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美学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15
第34卷 第5期2023年9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JournalofGuangdongUniversityofForeignStudiesVol 34 No.5Sep.2023基金项目: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扎迪·史密斯小说中的黑人美学忧郁症研究———以《论美》与《摇摆时光》为例”(YJSCX2021-046)。
作者简介:焦子珊,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当代英国文学。
扎迪·史密斯《摇摆时光》中的黑人美学忧郁症焦子珊 摘要:《摇摆时光》是英国族裔小说家扎迪·史密斯于2016年发表的第五部长篇小说,小说第一次从拥有棕色皮肤且通篇并未提及姓名的“我”的视角出发,通过主人公自身复杂的成长经历,逐渐透露出“我”由于黑人性的丧失而深陷黑人美学忧郁症的现状,这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非洲自然特征,尤其是棕色皮肤产生的忧郁感,以及对以音乐、舞蹈为代表的非洲传统艺术形式的排斥,“我”也因此踏上了前往非洲大陆的寻根之旅。
然而,小说中的这段旅途并没有让“我”找到归属感:当“我”选择离开英国,真正站在非洲大陆上,却只能感受到同时不被当地黑人与英国白人接受的残酷现状。
最终,回到英国黑人社区的“我”重遇了同样拥有棕色皮肤,选择融入英国白人社会却惨遭失败的好朋友特蕾西,二人共同找到杂合性的文化身份,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英国族裔群体以“棕色性”为核心的杂合性黑人美学的创建。
关键词:扎迪·史密斯;《摇摆时光》;黑人美学忧郁症;杂合性黑人美学 中图分类号:I106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23)05-0128-12引 言当代英国族裔小说家扎迪·史密斯(ZadieSmith,1975-)2016年最新发表的长篇小说《摇摆时光》(SwingTime,2016)是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一次新尝试,小说从一个拥有棕色皮肤且通篇未提及明确姓名的女孩“我”的视角出发,以音乐和舞蹈为媒介,描绘了“我”与同样拥有棕色皮肤的朋友特蕾西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身份困惑,在英国与非洲大陆上丧失归属感后选择回到英国黑人社区实现身份扎迪·史密斯《摇摆时光》中的黑人美学忧郁症追寻的故事。
前言近几年来,由于黑人运动的发展,美国黑人艺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同时,对美国黑人艺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与深入。
实际上,早在60年代后期──马丁·路德·金博士领导的美国黑人运动崛起时,美国学术界、艺术界就对美国黑人文化与艺术进行了争论。
一般认为黑人艺术(Black Art)是美裔非洲艺术(African -Amwerican Art)的发展,也是当代美国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
美裔非洲艺术不同于西欧艺术,她的文化根源可追溯到非洲大陆,是一种异于西方主流文化艺术的独特的文化艺术。
她是随着美国奴隶制度──贩卖黑奴,进入美洲的;尽管,她受到西方主流文化艺术的排斥,但依然坚强生存。
20世纪20到30年代美国的哈利姆文艺复兴运动(Harlem Ren ais -sance),第一次在美国本土确认了美裔非洲艺术。
这是一个包括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的文化艺术运动,这一运动的哲学思想综合了美国的现实主义、道德伦理意识、泛美主义、实验主义等。
6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黑人人权运动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在政治、文化以及各个领域中蓬勃发展,并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支持,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强有力的声明,表达了七亿中国人民对美国黑人的友谊与支持。
从那时始,美国的美裔非洲艺术鲜明地一分为二:一、“主流学院”派──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影响而被同化;二、“强烈种族意识”派──即黑人艺术(或译黑色艺术)。
本文仅对当代黑人艺术进行考察,我们将以一些优秀的黑人艺术家的艺术活动与作品为例,来分析美国当代黑人艺术的特点与成就。
我们将特别注意当代黑人艺术在美国──一个后期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这个独特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发展成为一个带有鲜明种族意识、鲜明文化色彩以及社会-政治意识的文化整体。
一多元文化主义与当代艺术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从时间上来讲是20世纪即将向下一个世纪转折的时期;从政治、经济、文化来说是一个改革的时代;从科学与技术来看是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从人类文明发展来分析是几千年来的不懈努力而达到的高峰。
美国黑人的三次文艺复兴美国黑人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民族。
万恶的奴隶制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污点,它也是挑起美国南北不和并导致大规模内战的主要原因之一。
战后,美国的奴隶制在名义上算是被废除了,但广大的黑人,尤其是南方的黑人,处境并无多大改变。
列宁曾把南北战争后的南方比作“一座对付‘解放了的’黑人的监狱”〔1〕。
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美国黑人一直在进行斗争,从1526年第一次奴隶暴动〔2〕起,到本世纪60年代中期如火如荼的抗暴斗争止,经过400多年的艰苦历程,黑人民族才在美国获得一些基本权利与一定的政治社会地位,他们对美国文化所作的杰出贡献才得到初步承认。
举例来说,美国的白人文学史家们一直不肯正视美国黑人在文学上的成就,始终不愿给予它以应有的地位,这种情况直到今天才开始有所改变。
美国的黑人奴隶全都来自非洲。
非洲曾被达尔文称为“人类的摇篮”,原有古老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
美国的著名黑人历史学家杜波依斯曾说:“不用怀疑,15世纪非洲黑人群众的文化水平,比同时期的北欧人的文化水平要高。
”〔3〕但是,非洲的黑人被贩卖到北美洲大陆后,却成了“会说话的工具”,被剥夺了人的一切权利,当然更谈不上学习文化受教育〔4〕。
他们在非洲生活时原有一边劳动一边歌唱的习惯,后来被殖民者掳去当奴隶时,也就在美国南部的种植园里,在戴着镣铐干活的田野上,在奴隶们居住的简陋小屋里,在人迹罕到的沼泽和丛林中……创造了很有价值的口头文学——包括圣歌、悲歌、民歌在内的黑人奴隶歌曲——从而对美国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然而,像弗莱德里克·道格拉斯、威廉·威尔斯·布朗这类奴隶通过自身的奋斗,不仅学习了文化,而且在逃亡之后还用手中的笔作武器,口诛笔伐,积极投身到当时的废奴运动中,为废除奴隶制度积极制造舆论。
奴隶主一向不把奴隶当作人看待,视黑人为劣等民族,因此黑人奴隶能进行文学创作本身就是对奴隶主谎言的有力驳斥,何况他们的文学创作中有不少既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又有一定的艺术造诣,证明美国黑人不愧是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优秀民族。
非洲传统百衲被一、美国黑人文学美国黑人文学又称美国非洲裔Afro.American文学。
在美国,黑人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带来了非洲的文化传统。
黑人文学是在继承非洲的某些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在美国文化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
美国早期描写黑人文化的小说可谓凤毛麟角,罗伊尔·泰勒(1757 —1826)的《阿尔及尔俘虏》是其中一部,它也是美国最早的“流浪汉小说”之一。
19世纪,经过黑人领袖道格拉斯和杜波依斯的提倡和参与,黑人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黑人纷纷移居城市,文化程度普遍提高,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大大争强,以全国最大的黑人聚居区纽约哈莱姆区为中心,开展了黑人文艺复兴运动,也叫新黑人运动。
它以振兴美国黑人文化为主要任务,他们大力推崇黑人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新黑人”(The New Negro)的形象开始出现在美国文坛。
作为一种集体的文学想象活动,黑人小说为美国文学开创了新的视野,创作出一大批具有美国特色兼有非洲情调的小说,为美国小说的本土化贡献了应有的力量。
二、多元文化下的美国黑人文学美国黑人文学是在美国多元文化的人文环境中发展繁荣的。
始于1964年的黑人文艺运动是美国黑人历史上一次新的文艺复兴,是美国黑色权利运动(Black Power Movement)的具体体现,其规模和影响超过了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
这一运动是为了改变黑人在美国的处境和地位,所以很多黑人文学艺术家的创作是要改变黑人在文学艺术中的形象,反映黑人的新精神。
由于黑人作家心目中的读者主要是黑人,因此他们更加刻意开拓种族的文化、历史和群体传统,强调黑人文学艺术的独特性,“黑人性”(Blackness)。
强调黑人文化的灵魂和传统,寻求黑人文化的自主性l 1 J。
“黑人性”即黑人种族意识,成为衡量美国黑人文学的本体论。
七八十年代美国黑人文学(“非裔美国文学”)开始发生变化,许多作家致力于挖掘种族神话传说中的深层文化内涵,采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现代人对民族古老文化的理解,并注重对艺术技巧和民族心理文化积淀的探索。
浅谈美国的黑人文化在美国黑人文化中,非洲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非洲文化的传播与延续,一方面源于其自身的活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奴隶贸易客观上并不能完全拆散非洲的同一文化群体,而这为非洲文化的传播与延续提供了条件。
当然,非洲文化因素在美国并非原来意义上的非洲文化,它借助美国黑人的创造精神和适应能力,在新的环境下经过了种种变化,成为美国黑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个广义的定义,就狭义方面来讲,美国的黑人文化体现在文学、音乐、舞蹈等各个领域,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美国黑人文化在文学方面的发展状况。
20年代中期,在抵抗种族主义的大环境中,爆发了张扬黑人文化及种族肤色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Harlem Renaissance)。
这一运动以艾伦·洛克(Alain Locke)的文集《黑人新生代》于1925年的出版为标志。
与杜波依斯不同,洛克认为应该用文学来重构美国黑人的社会身份,黑人文学艺术的使命在于重新阐释和塑造黑人的自我形象。
洛克认为黑人文学不仅和其他非洲文化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和世界其他种族或文化民族主义与在艺术、文化和政治上取得的新成就也有着或隐或显的联系。
“这种强调新黑人的新艺术、新风格、新追求,重技巧、重自由创作而轻作品的政治使命的宣言式的理论,反映了当时黑人政治和文学艺术上的主要思潮,对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黑人作家有着极大的影响”(王家湘,1998)。
在写于1927年的《黑人创作的蓝图》一文中,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指出黑人文学创作应该从表现中产阶级黑人的理想和挫折转移到下层市民的愤怒和不满。
一时间,赖特式的抗议文学大量出现,“抗议”成为黑人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
出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写作行为对于黑人作家来说一直是一种政治行为,所以他们的文学基本上是“抗争”式的。
始于1964年的黑人文艺运动是美国黑人历史上一次新的文艺复兴,是美国黑色权利运动(Black Power Movement)的具体体现,其规模和影响超过了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
美国黑人的三次文艺复兴美国黑人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民族。
万恶的奴隶制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污点,它也是挑起美国南北不和并导致大规模内战的主要原因之一。
战后,美国的奴隶制在名义上算是被废除了,但广大的黑人,尤其是南方的黑人,处境并无多大改变。
列宁曾把南北战争后的南方比作“一座对付‘解放了的’黑人的监狱”〔1〕。
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美国黑人一直在进行斗争,从1526年第一次奴隶暴动〔2〕起,到本世纪60年代中期如火如荼的抗暴斗争止,经过400多年的艰苦历程,黑人民族才在美国获得一些基本权利与一定的政治社会地位,他们对美国文化所作的杰出贡献才得到初步承认。
举例来说,美国的白人文学史家们一直不肯正视美国黑人在文学上的成就,始终不愿给予它以应有的地位,这种情况直到今天才开始有所改变。
美国的黑人奴隶全都来自非洲。
非洲曾被达尔文称为“人类的摇篮”,原有古老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
美国的著名黑人历史学家杜波依斯曾说:“不用怀疑,15世纪非洲黑人群众的文化水平,比同时期的北欧人的文化水平要高。
”〔3〕但是,非洲的黑人被贩卖到北美洲大陆后,却成了“会说话的工具”,被剥夺了人的一切权利,当然更谈不上学习文化受教育〔4〕。
他们在非洲生活时原有一边劳动一边歌唱的习惯,后来被殖民者掳去当奴隶时,也就在美国南部的种植园里,在戴着镣铐干活的田野上,在奴隶们居住的简陋小屋里,在人迹罕到的沼泽和丛林中……创造了很有价值的口头文学——包括圣歌、悲歌、民歌在内的黑人奴隶歌曲——从而对美国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然而,像弗莱德里克·道格拉斯、威廉·威尔斯·布朗这类奴隶通过自身的奋斗,不仅学习了文化,而且在逃亡之后还用手中的笔作武器,口诛笔伐,积极投身到当时的废奴运动中,为废除奴隶制度积极制造舆论。
奴隶主一向不把奴隶当作人看待,视黑人为劣等民族,因此黑人奴隶能进行文学创作本身就是对奴隶主谎言的有力驳斥,何况他们的文学创作中有不少既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又有一定的艺术造诣,证明美国黑人不愧是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优秀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