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号】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高效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ppt
- 大小:6.71 MB
- 文档页数:1
单元知识整合(一)宏观体系构建(二)专题知识总结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及特点(1)演变历程①经历了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王位世袭制(夏商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演变历程。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战国时期萌芽,秦汉时期正式形成发展,经过历朝发展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中国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
(2)演变特点①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源流分明,沿革脉络清晰,具有继承发展的特点。
②以皇权为中心,鼓吹“君权神授”,严格的尊卑等级,确保君主专制权力的独断性。
③人治高于法治。
其实质是权治、官治的独裁专制统治。
④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结构,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统治网络.⑤宗法关系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⑥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王朝制定政治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2.古代中国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1)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皇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军机处.(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朝废除分封制后,官吏的任免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封建官吏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唐朝在地方设道,作为监察区等。
3.客观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1)历史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社会影响: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要点总结(共九讲)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课标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商周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①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②神权色彩。
3、西周:①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2、范围:王族、功臣、先代贵族3、内容:周王封土地和人民;诸侯尽义务;诸侯继续分封4、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②宗法制1、定义:是与分封制紧紧结合在一起,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小宗体系)3、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4、维护的工具:礼乐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的政治主体。
三代特点:三代的政治制度是由松散的内外服联盟制,逐渐向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邦建国、天下共主制发展的。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权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基本内容:A皇帝制;B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刺史制度、三省六部制;C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封国制、行省制度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基本特征:皇权至高无上三大基础:经济:封建小农经济;政治:地主阶级统治确立;理论:法家思想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七国之乱:刘邦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封地;吴王联合六国诸侯,发动“七国之乱”。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全面理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形成原因(1)经济: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
(2)政治: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
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
(3)思想: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提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
2.发展历程(1)加强君主权力。
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
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
(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
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决定。
隋唐之后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
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清设都察院、按察使司等。
4.演变趋势(1)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始终,但君权不断加强,直到明朝废除丞相。
②分权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重要手段,如唐朝、北宋、明朝都采取了一些措施。
③决策权由外朝向内朝转移,非法定机构取代国家法定机构的职权,如汉朝的中朝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2)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①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结果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
②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如北宋、明朝等特别突出。
5.影响(1)积极影响①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影响①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单元宏观思维图表
宏观知识结构
宏观识记方法
一二三
西周一个主体:
分封制与宗
法制的紧密
结合构成了
中国早期政
治制度的主
体
两个角度:一
是纵向认识早
期政治制度对
中国社会发展
产生的影响;
二是横向与古
希腊、罗马政
治制度比较,
三个特点:一是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
形成国家政治结
构;二是最高执政
集团尚未实现权
力的高度集中;三
是具有相对的延
续性(继承性)和
两大热考命题主线
主线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知识主线
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