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 格式:ppt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6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课堂教学反思(通用5篇)《分米和毫米》一课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熟悉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肯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进入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角色中去。
教学中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软盘、一次性杯子、丝瓜、铁钉、小米粒、花瓣、叶子等等。
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
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进展空间感。
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胜利的体验,感受胜利的欢乐。
在比划“1分米”和“1毫米”时,我渲染学习的神奇气氛。
在比划1分米时,说:“现在让我们把手高高举起。
对,这就是1分米。
”小朋友们兴奋地仰起小手。
在比划1毫米时,这样说:“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卡,再轻轻地、轻轻地抽出来,现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
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语气是缓慢的,轻柔的。
跟上面的分米进展比照,当心翼翼地抽卡,也突出了毫米的小,毫米的细,毫米的窄,毫米的短。
在教学《分米与毫米》后,学生对分米和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建立了肯定的表象,大局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一些问题,如:填写单位名称、简洁的长度单位换算。
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受,专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辩得请,记得牢。
《分米和毫米的熟悉》课堂教学反思2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熟悉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或估量物体、线段的长度。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一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测量和估算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长度单位,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长度的经验,比如知道测量身高、物品长度等。
但是他们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对于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更是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测量和估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2.理解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
4.直观教学法:运用教具、实物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模型、实物、测量工具等。
2.学具:学生尺、测量工具、卡片等。
3.课件: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长度不同的实物,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长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长度。
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呈现(10分钟)1.教师出示长度单位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教师讲解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理解分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
操练(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用尺子测量教具的长度,并记录在卡片上。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的一单元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换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换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进行长度单位换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2.理解分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
3.进行长度单位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
2.操作活动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分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分米和毫米的模型、尺子、计时器等。
2.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米和厘米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米和厘米,你们知道还有其他的长度单位吗?”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分米和毫米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大小。
同时,教师讲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分组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尺子测量身边的长度,并用分米和毫米表示。
例如,测量桌子的长度、宽度等。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长度单位换算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如,将20厘米换算成分米,将5分米换算成毫米等。
1、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本课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区分它们的关系。
2.学会使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掌握使用分米和毫米测量长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1.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及其互相转换;2.测量长度的规则及其应用。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什么是分米和毫米引导学生按照教材上的图片和文字,了解什么是分米和毫米,学生可以通过比较多种长度单位来更好地理解概念。
2.如何使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通过展示实物并详细讲解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
同时结合数学公式和实际测量题目,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3.分米和毫米之间的转换在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基本概念和使用规则之后,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分米和毫米之间的转换方法,以便在实际测量中更加方便和有效地使用。
教学方法1.引导性探究法通过带领学生观察实物、比较多种测量单位等方式引导学生自行发现规律和进行思考,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讲解练习法通过讲解和解题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测量方法和转换规则,同时通过训练题目巩固学生的知识点掌握程度,引导学生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3.互动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和辅助学生自主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同时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参与讨论,共同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教材图片和生活场景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并进行区分和比较。
第二步:讲解规则并演示操作(15分钟)教师结合实物、数学公式和实际题目等多种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使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并详细讲解测量中的注意事项和反复测量的必要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能够准确地区分和运用。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分米和毫米的概念2. 分米和毫米的换算3. 分米和毫米的测量三、教学重点1. 分米和毫米的概念2. 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四、教学难点1. 分米和毫米的换算2. 分米和毫米的测量五、教学准备1. 课件2. 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分米的概念通过展示长度单位模型,让学生观察、触摸,感受分米的长度,引导学生理解分米的定义。
(2)毫米的概念通过展示长度单位模型,让学生观察、触摸,感受毫米的长度,引导学生理解毫米的定义。
3. 换算教学(1)分米和厘米的换算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分米和厘米的换算关系,引导学生掌握换算方法。
(2)毫米和厘米的换算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毫米和厘米的换算关系,引导学生掌握换算方法。
4. 测量教学(1)分米和毫米的测量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测量方法。
(2)测量练习设计一些测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2)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分米和毫米?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七、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观察生活中使用分米和毫米的场景,与同学分享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分米和毫米的换算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的部分。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探索长度单位的世界,这次我们将聚焦于分米和毫米。
我们将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能够熟练地识别和转换这两种长度单位。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今天我们将学习第56页至第57页的内容,这部分主要介绍了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定义,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我准备了一些实际的长度物品,如尺子、绳子等,以及一些用来进行长度测量的工具,如量角器、直尺等。
同时,我也准备了一些练习题,用来巩固学生们所学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先让学生们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找出一些可以用长度单位来描述的物品,比如教室的长度、桌子的长度等,从而引起学生们对长度单位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我会通过向学生们展示一些实际的长度物品,如尺子、绳子等,引入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讲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课堂讲解:我会通过PPT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并用实际的物品进行演示,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分米和毫米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用分米和毫米描述一下你的桌子的高度。
答案:桌子的高度是70厘米,或者7分米,或者700毫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学生们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身高或者家庭物品的长度来进行长度测量,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分米和毫米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探索长度单位的世界,这次我们将聚焦于分米和毫米。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们特别关注。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分米和毫米》是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的一单元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长度测量。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测量基础,对厘米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可能对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理解不够,对长度测量的精确度把握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具体操作和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分米和毫米,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长度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分米和毫米,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长度测量,并能够灵活运用换算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测量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商品的长度,引发学生对长度的关注。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分米和毫米。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分米和毫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然后讲解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用测量工具测量课本上的物体长度,并记录数据。
教案:分米和毫米的认识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与米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米和毫米的概念2. 分米和毫米的测量方法3. 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学会测量长度。
2. 教学难点:理解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米尺、直尺、卷尺、分米和毫米的测量工具。
2. 学具:直尺、卷尺、分米和毫米的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与米的关系。
3. 演示: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学生跟随操作。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分米和毫米的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2. 主体部分: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测量方法、实际应用3. 配图:米尺、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的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补充长度单位的相关知识2. 判断题:判断长度单位的使用是否正确3. 计算题:计算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4. 应用题: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在本教案中,教学过程的设计需要详细且具有可操作性,以确保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地学习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实际应用。
1. 导入导入环节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等,并让学生分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长度测量实例。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52~5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毫米和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2.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初步的估测能力。
4.让学生能在学习中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同学间的交流,灵活的选择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具准备】学生准备米尺、学生尺、材料袋(1厘米的尺、五角硬币、光盘或银行卡。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卡等。
一、故事激趣,复习1厘米和认识1毫米(一)创设情境,复习厘米小朋友们,过了一年你们又长高了。
有谁知道自己的身高(嗯-真不错)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你们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你觉得1米怎么样啊(很长)因此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长度时一般用“米”作单位。
1厘米你能用手指比划出来吗和1米相比,你觉得1厘米怎样是啊,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二、认识毫米和分米不光小朋友们在比身高,叶子上的昆虫蚜虫和臭虫也在比身高。
你们能看清吗PPT出示,现实中的臭虫和蚜虫都比较的小,为了方便我们观察,老师把它们放大了很多。
PPT讲故事(一)认识1毫米1、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mm)毫米还可以用字母mm表示。
1毫米表示多长呢你能在尺里把她找出来吗再来看看我们手中的1厘米毫米,表示厘米的刻度线之间还有一些短的刻度线,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形成了1小格,每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生讲意思即可)2、感知1毫米其实我们的5角硬币厚度大约是一毫米,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两根手指轻轻夹住光盘,慢慢地把它抽出,注意拇指和食指保持不动,这时两指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毫米。
苏教版二年级下第五单元认识分米和毫米小朋友们,在我们的数学世界里,有着各种各样的长度单位。
今天呀,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新朋友——分米和毫米。
我们先来说说分米。
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呀,它比厘米大,但又比米小。
那到底有多大呢?如果我们把 10 厘米的长度拼在一起,就得到了1 分米。
比如说,我们常见的铅笔,大约就是2 分米长。
想象一下,你张开大拇指和食指,它们之间的距离差不多就是 1 分米。
那毫米又是什么呢?毫米呀,比厘米还要小。
1 厘米当中有 10 个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
毫米这个长度单位非常小,像我们的身份证的厚度,差不多就是 1 毫米。
为了更好地理解分米和毫米,我们来做一些小活动吧。
小朋友们可以拿出尺子,先找到1 分米的长度,然后用纸条量一量,剪下一分米长的纸条,感受一下它的长度。
再看看身边有哪些东西的长度接近 1 分米。
接下来,我们再找找 1 毫米。
用尺子上的 1 毫米去比一比,看看哪些东西的厚度或者宽度接近 1 毫米。
比如说,一张纸的厚度,或者是一枚硬币的厚度。
在生活中,分米和毫米也有很多用处呢。
当我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像铅笔芯的粗细,我们就会用到毫米。
而测量稍微长一点的,但又不是很长的物体,比如书本的宽度,就可能会用到分米。
那我们怎么来进行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呢?因为 1 分米等于 10厘米,1 厘米又等于 10 毫米,所以 1 分米就等于 100 毫米。
小朋友们,可要记住这个换算关系哦。
我们来做几道练习题巩固一下吧。
比如,一根绳子长 50 厘米,是多少分米呢?因为 10 厘米等于 1 分米,50 厘米里面有 5 个 10 厘米,所以 50 厘米就等于 5 分米。
再比如,一块橡皮厚 8 毫米,是多少厘米呢?因为 10 毫米等于 1厘米,8 毫米还不到 10 毫米,所以 8 毫米就等于 08 厘米。
小朋友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分米和毫米这两个新朋友。
第五单元分米和毫米第1课时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53页例1、例2,第54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测量、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积累一些测量和估计的经验,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
3.使学生体会认识长度单位是实际生活中计量长度的需要,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以及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提问:谁能知道,教室的门大约有多高?要知道教室的门有多高,可以用什么作单位来测量呢?1米有多长?1厘米呢?用手比划比划。
2.说明:米和厘米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板书课题)二、实践操作,认识新知(一)认识分米1.量一量出示一个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的文具盒。
用直尺量出文具盒的长边和短边的长。
明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
指出:像10厘米、20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用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dm”表示。
(板书:分米dm)追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宽呢?2.认一认。
让学生拿出直尺,按照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看看有多长。
提问:从直尺上看,1分米是几厘米?指出:从直尺上可以看出,1分米正好是10厘米,也就是说,1分米等于10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提问:你能用手比划出1分米有多长吗?先试一试,再与同学交流。
3.画一画。
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反馈:你是怎样画的?请同桌同学互相检查一下,再看看1分米的线段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