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方药讲述
- 格式:pptx
- 大小:2.18 MB
- 文档页数:34
清代名医王清任,6张活血化瘀方,打遍天下无敌手,用过的都说好展开全文对于疑难杂症,古代的中医无外乎两大论点,一个是“百病多因痰作祟”,另一个则是“万病之源皆因瘀”。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环境的改变,郁而成瘀却越来越多,而活血化瘀的中医治法却在当今却大受欢迎。
对于活血化瘀的治法,医圣张仲景可以说是活血化瘀的祖师,但是真正将活血化瘀用得出神入化的,却是清代名医王清任。
他创立了6个活血化瘀方,可谓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1.身痛逐瘀汤说到身痛逐瘀汤,从方名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止痛的良方,事实上这个方子的确方如其名,这个方子具有活血通经、宣痹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风湿邪气闭阻经络所致的肩痛、臂痛、腰痛、腿痛、全身疼痛等症。
不难看出,只要是风湿邪气导致经络受阻而出现的全身各处、各种形态的疼痛,都可以在身痛逐瘀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运用。
那么,身痛逐瘀汤这么厉害,究竟有哪些药物组成的呢?据《医林改错》记载,全方由“秦艽一钱,川芎二钱,桃仁三钱,红花三钱,甘草二钱,羌活一钱,没药二钱,当归三钱,五灵脂二钱(炒),香附一钱,牛膝三钱,地龙二钱(去土)”等12味药组成。
这个方子在止痛领域可以说是疗效独特,久经考验,是地地道道的止痛神方。
2.少腹逐瘀汤少腹逐瘀汤,从方剂的名字来看,主要是治疗腹痛的,的确,它没有辜负大家对它的期望,无论是女人的痛经、腹痛,还是男人的淋证疼痛,它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不仅如此,它还没有辜负名医王清任对它“调经种子第一方”的能耐,现代应用中发现,可以广泛应用于男人不育、女人不孕等症。
少腹逐瘀汤这么厉害,究竟由哪些药物组成呢?据《医林改错》记载,全方由“小茴香七粒(炒),干姜二分(炒),延胡索一钱,没药二钱(研),当归三钱,川芎二钱,官桂一钱,赤芍药二钱,蒲黄三钱(生),五灵脂二钱(炒)”等10味药组成。
这个方子对女性可谓是特别关照,不仅仅能够缓解痛经、腹痛等症,还对女性的月经病、带下病以及妇科杂病有着良好的调理作用。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内容:活血化瘀是祖国医学治疗大法之一,是血瘀证的特有治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同疾病斗争积累的宝贵经验,已形成系统的理法方药,以指导辩证施治。
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进行异病同治开辟了卓有成效的途径。
瘀血学说始于《内经》。
汉代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制订了不少活血化瘀的方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治蓄血证,鳖甲煎丸治疟母,桂枝茯芩丸治妇人症病,下瘀血汤治腹中干血及经水不利等。
又如宋代《局方》的失笑散治后心腹痛,金·李果《医学发明》的复元活血汤治从高处坠下,恶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明·龚信《古今医鉴》消瘀饮治瘀血腹痛;其子龚迁贤《寿世保元》活血汤治死血腹痛,痛处不移;清《医宗金鉴》桃红四物汤治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和痛经;陈修源《时方妙用》丹参饮治气滞血瘀导致了的心腹胃脘痛等,及至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由于他敢于疑古,勇于创新,重视实践,对活血化瘀学说有重大贡献,制订了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
他还用补阳还五汤主治半身不遂;身痛逐瘀汤主治痹症诸痛;癫狂梦醒汤主治癫狂;古下瘀血汤主治血臌,其治疗范围更加扩大,他用当归、赤芍、川芎、丹皮、桃仁、红花、蒲黄、五灵脂、没药、地龙等活血化瘀药外,还配合柴胡、玄胡、香附、枳壳、乌药、小茴香、麝香等理气通络药。
这些方药都具有活血化瘀散结通络的功效,适用于瘀血凝滞所致的各种疾病,这是《内经》“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和“血实者决之”等治则的具体运用。
我们近几十年来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历代医学家的上述理论,运用活血化瘀与其他治则的辩证关系,治疗了一些过去认为无法治疗或难以治疗的疾病。
(一)开窍通络与活血化瘀法治疗颅脑损伤我们认为脑震荡、脑挫伤和脑裂伤等均为瘀血证,用赤芍、川芎、当归、桃仁、红花活血通络,葱姜通阳,麝香,石菖蒲等芳香开窍,活血散瘀组成复方,通过通络开窍,行气活血,是从王清任的通窍活血汤化载而成,为颅脑损伤治疗有效的方剂,对痊愈出院者,经过几年随访,均无头晕头痛等后遗症,且能照常工作。
秘方来了:活血化瘀的中药,舒筋通络化瘀最好的药活血化瘀药是治疗因为多种原因导致血瘀在体内,引起的器官、经络血流不畅引起的疾病。
关于活血化瘀的中药有很多,主要分为活血化瘀调经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药还有活血化瘀止血药。
活血化瘀最好的中药材是三七,三七有着行血而不破血的作用,最适合脑栓塞和淤血型心脏病患上使用。
活血化瘀中药1、大血藤大血藤将藤茎干燥炮制后可以入药。
大血藤主要的产地在南方,收获的季节是秋冬。
大血藤的功效是活血祛瘀,止痛。
治疗因为淤血导致的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的情况。
大血藤的性味平还能治疗风湿痹痛以及大肠湿热疼痛不止的情况。
2、郁金郁金在制作过程中除去泥沙、细根,蒸煮之后干燥入药。
郁金的产地主要是浙江、广东、四川等地。
郁金的性味是苦寒,药性走肝经、肺经、心经,功效为活血化瘀,止痛行气,清心解郁,治疗血瘀型的心脏疾病使可以使用郁金。
3、藏红花藏红花是红花的花柱,藏红花是名贵的药材,主要的生长地是在西藏,性味甘平,有着活血通络的功效。
藏红花的活血化瘀的功效非常好,女性闭经痛经可以使用,淤血型的心脏病也可以用藏红花来进行保养。
藏红价钱昂贵并且产量较低,日常保养可以用红花泡脚,也有着活血祛瘀的功效。
4、丹参丹参的药用成分是丹参的干燥后的根茎,主要在春秋时采集,然后清洁,炮制后可以入药。
丹参有着活血化瘀的作用,种植反胃较大,可以用来当做日常泡茶饮用。
丹参适合淤血型心脏病患者,还有经常身上淤青的朋友使用,适合更年期心烦意乱的朋友使用使用。
5、泽兰泽兰是中药名,取得是毛叶地瓜儿苗的地上部分,在夏天和秋天采集后,炮制入药。
泽兰的药性辛温,走肝经和脾经,有着活血,调经,消肿,祛瘀的功效。
泽兰可以在调经、治疗月经不调、闭经、经痛的药物里配伍使用,产后恶露不下也可以使用。
6、益母草益母草药用部位取得是益母草的地上的部位,主要是新鲜的直接采取,疗效好的是初夏开花之前采取的益母草,然后炮制后入药。
益母草是妇科第一药,治疗女性淤血导致的月经量少,闭经还有女性的产后恶露不止的情况都可以用益母草治疗,益母草还能治疗水肿,有利尿消肿的功效。
《金匮要略》活m化掰f方的制方特点2000舒厕士班,如皇节轷笋越越卫摘要本文通过对《金匮要略》所载十八首活血化瘀方进行分析研究,从组方思路、用药规律的角度,探讨了《金匮要略》活血化瘀方的制方特点,并且讨论了这些特点在临床的价值意义。
围绕着上述内容,论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阐述了《金匮要略》活血化瘀方的制方特点:①审度瘀之轻重缓急,立方各守和、行、破、消之则:②倡导瘀有寒热之别,主张温通、清化各为其治;③重视血行相关因素,组方突显治气、治水之法:④药物任用独具特色,呈现攻逐、辛散、搜剔数种等。
关键词:《金匮要略》活血化瘀方制方特点组方思路用药规律!垒堕望堕!堕坐些堕查塑型变堑生!竺!丝堕!:婴!兰竺!i童竺竺i塑!ABSTRACTBasedontheeighteenblood—activatingrecipesinSynopsisofPrescriptionsoftheGolden(JinGuiYaoLue),thispapertriestotheirinfluencesontheexplorethecharacteristicsoftheserecipesandlatergenerations.Anditfindsoutthecharacteristicsasfollows,(1)formulatingtheprescriptionsintheprinciplesofregulatingbloodflow,eliminatingstagnantblood,breachingbloodstasisorreducingbloodmassesseparatelyonthebasisofvaryingdegreesofbloodstasis;(2)maintainingthatcoldandheataledifferentpathogensofbloodstasiswhichshouldbetreatedbywarmingtopromotebloodflowandclearingupstagnantheatrespectively;(3)emphasizingfactorsrelativetobloodflow,andhi曲lightingthetherapeuticmethodsofregulatingtheflowofqiandwaterinprescription.(4)theapplicationofsomedistinctiveChinesetraditionaldrugs,e.g.DaiHuang(Rhubarb)foreliminatingstagnantbloodbycatharsis,warmingdrugsfordissipatingbloodstasis,andinsectsforremovingbloodstasisinchannelsandcollaterals.Keywords:Synops'#ofPrescriptionsoftheGoldenfj{nGuiYaoLue)blood—activatingrecipescharacteristicsideasonmakingprescriptionlawsofusingdrugs32000抒厨j‘册狴砷骨擎岔艘只《余匮要略》活m化瘀方的制方特点刖菁瘀JfIL,指体内有JfIL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中医活血化瘀名方之抵挡汤本文是根据昨天我给我的学生们上的一节课的讲课内容整理而成的,因为我个人的水平有限,且工作很忙,一直都是不备课直接讲课,所以内容中不免有不少不到位的地方,盼方家指正。
我今年主要给我的学生讲伤寒论,讲课内容已经讲到了《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的结尾——太阳病经证之膀胱蓄血证,此证的适用方剂是中医的活血化瘀名方抵挡汤(丸)。
我在讲课时,一并展开,将中医消法中的活血化瘀法的发展沿革也给学生介绍了一下,所以到最后,这节课的内容实际上变成了一节介绍中医活血化瘀法的课程。
《伤寒论》中关于低档汤和抵挡丸的原文内容如下:“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挡汤主。
抵挡汤方:水蛭30个(熬),虻虫30个(熬,去翅足),桃仁20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上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挡汤主之。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挡丸。
抵挡丸方:水蛭20个,虻虫25个,桃仁20个,大黄3两。
上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
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首先,把这一段医古文翻译成白话文:太阳病(按照中医的六经辨证,太阳病是太阳经的病)已经得了六七日,表证仍然在,所谓表证仍然在,是指病人仍然有畏寒、发烧这类的症候,中医讲有一份畏寒,便有一份表证。
按照太阳病的总纲,太阳病当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症状,所以这里的表证仍在,是指还有恶寒和头项强痛等症状。
那这个脉应该是浮的,但是病人的脉现在是“微而沉”,就跟典型的太阳病的脉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里可能出现了遗漏的文字,这个遗漏的文字应当是“医下之”。
古代活血化瘀法我国第一部血证治疗的专着《血证论》亦成书于晚清,可见当时活血化瘀法使用广泛。
血瘀证形成原因较多,凡寒凝、气滞、热结、浊阻、出血、外伤等均可导致瘀血。
加之瘀血不仅为病理产物,又为其他疾病的致病因素,所以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中有其相应之变化。
对于活血化瘀方药的选用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下面仅对清宫疗效确切的活血化瘀医案进行简要举例。
活血化瘀不离脏腑辨证宣统十一年正月十一日,佟成海请得端康皇贵妃脉息,左关沉弦,右寸关沉滑。
肝郁有热,气道不调,以致胸膈堵闷,身肢酸倦,拟用调肝清热宽中之法调理:炙香附四钱,青皮三钱,台乌三钱,木香二钱,枳壳三钱,炒姜朴三钱,归尾四钱,赤芍四钱,桃仁泥三钱,延胡索三钱,苏木二钱。
引用丹参三钱,腹皮子四钱。
此案处方即从调气活血立意,取其疏肝理气,和血通经之效。
宫闱之中,忧思愤郁,情志不遂者多见。
加之肝主疏泄,与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清代医家唐容川提出:“木气冲和条达,不至遏抑,则血脉得畅。
”故对于肝郁不达,血瘀不畅者,治疗时以疏肝法与活血化瘀法同用可提高疗效。
此外御医治疗血瘀证,常兼顾调补脾肾,表明瘀血与脏腑关系十分重要,值得我们借鉴。
攻补兼施端康皇贵妃宣统十年十二月五日脉案:“脉息左关沉弦,右关沉滑,诸症减轻,惟气道尚欠调畅,今议用益阴和肝调气之法调理。
”炙龟板六钱,全归六钱,赤芍四钱,丹参三钱,桃仁三钱,香附三钱,青皮四钱,延胡索二钱,枳壳三钱,酒军一钱五分,台乌一钱五分,焦楂四钱。
引用沉香四分,橘红三钱。
此方即以育阴活血调气为意立方。
重用龟板育阴(素体阴亏),归芍丹参之属和血活血,香附、青皮等理气。
清代医家张璐论血所谓:“但证有虚中挟实,治有补中寓泻,从多从少之治法,贵乎临病处裁……”总之,宫中对于虚实夹杂之血瘀证,处方灵活,多视血虚与血实之不同,用药多随之变化。
活血化瘀配合他法临床中合并血瘀证者,病情多复杂,并非单纯活血化瘀即可痊愈。
故血瘀证兼有其他证候(如气滞、寒凝、热结等),多需合用理气、温阳、清热等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