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肺转移瘤CT表现
- 格式:doc
- 大小:473.00 KB
- 文档页数:6
第二节肺转移(一)概述肺脏是仅次于肝脏,结直肠癌第二常见转移的部位。
过去认为,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预后较差,通常认为是不可治愈的,所以常常选择化疗、支持治疗等保守治疗。
近年来,通过一些小样本的临床研究,发现经过合理选择的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在接受肺转移瘤R0切除后,辅以综合治疗,生存也有获益。
由此,对结直肠癌肺转移的诊疗又有了新的认识。
(二)分类和发生率据统计,结直肠癌患者约有10%~15%发生肺转移。
通常,肺转移同时合并其他脏器的转移。
Tan等人对754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研究发现,孤立性肺转移的发生率约为7.4%。
国际上常用的对结直肠癌肺转移分类标准是按照肺转移瘤出现的时期,分为两类:①同时性肺转移(synchronous pulmonary metastases):结直肠癌确诊时发现或结直肠癌原发性病灶根治术后6个月内发生的肺转移,约占11.0%;②异时性肺转移(metachronous pulmonary metastases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6个月后发生的肺转移,约占5.8%。
但是在临床工作中,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肺转移与结直肠癌原发病灶根治性切除术后发生的肺转移在治疗上具有差别。
因此,本文治疗部分按“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肺转移”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肺转移”两方面进行阐述。
(三)发生机制结直肠癌大多是通过血行播散转移至肺部。
随着结直肠癌局部进展,在体液生长因子的作用下,肿瘤的营养血管长入其内部,由于肿瘤血管壁常不完整,肿瘤细胞脱落进入血管,成为循环肿瘤细胞。
另一方面,全身血液汇入上下腔静脉后,经右心入肺。
肺内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能截留循环血液中的肿瘤细胞,后者在肺内逐渐形成转移病灶。
因此,肺是转移瘤最多、也是最易发生的部位。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成海等对一组268例结直肠癌术后肺转移患者进行研究,发现直肠癌术后单纯性肺转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结肠癌。
Weiss等在1986年对154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血行播散转移研究发现,直肠癌肿瘤细胞可经直肠中下静脉通过下腔静脉入肺,而结肠癌则多经过门静脉入肝,经门静脉入肝的肿瘤细胞及瘤栓大多被肝窦截留,很少汇入体循环,因此结肠癌发生单纯性肺转移相对较少。
肺内弥漫性结节性病变的CT诊断分析作者:庞丹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3期[摘要] 目的分析肺内弥漫性结节性病变CT扫描的表现、特点及诊断意义。
方法抽取在我院采用CT检查并经临床确诊的肺内弥漫性结节性病变患者50例,对其临床及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经CT诊断为粟粒型肺结核21例,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16例,双肺内多发转移瘤9例,尘肺4例,诊断符合率达100%。
结论肺内弥漫性结节性病变的CT表现各不相同,尤其是采用高分辨率CT扫描,其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具有显著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关键词] 肺内弥漫性结节性病变;CT诊断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32-01肺内弥漫性结节性病变是由各种疾病引起的常见的一种临床基本征象,由于病因复杂,病种较多,一直以来是临床诊断的难点。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CT因其独特优势在临床诊断中得以广泛应用,尤其在对肺部弥漫性结节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1]。
现将50例我院经临床确诊CT表现为肺内弥漫性结节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抽取的50例在我院采用CT检查并经临床确诊为肺内弥漫性结节性病变患者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49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痛、咳嗽、咳痰及痰中带血,发热等。
1.2 检查方法采用螺旋CT扫描,扫描前训练患者呼吸,尽量在一次屏气时完成全部扫描。
患者仰卧,上臂上举,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肺底,层厚10mm,层距10mm,分别采用肺窗、纵隔窗(结节较小时采用350-400Hu的宽窗宽及-20-0Hu的窄窗位)观察。
由2名高年资主治医师共同阅片并做出分析诊断。
2 结果经CT诊断为粟粒型肺结核21例,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16例,双肺内多发转移瘤9例,尘肺4例,诊断符合率达100%。
3 讨论3.1 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影像表现可见两肺多发弥漫分布的结节状、斑片状阴影或肺叶及肺段多发的实变阴影[2],部分可融合成大片状的实变影。
串珠样间隔征(beaded septum sign)肺转移瘤CT检查时,肺间质显示重要改变即间隔不规则增厚和串珠样改变,尤其在肺高分辨CT图像上,在肺野周边部或外1/3的肺内小叶间隔表现为不规则、结节状增厚。
并把这一表现称作“串珠样间隔征”。
这一表现的病理基础被认为是肿瘤细胞在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内生长及继发血管周围和间质水肿及纤维化所致。
大体病理检查,在CT显示串珠样隔处可见肿瘤不规则伸展性生长及周围毛细管和淋巴管的纤维化,镜检可见在肺泡间毛细管及淋巴管内和其周围有瘤细胞性小结节,病变远端有隔水肿、纤维化和血管扩张。
串珠样间隔征的形成,主要是转移瘤细胞或瘤栓经血型或淋巴播散以及逆行性淋巴管转移在肺周边部的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内,致使转移灶远测血管或淋巴管扩张;转移灶阻塞引起肺间质水肿;病灶在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周围不规则生长;长期间质水肿继发纤维增生;周边部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内肿瘤生长并填充其间。
肺内结节的位置、大小和数目对诊断转移瘤缺乏特异性,然而串珠样隔征主要见于转移瘤,虽然肺水肿和纤维化中可见一些光滑增厚的隔。
所以,这一表现是提示肺转移瘤的高度敏感指征,尤其是对小的转移瘤有独特价值。
该征主要见于肺转移瘤,其次也见于肺结节病和先天性肺小叶周围纤维化。
双管征(double duct sign)【影像表现】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时,胆总管和胰管同时扩张,称为双管征。
此征象在MRCP、CT(特别是曲面重建)及超声检查中亦可见。
【征象解析】通常为胰头肿瘤对胆总管和主胰管阻塞和包埋所致,胆总管和胰管发生双管性狭窄,引起双管同时扩张。
查中亦可见,起初被认为是胰腺癌的特有征象。
双管征的2个最主要的原因是胰头癌和壶腹癌,其他的恶性病变包括胆总管远端的胆管痛、淋巴瘤或转移瘤;良性病变包括慢性胰腺炎和壶腹部狭窄。
原发性腹膜后纤维化和Kapo-si肉瘤为罕见原因,仅有个别病例报道。
因为胰头癌早期症状比较隐匿,可切除性的早期病灶诊断较困难。
双肺转移瘤CT表现患者男,68岁,查体发现,无明显阳性体征(资料来源于丁香园)分析一:男性,68岁,体健发现双肺多发空洞结节影像表现:左肺下叶外基底段结节病灶,边界不规则,内见空洞,与胸膜粘连,边缘可见长毛刺;两肺见多发小结节灶,包括实变结节,空洞结节,"晕征"结节;纵隔内见淋巴结显示诊断:左下肺肺癌伴双肺转移首先考虑如果是转移,该病例转移结节分布相对较均匀,这点在转移中不常见;看来是急性转移转移结节分布特点:胸膜下;两下肺为主征象分析:空洞型转移---结节4%的肺部转移性结节,发生空洞,多来源于颈部肿瘤及泌尿生殖系统鳞状细胞癌转移结节伴晕征---多来自富血供肿瘤,如血管肉瘤,周围是出血;少数是周围肺泡或肺间质的侵犯引起其他可能:结核;真菌感染;分析二:双肺弥漫大小不等结节状密影,大部分可见囊变,以双下肺及中外带病灶较密集,双肺多发转移的诊断应该没问题,但是在原发灶方面还有要思考的地方。
首先我们复习一下肺癌肺内转移。
肺癌肺内转移的途径主要有血行转移、淋巴道转移、支气管播散和混合性转移。
血行性转移是主要的转移途径,多数是侵犯肺动脉,然后在进入肺内,也可以先侵犯肺静脉,然后经左心—主动脉—支气管动脉再进入肺,双肺表现为多发结节,以双下肺和双肺中外带明显;淋巴道转移肺内表现有肺间隔不规则增厚(癌性淋巴间隔浸润),典型者从肺门向外周放射性突出,肺内可出现多发小结节,多在2mm左右,主要分布在血管束、小叶间隔和胸膜下,可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支气管播散表现为双肺中、内带沿支气管走行大小不等小结节状密影。
本病例符合血行性转移的特点。
肺癌肺内转移一般表现为实性结节,而囊性结节较少见,主要是黏液腺癌的转移;而其它囊性转移结节的原发瘤多见于来自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的腺癌,男性前者多见,女性后者多见。
本病例患者为老年患者,在考虑肺癌肺内转移的同时还应该排除一下消化道特别是结肠癌转移的可能性。
分析三:影像表现:左肺下叶外基底段可见密度增高的结节样病灶,边界不规则,内有空洞,与胸膜粘连,边缘可见长毛刺;双肺可见散在、多发小结节,多处于血管旁,形态各异,大小不等,部分结节含空洞;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1、左下肺癌伴双肺转移2、双肺转移瘤鉴别诊断:1、肺结核;结节特点不符合粟粒性肺结核表现2、真菌感染:临床证据不充分。
肺转移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刘在冰
【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
【年(卷),期】2007(019)024
【摘要】@@ 由于癌症患者日益增多,肺转移瘤也呈上升趋势,随着CT及MRI的广泛使用,其检出及诊断已不困难.自2000年以来收治肺转移瘤216例,现将临床资料及CT片进行整理、总结,探讨肺转移瘤的CT表现、鉴别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总页数】2页(P1141,1121)
【作者】刘在冰
【作者单位】章丘市人民医院,山东,章丘,255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4.42
【相关文献】
1.CT能谱成像在原发性肺癌与肺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J], 陈婧娴;侯月娇;齐慧;张成琪
2.CT检查对肺尘埃沉着病与粟粒性肺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J], 张跃海;孔令伟;张刚
3.肺转移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J], 孟庆娟;徐进
4.CT能谱成像在原发性肺癌与肺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J], 耿辉;魏成;彭天松
5.CT能谱成像在原发性肺癌与肺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J], 耿辉;魏成;彭天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炎性肺结节会产生的疾病很多疾病的并发症都可以累及到肺部,因为肺部是我们全身的一个重要器官,你是靠肺炎进行呼吸,如果肺部呢,好好地进行呼吸的话那我们的身体,再说了很大的影响。
肺炎大家都听说过,电视费还有很多的疾病,比如说长期抽烟也可以导致肺癌的,那么对于岩性肺结节是什么样的疾病大家了解吗?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炎性肺结节会产生的疾病有哪些?1 、支气管腺瘤:多见于40-50岁,表现为肺内的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增高影,边缘光滑,多在2.5cm以下2、血管瘤:包括肺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CT平扫表现为一个或数个类圆形密度增高影,边缘呈分叶状,近肺门可见粗大的血管影进入病灶。
注入造影剂明显强化。
3 、周围型肺癌: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病灶密度中等偏低。
CT表现为多数结节密度不均匀,内可见小泡征或充气支气管征。
胸部平片显示密度较均匀,边缘不规则,有细小的短毛刺和深分叶征。
增强CT显示结节呈轻、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部分结节呈内缘不规则的环状强化,部分可见结节内血管征。
可出现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
4、粟粒型肺结核:多见于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多呈弥漫性,病变密度不均。
5、双肺多发转移瘤:胸部平片表现为双肺多发结节呈圆形,边缘光滑,密度均匀。
多分布在两中下肺野周边,肺尖少见。
CT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结节影,其内可有钙化。
6、肺错构瘤:结节多位于周边肺野脏层胸膜下,密度不均匀。
CT可见脂肪密度或钙化,钙化呈斑点状或结节状,可见典型的“爆米花”状钙化。
结节周边清晰,可有浅分叶,无空洞及周围卫星灶,增强CT示均匀或不均匀中度强化。
长期观察结节生长缓慢。
7 、炎性假瘤:结节密度较均匀,多位于肺周边部位。
有的可有分叶,少数结节边缘不规则,周围可见粗长的细条。
患者多无症状,长期观察病灶多无变化。
8、结核球:双肺上叶、下叶背段多见。
病灶密度较高且不均匀,示新月形小空洞,边缘清晰、规整,有浅分叶;病灶周围有卫星灶,多位于病灶的肺门侧。
双肺转移瘤CT表现
患者男,68岁,查体发现,无明显阳性体征(资料来源于丁香园)
分析一:
男性,68岁,体健发现双肺多发空洞结节
影像表现:左肺下叶外基底段结节病灶,边界不规则,内见空洞,与胸膜粘连,边缘可见长毛刺;两肺见多发小结节灶,包括实变结节,空洞结节,"晕征"结节;纵隔内见淋巴结显示
诊断:左下肺肺癌伴双肺转移首先考虑
如果是转移,该病例转移结节分布相对较均匀,这点在转移中不常见;看来是急性转移转移结节分布特点:胸膜下;两下肺为主
征象分析:
空洞型转移---结节4%的肺部转移性结节,发生空洞,多来源于颈部肿瘤及泌尿生殖系统鳞状细胞癌
转移结节伴晕征---多来自富血供肿瘤,如血管肉瘤,周围是出血;少数是周围肺泡或肺间质的侵犯引起
其他可能:结核;真菌感染;
分析二:
双肺弥漫大小不等结节状密影,大部分可见囊变,以双下肺及中外带病灶较密集,双肺多发转移的诊断应该没问题,但是在原发灶方面还有要思考的地方。
首先我们复习一下肺癌肺内转移。
肺癌肺内转移的途径主要有血行转移、淋巴道转移、支气管播散和混合性转移。
血行性转移是主要的转移途径,多数是侵犯肺动脉,然后在进入肺内,也可以先侵犯肺静脉,然后经左心—主动脉—支气管动脉再进入肺,双肺表现为多发结节,以双下肺和双肺中外带明显;淋巴道转移肺内表现有肺间隔不规则增厚(癌性淋巴间隔浸润),典型者从肺门向外周放射性突出,肺内可出现多发小结节,多在2mm左右,主要分布在血管束、小叶间隔和胸膜下,可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支气管播散表现为双肺中、内带沿支气管走行大小不等小结节状密影。
本病例符合血行性转移的特点。
肺癌肺内转移一般表现为实性结节,而囊性结节较少见,主要是黏液腺癌的转移;而其它囊性转移结节的原发瘤多见于来自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的腺癌,男性前者多见,女性后者多见。
本病例患者为老年患者,在考虑肺癌肺内转移的同时还应该排除一下消化道特别是结肠癌转移的可能性。
分析三:
影像表现:左肺下叶外基底段可见密度增高的结节样病灶,边界不规则,内有空洞,与胸膜粘连,边缘可见长毛刺;双肺可见散在、多发小结节,多处于血管旁,形态各异,大小不等,部分结节含空洞;纵隔淋巴结肿大
诊断:1、左下肺癌伴双肺转移
2、双肺转移瘤
鉴别诊断:
1、肺结核;结节特点不符合粟粒性肺结核表现
2、真菌感染:临床证据不充分。