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美学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15
第34卷 第5期2023年9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JournalofGuangdongUniversityofForeignStudiesVol 34 No.5Sep.2023基金项目: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扎迪·史密斯小说中的黑人美学忧郁症研究———以《论美》与《摇摆时光》为例”(YJSCX2021-046)。
作者简介:焦子珊,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当代英国文学。
扎迪·史密斯《摇摆时光》中的黑人美学忧郁症焦子珊 摘要:《摇摆时光》是英国族裔小说家扎迪·史密斯于2016年发表的第五部长篇小说,小说第一次从拥有棕色皮肤且通篇并未提及姓名的“我”的视角出发,通过主人公自身复杂的成长经历,逐渐透露出“我”由于黑人性的丧失而深陷黑人美学忧郁症的现状,这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非洲自然特征,尤其是棕色皮肤产生的忧郁感,以及对以音乐、舞蹈为代表的非洲传统艺术形式的排斥,“我”也因此踏上了前往非洲大陆的寻根之旅。
然而,小说中的这段旅途并没有让“我”找到归属感:当“我”选择离开英国,真正站在非洲大陆上,却只能感受到同时不被当地黑人与英国白人接受的残酷现状。
最终,回到英国黑人社区的“我”重遇了同样拥有棕色皮肤,选择融入英国白人社会却惨遭失败的好朋友特蕾西,二人共同找到杂合性的文化身份,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英国族裔群体以“棕色性”为核心的杂合性黑人美学的创建。
关键词:扎迪·史密斯;《摇摆时光》;黑人美学忧郁症;杂合性黑人美学 中图分类号:I106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23)05-0128-12引 言当代英国族裔小说家扎迪·史密斯(ZadieSmith,1975-)2016年最新发表的长篇小说《摇摆时光》(SwingTime,2016)是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一次新尝试,小说从一个拥有棕色皮肤且通篇未提及明确姓名的女孩“我”的视角出发,以音乐和舞蹈为媒介,描绘了“我”与同样拥有棕色皮肤的朋友特蕾西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身份困惑,在英国与非洲大陆上丧失归属感后选择回到英国黑人社区实现身份扎迪·史密斯《摇摆时光》中的黑人美学忧郁症追寻的故事。
前言近几年来,由于黑人运动的发展,美国黑人艺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同时,对美国黑人艺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与深入。
实际上,早在60年代后期──马丁·路德·金博士领导的美国黑人运动崛起时,美国学术界、艺术界就对美国黑人文化与艺术进行了争论。
一般认为黑人艺术(Black Art)是美裔非洲艺术(African -Amwerican Art)的发展,也是当代美国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
美裔非洲艺术不同于西欧艺术,她的文化根源可追溯到非洲大陆,是一种异于西方主流文化艺术的独特的文化艺术。
她是随着美国奴隶制度──贩卖黑奴,进入美洲的;尽管,她受到西方主流文化艺术的排斥,但依然坚强生存。
20世纪20到30年代美国的哈利姆文艺复兴运动(Harlem Ren ais -sance),第一次在美国本土确认了美裔非洲艺术。
这是一个包括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的文化艺术运动,这一运动的哲学思想综合了美国的现实主义、道德伦理意识、泛美主义、实验主义等。
6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黑人人权运动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在政治、文化以及各个领域中蓬勃发展,并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支持,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强有力的声明,表达了七亿中国人民对美国黑人的友谊与支持。
从那时始,美国的美裔非洲艺术鲜明地一分为二:一、“主流学院”派──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影响而被同化;二、“强烈种族意识”派──即黑人艺术(或译黑色艺术)。
本文仅对当代黑人艺术进行考察,我们将以一些优秀的黑人艺术家的艺术活动与作品为例,来分析美国当代黑人艺术的特点与成就。
我们将特别注意当代黑人艺术在美国──一个后期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这个独特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发展成为一个带有鲜明种族意识、鲜明文化色彩以及社会-政治意识的文化整体。
一多元文化主义与当代艺术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从时间上来讲是20世纪即将向下一个世纪转折的时期;从政治、经济、文化来说是一个改革的时代;从科学与技术来看是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从人类文明发展来分析是几千年来的不懈努力而达到的高峰。
美国黑人的三次文艺复兴美国黑人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民族。
万恶的奴隶制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污点,它也是挑起美国南北不和并导致大规模内战的主要原因之一。
战后,美国的奴隶制在名义上算是被废除了,但广大的黑人,尤其是南方的黑人,处境并无多大改变。
列宁曾把南北战争后的南方比作“一座对付‘解放了的’黑人的监狱”〔1〕。
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美国黑人一直在进行斗争,从1526年第一次奴隶暴动〔2〕起,到本世纪60年代中期如火如荼的抗暴斗争止,经过400多年的艰苦历程,黑人民族才在美国获得一些基本权利与一定的政治社会地位,他们对美国文化所作的杰出贡献才得到初步承认。
举例来说,美国的白人文学史家们一直不肯正视美国黑人在文学上的成就,始终不愿给予它以应有的地位,这种情况直到今天才开始有所改变。
美国的黑人奴隶全都来自非洲。
非洲曾被达尔文称为“人类的摇篮”,原有古老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
美国的著名黑人历史学家杜波依斯曾说:“不用怀疑,15世纪非洲黑人群众的文化水平,比同时期的北欧人的文化水平要高。
”〔3〕但是,非洲的黑人被贩卖到北美洲大陆后,却成了“会说话的工具”,被剥夺了人的一切权利,当然更谈不上学习文化受教育〔4〕。
他们在非洲生活时原有一边劳动一边歌唱的习惯,后来被殖民者掳去当奴隶时,也就在美国南部的种植园里,在戴着镣铐干活的田野上,在奴隶们居住的简陋小屋里,在人迹罕到的沼泽和丛林中……创造了很有价值的口头文学——包括圣歌、悲歌、民歌在内的黑人奴隶歌曲——从而对美国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然而,像弗莱德里克·道格拉斯、威廉·威尔斯·布朗这类奴隶通过自身的奋斗,不仅学习了文化,而且在逃亡之后还用手中的笔作武器,口诛笔伐,积极投身到当时的废奴运动中,为废除奴隶制度积极制造舆论。
奴隶主一向不把奴隶当作人看待,视黑人为劣等民族,因此黑人奴隶能进行文学创作本身就是对奴隶主谎言的有力驳斥,何况他们的文学创作中有不少既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又有一定的艺术造诣,证明美国黑人不愧是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优秀民族。
非洲传统百衲被一、美国黑人文学美国黑人文学又称美国非洲裔Afro.American文学。
在美国,黑人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带来了非洲的文化传统。
黑人文学是在继承非洲的某些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在美国文化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
美国早期描写黑人文化的小说可谓凤毛麟角,罗伊尔·泰勒(1757 —1826)的《阿尔及尔俘虏》是其中一部,它也是美国最早的“流浪汉小说”之一。
19世纪,经过黑人领袖道格拉斯和杜波依斯的提倡和参与,黑人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黑人纷纷移居城市,文化程度普遍提高,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大大争强,以全国最大的黑人聚居区纽约哈莱姆区为中心,开展了黑人文艺复兴运动,也叫新黑人运动。
它以振兴美国黑人文化为主要任务,他们大力推崇黑人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新黑人”(The New Negro)的形象开始出现在美国文坛。
作为一种集体的文学想象活动,黑人小说为美国文学开创了新的视野,创作出一大批具有美国特色兼有非洲情调的小说,为美国小说的本土化贡献了应有的力量。
二、多元文化下的美国黑人文学美国黑人文学是在美国多元文化的人文环境中发展繁荣的。
始于1964年的黑人文艺运动是美国黑人历史上一次新的文艺复兴,是美国黑色权利运动(Black Power Movement)的具体体现,其规模和影响超过了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
这一运动是为了改变黑人在美国的处境和地位,所以很多黑人文学艺术家的创作是要改变黑人在文学艺术中的形象,反映黑人的新精神。
由于黑人作家心目中的读者主要是黑人,因此他们更加刻意开拓种族的文化、历史和群体传统,强调黑人文学艺术的独特性,“黑人性”(Blackness)。
强调黑人文化的灵魂和传统,寻求黑人文化的自主性l 1 J。
“黑人性”即黑人种族意识,成为衡量美国黑人文学的本体论。
七八十年代美国黑人文学(“非裔美国文学”)开始发生变化,许多作家致力于挖掘种族神话传说中的深层文化内涵,采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现代人对民族古老文化的理解,并注重对艺术技巧和民族心理文化积淀的探索。
浅谈美国的黑人文化在美国黑人文化中,非洲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非洲文化的传播与延续,一方面源于其自身的活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奴隶贸易客观上并不能完全拆散非洲的同一文化群体,而这为非洲文化的传播与延续提供了条件。
当然,非洲文化因素在美国并非原来意义上的非洲文化,它借助美国黑人的创造精神和适应能力,在新的环境下经过了种种变化,成为美国黑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个广义的定义,就狭义方面来讲,美国的黑人文化体现在文学、音乐、舞蹈等各个领域,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美国黑人文化在文学方面的发展状况。
20年代中期,在抵抗种族主义的大环境中,爆发了张扬黑人文化及种族肤色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Harlem Renaissance)。
这一运动以艾伦·洛克(Alain Locke)的文集《黑人新生代》于1925年的出版为标志。
与杜波依斯不同,洛克认为应该用文学来重构美国黑人的社会身份,黑人文学艺术的使命在于重新阐释和塑造黑人的自我形象。
洛克认为黑人文学不仅和其他非洲文化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和世界其他种族或文化民族主义与在艺术、文化和政治上取得的新成就也有着或隐或显的联系。
“这种强调新黑人的新艺术、新风格、新追求,重技巧、重自由创作而轻作品的政治使命的宣言式的理论,反映了当时黑人政治和文学艺术上的主要思潮,对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黑人作家有着极大的影响”(王家湘,1998)。
在写于1927年的《黑人创作的蓝图》一文中,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指出黑人文学创作应该从表现中产阶级黑人的理想和挫折转移到下层市民的愤怒和不满。
一时间,赖特式的抗议文学大量出现,“抗议”成为黑人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
出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写作行为对于黑人作家来说一直是一种政治行为,所以他们的文学基本上是“抗争”式的。
始于1964年的黑人文艺运动是美国黑人历史上一次新的文艺复兴,是美国黑色权利运动(Black Power Movement)的具体体现,其规模和影响超过了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
美国黑人的三次文艺复兴美国黑人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民族。
万恶的奴隶制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污点,它也是挑起美国南北不和并导致大规模内战的主要原因之一。
战后,美国的奴隶制在名义上算是被废除了,但广大的黑人,尤其是南方的黑人,处境并无多大改变。
列宁曾把南北战争后的南方比作“一座对付‘解放了的’黑人的监狱”〔1〕。
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美国黑人一直在进行斗争,从1526年第一次奴隶暴动〔2〕起,到本世纪60年代中期如火如荼的抗暴斗争止,经过400多年的艰苦历程,黑人民族才在美国获得一些基本权利与一定的政治社会地位,他们对美国文化所作的杰出贡献才得到初步承认。
举例来说,美国的白人文学史家们一直不肯正视美国黑人在文学上的成就,始终不愿给予它以应有的地位,这种情况直到今天才开始有所改变。
美国的黑人奴隶全都来自非洲。
非洲曾被达尔文称为“人类的摇篮”,原有古老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
美国的著名黑人历史学家杜波依斯曾说:“不用怀疑,15世纪非洲黑人群众的文化水平,比同时期的北欧人的文化水平要高。
”〔3〕但是,非洲的黑人被贩卖到北美洲大陆后,却成了“会说话的工具”,被剥夺了人的一切权利,当然更谈不上学习文化受教育〔4〕。
他们在非洲生活时原有一边劳动一边歌唱的习惯,后来被殖民者掳去当奴隶时,也就在美国南部的种植园里,在戴着镣铐干活的田野上,在奴隶们居住的简陋小屋里,在人迹罕到的沼泽和丛林中……创造了很有价值的口头文学——包括圣歌、悲歌、民歌在内的黑人奴隶歌曲——从而对美国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然而,像弗莱德里克·道格拉斯、威廉·威尔斯·布朗这类奴隶通过自身的奋斗,不仅学习了文化,而且在逃亡之后还用手中的笔作武器,口诛笔伐,积极投身到当时的废奴运动中,为废除奴隶制度积极制造舆论。
奴隶主一向不把奴隶当作人看待,视黑人为劣等民族,因此黑人奴隶能进行文学创作本身就是对奴隶主谎言的有力驳斥,何况他们的文学创作中有不少既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又有一定的艺术造诣,证明美国黑人不愧是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优秀民族。
世界名著反应美国黑人文化《绿皮书》在国内上映已将近一月,票房达到了4.6亿,作为一部偏小众的文艺片来说,可以称得上成绩斐然了。
很多影评已经从专业的角度对电影做出了分析。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各方面的素质都很均衡,剧本精巧,表演到位,立意也比较符合近几年的好莱坞主流价值观,获得奥斯卡奖也是情理之中。
而这部影片背后,体现的是美国黑人近百年的文化进阶之路。
第一个把美国黑人文化研究引入思想、学术领域的是伟大的先驱者威·艾·伯·杜波依斯。
他于1895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黑人。
他的代表作《黑人的灵魂》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这本不到20万字的书讲述了美国黑人“生活、斗争的精神世界”,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
《黑人的灵魂》第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双重意识”的观点,即美国黑人兼具美国人和黑人两重身份。
这造成了创作者身处在一种“文化混血儿”的困境,而这种意识的缠绕深度体现在之后百年的黑人文化发展历程中。
第二个贡献是对美国黑人的民俗文化,尤其是黑人音乐的高度评价。
杜波依斯在《黑人的灵魂》每一章节开头都引用了一首“黑人悲歌”,还在全书最后详细介绍了这种音乐的起源,并毫不吝啬地赞叹道:“黑人民歌是黑人民族最伟大的贡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的哈莱姆文艺复兴(20世纪20年代到大萧条之前),是美国黑人文学艺术真正兴起的节点。
由于世界大战的影响,西方世界开始了反思西方文化的潮流,而一批黑人作家和艺术家的兴起,使得白人阶层开始重视起一直不为主流文化重视的黑人文化。
哈莱姆是美国纽约的黑人聚居区。
以哈莱姆为代表的黑人文化崛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批黑人青年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族群意识凸显,开始重新评价黑人的社会身份和文化价值,并在文学艺术中塑造“新黑人”的形象。
二是围绕文艺的美学性和功能性展开了“艺术还是宣传”的争论。
以杜波依斯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强调文艺的政治功能性,主张文艺为了种族提升而服务。
艾丽斯·沃克《紫色》的象征隐喻解析关键词:黑人文化女性主义象征隐喻摘要:美国黑人文学的女性代表作家艾丽斯·沃克以黑人民族的独特文化内涵来彰显“黑人美”。
在长篇小说《紫色》中,她成功运用了黑人文学最突出的艺术手法——象征隐喻。
基于盖茨的喻指理论,对《紫色》中的象征隐喻艺术手法进行了解析。
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出生于美国黑人聚居的佐治亚州的贫困乡村,自幼耳闻目睹南方黑人的悲惨生活,尤其是黑人妇女,她们遭受双重压迫——一方面受到白人社会的歧视,另一方面又忍受着黑人男性的欺压,因为黑人社会也沿袭了白人社会对待男性和女性的双重标准。
正如胡克斯所说,“黑人妇女不仅在白人统治者手下受折磨,而且也在黑人男人手下受折磨。
”在大学时代,沃克就积极参加民权运动,并立志将争取种族平等和黑人妇女解放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因此,沃克的小说创作始终植根于美国黑人的文化传统,美国黑人,尤其是美国黑人妇女的历史、命运和前途是其小说创作的主题,她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妇女的命运和她们的精神世界。
与同时代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一道,沃克把黑人女性推上了美国文学,特别是美国黑人文学的殿堂,让世人听到了她们的呻吟和呐喊。
美国黑人评论家玛丽·海伦·华盛顿称沃克为黑人妇女的“辩护士”,说她是“为了捍卫一个事业或一种立场而发言写作的”。
沃克的代表作长篇小说《紫色》为读者建构了一个在异质文化侵蚀下怪诞、变形的黑人世界,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茜莉在白人社会和黑人男性双重压迫下寻找自我、重塑自我,从而获得新生的艰难历程。
《紫色》连获美国三项大奖——普利策奖、美国图书奖、全国图书评委协会奖,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小说采用书信体形式的叙述方式,运用娴熟的黑人民间口语和象征隐喻的手法刻画人物并探寻人物的心灵,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栩栩如生;作者不是仅仅停留在描写黑人妇女的悲惨生活上,而是深入探讨黑人女性遭受不公平待遇的社会历史根源,并寻求解决途径——妇女之间的互爱互助是她们获得幸福和自的最佳手段。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一、本文概述《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和分析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演变、主要理论观点及其对文学作品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理论框架、批评实践等多个维度,全面梳理和解读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和核心思想。
通过对代表性黑人女性作家的作品及其批评理论的分析,揭示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如何挑战和重塑传统文学批评的范式,以及它如何为黑人女性作家提供发声和表达自我身份的平台。
本文还将探讨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如何与其他社会运动和文化潮流相互交织,共同推动美国文学和文化的多元发展。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及它在推动美国文学和文化进步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根植于两个主要流派:黑人文学批评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这两种流派在各自的领域内,都致力于揭示和批判那些导致边缘化和压迫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
当它们交织在一起,便形成了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一个独特且多元的视角,用以审视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种族、性别和阶级问题。
黑人文学批评,源于对非洲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遭受的种族歧视和排斥的反抗。
它强调对黑人经验和历史的关注,并试图通过文学来揭示和批判那些导致黑人被边缘化和剥夺权力的社会结构。
黑人文学批评家们常常运用“黑人美学”这一概念,来强调黑人文化和艺术的独特性和价值,以及它们对主流文化的挑战和颠覆。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则着重于揭示和批判文学作品中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
它强调对女性经验和视角的关注,并试图通过文学来揭示那些导致女性被边缘化和剥夺权力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们常常运用“女性书写”这一概念,来强调女性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主题,以及它们对主流文学传统的挑战和创新。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则是黑人文学批评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有机结合。
福克纳笔下的黑人形象研究众所周知,美国黑人的历史与美国的历程息息相关。
美国白人对于黑人态度的变化,成为“检测这个国家走向真正平等“的天平。
种族问题一直是美国学术家关注的焦点。
二战后,每年都有许多论文发表,也有许多论著出版。
大多数学者集中于对美国南部的种族隔离制度、黑人投票权被剥夺、私刑和种族骚乱的研究。
因此,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南方文学中的黑人形象问题成为学者们主要的研究对象。
谈到美国南方文学, 而不提种族主义是不可能的, 几乎所有南方作家都要在他的创作中涉及种族问题。
奴隶制、种族主义反映在南方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中, 它是南方社会不能回避的问题。
奴隶制的危害在于南方白人从没把黑人当做一个人, 白人奴隶主在市场上任意买卖黑奴就像买卖骡马牲口一样, 黑人只是一种会说话的动物, 愚蠢、粗野, 只是一种劳动力, 只需要提供最粗陋的生活保证的价格低廉的劳动力, 黑人妇女还可以成为男主人泄欲的工具, 无论任何时候, 只要主人需要, 她们就被召唤到林子里、主人房间里。
奴隶制在1865年林肯签署的法令中已被废除, 黑人自由了, 不再是主人的物品。
奴隶制的废除并不意味着黑人的地位一下子提高了, 生活状况改善了。
相反, 种族主义思想在南方根深蒂固, 种族歧视、种族隔离在内战结束后的近百年内并没有被消除。
福克纳出身南方贵族世家, 曾拥有大量的黑奴, 他生活在南方, 呼吸的是南方的空气, 必然要受到种族主义思想的影响。
福克纳一方面同情黑人,赞美黑人身上的优秀品质, 另一方面他又有种族主义思想, 发表过一些种族主义言论, 他认为黑人要达到与白人完全平等, 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可以说他是开明的种族主义者、温和的渐进主义者。
20世纪50 年代中期, 南方黑人民权运动兴起, 反对种族隔离, 种族歧视的呼声越来越高, 首先是黑白人是否能混校的问题争论异常激烈, 福克纳表明自己的立场,他说: 密西西比州的学校对白人来说都够糟糕了, 指望黑、白人混校能改进教学的想法实在荒唐。
浅析美国电影中的黑人形象一、引言在美国本土的观影者中,有近四分之一的黑人观众,但一直以来,电影中的黑人形象却一直处于被异化的塑造呈现之中,黑人导演和黑人演员在美国好莱坞的发展也是困难重重.在美国电影开始发展后的半个世纪中,无论是电影中的黑人形象,还是电影外的美籍黑人导演、演员,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白人主流价值观念的排斥,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也从未得到过真正的认可。
在美国电影开始发展的几十年中,美国电影中的黑人形象一直处于失语的状态,他们被不断地丑化或被刻意回避,这与当时美国社会种族主义的思想存在直接关系,电影的制作者为了迎合白人主流价值观念的需求,在影片中将黑人塑造成白人的陪衬,他们或是智商低下、行为粗鄙,或是穷凶极恶,威胁着白人的正常生活和美国社会的稳定,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影片有《雷斯突斯获得火鸡记》《一个国家的诞生》等。
即使是名噪一时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也未能免俗,虽然在其中的黑人主人公汤姆叔叔品性善良,但却是愚忠于白人奴隶主的软弱黑奴。
[1]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黑人电影发展史中也出现过个别特例之作,如《肉体与灵魂》《围墙之内》等,但却无人问津,无法广泛流传,也没有改变这一时期美国电影中黑人形象的失语状态。
20 世纪80 年代,美国的历史学者琼斯在一个报废的电影仓库中发现了近百部黑人电影,从此,黑人在美国电影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得以确立,对美国黑人电影或美国电影中的黑人形象的关注与研究也随之增多。
随着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美籍黑人逐渐挣脱了“黑奴”的束缚,在美国社会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也是数十年来美国黑人电影发展的社会原因,加之美籍黑人导演、演员的群体崛起,美国电影中的黑人形象塑造也逐渐走出了被异化的藩篱,甚至出现了许多“黑人英雄”形象。
本文就将在充分了解美国好莱坞电影及其中黑人电影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展现美国电影中黑人形象的变迁,以20 世纪中叶、20 世纪90 年代、新世纪为时间节点,解读三个时代中美国电影里坚韧反抗、情感融合及追寻自我价值的“黑人英雄”形象。
为什么会有大多数人觉得普遍的白人比黑人好看?这种自然审美的形成与潜在种族歧视有关吗?一.前言绝大多数,不仅仅是亚洲人、近几代人,会「觉得」白人上翘的鼻尖好看,黑人宽厚的鼻型不那么好看。
最开始的开始,对于不同长相人所感受到的就是不同,然后才有觉得谁美谁丑。
似乎人类审美的演变过程中,存在一种自然选择,在这竞争中,白人占优势,因为种族更优,所以相貌上也受到更多认可?慢慢地白人优胜,到我们这一代时就本能地觉得白人好看。
是否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就体现了非常隐性、潜在的对种族优劣的划分?二.人的审美的构成与“黑与白”的认知人的审美是认知中很复杂的一项构成,审美是天生和后天环境影响的共同结果,就像人天生就对有着比较对称五官的人比较感兴趣,而五官对称的人往往更美。
随着人的成长,认知的更加完善,人对美的认识进一步的提高,开始有了美丑的辨别,美的事情往往和愉快的心情,好的感受联系在一起,比如你会发现很多男孩子在寻找伴侣的时候会认为以他们妈妈的模样作为标准,虽然他们的妈妈可能不是那么的美,但是在他们认知形成中,这便是美,一种带着安全感,快乐的美。
而丑,往往和脏,恶,恐怖,等一切给人带来负面情绪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比如孩子害怕黑暗,大人也总是拿着黑暗来吓唬孩子,因为他们总会觉得黑暗里有一切不可知的可怕东西,远不如一个艳阳天能让人看清东西来得好。
在很多儿童动画里,也就自然而然的拿着白作为善,而黑则作为恶。
这是人类的一种近乎发自于本能的“刻板印象”,那就是白就是好的,美的,而黑,就是丑的,恶的。
中国的古典名著对于黑和白的出现很清晰,形容人美,其中一定会有白,形容人凶神恶煞,一定有黑着一条。
这并非歧视,而是人逐渐培养成的一种审美选择。
三. 历史,环境,文化主流输出因素对自然审美的影响一个文化中占主流的自然审美形成,是和当地人种、环境、历史有密切关系,且随时光不断变化着的。
我国唐朝以胖为美,这种丰满浓丽的追求与唐王朝的世界地位、开放姿态,乃至皇室中的鲜卑血统有关。
作者: 郭雁
作者机构: 郑州大学美术学院
出版物刊名: 美与时代:创意(上)
页码: 47-4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7期
主题词: 非洲雕刻艺术 面具 内涵美 美学价值
摘要:在非洲,面具的种类、雕刻样式、风格是极为丰富的,即使是同一部族、同一题材的面具在形象上也绝无雷同,这反映了非洲雕刻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大胆的创新精神。
面具的创作最早主要是围绕着各种神秘的宗教活动和节庆仪式进行的,除了宗教仪式外,非洲部落的日常生活中也会时常用到面具。
也有一些纯属娱乐用的面具。
随着历史的发展,如今,这种造型独特、风格多样的面具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很多面具已经走出部落,走出非洲,为世界各国人士所喜爱和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