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缝间的生命(3) 精品【一等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一单元2石缝间的生命一、教学目标(一)体会文章蕴含的对石缝间顽强生命的无比崇敬之情。
(二)品味作品生动隽永、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结合作品,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人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难点:理解本文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的礼赞,更是一曲对人民中优秀分子的赞歌。
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空气、阳光、水分和土壤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然而,大自然并非对每个生命都施以恩惠。
有时,有些生命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是异常艰难、严峻而苛刻的,而能在这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自有其震慑人心的力量一一石缝间的生命,就是这样憾动了作者的心。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石缝间的生命》一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
(二)作者简介林希,原名侯红鹅,1935年生于天津,现为天津市作协专业作家。
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诗集《无名河》,中篇小说《丑末寅初》、《高买》,长篇小说《桃儿杏儿》等。
其中《无名河》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优秀新诗集奖,《高买》获中国作协优秀中篇小说奖。
1998年,他的中篇小说《小的儿》获鲁迅文学奖。
(三)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
结合课文后面“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查字典,边读边写。
2、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下列问题。
a、作者选择了哪些事物为代表来介绍石缝间的生命?突出了其哪些特点?对于这些生命,作者怀有怎样的感情?b、试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大意。
(四)研读课文1、讨论“整体感知”中提出的问题。
a、一一野草:生机不可扼制;山花:生命就是拼搏;松柏: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
作者对石缝间的生命怀有感动、敬畏、惊叹之情。
b、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总写一一点题和写作缘起。
1交待石缝间生命的由来第二部分(2-7):分写、说明原因。
02从三种具体的植物形态来写生命的顽强。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示例第一章:石缝间的奇迹1.1 教学目标了解石缝生态系统的概念。
认识石缝间生物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策略。
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敬畏之心。
1.2 教学内容引入石缝生态系统的概念,展示石缝间生物的图片。
探讨石缝间生物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策略,如耐旱、攀爬等。
分享有关石缝间生物的有趣事实和案例。
1.3 教学活动观察石缝间的生物,记录其特征和生存策略。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石缝间生物的观察和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石缝间生物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章:石缝间的生物多样性2.1 教学目标认识石缝间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了解不同石缝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展示不同石缝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多样性。
探讨石缝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捕食、共生等。
分享石缝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和案例。
2.3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不同石缝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记录其多样性。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石缝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保护石缝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第三章:石缝间的生态平衡3.1 教学目标了解石缝间生态平衡的概念。
认识石缝生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对生态平衡的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引入石缝间生态平衡的概念,展示相关案例。
探讨石缝生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如食物链、物质循环等。
分享保护石缝间生态平衡的措施和方法。
3.3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石缝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关系,绘制食物网。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石缝生物在生态平衡中作用的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保护石缝间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第四章:石缝间的生态适应4.1 教学目标了解石缝生物的生态适应能力。
认识石缝生物的适应特征和机制。
培养学生对生态适应的认知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引入石缝生物的生态适应能力,展示相关案例。
探讨石缝生物的适应特征和机制,如耐旱、快速生长等。
分享石缝生物适应的生态意义和价值。
4.3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石缝生物的适应特征,记录其适应机制。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石缝生活现象,认识石缝生命的韧性和适应能力;2.探索石缝生命的保护与生态恢复问题;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道德意识;4.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幻灯片、投影仪;2.实物材料:石塘、石块;3.课前准备:复习自然生态保护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一些生长在石缝中的植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你们有没有在石缝中见过这样的植物?你们知道这些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学习(30分钟)2.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介绍石缝生命的特点和韧性,让学生了解石缝生命适应极端环境的能力。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石缝中的植物生长环境是极端的?–石缝植物是如何适应这样的生长环境的?–石缝生命的适应能力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4.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拓展(30分钟)5.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介绍石缝生命的保护与生态恢复问题,让学生了解石缝生命面临的威胁和保护措施。
6.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石缝生命面临哪些威胁?–对石缝生命进行保护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石缝生命?7.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保护石缝生命的方案,并进行展示。
总结(15分钟)8.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和点评,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
9.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对学生的思考和行动要求。
四、课后作业1.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观察身边的石缝生命,记录并拍摄照片,准备下节课的展示。
2.阅读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关于石缝生命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石缝生命的特点和适应能力,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生态保护的责任感。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时间,避免拖延,保证课堂秩序的稳定性。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
分析并欣赏作者通过自然景象表达的人生哲理。
1.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意境。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阅读与理解。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石缝中的生命表达的人生哲理。
学会通过朗读和细节描写来感受文章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文本。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2 教学设备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课件或黑板。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石缝中生命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曾经注意到石缝中的生命?4.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石缝间的生命》。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和细节描写。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者表达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4.4 朗读与表达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的情感和观点的体会。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理解和感悟的短文。
5.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学生互相评价,分享彼此的作业和思考。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阅读提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其他阅读材料,如其他关于自然和生命的文章。
学生自主阅读,增加对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6.2 作品展示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绘画、摄影、写作等,表达自己对石缝中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第七章:课堂小结7.1 回顾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课文理解、生字词学习、朗读表达等。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等奖石缝间的生命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石缝中的生物群落及其生态功能。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1. 石缝中的生物群落及其特征。
2. 石缝中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 石缝中的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和学生听讲相结合。
2. 实验及实践活动。
3. 小组合作和全班讨论。
【教学过程】一、石缝中的生物群落及其特征1. 教师向学生介绍石缝中的生物群落,让学生通过观察石缝中的植物和动物,了解其特征和生存条件。
2. 学生们分组到校园内寻找不同类型的石缝,观察石缝中的生物,记录下他们的名称、形态和特征。
3. 学生们通过比较不同石缝的生物组成和环境条件,探究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物群落的差异。
二、石缝中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 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不同生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2. 学生们分组进行实验,将同一种植物或动物放置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观察它们的生长状况,并探究它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生存竞争力。
三、石缝中的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教师让学生探究石缝中的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了解生物在运转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2. 学生们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石缝中生物的代谢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将一些植物放置在有害气体污染严重的石缝中,观察、记录和分析它们的反应。
【教学评价】1. 学生通过本课研究生物群落及其特征,了解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物群落的差异。
2.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了解生物的生存策略和环境的影响。
3.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石缝中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环保意识,培养环保责任感。
【教学拓展】1. 学生可以继续探究石缝中的微生物,了解它们在生物群落中的作用和功能。
2. 学生可以探究石缝中的植物和动物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学生可以将课程实践推广到社区或城市绿化生态环境的调查和监测工作中。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观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提高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大自然,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观点。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提高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作者及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石缝间的生命吗?它们是如何顽强地生长出来的?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石缝间生命的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来表现主题。
4.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石缝间的生命”为主题,进行细节描写,表现主题。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分享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对石缝间生命的感悟。
(2)教师评价学生的写作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石缝间生命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理解程度,能否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 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的写作技巧,是否有明显的提高。
3. 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程度,是否能从生活中发现美好,关注石缝间的生命。
4. 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否在学习和生活中体现出来。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增强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文章中提炼中心思想,培养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掌握生字词,增强词汇量。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2. 学会从文章中提炼中心思想,培养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板书课文,引导学生关注。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教师讲解并板书。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4. 课文解析:(1)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体会课文的美妙之处。
5. 提炼中心思想:(1)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中心思想。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写作技巧。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3. 读后感写作: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估他们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增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会欣赏自然之美,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生命、感恩身边的每一个生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石缝间的生命》。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资料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引导学生谈谈对大自然的感受。
(3)简介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进行生字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石缝间生命的短文。
3. 调查身边的生态环境,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石缝间,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教材中“石缝间的生命”一文的背景和内容。
分析并掌握文中描绘的自然环境和生物特征。
提高学生对自然生态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观察、思考、分析等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
运用写作技巧,学会如何描绘自然环境和生物特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互相帮助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教材内容简介:本文通过讲述石缝间的生命,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世界,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美好。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石缝间生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和美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物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石缝间的生命了解不多。
学生已有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需要进一步提高。
学生学习需求:学生渴望了解更多的自然知识,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策略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石缝间生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石缝间的生物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利用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石缝间的生物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石缝间的生命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完成课后的自我检测题,巩固所学知识。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石缝间生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文章《石缝间的生命》;(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石缝间生命的技巧;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石缝间生命的顽强与坚韧;(2)学会从自然景观中观察和领悟生活的哲理;(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石缝间的生命》的主题思想;2. 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石缝间生命的技巧;3. 培养学生从自然景观中观察和领悟生活的哲理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石缝间生命的技巧;2. 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主题;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4. 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石缝间生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石缝间生命的故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2)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思考并回答预习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主题思想,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顽强与坚韧;(2)分析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石缝间生命的技巧;(3)讲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石缝间生命的感悟;(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从石缝间生命的故事中汲取勇气和信念,面对生活中的困难;(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2)选择一篇与石缝间生命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分享。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富有激情的抒情散文,以优美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石缝间生命顽强、坚韧的生命状态,抒发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并运用象征手法,借讴歌石缝间的生命,升华到赞美困境中人类的顽强精神。
本文是一篇哲理性咏物散文,通过对文章的认真阅读,应能举一反三,从中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
理解全文抓住石缝间生命生长环境的“严峻”,生命“倔强”的特点,从无名的野草、小小的野花到参天的巍峨挺拔的松柏,由浅入深,感情层层深入,7-8两段用议论来总结全文,由石缝间生命到一切生命,深化主题。
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作者对石缝间生命,对逆境中顽强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文中野草、野花、松树的生长环境、特点的词语容易找到,并能粗浅地理解。
但是,他们不能深入地揣摩、品味词句,所以他们很难从情感上被石缝间倔强的生命所感动,因而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很难深入。
学习目标:1、赏析描写石缝间生命的词语,认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
2、把握象征意义,感悟文章的理趣。
3、让学生感悟到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人文精神。
学习重点:赏析描写石缝间生命的词语,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让学生感悟到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可贵。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对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的礼赞,更是对困境人生中能活出精彩人生的强者的赞歌;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设想:通过反复朗读具体描叙野草、野花、松树特点、环境的词语,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学前准备:认真朗读课文,对自己不能理解或不能完全理解的字、词、句或段,应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初步弄懂,借助《新解》完成预习学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一、小组合作探究第一课时学案:(详见学案)1、读第1节。
师问:文章开头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而感动?(生读课文第一段。
集体朗读回答:感动得潸然泪下。
倔强。
)2、为什么文章开头说石缝隙间的生命是“倔强的生命”,结尾说它是“顽强的生命”?首尾两段间是什么关系?第二课时导入:大自然并非对每个生命都施以恩惠。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增强语感。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进行写作训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
(3)学会珍惜生命,拥抱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增强语感。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实际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石缝间的生命。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石缝间生命的看法和体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自主查阅生字词,学习课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石缝间生命的顽强。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修辞手法等。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5. 实践练习:(1)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写作技巧。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指导。
四、作业布置1. 抄写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石缝间生命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如何?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3. 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生字词抄写和作文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2)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到生命的坚韧和拼搏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描述的石缝间的生命现象。
(2)掌握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章结构。
2. 教学难点:(1)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描绘石缝间的生命,表达出生命的坚韧和拼搏精神。
(2)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生活中的正能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石缝中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石缝间的生命。
(2)教师简要介绍石缝间的生命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石缝间的生命现象。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石缝间生命的生长环境和生存策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者是如何描绘石缝间的生命的?(2)全班交流:作者通过描绘石缝间的生命,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4.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旨,强调生命的坚韧和拼搏精神。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正能量,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四、作业布置:(1)根据文章内容,绘制一幅石缝间生命的图片。
(2)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身边的石缝间生命现象,并表达出对生命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石缝间的生命,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坚韧和拼搏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展示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反馈,评估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现象和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描述石缝间的生态环境;(2)能够列举出石缝间常见的生物种类;(3)学会观察和记录石缝间的生物生活习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学会用工具收集和整理石缝间的生物信息;(2)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分析石缝间生物的生活习性;(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的尊重和关爱;(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石缝间的生态环境:介绍石缝间的地形、气候等特点,为学生提供石缝间生物生存的基础知识。
2. 石缝间的生物种类:介绍石缝间常见的植物、昆虫、鸟类等生物种类,让学生了解石缝间的生物多样性。
3. 石缝间生物的生活习性:通过观察和记录,分析石缝间生物的生活习性,如适应环境、竞争、共生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石缝间的生态环境、生物种类及生活习性。
难点:观察和记录石缝间生物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石缝间的生物资料,制作课件;2. 学生准备:携带观察记录本,准备好观察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石缝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石缝间的生命,激发学生兴趣。
2. 探究石缝间的生态环境: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石缝间的地形、气候等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3. 认识石缝间的生物种类:教师展示石缝间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石缝间的生物多样性。
4. 观察石缝间生物的生活习性:教师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实地观察石缝间的生物,让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生物和生活习性。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延伸:1. 开展“石缝间生命”摄影比赛,鼓励学生用镜头记录石缝间的生物;2. 组织学生进行石缝间生物实地考察,深入了解石缝间生物的生活环境;3.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石缝间生物的生存现状及保护措施。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石缝间”、“生命”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2)能够正确书写“石缝”、“生命”等词语。
(3)能够理解石缝间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词语的理解与书写。
2. 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 讨论石缝间生命的顽强和坚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1. 词语的理解与书写。
2. 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 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石缝间植物的图片。
2. 教学PPT:包含词语、讨论问题、写作练习等内容。
3. 作业本:用于学生写作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石缝间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植物生长在什么环境下?”2. 新课内容:(1)讲解“石缝间”、“生命”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2)讲解石缝间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石缝间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3. 讨论:(1)提问:“你们认为,石缝间植物是如何生存下来的?”4. 写作练习:(1)布置写作任务:以“石缝间的生命”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2)布置作业:背诵本节课学习的词语和短文。
六、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和写作练习,让学生了解了石缝间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在写作练习环节,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石缝间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七、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几个词语,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涵。
2、理解石缝得的生命的生长特点,了解作者所赞美的精神与讴歌的人。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坚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的礼赞,更是一曲对人民中优秀分子的赞歌。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设计思路:对学生进行顽强拼搏精神教育应避免空洞的说教,假、大、空的教育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或许还会带来负面影响,让人产生反感,所以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营造美的氛围:音乐、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学生情感投入的朗读等,共同组成一个感染人的美好氛围。
二是联系学生实际:结合生活体验,实实在在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切忌拔得过高。
对课文的基础知识作一般性的学习即可,不必抠得太死。
不能支解文章,挖掘每句话的含义,这会影响文章的整体美感。
应该在创设的美好情境中多读课文,交流、体会、认识,注重对学生美好情感的熏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导入,听音乐《命运交响曲》,提问:这段乐曲是谁的作品,什么题目?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设计这一导语,是按照顾泠沅的情意原理,用学生较熟悉的音乐营造一种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学生听了乐曲后的感受往往会与生命的思考联系起来,为下面的课文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使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学习)(二)读一读倔强jué jiàng 采撷xié 吮吸shǔn 扼制è茁壮zhuó 狭隘ài 贫瘠jí 潸然泪下shān 佐餐zuŏ逊色xùn 犀利xī 期期艾艾ài ài(这一过程通过让学生注音、朗读,掌握以上词语,重在积累)(三)朗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
第一单元2石缝间的生命
一、教学目标
(一)体会文章蕴含的对石缝间顽强生命的无比崇敬之情。
(二)品味作品生动隽永、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结合作品,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人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难点:理解本文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的礼赞,更是一曲对人民中优秀分子的赞歌。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空气、阳光、水分和土壤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然而,大自然并非对每个生命都施以恩惠。
有时,有些生命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是异常艰难、严峻而苛刻的,而能在这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自有其震慑人心的力量——石缝间的生命,就是这样憾动了作者的心。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石缝间的生命》一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
(二)作者简介
林希,原名侯红鹅,1935年生于天津,现为天津市作协专业作家。
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诗集《无名河》,中篇小说《丑末寅初》、《高买》,长篇小说《桃儿杏儿》等。
其中《无名河》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优秀新诗集奖,《高买》获中国作协优秀中篇小说奖。
1998年,他的中篇小说《小的儿》获鲁迅文学奖。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结合课文后面“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查字典,边读边写。
2、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下列问题。
a、作者选择了哪些事物为代表来介绍石缝间的生命?突出了其哪些特点?
对于这些生命,作者怀有怎样的感情?
b、试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大意。
(四)研读课文
1、讨论“整体感知”中提出的问题。
a、——野草:生机不可扼制;山花:生命就是拼搏;松柏: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
作者对石缝间的生命怀有感动、敬畏、惊叹之情。
b、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点题和写作缘起。
○1交待石缝间生命的由来
第二部分(2--7):分写、说明原因。
○2从三种具体的植物形态来写生命的顽强
○3解释石缝间生命的意义
第三部分(8--10):总写——诠释和理解“石缝间的生命”。
2、文章第一句话“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作者为什么“感动得潸然泪下”?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原因要点:敢于去寻求、战胜最艰苦的环境、具有震撼心灵的情感力量。
作用:是文章的文眼,起了开门见山的作用。
3、文章结尾说“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从文章中看,这种“力量”表现在哪些方面?
-
——可从以下方面分析:创造生命奇迹、战胜险恶环境、显示生命顽强、增加世界活力、给人类带来重要启示等。
4、文中哪一语段对题目做出概括性的诠释和理解?
——第九段。
5、为什么文章开头说石缝隙间的生命是“倔强的生命”,结尾说它是“顽
强的生命”?首尾两段间是什么关系?
——作者透过生命个体在与自然环境斗争中的“倔强”,深刻认识到了生命力的“顽强”。
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总之,石缝间的植物战胜环境、创造自己生命的辉煌壮丽的品质让作者感动和敬畏。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认真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练习”一。
板书设计:
野草细瘦薄叶
叶下生根
感动
石缝间的生命蒲公英改变形象惊叹
柔韧强固敬畏
松柏伤痕累累
盘根错节
第二课时
(一)进一步研习课文
找出文中的疑难问题,互相讨论。
教师提出以下思考题:
1、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的不可扼制”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
——这句话的含义是:任何生命都应该坚信自己有无穷的力量,它是任何恶劣的环境都无法从根本上阻挡的。
2、“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有什么含义?
——这段话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环境可以改变人生,环境决定人生,这是第一层的认识。
第二层的升华是,适者是战胜环境的强者。
环境可以从外部来改变和影响生命的发展。
生命就是拼搏,要适应环境,要顽强生存,要坚定的成长、发展。
3、“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他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
——经过风雨考验的的人生定会比温室中的花朵更能经暑耐寒,在社会中能更快更稳的
立足,他们比在沃土中生长的人们有更强的抗击打能力和耐挫能力,因而也就更有可能获取人生的成功。
4、在“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中,“发现”、“认识”、“锤炼”、“升华”四个词语有何关系?说明了什么?
——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说明了生命适应环境并改造自身的一般规律。
5、第九段说石缝间顽强的生命,是生物学的,哲学的、美学的,如何理解?
——生物学的:生命本向是尊贵的,有权自认为辉煌,生机不可遏制。
哲学的:生命被环境规定着、改造着,适者都是强者,生命就是拼搏。
美学的:不仅装点荒山枯岭,更向你提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
6、“石缝间的生命”具有什么精神?
——“石缝间的生命”具有在艰苦乃至恶劣的环境中,不失生命的尊严、顽强拼搏、创造辉煌的精神。
7、文章是仅仅赞美野草、蒲公英和松柏吗?为什么?
——不是,歌颂了像石缝间的生命一样,具有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精神的人(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板书)赞扬了在困境中顽强拼搏、敢于迎接艰难困苦的挑战,在适应环境、战胜困厄之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完成自己、升华自己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
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理解,石缝间的生命,就其特定的时代来说,就是伟大而饱受沧桑的中国人民的象征。
这篇散文又是一曲富有时代情绪的对人民中的优秀分子的赞歌,他们高扬的生命力正是中华民族永远挺直的脊梁和永恒的灵魂。
(二)融情升华,拓展感悟
1、古今中外有很多名人伟人都是在逆境中拼搏、在逆境中成才的。
交流你所知道的在逆境中拼搏、在逆境中成才的名人、伟人。
(1)、贝多芬28岁起听力逐渐减退,到50岁时双耳完全失聪。
但他忍着这种致命的打击,坚持指挥、作曲,与命运进行了不屈的抗争。
他的《命运交响曲》就是他与命运抗争的真实写照。
(2)、张海迪5岁患脊髓,胸部以下瘫痪。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前,她没有沮丧沉沦,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自学医术、自学大学课程,创作了很多作品。
(3)、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保尔•柯察金在恶劣的环境中得了病,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一度产生自杀念头。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认识到生命的价值,重新安排生活,开始艰难的写作,以自己的毕生精力实践了自己的理想:“我的整个生命和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完成精神境界的升华。
(4)、霍金、海伦•凯勒、孔子、屈原、司马迁、桑兰……
2、当你陷入困境时,你会做出怎样的回答?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他们身处逆境时的拼搏精神)
(三)、迁移阅读,比较鉴赏
搜集相关主题的经典散文进行扩展阅读。
冰心的《谈生命》。
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
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张晓风的《敬畏生命》。
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
(四)结束语: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对“撒落到天涯海角”的石缝间的生命的描述,赞美了石缝间的生命的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在困境中顽强拼搏、敢于迎接艰难困苦的挑战,在适应环境、战胜困厄之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完成自己、升华自己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阐述了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启示我们:要做驾驭生活的强者。
(五)布置作业
1、要求学生搜集相关主题的经典散文进行扩展阅读。
2、阅读训练:阅读《生机勃勃的太阳花》一文,回答问题。
(六)板书设计:
象征
石缝间的生命困境中的人生
赞扬顽强拼搏、战胜自己的崇高精神
(七)设计反思
《石缝间的生命》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对顽强的生命力发出了由衷地赞美了,情真意切。
因而在教学中,采取师生讨论的方式,教师决不代替学生的思考,更不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师生之间共同面对文章展开积极的现实的互为主体的对话。
这种对话把师生的思维认识与文本的哲理意义融为一个整体,形成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意境,形成了一种阅读期待。
通过“阅读-交流-畅谈”三个环节,立足文本,联系生活。
这样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能一步步认识到作者所要告诉人们的面对困厄境遇态度和方法。
1 2 3 4
5
2
3
4
5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