化物是指氮氧化物,它们的排放量与燃料消耗量、发动机工作负荷及运转工况有关。
氮氧化物能影响人体的各个系统,对环境引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光化学污染和温室效应等。
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是内燃机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它们通过光化学反应转化成有害的二次污染物,同时也影响人体和环境健康。
颗粒物是指内燃机排放废气中固态物质的总和,也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
第三章内燃机排放污染物减排技术为了减少内燃机废气排放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危害,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开展了众多研究,提出了许多减排技术。
下面,我们详细介绍其中的几个减排技术。
3.1 选择催化剂减少污染物催化转化是一种先进的内燃机废气净化技术。
这种技术可使用高效的催化剂,通过一定的反应将有害物质转化成无害水和二氧化碳,从而实现减少内燃机废气排放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铂、钯等催化剂起着主导作用,这些催化剂能够快速将有害气态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如将氮氧化物转化成氮气、碳氢化合物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等。
3.2 废气再循环技术废气再循环技术是指在内燃机运转过程中,将一部分尾气重新引回燃烧室与进气混合物混合,从而降低气缸内的燃烧温度,减少氮氧化物的生成。
这种技术在汽车工业中得到广泛使用。
通过引导一部分排放废气回到进气道中,可以使燃烧过程中温度变低,从而降低氧化物和颗粒物的排放量,并且不会影响汽车的行驶性能。
3.3 燃烧管理和燃料喷射技术燃烧管理技术通过在燃烧室内控制燃料的混合比例和燃烧方式来减少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生成。
柴油机主要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影响因素与治理措施摘要:通过分析柴油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CO、HC、NO X、PM等主要污染物的生成机理,总结归纳出影响这些污染物生成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依据介绍现有的降低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的主要措施关键词:柴油机排放物生成机理影响因素治理措施1.问题描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入,更多种类和形式的能源动力机械不断问世并投入应用,但是内燃机由于其应用的稳定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在如此环境下依旧在能源动力领域占据着龙头位置。
因此内燃机仍然是能源动力领域中首选的动力机械。
而内燃机中最典型突出的代表则为车用的往复式活塞内燃机。
根据其使用燃料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两种。
相比于汽油机,柴油机具有燃油消耗低、耐久性好、寿命长、高扭矩输出、功率范围广等优点,因此柴油机在各行业里得到广泛的应用:在重型动力装置中,柴油机应用领域已经占绝对统治地位,在小型轿车等轻型车辆中,柴油机的应用也逐渐渗透。
但是由于柴油机的广泛应用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并且越发受到世人关注。
柴油机排气污染物主要成分有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 X)、硫化物以及颗粒物(PM)等。
由于柴油机采取的质调节方式,因此其混合气的平均空燃比远大于理论空燃比,故其CO与HC排放明显低于汽油机,所以柴油机排放控制的重点在于NO X和PM。
由于各排放物生成机理不同,因此在它们各自的控制与净化措施也存在差异。
本文接下来将叙述各主要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影响措施与治理措施。
2.柴油机主要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2.1.CO生成机理CO的生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柴油机进气与柴油喷雾混合不均匀导致局部混合气过量空气系数Φa <1,局部燃烧缺氧导致不完全燃烧生成CO;二是已成为燃烧产物的CO2和H2O在高温条件下产生热解反应进而生成CO;三是排气过程中HC未完全氧化生成CO。
2.2.HC生成机理排放的HC一般是未燃HC,是指没有燃烧或部分燃烧的碳氢化合物的总称。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Parts1车用内燃机主要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汽车排放物种类众多,按燃烧角度看可分为:完全燃烧产物二氧化碳(CO 2)、水蒸气(H 2O )、氧气(O 2)、氮气(N 2)等;不完全燃烧与燃烧中间产物一氧化碳(CO )、碳氢化合物(THC )、氮氧化合物(NO X )、二氧化硫(SO 2)、颗粒物(PM )等。
可燃混合气形成与燃烧方式上的差异,导致汽油机与柴油机在排放污染物种类与排放控制策略也有所差异。
图1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成分及其比例(体积分数)从图1可以看出,汽油机主要排放污染物为CO 、HC 和NO X ,柴油机主要排放污染物为NO X 和颗粒物(PM )。
此外,目前的国六法规还对NMHC (非甲烷总烃)与PN (固体悬浮颗粒数)进行了限值要求[3]。
下面将分析排放污染物的主要生成机理。
1.1CO 的生成机理CO 主要是烃类物质的不完全燃烧产生。
具体原因有:①过量空气系数小于一时,C 不能完全氧化,CO 为未完全燃烧产物。
②过量空气系数大于一时,理论上无未完全燃烧产生的CO ,但实际燃烧过程中,混合气的不均匀会使局部区域燃烧不完全,加上壁面油膜随进气而边流动边蒸发也会造成不均匀,从而产生CO 。
③燃烧生成的CO 2高温时可解离为CO [2]。
④排期过程中,未燃碳氢化合物不完全氧化反应也生成CO 。
1.2HC 的生成机理车辆排放生成的HC 种类繁多,包含芳香烃、烯烃、烷烃以及醛类等。
与CO 类似,其主要产生原因也是燃油的不完全燃烧,此外还有燃油的挥发。
具体原因:①缸内壁面淬熄效应(占30%-50%):低温壁面及附面层将火焰前锋面冷却,活化分子能量被吸收,燃烧链反应中断,壁面形成淬熄层[6],冷启动与怠速时尤为明显。
②缝隙效应:在活塞与缸壁之间、缸盖、缸垫和缸体之间的窄缝、进、排气门和气门座之间、火花塞中心电极附近由于面容比很大,导致火焰难以传播,淬熄效应加剧。
第2章 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本章主要内容:介绍了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CO 、HC 、NO X 和微粒的生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2.1 一氧化碳2.1.1 一氧化碳的生成机理汽车尾气中CO 的产生是由于燃油在气缸中燃烧不充分所致,是氧气不足而生成的中间产物。
一般烃燃料的燃烧反应可经以下过程:22n m H 2n mCO O 2m H C +→+(2-1)燃气中的氧足够时有O 2H O 2H 222→+(2-2)222CO O 2CO →+(2-3)同时CO 还与生成的水蒸气作用,生成氢和二氧化碳。
可见,如果燃气中的氧气量充足时,理论上燃料燃烧后不会存在CO 。
但当氧气量不足时,就会有部分燃料不能完全燃烧,而生成CO 。
在非分层燃烧的汽油机中,可燃混合气基本上是均匀的,其CO 排放量几乎完全取决于可燃混合气的空燃比α或过量空气系数a φ。
图2-1所示为11种H/C 比值不同的燃料在汽油机中燃烧后,排气中CO 的摩尔分数x CO 与α或a φ的关系。
空燃比α 过量空气系数a φa ) b)图2-1汽油机CO 排放量x CO 与空燃比α及过量空气系数a φ的关系由图2-1可以看出,在浓混合气中(a φ<1),CO 的排放量随a φ的减小而增加,这是因缺氧引起不完全燃烧所致。
在稀混合气中(a φ>1),CO 的排放量都很小,只有在a φ=1.0~1.1时,CO 的排放量才随a φ有较复杂的变化。
在膨胀和排气过程中,气缸内压力和温度下降,CO 氧化成CO 2的过程不能用相应的平衡方程精确计算。
受化学反应动力学影响,大约在1100K 时,CO 浓度冻结。
汽油机起动暖机和急加速、急减速时,CO 排放比较严重。
在柴油机的大部分运转工况下,其过量空气系数a φ都在1.5~3之间,故其CO 排放量要比汽油机低得多,只有在大负荷接近冒烟界限(a φ=1.2~1.3)时,CO 的排放量才大量增加。
汽车排放物CO、HC、NOx、PM的生成、影响因素及危害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车辆越来越多,车辆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也越来越多。
汽车排放是指从废气中排出的CO(一氧化碳)、HC、NOx(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PM(微粒,碳烟)等有害气体。
它们都是发动机在燃烧作功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
这些有害气体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光化学烟雾,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人生健康和生态环境。
一、生成:这些有害气体产生的原因各异。
CO是燃油氧化不完全的中间产物,当氧气不充足时会产生CO,混合气浓度大及混合气不均匀都会使排气中的CO增加。
HC是燃料中未燃烧的物质,由于混合气不均匀、燃烧室壁冷等原因造成部分燃油未来得及燃烧就被排放出去。
NOx是燃料(汽油)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
PM也是燃油燃烧时缺氧产生的一种物质,其中以柴油机最明显。
因为柴油机采用压燃方式,柴油在高温高压下裂解更容易产生大量肉眼看得见的碳烟。
二、影响因素:汽车废气中CO、HC和NOx三种有害气体的影响因素比较多,主要为可燃混合气的空燃比,点火提前角、发动机的负荷和转速以及发动机的内部结构等。
1、可燃混合气空燃比(即混合气成分)的影响在理论空燃比附近,CO曲线有一个拐点,当A/F减少时,可燃混合气过浓,燃油无法充分燃烧,CO生成物便急剧增加;当MF增大时,氧含量充足,燃油可以充分燃烧.使CO生成量减少,而且比较稳定。
HC曲线在ME为17一18附近有一个拐点,此时废气中的HC含量最低。
除此之外.HC的生成量都有所增加。
其原因是当MF少于17时.混合气过浓,燃烧不彻底.当A/F大于18时,混合气过稀,燃烧速度缓慢同样会出现燃烧不彻底现象,HC都会增加。
NO曲线在A/F为15—16附近有—个波峰,此时生成的NO量最多,除此之外,过浓或过稀的空燃比都会降低燃烧速度和燃烧温度,使NO的生成量都有所下降。
2、点火提前角的影响点火提前角对CO的生成量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