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活血泻下方药
- 格式:pptx
- 大小:11.89 MB
- 文档页数:38
中医最常用中成药:泻下药、温里药、祛风湿三、泻下药凡能通利大便的药物叫做泻下药。
凡以泻下药为主而组成的方剂,叫做泻下方。
由于泻下法具有攻下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驱除寄生虫等作用,故凡是胃肠实热积滞、燥屎内结,以及体内蓄水、冷积虫积病邪结聚于里的实证而正气未虚者,均可以使用下法。
泻下法除润下剂外,孕妇及月经期均慎用。
攻下、逐水法在体虚者应慎用,否则更伤正气,若确实需要,宜配伍扶正之品。
1、寒下类大黄清胃丸清宁片四消丸调胃承气丸通便灵冲剂冰膈茶当归龙荟丸2、温下类半硫丸三物备急丸3、润下药麻仁丸麻仁润肠丸五仁润肠丸四、温里药温里法就是运用温热方药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法。
温理法亦称祛寒法。
前人有“寒者热之”,“疗寒以热药”的说法,正是指出温法治疗原则。
此类药性多温燥。
由于里寒证的成因有元阳不足,寒从内生或由于外寒直入里等不同,因此祛寒法又可分为温中祛寒,温肾回阳两种。
温中祛寒适用于脾胃虚寒证。
症见手足不温。
纳谷不化,胸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倦神疲、舌淡脉弱等;温肾回阳适用于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之证。
症见恶寒倦卧、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神疲汗出、舌淡苔白、脉沉微,甚则脉微欲绝等。
1、温中散寒类温中健脾丸理中丸附子理中丸黄芪建中丸2、回阳救逆类回阳救急丸四逆注射液参附注射液3、温经散寒类温经丸虚寒胃痛冲剂艾附暖宫丸五、祛风湿药此类药物辛散祛风,苦燥除湿,性温散寒,能祛除关节、经络等处的风寒湿邪,达到舒筋、通络、通痹止痛的目的。
有的祛风湿药还有清热祛风,通络止痛及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
部分祛风湿药兼有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浊,活血解毒,熄风定搐等作用。
祛风湿药多为苦温辛散之品,故有祛风散寒除湿之功。
主要用于关节疼痛,肌肉麻木,肢体重着,遇寒加重、得暖痛减的风寒痹证;有些药物兼入肝肾,强筋壮骨,适用于风湿日久,肝肾亏虚所致的腰酸腿软,筋骨无力,肌肉萎缩,关节强直,半身不遂等风湿重证;部分药物祛风湿而性凉清热,主治风湿热邪流注于关节经络所致的风湿热痹,证见关节局部红肿热痛者。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一、组成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当归三钱(克)、生地黄三钱(9克)、川芎一钱半(5克)、赤芍二线(6克) 、牛膝三线(9克) 、桔梗一钱半 (5克) 、柴胡一钱 (3克) 、枳壳二钱(6克)、甘草一钱 (3克)。
二、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血府逐瘀汤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赤芍枳壳草;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痨。
2.通窍活血汤通窍全凭好麝香,桃仁大枣与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3.膈下逐瘀汤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玄胡甘;川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4.少腹逐瘀汤少腹逐瘀小茴香,玄胡没药芎归姜;官桂赤芍蒲黄脂,经黯腹痛快煎尝。
5.身痛逐瘀汤身痛逐瘀桃归芎,脂艽附羌与地龙;牛膝红花没药草,通络止痛力量雄。
四、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五、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
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或夜不能睡,或夜寐不安,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或舌质黯红、舌边有瘀斑,或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
六、方解本方是王清任用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所致诸证,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
胸胁为肝经循行之处,瘀血在胸中,气机阻滞,则肝郁不舒,故胸胁刺痛,日久不愈,急躁易怒。
瘀久化热,气郁化火,故内热瞀闷,或心悸失眠,或入暮潮热;上扰清窍,则为头痛;横犯胃府,胃失和降,则干呕呃逆,甚至饮水即呛。
至于唇、目、舌、脉所见,皆为瘀血之征。
故治当活血化瘀,兼以行气解郁。
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四逆散行气和血而舒肝,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合壳则升降上焦之气而宽胸,尤以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互相配合,使血活气行,瘀化热消而肝郁亦解,诸证自愈。
近代以本方活血化瘀而不伤血,舒肝解郁而不耗气的特点,常加减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与肋软骨炎之胸痛,以及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精神抑郁等证,有一定效果。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方剂是中医药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通过各种中药的组合使用,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制成的具有特定疗效的药物。
下面将介绍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1.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是用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具有益气养阴、利水消肿的作用,常用于湿热下注、腹胀便溏等症状的治疗。
2.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用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脾虚胃弱、气虚脱陷等症状的治疗,具有益气健脾、升阳固表的作用。
3.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肾阴不足、腰膝酸软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滋阴补肾、益精生髓的作用。
4.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是用当归、桂枝、生姜、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寒邪侵袭、阳气不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5.十全大补丸十全大补丸是用人参、黄精、当归、白术、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气血不足、面色苍白等症状的治疗,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的作用。
6.温胆汤温胆汤是用胆组合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胆囊寒凝、胆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胆通腑、化石消肿的作用。
7.逍遥散逍遥散是用中药组合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心神失常、躁狂等症状的治疗,具有安神定志、清热解毒的作用。
8.赤芍当归汤赤芍当归汤是用赤芍、当归、川芎、白芍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血瘀络阻、经血不畅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
9.四逆汤四逆汤是用人参、干姜、大枣、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寒邪困脏腑、阳气不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阳散寒、调理气机的作用。
10.茵陈蒿合剂茵陈蒿合剂是用茵陈、蒿子秆、凌霄花、五味子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湿气内盛、小便不利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清热利湿、解毒通便的作用。
11.前胡败酱散前胡败酱散是用前胡、败酱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风寒郁闭、头痛感冒等症状的治疗,具有舒散风寒、解表止痛的作用。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伤寒论》)一、组成大黄四两,酒洗(12克)、厚朴八两,去皮,炙(15克)、枳实五枚(12克)、芒硝三合(9克)。
二、用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现代用法:水煎,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三、歌括1.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方。
2.小承气汤去硝名曰小承气,便硬痞满泻热良。
3.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4.复方大承气汤更有复方大承气,大承气加桃芍菔;能泻腑实消胀满,可治急性肠梗阻。
四、功用峻下热结。
五、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
下利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六、方解本方为寒下的重要方剂。
在《伤寒论》中所治证候凡十九条,治疗范围广泛,但以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与肠中燥屎相结而成之里热实证为主治重点。
由于实热与积滞互结,浊气填塞,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频转矢气,脘腹痞满疼痛;里热消灼津液,糟粕结聚,燥粪积于肠中,故腹痛硬满而拒按;邪热盛于里,上扰心神,故见谵语;四肢禀气于阳明,阳明里热炽盛,蒸迫津液外泄,则手足濈然汗出;热盛伤津,燥实内结,故见舌苔黄燥,甚或焦黑起刺,脉沉实。
“热结旁流”,是因里热炽盛,燥屎结于肠中不得出,但自利清水,色青而秽不可闻,并见脐腹部疼痛,按之坚硬有块;热灼津液,阴精大伤,不能上承,故口燥咽干,舌苔焦黄燥裂。
若实热积滞闭阻于内,阳气受遏,不得达于四肢,则可见热厥之证;热盛于里,阴液大伤,筋脉失养,又可出现抽搐,甚至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之痉病;如邪热内扰,则见神昏,甚至发狂。
上述诸证,症状虽异,病机则同,皆由实热积滞内结肠胃,热盛而津液大伤所致。
《中药学》之泻下药1 攻下药(泻下力较强):大黄、芒硝、番泻叶2 润下药(泻下力缓) :火麻仁 (麻仁丸)3 峻下逐水药(泻下峻猛):甘遂、巴豆、牵牛子大黄来源: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别名:川军,西军,酒军,熟军功效与应用:1.泻下攻积泻下作用强,尤适宜热结便秘。
大黄配芒硝: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效佳。
大黄配巴豆、干姜:善治寒积便秘。
2.泻火解毒用于上焦火毒证(三黄片、牛黄解毒片),热毒疮疡,烧烫伤。
3.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出血。
4.活血祛瘀用于瘀血证。
还可清泄湿热,用于治疗痢疾、黄疸、淋证等湿热证。
常用饮片:生大黄(片或丁) 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用法:攻下生用,后下活血祛瘀酒蒸清上焦火酒炒止血炒炭注意:1、药味苦寒,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服。
2、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慎用或忌用芒硝来源: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
(Na2SO410H2O)功效与应用:1.泻下软坚“大黄无硝不下”2.清热消肿外用治疗痈肿疮疡,目赤咽肿口疮。
用法:冲服(芒硝入水即化)使用注意:孕妇忌用《中药学》之祛风湿药用于风湿痹证①风寒湿痹②风热湿痹③痹证日久肝肾两虚。
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徐长卿、川乌(大毒) 、蕲蛇(有毒)、木瓜、乌梢蛇、桑枝。
祛风湿清热药:防己、雷公藤(大毒)。
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香加皮(有毒)。
独活与羌活的比较相同点:1.祛风散寒胜湿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证。
2.发散风寒湿表邪,用于风寒挟湿表证。
不同点:独活:尤善于祛风湿止痛。
作用部位偏下,以治疗下肢痹证为宜。
解表作用较羌活弱。
羌活:解表力较独活强,祛风湿止痛作用部位偏上,以治疗腰以上风寒湿痹为宜。
羌活配独活:散风寒湿力强,风湿痹痛无论上下均可。
川乌功效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有大毒,炮制后用。
(生品0.3g可引起中毒)用法用量:1-3g。
宜先煎,久煎。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
反贝母类、瓜蒌类、白蔹、白及、半夏。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活血祛瘀)——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一、组成桂枝、茯苓、丹皮、桃仁去皮尖、芍药各等分(各9克)。
二、用法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现代用法:多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亦可为末,炼蜜为丸,每日服3~5克)。
三、歌括《金匮》桂枝茯苓丸,芍药桃红共粉丹;等分为末蜜丸服,活血化瘀癥块散。
四、功用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五、主治瘀血留结胞宫。
妊娠胎动不安,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等。
六、方解本方治妇人原有瘀血在胞宫,致妊娠胎动不安,腹痛漏下之证。
瘀血块不消,漏下终不能止,势必影响胎元。
但消散过猛,亦容易损胎,故本方立缓消块之法,宗“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之旨。
方用桂枝温通血脉;茯苓渗利下行而益心脾之气,既有助于行瘀血,亦有利于安胎元,共为君药。
宿有块,郁久多能化热,故又配伍丹皮、赤芍合桃仁以化瘀血,并能清瘀热,共为臣佐药。
丸以白蜜,亦取其有缓和诸祛瘀药力,起到缓消的作用,以之为使。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之效。
原书对本方服法规定极严,每日服兔屎大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说明对妇人妊娠而有瘀血,只能渐消缓散,不可峻攻猛破,这是应加注意的。
(《妇人良方》)称本方为夺命丸,用治妇人小产,子死腹中,而见“胎上抢心,闷绝致死,冷汗自出,气促喘满者。
”但剂量增大,每次服如弹丸大一丸,而且用醋汤送服,并连进两丸。
醋既能收敛,又可化瘀。
(《济阴纲目》)将本方改汤剂,易名催生汤,改用于产妇临产,见腹痛腰痛而胞浆已下时服有催生之力。
但本方原为消癥祛瘀之剂,须壮实之人为宜。
此外,本方亦可用治妇女经行不畅或经后腹痛,或产后恶露不尽而有腹痛拒按等证。
七、文献摘录(方论)徐忠可:“药用桂枝茯苓丸者,桂枝、芍药,一阴一阳,茯苓、丹皮,一气一血,调其寒温扶其正气。
桃仁以之破恶血消癥癖,而不嫌伤胎血者,所谓有病则病当之也。
患症之初必因寒,桂能化气而消其本寒;之成必挟湿热为窠囊,苓渗湿气,丹清血热,芍药敛肝血而扶脾,使能统血,则养正即所以去邪耳。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行气)——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一、组成金铃子、玄胡各一两(各30克)。
二、用法为细末,每服三钱,酒调下(现代用法:为末,每服9克,酒或开水送下。
亦常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定,单独或同其他方药煎服)。
三、歌括1.金铃子散金铃延胡等分研,黄酒调服或水煎;心腹诸痛由热郁,降热开郁痛自蠲。
2.延胡索散延胡散治七情伤,血气刺痛服之良;归芍乳没草姜桂,木香蒲黄与姜黄。
四、功用行气疏肝,活血止痛。
五、主治肝郁有热。
心腹胁肋诸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六、方解本方所治诸痛,乃由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所致。
肝藏血而喜条达,主疏泄,其经脉布两胁,肝郁气滞则疏泄失常,血行不畅,故见心腹胁肋诸痛。
肝气最易受情志变化所影响,故疼痛时发时止。
气郁化火,故见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疏肝气,泄肝火,畅血行,止疼痛。
方中用金铃子疏肝气,泄肝火,为君药。
玄胡(延胡索)行气活血,为臣使药。
二药相配,气行血畅,疼痛自止,为气郁血滞而致诸痛的常用基本方剂。
七、附方及方论延胡索散(《济生方》):当归去芦,浸酒,锉,炒、延胡索炒,去皮、蒲黄炒、赤芍药、肉桂不见火,各半两(各15克)、片子姜黄洗、乳香、没药、木香不见火各三钱(各9克)、甘草,二钱半(7克)、上药㕮咀,每服四钱(12克),水一盏半,生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功用: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主治:妇人室女,七情伤感,遂使气与血并,心腹作痛,或连腰胁,或连背膂,上下攻刺,经候不调,一切血气疼痛,并可服之。
金铃子散与本方功用均能行气活血,但本方行气活血之力均较强,且性偏温,主要用于气滞血瘀作痛属寒者;金铃子散则药少力薄,性偏寒,用治气郁血滞诸痛属热者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